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心得体会 > 2022年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2022年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时间:2022-06-16 13:05:02 心得体会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完整文档)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6篇

【篇1】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精选合集

  在新时代的今天,人们对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家都想创造高质量的发展,不仅是对公司集团有益,对推动国家的进步也有很大的作用,关于高质量发展你有什么感悟?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精选2篇。

篇一

集团公司党委吹响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令基层每个支部和每个员工都倍感振奋。如何带领全员实现翔飞公司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综合分析公司的机遇和挑战,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从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全员教育和培训等方面入手并全力奋斗。

一、要提高劳动的生产率。目前翔飞公司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兼有食品加工与保障服务业务,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工作强度和压力显著增强,但劳动红利又在逐渐下降。如何在较少投入基础上获得更高的产出,从而带来劳动力的技能、管理、知识等产出的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增长,是翔飞公司的新课题。首要环节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高素质人才的入口关、员工的强化培训及晋升的通道、科学的调度、先进设备的引入、人文关怀、公平的绩效考核体系等等都将是支部今年及未来必须解决和提高的环节。

二、要实现人力资源的经济投入。这是管理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2016年至2018年三年来公司职工薪酬与营业收入占比分别是%、%、%,人均创收分别是万元、万元、万元,人均创利分别是万元、万元、万元。人力资源投入必须与其他生产要素的能力相匹配,目前公司机械化程度还较低,人均技术装备及资金的占比水平与同行业相比整体偏低,无法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公司目前市场在不断扩大,需求在中高速增长,但一味投入人力势必造成劳动生产率的下降和经济效益的下降,也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优势和协作优势。结合集团公司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精神,公司将重视人力资源规划,结合市场需求与公司生产率现状,分析现有人力的状况,科学合理调平各工种工作量,形成内部良好的协作关系。

【篇2】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委书记X指出,X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为全国发展探路”要求,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X拐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X“六个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决定X高质量发展全局的关键环节。面对新时代的高起点、走在前列的高定位、跨越拐点的高要求,必须遵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强化问题意识,补齐突出短板,不断夯实跨越高质量发展拐点的基础,交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答卷。

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X拐点”的内涵

率先跨越“拐点”,是“走在前列”的硬指标。X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必然意味着要率先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拐点。具体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X经济总量增长超过100倍,但支撑高速增长的比较优势在减弱。X推进高质量发展,已不具备高速增长期的比较优势,也不可能再延续过去的增长模式与路径,必须加快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X拐点”,把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式与路径转到高质量轨道。因此,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研判当下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态势,把准方位、精准施策,更好谋划经济向高质量转轨的思路,以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答卷实现中央对X“走在前列”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拐点”,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形成的“拐点”,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质量水平的提升。其中,要素质量的提升,表现为资本、劳动、技术等领域的高级要素和创新要素供给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需求质量的提升,表现为居民消费力的增长、消费品质的提升;
供给质量的提升,表现为产业、产品、服务供给质量达到较高水平;
体制机制质量的提升,表现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二是结构优化。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空间结构上形成均衡高效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和开放结构,在微观结构上大幅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奠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三是时间能量的消耗。一方面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另一方面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拐点,不是一个可精确计量的特定时间点,而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时间区间。

对于X而言,高质量发展“拐点”具有特殊内涵,融“拐点”共性与X个性于一体。这意味着,跨越“X拐点”既要遵循高质量发展的一般演进规律,也要紧扣X实际情况,体现X区域特质。因此,判断经济高质量发展“X拐点”,一要从高质量发展的演进规律出发对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加以评估;
二要体现X特色,结合X的区域特质、特色定位加以评估;
三要树立时间区间理念,既要寻找由特定物理峰值构成的具体拐点,也要通过综合判断,得到标识“X拐点”的合理时间区间。

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X拐点”的研判

基于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的研判:跨进高品质消费、高质量生活阶段的门槛。

正如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所指出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普遍遵循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进过程。但各经济体面临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向高级形态的演进既具有普遍性,也存在前进、波动、停滞、倒退、飞跃等多种形态。

恩格尔系数是判断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参考。X城镇、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分别从1978年的51.1%、62.2%下降到2013年的34.7%和36.3%。2017年,中国恩格尔系数为29.3%,X恩格尔系数低于这一指标。根据统计,2017年,X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16年的26.7%下降到2017年的26.5%。如果仅从恩格尔系数指标判断,X已进入相对富裕阶段。但考虑到住房、教育、医疗等生产性消费上涨与居民收入存在不相适应性,导致恩格尔系数偏低。加之地区和不同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较大,尚不能得出X已进入富裕阶段的判断。

近年来,X消费力增长强劲,平均增长显著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伴随内需扩张的则是消费层次的迭代升级,形成倒逼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强大动力,这正是X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16年,X城乡居民拥有汽车比例已超过1/3,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等耐用品已经成为家庭“标配”。此外,移动手机、计算机等信息产品也基本普及,中高档乐器、健身器材、组合音响等享受型消费也达到一定比例。这表明,X正在进入以耐用品消费为主的“高额群众消费”。同时,随着居民对消费品品质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X现有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益面临极大的提升空间,这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存在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转变的强烈需求。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内需成为驱动生产的关键因素,需求结构的升级则倒逼供给体系的变革,由此必然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量的扩张为导向的生产模式,要求以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供需匹配推动社会向高阶形态跃升。

基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判:整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并向更高阶段迈进。

工业化阶段是判断一个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重要参考。根据钱纳里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式(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X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地区差异较大,苏南等地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2016年X霍夫曼系数为0.59,大致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X在经历了改革初期轻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后,逐步转化为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重化工业惯性大,具有自我强化机制,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X的产业结构形态。

根据诺瑟姆曲线,以从业人数比例衡量,我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17.7%,远超同期第一产业在GDP中5.4%的占比,表明农业经营效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45%,与第二产业在GDP中45.0%的占比大致相当;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39.3%,低于第三产业在GDP中50.1%的占比,表明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仍有差距。与国际水平相比,X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还未达到成熟状态,仍需要深度调整。

综合判断,当前X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尤其需要看到,X实体经济发达,制造业体系完整,现阶段仍需进一步巩固提升制造业的规模、质量与效益。苏南地区制造业基础较好、竞争优势突出,尤其需要推动制造业的高点提升,以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塑造制造业新竞争优势为导向,不断赋予工业化进程以新内涵。在这一阶段,X需要深入探讨工业化的深化提升与提升制造业及整个产业体系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防止“去工业化”倾向,促进工业化进程深化与工业化质量内涵提升的良性互动。

基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研判:城市化进程进入从加速期向稳定期的拐点,“半城市化”、“逆城市化”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从全球发展规律看,现代化既是工业化的进程,也是城市化的进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然建立在高质量的城市化基础之上,高质量的城市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口支撑和空间支撑。改革开放以来,X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持续扩张的过程,目前城市化率已接近70%,正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但由于全省各地发展存在差异,一些苏中、苏北地区仍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城市化仍有较大空间。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基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半城市化”问题,甚至在城市内部形成了特殊形态的“城乡二元结构”;
一些地区则出现了不同于西方国家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才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X省统计局调查表明,到“十二五”末,全省仍有7%的人口虽然统计在城镇化率中,但未取得城镇居民的待遇,仍然是农民。农业人口大量转移的同时,“两栖”农民大量存在,并未充分彻底转移。“十二五”期间,X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预计“十三五”期间,约800万农村劳动力进城转户,意味着X农村劳动力彻底、充分转移将大大提速。与全国一些地区相比,苏南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较好解决了“新城市化”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问题,未来仍需进一步提升城市化质量,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也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X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当前,X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支撑高速增长的重要指标相继达到峰值,X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拐点已取得实质性成就。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X拐点”,转变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前提。这一转变可通过支撑过去高速增长的指标变化加以衡量。从劳动力年龄峰值来看,X已越过劳动力供给峰值,这直接决定X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从主要污染物排放峰值来看,近年来X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表明X主要污染物排放进入下行通道,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峰值。鉴于X能源消耗在高位运行,加之环境污染具有复杂性、复合性、交叉性,部分指标具有潜伏性、隐蔽性,因此X要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仍需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从传统产能峰值来看,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推进,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传统产业产能陆续达到物理性峰值,这为X经济高质量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

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新动能渐成主干,X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拐点正获得可靠支撑。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X拐点”,能够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新动力是基础。X在全国较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较早开展经济结构调整,一些质量高、效益好、竞争力强的新动能蓄势发力,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避免了经济断崖式下滑造成的破坏。在新动能培育方面,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2017年,X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1.7%,贡献率稳居“三驾马车”之首,居民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升级,从需求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2017年,X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提高到42.7%和31%,表明X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在新产业、新业态中,X数字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2017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32718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9200亿元,均居全国第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领跑全国。新要素、新动能的持续涌现,标志着支撑X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已形成,将成为X跨越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拐点的关键力量。

质量效益指标稳定提升,正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拐点,但一些关键指标仍有待提高。质量效益指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直接的反映。近年来,X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从2012年113594元/人上升到2017年180578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为18487美元),但与美国(2015年为98990美元)还存在很大差距。对标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X在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专利申请量、商标注册量等一些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指标上还相对落后。这些指标既反映当前地区发展水平,更影响长远发展后劲,是决定未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力争迎头赶上,形成支撑X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综合分析,X正稳步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拐点。当然,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X拐点”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量的积累达到相当程度之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篇3】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作者:赵大全

作者机构: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7-9页

年卷期:2018年 第1期

主题词:高质量发展;科技革命;工业革命

摘要:由"高速度"转向"高质量"是一场思想领域的革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常态"论断的时代化、精确化、具体化。纵观德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转型历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抓着科技革命的重大契机,以科技革命和新的工业革命为突破口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历史性跨越。当前,这次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基础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和规模"门槛"。它与中国庞大内需和规模优势发生了重大应和,能否顺应这一应和,抓着这次为中国"量身定制"的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经济由"高速度"到"高质量"的成功转型,续写好过去40年的精彩故事,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4】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新起点上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再上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相较于“十二五”期间大幅度上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根据国际组织预测,我国是今年疫情冲击下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国家。同期居民收入水平也大幅度提高,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较于“十二五”收官之年上升近40%。过去5年,我国数字经济动能大幅释放,2021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高达36.2%,相较于“十二五”末提升8.7个百分点。经过5年的努力,我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趋完善,先进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过剩产能得到有效化解。

过去5年,区域协同发展开创新局,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等为引领的区域合作进展良好。全面开放新格局更上一层楼,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开放平台和上海自由贸易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开放前沿,深入探索对外经贸发展新模式,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过去5年创造的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沿着高质量之路阔步前进。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下方面真抓实干、高效落实。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我国正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新常态下满足人民需求、提升发展质量的时代主线。“十四五”期间,我国应继续调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高技术、高效率和高附加值产业发展,提高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继续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推动全国一体化市场建设,解决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围绕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竞争力,推出一批重大改革举措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激发市场活力。同时,经济高质量发展不能片面追求产出总量和增长速度,应更加注重提升绿色产出含量和增长的质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产模式迫1

在眉睫。应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和低质低效的僵尸企业,严格管控高污排放,改善能源结构切实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正推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十四五”期间,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将持续冲击国际分工体系,扰乱全球价值链产业链。我国应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等,充分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通过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定向跟踪我国在关键领域存在的技术短板和产能缺位,综 合施策缓解关键零部件供给短缺,有效保障国内国际产业链稳定,提升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充分发挥我国一体化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协调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以畅通经济循环。同时,通过建设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的对外开放体系,把我国建设成为吸引国际优质资源的大型引力场,吸引优质外资、高端人才,为企业创新赋能,为产业升级助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发展。

坚持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红利将逐渐丧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劳动力优势正在被墨西哥、越南和印度等经济体超越,经济发展亟须由要素驱动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当前正孕育待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显著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科技格局。“十四五”期间,我们应聚焦新科技革命,打好关键技术攻坚战,夯实我国现代经济体系底盘,以技术突破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扩大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通过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加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红利。要注意合理借鉴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集中优势资源尽快攻克妨碍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卡脖子”技术,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转化效率。通过发展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升级,进一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攀升,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心得体会: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委书记X指出,X要实现党中央提出的“为全国发展探路”要求,就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加快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X拐点”。经济高质量发展是X“六个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决定X高质量发展全局的2

关键环节。面对新时代的高起点、走在前列的高定位、跨越拐点的高要求,必须遵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强化问题意识,补齐突出短板,不断夯实跨越高质量发展拐点的基础,交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答卷。

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X拐点”的内涵 率先跨越“拐点”,是“走在前列”的硬指标。X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必然意味着要率先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拐点。具体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X经济总量增长超过100倍,但支撑高速增长的比较优势在减弱。X推进高质量发展,已不具备高速增长期的比较优势,也不可能再延续过去的增长模式与路径,必须加快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X拐点”,把经济发展的动力、模式与路径转到高质量轨道。因此,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科学研判当下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态势, 把准方位、精准施策,更好谋划经济向高质量转轨的思路,以高质量发展的优秀答卷实现中央对X“走在前列”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拐点”,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而形成的“拐点”,具有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质量水平的提升。其中,要素质量的提升,表现为资本、劳动、技术等领域的高级要素和创新要素供给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需求质量的提升,表现为居民消费力的增长、消费品质的提升;
供给质量的提升,表现为产业、产品、服务供给质量达到较高水平;
体制机制质量的提升,表现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二是结构优化。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在空间结构上形成均衡高效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和开放结构,在微观结构上大幅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奠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三是时间能量的消耗。一方面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另一方面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拐点,不是一个可精确计量的特定时间点,而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时间区间。

对于X而言,高质量发展“拐点”具有特殊内涵,融“拐点”共性与X个性于一体。这意味着,跨越“X拐点”既要遵循高质量发展的一般演进规律,也要紧扣X实际情况,体现X区域特质。因此,判断经济高质量发展“X拐点”,一要从高质量 发展的演进规律出发对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加以评估;
二要体现X特色,3

结合X的区域特质、特色定位加以评估;
三要树立时间区间理念,既要寻找由特定物理峰值构成的具体拐点,也要通过综合判断,得到标识“X拐点”的合理时间区间。

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X拐点”的研判 基于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的研判:跨进高品质消费、高质量生活阶段的门槛。

正如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所指出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普遍遵循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演进过程。但各经济体面临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向高级形态的演进既具有普遍性,也存在前进、波动、停滞、倒退、飞跃等多种形态。

恩格尔系数是判断罗斯托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参考。X城镇、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分别从1978年的51.1%、62.2%下降到2021年的34.7%和36.3%。2021年,中国恩格尔系数为29.3%,X恩格尔系数低于这一指标。根据统计,2021年,X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从2021年的26.7%下降到2021年的26.5%。如果仅从恩格尔系数指标判断,X已进入相对富裕阶段。但考虑到住房、教育、医疗等生产性消费上涨与居民收入存在不相适应性,导致恩格尔系数偏低。加之地区和不同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差距较大,尚不能得出X已进入富裕阶段的判断。

近年来,X消费力增长强劲,平均增长显著高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
伴随内需扩张的则是消费层次的迭代升级,形成倒逼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强大动力,这正是X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2021年,X城乡居民拥有汽车比例已超过1/3,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等耐用品已经成为家庭“标配”。此外,移动手机、计算机等信息产品也基本普及,中高档乐器、健身器材、组合音响等享受型消费也达到一定比例。这表明,X正在进入以耐用品消费为主的“高额群众消费”。同时,随着居民对消费品品质及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X现有供给体系质量与效益面临极大的提升空间,这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存在向“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转变的强烈需求。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使内需成为驱动生产的关键因素,需求结构的升级则倒逼供给体系的变革,由此必然要求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量的扩张为导向的生产模式,要求以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供需匹配推动社会向高阶形态跃升。

基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研判:整体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并向更高阶段迈进。

4

工业化阶段是判断一个地区所处发展阶段的重要参考。根据钱纳里一般标准工业化模式(准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实现阶段和后工业化阶段),X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 段,整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但地区差异较大,苏南等地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2021年X霍夫曼系数为0.59,大致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X在经历了改革初期轻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以后,逐步转化为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重化工业惯性大,具有自我强化机制,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X的产业结构形态。

根据诺瑟姆曲线,以从业人数比例衡量,我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17.7%,远超同期第一产业在GDP中5.4%的占比,表明农业经营效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45%,与第二产业在GDP中45.0%的占比大致相当;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39.3%,低于第三产业在GDP中50.1%的占比,表明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不足,与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普遍达到70%左右仍有差距。与国际水平相比,X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还未达到成熟状态,仍需要深度调整。

综合判断,当前X整体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尤其需要看到,X实体经济发达,制造业体系完整,现阶段仍需进一步巩固提升制造业的规模、质量与效益。苏南地区制造业基础较好、竞争优势突出,尤其需要推动制造业的高点提升,以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支撑、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塑造制造业新竞争优势为 导向,不断赋予工业化进程以新内涵。在这一阶段,X需要深入探讨工业化的深化提升与提升制造业及整个产业体系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防止“去工业化”倾向,促进工业化进程深化与工业化质量内涵提升的良性互动。

基于城市化发展阶段的研判:城市化进程进入从加速期向稳定期的拐点,“半城市化”、“逆城市化”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从全球发展规律看,现代化既是工业化的进程,也是城市化的进程。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然建立在高质量的城市化基础之上,高质量的城市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口支撑和空间支撑。改革开放以来,X城市化进程经历了一个持续扩张的过程,目前城市化率已接近70%,正进入稳定发展阶段。但由于5

全省各地发展存在差异,一些苏中、苏北地区仍处于城市化的加速期,城市化仍有较大空间。

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基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半城市化”问题,甚至在城市内部形成了特殊形态的“城乡二元结构”;
一些地区则出现了不同于西方国家在城市化成熟阶段才出现的“逆城市化”现象。X省统计局调查表明,到“十二五”末,全省仍有7%的人口虽然统计在城镇化率中,但未取得城镇居民的待遇,仍然是农民。农业人口大量转移的同时,“两栖”农民大量存在,并未充分彻底转移。

“十二五”期间,X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25万人,预计“十三五”期间,约800万农村劳动力进城转户,意味着X农村劳动力彻底、充分转移将大大提速。与全国一些地区相比,苏南城乡一体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较好解决了“新城市化”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城市化问题,未来仍需进一步提升城市化质量,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也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X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 当前,X经济高质量发展态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支撑高速增长的重要指标相继达到峰值,X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拐点已取得实质性成就。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X拐点”,转变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前提。这一转变可通过支撑过去高速增长的指标变化加以衡量。从劳动力年龄峰值来看,X已越过劳动力供给峰值,这直接决定X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从主要污染物排放峰值来看,近年来X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表明X主要污染物排放进入下行通道,已达到或接近达到峰值。鉴于X能源消耗在高位运行,加之环境污染具有复杂性、复合性、交叉性,部分指标具有潜伏性、隐蔽性,因此X要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仍需保持定力,久久为功。从传统产能峰值来看,伴随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推进,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传统产业产能陆续达到物理性峰值,这为X经济高质量发展腾出了宝贵空间。

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新动能渐成主干,X跨越经济高质量发展拐点正获得可靠支撑。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X拐点”,能够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要素、新动力是基础。X在全国较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较早开展经济结6

构调整,一些质量高、效益好、竞争力强的新动能蓄势发力,有效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避免了经济断崖式下滑造成的破坏。在新动能培育方面,消费对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2021年,X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61.7%,贡献率稳居“三驾马车”之首,居民消费潜力释放和消费升级,从需求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2021年,X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提高到42.7%和31%,表明X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在新产业、新业态中,X数字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2021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32718亿元,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业务收入9200亿元,均居全国第二。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领跑全国。新要素、新动能的持续涌现,标志着支撑X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已形成,将成为X跨越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拐点的关键力量。

质量效益指标稳定提升,正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拐点,但一些关键指标仍有待提高。质量效益指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最直接的反映。近年来,X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从2021年xxxx元/人上升到2021年xxxx元/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21年为18487美元),但与美国(2021年为98990美元)还存在很大差距。对标上海、广东、浙江等省市,X在高新技术产业政策、专利申请量、商标注册量等一些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指标上还相对落后。这些指标既反映当前地区发展水平,更影响长远发展后劲,是决定未来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必须高度重视,力争迎头赶上,形成支撑X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综合分析,X正稳步迈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拐点。当然,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X拐点”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量的积累达到相当程度之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很有趣! 妙笔生花。

7

【篇5】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体现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然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坚持不懈地搞创新,把科研所设在生产基地,更好地研发出新产品。
要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服务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产品要尽量做到绿色、环保、生态、有机,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独特的品牌,让“量身定做”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需要,让中国产品成为不可替代的生活首选。我们在追求发展要有高度的同时,也要让发展有深度有温度。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不能为生产而生产,不能为解决剩余劳动力而大量开办企业,要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特别在重视量的发展时,要重视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篇6】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只做精品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研讨发言二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体现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是普遍形态、开放是必然之路、共享是根本目的。坚持不懈地搞创新,把科研所设在生产基地,更好地研发出新产品。
要提高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影响力,提高服务软实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产品要尽量做到绿色、环保、生态、有机,让“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独特的品牌,让“量身定做”成为消费者的第一需要,让中国产品成为不可替代的生活首选。我们在追求发展要有高度的同时,也要让发展有深度有温度。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不能为生产而生产,不能为解决剩余劳动力而大量开办企业,要尽量做到供需平衡。特别在重视量的发展时,要重视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要加强宏观调控,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1

推荐访问:高质量 心得体会 发展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毛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心得体会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