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十六年前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

2023年《十六年前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1-09 12:05: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十六年前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十六年前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范文推荐)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 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同志,但*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静而慈祥的脸”*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就义前说的话。(出示*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那为了*的进步、人民的*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独立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①听写生字词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凶残是为了衬托*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革命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薰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持工作

  被捕时、不慌不忙、保持严峻

  法庭上、*静慈祥、安定沉着

  被害后、无比悲痛、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的事迹。

  (*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志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的第一人*同志。

  (课件出示*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习理解*对革命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的*,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习理解*对家人的关爱

  1、*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

  1、*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7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独立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①听写生字词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凶残是为了衬托*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革命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8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要培养语感、整体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能力,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文本的叙述顺序,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和明确写作顺序。

  3.品味文本语言,在朗读比较中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悟父亲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质疑“回忆”

  直接出示课题,根据“回忆”质疑。(谁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等)

  二、理清“回忆”

  请你把课本翻到46页,让我们一起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带着这些问题大声地读一读课文。明白吗?好,开始。

  1.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这篇课文比较长,我把难读的词语请了出来,你会读吗?请小老师来领读。

  2.随机解决较简单的几个问题。

  3.合作交流: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你能说一说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省略修饰语和个别情节,语句简洁。)

  穿插视频:*的生*,

  三、走进“回忆”

  请你再一次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我们先来学习父亲被捕前这部分,找一找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预设交流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1.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父亲在干什么呢?(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

  2.谁来把父亲的忙碌,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读出来?

  3.为什么父亲要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联系第6自然段,点名写法:照应)

  4.从父亲早出晚归,日夜不停地忘我工作,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你读出了什么?(时局紧张,不顾生命安危)

  5.这就我的父亲,一起再读读这段话。

  过渡:找一找还有哪些语句深深打动了你?

  出示: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1.我哪能离开呢?就是说我不能离开。

  离开意味着什么?不离开又意味着什么?

  2.在生与死的抉择中,父亲选择了什么?这又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啊?

  3.请你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

  4.是啊,我哪能离开呢?从这段话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呢?(反问)

  5.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意志坚决,置生死于度外)

  6.既然这两个反问句更写出父亲的`坚决,那么这样写行吗?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哪能离开呢?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不行,缺少层次,递进)

  7.体会得真好,那该怎么读呢,自己先试试。推荐一位读。

  8.这就是层层递进啊,我哪能离开呢,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再读一读。

  我哪能离开呢,父亲依然不顾安危工作着,依然,引读: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依然工作着,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出示: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

  1.同学们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敌人的气势汹汹,杀气腾腾,有备而来,全副武装)

  2.父亲面对这一群气势汹汹,杀气腾腾,全副武装,有备而来的魔鬼,父亲是怎样做的?请你找一找。

  出示: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3.哪一词印入了你的眼帘?

  4.严峻,父亲这严峻态度仿佛在告诉他们什么?让我走进父亲的内心,自己再读一读。

  5.但是他为什么不说?(轻蔑,不屑)

  6.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仅仅保持的是对敌人的轻蔑和不屑吗?保持的还有什么呢?请你再读读这段话。(勇敢,坚毅,沉着,视死如归的本色……)

  7.齐读。

  8.根据板书,小结:这就是我的父亲,忘我工作、意志坚决、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的父亲,十六年来久久难忘。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9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故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本文描写了*同志坚贞不屈,忠于革命的精神。除开头以外,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被捕前;第二部分讲被捕;第三部分讲在法庭上;第四部分讲被害后。

  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不懂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并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重点:

  自学基础知识,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前后照应的写法。

  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名言警句交流:学生介绍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

  一、交待目标,激*感

  是的,国家是每个人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份,从古至今,有多少爱国之士用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请同学们自读导读,说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生说再汇报)

  本单元我们要完成哪些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再快速看看本单元内容自己来说一说。(生自己说再汇报)

  本课我们要自学的内容是13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写例话,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请同学们根据本课学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课你的学习目标。(生自说再汇报)教师出示班级学习目标(见上目的要求)指读。

  二、出示提纲,引导思路

  请同学们运用已掌握的自学方法结合老师提出的目标和你自己制定的目标来进行自学,比一比,看谁效率高,先独立自学再互相交流,自学的收获可写到知识树上。

  三、独立自学,重点点拨

  1、学生自学、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疏理:

  a、先看知识树字词句篇读一遍。

  b、重点汇报理解了哪些内容。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什么是前后照应,有何好处?

  《十六年前的回忆》找出相照应的句子,开头结尾的关系,作用。

  文章主要内容,写了*同志的三件事,文章倒叙的写法。

  c、看13课课后题把没理解的一题第二问号作上记号。

  本课学习同学们有了不少收获,但对文章理解得不够深入,精讲课上我们再读课文通过*同志的表现来体会他的爱国精神。另外,虽然同学们能找到前后照应的句子,但理解这种写法还需在精讲课进一步深入。

  d、质疑:本课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没疑,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前后照应,那什么是首尾连贯呢?生答。

  e、检查读课文,自选你受感动的片段读,并说说为什么选这部分读。自练指读评价。

  3、演练。

  ①看拼音写汉字(集体)

  ②用“√”选出正确读音。(个人做)

  被难(nán,nàn)僻静(pì,bì)抽屉(tī,tì)棉袍(páo,bāo)

  宪兵(xiān,xiàn)新夹衣(jiā,jiá)待了一会儿(dāi,dài)

  ③改错字(个人做)

  敌人把父亲全身收了一篇。()()

  写文章要注意前后照映,首尾联惯。()()()

  ④组词,娱误剧据袍抱阀伐宪先怒努(个人做)

  四、自我检测,矫正补救

  小组内①听写生字词②检查读课文组内互评

  五、总结评价,激励进步今天的自学课,同学们学习非常认真,收获也不小,留成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将来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同学们自己从课文中学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大家通过读,知道了课文从*的语言,动作等外表来表现*的沉静、镇定,坚贞不屈,通过读,知道了文章写敌人的心虚、凶残是为了衬托*同志的`英勇无畏,知道了文章写亲友的害怕,突出*的从容,写亲友的机智是因为受到了*的影响。通过读,知道了*之所以坚贞不屈,沉着镇定是因为他忠于革命,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那就是对于革命的信心。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的事迹。

  (*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志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瞅、钊”2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准备:*同志照片及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结合印象深刻的语句体会*的革命精神。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十六年前的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对*的革命精神有了初步的认识。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上节课画出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互相读一读,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小组学习交流)2.现在让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吧。

  (1)“父亲是很慈祥的……父亲竟这样含糊的回答我。” *知道局势危险,可他还是不肯躲起来,真是对工作负责。

  (2)“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当时很危险,随时都有被捕和牺牲的的可能,从这里我体会到*对革命负责任的态度。

  (指导朗读,读出这种坚定的语气)当时,军阀疯狂地镇压革命者,许多革命者被迫离开北京,整个北京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局势这样紧张,*同志为了革命事业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多么忠诚于革命事业呀!(进一步朗读体会情感)

  (3)“父亲不慌不忙地……就向外走。” “不慌不忙”看出*处变不惊、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有一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4)“父亲保持着……没有道理可讲。”从这里可以看出*大无畏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态度,而且还体现出*很蔑视敌人。

  (5)“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静而慈祥的脸”*即使受过苦刑,还是这么*静、慈祥。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他对革命事业有着坚定的信念。

  (6)“他脸上的表情……”面对亲人的哭喊,*仍然安定、沉着,正是因为他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无论面对的是敌人的苦刑还是亲人的哭喊,*的`态度始终是那样的坚定,那样的从容。正是他对革命的信心使他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3.我们看,这是*就义前说的话。(出示*就义前说的话。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同学们,当这段话响在我们耳边时,你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小结:是的,*那为了*的进步、人民的*而慷慨赴死的凛然正气,对革命事业无比忠诚的革命信念深深感染了我们。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哪句话最令你感动,就请你站起来读一读,把你对*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二、学习前后呼应的表达方法,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这篇文章是*的女儿李星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不仅回忆了父亲被捕、被害的前后经过,也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请同学们再读读文章开头的一个自然段和结尾的三个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然后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2.谁能试着读读这几个自然段,把那种悲痛的心情读出来。

  3.是呀,十六年前的回忆令人伤心悲痛,催人泪下。然而,忘不了的仅仅是4月28日这样一个日期吗?想一想,“我”忘不了的还有什么?

  三、总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体会到了*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充满信心的精神。我们忘不了的是*牺牲前慷慨的讲演,忘不了的是*为革命勇于献身的精神,更忘不了的是那千千万万为革命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

  最后,请同学们把课文中需要积累的词语及感受深刻的句子抄在笔记本上。

  四、作业:

  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到这里。同学们回去后查找关于*的事迹,可以把这些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也可以在班里举行一次故事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 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 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 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 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五、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前】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有什么意义?

  生:清明节,我们要到亲人的墓前怀念过世的亲人。

  生:清明节,我们经常去烈士碑前缅怀革命先烈。

  生:清明节,我们拜祭先人,献上鲜花,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怀念。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一个伟人,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传播到*的第一人*同志。

  (课件出示*同志的遗像,同时低沉哀回的《国际歌》响起)

  (静默1分钟后,出示“民族魂”网上人们悼念*的网上留言)

  师:许许多多人,他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同志,这是“民族魂”网上,人们给*同志的留言,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读。

  (学生自由、轻声读,哀乐轻缓回荡)

  师:请几个同学读一读你自己认为写得好的一条。

  生:梅花象征着努力拼搏,顽强地盛开在寒冷的冬天里开得是这麽美丽,*前辈您就像这梅花一样。

  生:伟大的革命先烈,您悲壮的死唤醒了沉睡的*人;您的血殷红而绚烂。映照着被涂炭的大地与山河;您的不屈精神,鼓舞着千万个炎黄子孙,您的美名,永远铭刻在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心中,您就像雪中的梅花,傲然独立,香飘四野,挺拔坚韧,美丽芬芳。不愧为岁寒三友。您安息吧!祖国已经强盛,人民正走向繁荣!

  生:象征英雄的花,应该送给英雄。您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革命,以自己的生命奠定了*革命成功的基础……您就像君子兰的名字一样,是个不折不扣的君子。安息吧,愿仁慈的地母的环抱里,用安您的灵魂……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缅怀这位梅花品格、君子兰名字一样的革命先驱*同志。

  【上课】

  一、听写课文的片段。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片段,学生听写。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2、(学生听完后,课件出示片段)

  请学生对照课文或屏幕自己批改,并询问听写情况,提醒破折号的写法及作用。二、学习理解*对革命的坚贞

  1、找出片段里,哪是写父亲的表情?

  生: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生:还有“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

  2、思考剩下的部分是写什么?

  生:是作者的联想。是作者根据父亲的表情联想到的。

  3、请大家用不同的符号画出父亲的表情和作者想的句子并读一读,思考安定、沉着是什么意思?

  4、引导理解为什么父亲的表情是那么安定,那么沉着?

  联系上下文体会感受*对革命事业的坚贞。

  (板书:对革命事业无比坚贞)

  5、许多革命先烈为了正义的革命事业,为了全*的*,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课件出示吉鸿昌、刘胡兰烈士的照片、简介及临刑前的伟大事迹,教师指名学生与自己感情朗读,每到动情处,学生自发由衷鼓掌,并加进齐读)

  请学生谈谈感想。

  三、学习理解*对家人的关爱

  1、*同志那样安定,那样沉着,还有其它意图吗?

  (学生沉默思考)体会*对与敌人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和对家人的关爱。找出相关语段,从读中感悟。

  (板书:对家人深沉热爱)

  2、这篇课文是表现父亲对事业坚贞不屈,为什么要写到对家人深沉热爱呢?

  3、有感情朗读这段话。(学生读得很有感情,先抑后扬,先静后动)

  四、深情缅怀*

  1、*同志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是一个坚强不屈的*战士,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部生命献给革命事业,让我们一起去他的纪念馆瞻仰缅怀他。

  (课件出示:*同志网上纪念馆,让学生参观)

  2、纪念馆特意设了“网上献花”,请大家讨论一下送什么花好?

  3、我们不但要献花,还要留言。请大家先自己在下面拟一拟自己的留言。等会,在课上将最好的留言代表我们班发表在网上。

  (学生拟写留言)

  4、同学们可以自己登陆“民族魂”网站,表达自己的心意。

  5、1927年4月28日,*同志与其他19位革命志士被军阀张作霖残暴杀害了,永远离开了他的妻子,他的儿女,他的同志。时隔今天,我觉得这个题目越来越不能足以表达我们对大钊同志的怀念,请大家给这篇文章改改题目。

  生讨论后总结为《永远的回忆》(板书:永远的回忆)

  6、(出示课件,《国际歌》哀回的音乐同时响起)

  总结:牢记就是最好的怀念。永远的大钊,永远的怀念,让我们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这些为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献出生命的革命先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的高贵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 避 啪 瞪 僻 瞅 靴 魔 刑 哼 峻 绑 啃 袍 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的事迹。

  (*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3、完成课后习题。

  【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对革命先烈*同志被捕遇害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时的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读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

  【板书设计】

  父亲的被害日

  被捕前→局势严重—态度坚决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敌人残暴—安定沉着 前后照应

  被审时——*静慈祥

  被害后→记住被害的日子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同志的革命精神。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鉴于崭新的阅读理念,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课时设计着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自主表达读后感、掌握学习方法和文章的表达方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与文情文理的共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3、领悟课文运用对比、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学*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受到革命传统的熏陶感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能够从容面对危险,*和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地面对死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2、教师准备:制作ppt演示课件,相关教具。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理清思路

  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除开头外,是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顺序来叙述的(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同志对革命事业抱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即使在局势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坚决留京工作,那么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8至17自然段,了解情况。

  【设计意图】

  简单的导入语意在唤起学生对课文的整体回忆,让学生理清思路,为下文的学习作铺垫。

  二、新授课文,渗透学法

  1、这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敌人是怎样逮捕*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波浪线,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面对敌人的抓捕,*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的语句划上直线,读一读,从中你又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4、“我”的表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找出敌人、*、“我”不同的表现,为下面学习对比写法打下基础。

  5、现在我们把敌人、*、“我”不同的表现联系起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同志在被捕时那种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大无畏精神。

  6、过渡性语言:这样的写法叫对比,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之前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哪篇也运用过这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匆匆》一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

  7、(拿出课前准备的两个不一样的布娃娃)你能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出你更喜欢其中一个吗?(提示学生抓住样子、色彩、用料等方面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明确了解到对比写法大量应用于写作中后,再让学生充分掌握对比写法的好处,然后尝试运用在自己的习作当中,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习得写作方法。

  三、迁移学法,自学自悟

  过渡性语言:*被捕后被关在牢房里,十多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有看见父亲,有一天,警察叫我们过去,说是提审,*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1、小结学法(读—画—议),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文,了解片段大意。

  (2)圈画句子,体会人物思想。

  (3)小组商议,掌握文本信息。

  自学提示:在法庭上,*的表现如何?(找出相关语句)母亲、妹妹表现如何?“我”的表现又如何?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变化?(按自学提示阅读18—29自然段。)

  【设计意图】

  自学提示里的问题有效引导学生体会*在法庭上表现出来的那种*静慈祥、安定沉着,也正因为*的这种表现深深地感染了家人,让家人学会化悲痛为力量,变得坚强。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设计意图】

  学贵有法,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不仅使学生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终生。“在法庭上”这个部分的内容与前一部分“被捕时”结构上类似,师生合作归纳学习方法后,学生先根据自学提纲自学课文,再同桌交流学习心得,最后集集体智慧共同汇报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体悟中心,升华文本

  过渡性语言:可怕的一天无奈地发生了,当“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后,4月28日,*英勇就义……这是多么令人伤心欲绝呀!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缅怀这位革命烈士。

  1、刚才大家朗读的3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呢?(首尾呼应)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课文中也有几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你能从文中找出跟以下句子相照应的句子吗?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去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3、拓展练习,掌握前后照应的写作方法:老师这里提供一篇报道的开头,同学们能用首尾呼应的写法写出结尾吗?

  开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夺去了数以万计人民的生命,许多人痛失家园,这突如其来的灾害,震惊了世界各地。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结合当前社会上发生的大事,令学生拓宽视野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由易至难、循序渐进地掌握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最后安排尝试练写,使学生习得方法。

  4、*同志为了革命英勇牺牲了,此时此刻,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或*的家人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下心中的点滴吧!

  5、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心中应有千言万语想表达,此举正好符合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做到读写结合的要求。

  五、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课后找有关*同志的书籍读一读,也可听听爷爷奶奶讲革命故事。

  六、板书设计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持工作

  被捕时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法庭上 *静慈祥 安定沉着

  被害后 无比悲痛 铭记日子

  【设计意图】

  板书再现了课文的脉络,让学生一看就能把握文章的主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7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动乱。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的其他故事。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在被捕前、被捕时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

  3.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4.感受*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2.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看看你们胸前的红领巾,你可曾想到什么?它是*的一角,是用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染成的。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革命先烈——*同志(出示*的画像)。下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回到过去,学*大钊同志与敌人作斗争的英雄事迹。(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师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并口头组词。(师相机正音)

  (2)重点指导。(“瞅”读“chǒu”)

  4.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学生交流、讨论)

  2.学生汇报。(课文写了*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和在法庭上与敌人作斗争的事。)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第1自然段与回忆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法?

  (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有16年了,紧接着后面的内容都是讲述16年前的一些事情,可见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倒叙的方法来写16年前发生的事。)

  四、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第1—7自然段。

  2.小组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1927年的春天。过渡作用,承接第1自然段,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越来越严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父亲早出晚归;②父亲烧掉书籍和文件;③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④工友阎振三被抓。)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②烧掉文件和书籍;③*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着革命工作。

  3.通过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表现了*同志怎样的精神品质?

  (*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

  对于作者李星华来说,*是敬爱的父亲;对于*人而言,*是个伟大的革命者。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借助作者的那些回忆,去感受这位伟人对革命坚贞不屈的信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1.复习本课生字。

  2.明确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文章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回忆了父亲被捕前坚持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被害后家人无比悲痛的事。)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被捕的经过。(第8—18自然段)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恐慌?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学生自由研读这部分内容,思考问题,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汇报。

  三、学习“法庭上”部分

  1.读第19—20自然段,用“_____”画出描写*同志外貌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同志神态的句子。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时,父亲是什么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长头发”说明父亲经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到,另一方面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得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①“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②“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样子。)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1.轻声读第30—33自然段,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2.“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4月28日”这两句表达了母女俩什么样的情感?(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向*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志,革命到底。)

  3.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前后对应,首尾连贯)

  五、总结课文

  1927年4月28日是个悲痛的日子,对于李星华一家人来说,在这一天他们失去了一个挚爱的亲人;而对于*人民来说,在这一天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革命领导人。历史不会忘记英勇的先烈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像*同志一样的先烈们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他们是祖国的骄傲。在和*的今天,让我们深深地缅怀他们,长大后也能像他们一样报效祖国。

  教学板书

  11.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局势严重坚决留下(忠于革命)

  被捕时——严峻态度处变不惊(坚贞不屈)

  法庭上——安定沉着视死如归(充满信心)

  被害后——无比悲痛化作力量(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按时间的顺序回忆前后呼应)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发现“敌人的凶残”与“*的安定沉着”这一对比,深入体会*镇定勇敢的形象。

  在引导学生感悟*的伟大形象时,我引导学生抓到一些描写人物伟大形象的词语或句子,让学生仔细品读,从字里行间体会人物大义凛然的革命形象。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0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刽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刽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三、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剖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派绞死了李大制。这篇文章是李大铡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制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例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J“、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一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一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铡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制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

  (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铡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思考·练习”1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制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制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刽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刽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刽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制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老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刽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碎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人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铡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刽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气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出示写有“思考·练习”2的小黑板。)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

  课文的结尾与句子(1)照应。“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与句子(2)照应。

  “在*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与句子(3)照应。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剧”与“据”,“娱”与“误”、“袍”与“抱”,字形有相似之处,要注意区别,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指名“阀”是形声字。“舅”上部要写正确。

  五、完成“思考·练习”4

  1.指名读词语。

  2.书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每词两遍。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阅读革命故事(看录象《烈火中永生》)

  读熟课文

  教具准备:课文重点语句打印列出示屏展示仪

  教学要求:

  1、感受*同志忠于革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情感。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目标

  (1)速读课文,回忆本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情?

  板书:坚持工作不幸被捕沉着斗争英勇就义

  (2)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读课文,你想学些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本文所写的故事发生在1927年,这一年的4月28日,对于我们一家来说是个沉痛的日子,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因为……

  (2)学生齐读,师说明:文章开头就点题,使读者印象深刻。

  三、学习第二段

  (1)导语:于是,作者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回忆起了十六年前的那些痛苦的往事。速读第二段,想一想,这一段讲了什么?

  (2)*坚持工作,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引读2—6节

  (4)出示:“他不论多忙……含糊地回答我。”

  A、自读,概括这两句话分别写什么?

  B、联系上文思考:父亲的态度为什么不同?

  C、小结:同是对“我”提出的问题,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D、自读,联系上文体会*对待亲人和革命工作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慈爱和善认真严肃)

  (5)有感情地朗读2—6节,思考:从这一段你可以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忠于革命)

  (6)指读课文第二节,*为什么烧掉书和有字的纸片?并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小结:这种前面说到了,后面有作必要交代的方法叫“照应”(板书)

  (7)引读第七节

  (8)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默读,然后简要说一下*被捕的经过。

  (2)找出本段中描写敌人的一个比喻句“魔鬼似的”体现在那里?

  (3)文章是怎样写*当时的表现的?从他的表现中你能体会到*具有怎样的精神?(板书:英勇无畏)

  (4)这一段除了写父亲、“我”和敌人以外,还写了谁?

  你根据书上的描写介绍一下当时的阎振三吗?

  通过外表,你能想象他此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前文和处也提到了阎振三(找出来)这里有没有交代清楚他到哪里去干什么?现在学了第三段,你知道原因了吗?这种写法我们称它叫什么?(照应)

  (5)感情练读第三段,再质疑。

  (6)小结

  四、小练习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阎振三被捕以后的情形,尽量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注意想象合理。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

  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

  (*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烧掉文件书籍。

  ②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的表现,反映了*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3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

  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4)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10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1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李星华。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回忆十六年前发生的事情:十六年前,作者的父亲*是*的核心人物,却不幸被敌人发现,抓去严刑逼供。但是她父亲很沉着,很冷静,绝口不提那些机密,使敌人无法获取信息。无奈,敌人只好杀了他,而作者和她的母亲、妹妹就被释放了。当街上传来消息:“*被杀”时,作者十分悲哀。而这个信息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原因是敌人为了削减民众的信心和对*的支持。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叹:“革命烈士们真是伟大!”他们为了更加完美的明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不惜承受严刑拷打,不怕辛苦不怕疼。“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一向都是革命者不变的信仰,他们把祖国放在了第一位,自己的生命才是第二。

  *是一位英雄,他是**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革命者。他被害的时候,年仅38岁。如此年轻的革命者,却就这样牺牲了,多可惜呀!在《灯光》一文中讲到的.郝副营长,也是一位十分年轻的战士。他为了使突击连和队伍联系上,点燃了自己的那本书,却不留意被敌人发现了。他才活了22岁。22岁呀!这么年轻,将来还有好一段的路途、好一段的光阴。他完全能够去享受幸福。但是,他明白,如果没有胜利,哪有幸福所以,他毫不犹豫的点燃了书。

  *由衰到盛,付出了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那些血,染红了手中的那面旗帜,却仍然坚持着不肯倒下。若没有当时战士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又怎会有这天怎会有我们我们就应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给予了我们这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缓缓举起手,向着那座雪白的烈士碑敬礼。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2

  这天,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看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应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使我深知:爱国是崇高的思想境界。

  这篇课文是作者李星华回忆父亲*被捕前到被害后的过程,从中深受教育,思绪万千。这让我想到了许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视死如归的王若飞……但是,他们为什么为了祖国的礼仪,宁愿把自己的宝贵生命奉献出来呢——哦,我明白了,因为他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伟大的导师列宁说“所谓的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是啊,正是有了爱国之心,才有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与决心,这种信心与决心化作一种力量在他们心中占据着,这种力量胜于一切,因为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所以,我们就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此刻的一切。只是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热爱和*,热爱生活就是爱国的表现,让我们共创完美明天。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首先要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树立热爱祖国的光辉思想;其次要培养爱国情操,爱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爱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灿烂的历史文化,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

  今后,去会更加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3

  当阎振三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时,他们问阎振三认不认识*,阎振三摇了摇头,应该是想保护*,可是最后*还是被他们给拖走了,*被拖走时毅然还是表现出*静和慈祥的脸。 1943年的那天,作者永远也忘不了的那一天,就是*被难的日子。

  那年春天,*把很重要的书籍和文件都投到火炉里去,我想*大概已经感觉到自己要被抓了的事情吧,把这些重要的书籍和文件都烧了,一定是想保护他的家人,不让他们也一起牵连进去。

  作者奇怪的问*;‘‘嗲,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当回答作者时,是这样的含糊。我想*不想把这件关于他自己被抓了的事告诉作者,怕作者不舍。

  当阎振三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时,他们问阎振三认不认识*,阎振三摇了摇头,应该是想保护*,可是最后*还是被他们给拖走了,*被拖走时毅然还是表现出*静和慈祥的脸。

  这篇文章不仅写了*的坚强不屈的精神,真不愧是活动家和事业家啊!但是以前的警察。侦探。法官,真是太坏了,*这么一个好人,就被他们这么活活的给害死,*真是死不瞑目啊!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4

  这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后,深受感触。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早出晚归地工作。为了保护*,他把书和有字的文件烧掉了。在监狱和法庭上,他大义凛然,持续着自己的冷静。直到1927年4月28日,被绞刑牺牲。

  读完了课文,我对*同志深深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想对他说:“尊敬的*同志,您的愿望实现了,革命胜利了!我们要向您学习,学习您那对工作高度负责,遇事处变不惊,镇定从容,坚强不屈的崇高精神,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一份贡献。你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绞刑——两个多么残忍的字眼,一种多么恐怖的刑法,一对多么令人发颤的词语!绞刑是多么地可怕!但是,虽然*能够选取生与死,但是他却毫不犹豫地选取了死,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么傻他既然能够生存下来,为什么要选取死呢难道他不想生活了吗不是这样的。

  有谁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有谁不明白生命是最宝贵的有谁不想好好的过日子*也是迫不得已啊!他作为一位优秀*员,人民和党都需要他,他为了党的未来,为了人民的未来,他真的是不得不去走这一条死路。如果想生存下来,就得做叛徒,*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正如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没有*就没有新*……”正如那首歌里唱的。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要学习革命烈士那种对工作高度负责、遇事处变不惊、镇定从容、坚强不屈的崇高精神。我们要感谢党和*。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5

  这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后,深受感触。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早出晚归地工作。为了保护*,他把书和有字的文件烧掉了。在监狱和法庭上,他大义凛然,持续着自己的冷静。直到1927年4月28日,被绞刑牺牲。

  读完了课文,我对*同志深深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想对他说:尊敬的*同志,您的愿望实现了,革命胜利了!我们要向您学习,学习您那对工作高度负责,遇事处变不惊,镇定从容,坚强不屈的崇高精神,为自己的祖国做出一份贡献。你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绞刑两个多么残忍的字眼,一种多么恐怖的刑法,一对多么令人发颤的词语!绞刑是多么地可怕!但是,虽然*能够选取生与死,但是他却毫不犹豫地选取了死,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么傻他既然能够生存下来,为什么要选取死呢难道他不想生活了吗不是这样的。有谁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有谁不明白生命是最宝贵的有谁不想好好的过日子*也是迫不得已啊!他作为一位优秀*员,人民和党都需要他,他为了党的未来,为了人民的未来,他真的是不得不去走这一条死路。如果想生存下来,就得做叛徒,*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正如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没有*就没有新*正如那首歌里唱的。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小学生,要学习革命烈士那种对工作高度负责、遇事处变不惊、镇定从容、坚强不屈的崇高精神。我们要感谢党和*。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6

  *,一个至今还发着光的名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

  那时候,张作霖是奉系军阀,他勾结帝国主义镇压*小组,很多*人士都被抓了去。*为了不使敌人明白*的秘密,就把一些文件烧掉。他一向坚持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直到有一天他被宪兵抓走了。在看守所和法庭上,他大义凛然,持续着自己的冷静。1927年4月28日,他英勇就义。

  是什么到底是什么读文后我不禁想到,是什么使*一向镇定自若,而且他明知当时形势严峻,危险万分,还依然没有听朋友的劝告,没有离开北京,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是信心,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他坚信*的革命会胜利,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也不改变信念。要胜利,就得有牺牲。*这种临危不惧、大无畏的精神,令我深深折服。他对工作有着高度的职责心,自己明白北京很危险,但却不肯离开,因为他还没完成自己的任务。

  *的牺牲,重于泰山。它是为革命事业而死的。想起他应对宪兵、侦探的残暴,毫不害怕,那么勇敢,怎能不叫人敬佩呢

  在那个时代,还有很多像*一样的*员,为革命而光荣牺牲了。这些烈士,会永远被载入光荣的史册。革命先烈们,你们永远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7

  这天,我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看到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应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使我深知:爱国是崇高的思想境界。

  这篇课文是作者李星华回忆父亲*被捕前到被害后的过程,从中深受教育,思绪万千。这让我想到了许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视死如归的王若飞……但是,他们为什么为了祖国的礼仪,宁愿把自己的宝贵生命奉献出来呢——哦,我明白了,因为他们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伟大的导师列宁说“所谓的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是啊,正是有了爱国之心,才有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与决心,这种信心与决心化作一种力量在他们心中占据着,这种力量胜于一切,因为爱国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1

  所以,我们就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珍惜此刻的一切。只是革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热爱和*,热爱生活就是爱国的表现,让我们共创完美明天。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首先要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树立热爱祖国的光辉思想;其次要培养爱国情操,爱我们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爱我国各族人民创造的灿烂的历史文化,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

  今后,去会更加珍惜此刻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8

  祖国,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家园,在如河的历史里,有千千万万的爱国英雄历历在目:有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其中,最令我无比感动、难以忘怀的是――*。

  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十六年前的回忆》。讲述的是:爱国英雄*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迫不得已把相关文件和书籍烧掉。没过几天,敌人突然来袭,不由分说的抓走了*一家。*受尽折磨,但仍然不屈不挠,敌人以为,只要用“绞刑”这个可怕的字眼就会让*屈打成招,但是,*却更加坚定,敌人怒火中烧,把*绞死了。1927年4月28日,这位爱国英雄,永远,永远离开了我们。

  *这个人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没有了他,没有了这一位位伟大、为党事业牺牲的爱国英雄们,我们能有这天的辉煌吗

  瞧,*广场上,那徐徐飘扬的*,那鲜红色的旗帜,染红了我们的心,染红了我们的魂,他高高的挂在旗杆上,高高的挂在人们心中;听,那庄严肃穆,激情昂扬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的自豪,我们的激情,我们的骄傲;看,飞上太空的天宫一号,王亚*,聂海胜,他们不怕危险,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科学,他们是我们的榜样!

  当我们用着现代高科技,手机,电脑,难道我们不为祖国的发达感到自豪吗当我们躺在舒软的沙发上,看着电视,难道不为*的和*感到欣慰吗祖国步步走向繁荣昌盛,我们日日引以为骄傲!但是,这一切的一切,难道不是爱国英雄们,用双手,用血汗创造的吗

  祖国,我不想用这些词章来博得您对我的爱,但是,我想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我对您深深的爱,那就是――努力学习。

  我身为中华的少年,更要接住这时代的接力棒。要好好读书,为祖国,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刻苦学习,为大家,为父母,创造更加完美的未来;要努力奋斗,争取做下一代的接班人!

  祖国,您是华夏儿女心中的根,也是我心中的根。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9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作者是李星华。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回忆十六年前发生的事情:十六年前,作者的父亲*是*的核心人物,却不幸被敌人发现,抓去严刑逼供。但是她父亲很沉着,很冷静,绝口不提那些机密,使敌人无法获取信息。无奈,敌人只好杀了他,而作者和她的母亲、妹妹就被释放了。当街上传来消息:“*被杀”时,作者十分悲哀。而这个信息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原因是敌人为了削减民众的信心和对*的支持。

  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叹:“革命烈士们真是伟大!”他们为了更加完美的明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不惜承受严刑拷打,不怕辛苦不怕疼。“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一向都是革命者不变的信仰,他们把祖国放在了第一位,自己的生命才是第二。

  *是一位英雄,他是**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一位优秀的革命者。他被害的时候,年仅38岁。如此年轻的革命者,却就这样牺牲了,多可惜呀!在《灯光》一文中讲到的郝副营长,也是一位十分年轻的战士。他为了使突击连和队伍联系上,点燃了自己的那本书,却不留意被敌人发现了。他才活了22岁。22岁呀!这么年轻,将来还有好一段的路途、好一段的光阴。他完全能够去享受幸福。但是,他明白,如果没有胜利,哪有幸福所以,他毫不犹豫的点燃了书。

  *由衰到盛,付出了多少革命烈士的鲜血和生命,那些血,染红了手中的那面旗帜,却仍然坚持着不肯倒下。若没有当时战士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又怎会有这天怎会有我们我们就应感谢他们,感谢他们给予了我们这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缓缓举起手,向着那座雪白的烈士碑敬礼……

《十六年前的回忆》读后感10

  这天我们学习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我被父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课文主要讲述了:*同志在被特务抓住后,誓死不说出党的秘密,对于敌人的严刑拷打无动于衷,最后被杀死的故事。

  尽管敌人十分残酷,可*同志坚强不屈,沉着冷静的同敌人进行斗争。应对亲人的哭喊,他表现得异常坚强,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

  革命信念。不屈服于严刑拷打,不为*厚禄所动。*大义凛然,矢志不渝,用铮铮铁骨捍卫了一个*人的信仰,谱写了一首壮烈的革命诗篇。为了我们这天的幸福生活,有许许多多*似的英雄,抛头颅,洒热血。我们深情的缅怀他们,他们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还有许多的英雄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牺牲,如:黄继光,张思德……

  *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应当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5)

——《桥》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桥》优质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1.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些词语。

  2.读了这些词语后,能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3.视频:洪水袭击村庄,谈一谈看后的感受。

  二、读中品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一)今天,让我们深入的走进课文,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后谈感受。

  (1)我仿佛看见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已经感受到洪水即将爆发,灾难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了。

  3.如果刚才是倾盆大雨,那现在就是山洪暴发。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请同学们站起来,看看一米大约到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啊!跳舞,*时的舞蹈是赏心悦目的,此时,洪魔跳的可是疯狂的死亡之舞啊!谁再来读?(读出了洪水的肆虐与疯狂)

  5.最后一句谁来读?(我听出了洪水如野兽般在狞笑,读出了洪水的凶猛和可憎。)全班读这3个句子。。

  6.我们将这3句话连起来再读一遍。听了大家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刚才录像中那狂奔而来的洪水,在路面上张牙舞爪的姿态,为什么这3个句子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呢?(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对,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

  三、读中悟文,感受桥的危急。

  1.如果是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的,求生是人们的本能表现。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村民反应的词语画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2.这样的场面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么?(惊慌失措)

  3.是啊,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正是失措的表现啊。

  4.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寻找生路,他们的生路在哪里?谁来读第4自然段。东,西,南,无路可走,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第4自然段。现在,我有些担心了,我通过只有这个词,知道它是唯一一座可以逃生的桥,你是不是也有你的担心啊!

  四、感受老汉的伟大精神。

  1.此时此刻,不但有天灾,而且人祸也即将发生。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请大家读第7,8,9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仔细读课文,年迈的村支书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反复读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老支书是怎样一个人?

  2.拥戴,我们怎么理解呢?(拥护爱戴)他不仅是一名老汉,还是一位党支书,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3.老汉沙哑的喊话,谁来接着读。(生接着读老汉命令的话)我们看,短短的一句话,连续使用了3个感叹号,这能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喊话么?此时,山洪在咆哮,人们在哭天喊地,场面极其混乱,老汉应该怎样喊?谁再来读?那么多人站在大雨中,站在洪水中,等着你指挥,我们就应该读得响亮,干脆,坚定,全班齐读。

  3.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党员也是人啊!谁在后面,就意味着离死亡越近。你能谈谈你的理解么?

  4.老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使惊慌失措的人们瞬间变得井然有序,一百多人很快排成一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7到13自然段。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又有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请同学们看78页和79页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呢?观察老汉此时此刻的动作和表情,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的15自然段。(老汉是多么的愤怒,谁再来读读,你的声音很大,可是你愤怒了么,你愤怒时是什么样的呢?再来读读。)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6.老汉揪小伙子出来,维护了秩序的井然,可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把小伙子揪到后面,意味着小伙子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而离死亡越来越近了。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样的党支书啊!请同学们试着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舍己为人。)是的,老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家齐读4个成语。

  7.此时,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木桥痛苦的*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信息?是的",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木桥即将断裂,情况变得更加危急了。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对父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对话,老师来读旁白。

  8.这里有个吼,我们刚才也读到了一个吼,在哪个自然段出现的?(15自然段)男生读前一个吼,女生读后一个吼,老师读旁白。同样一个吼字,却有着不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次吼,在危险面前,有群众,有儿子,老汉选择了群众。第二次吼,在危险面前,只有自己和儿子,老汉选择了儿子。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父亲,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9.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10.那座窄窄的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了,谁来说说那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

  11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情至深处,一写为快。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2.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祭奠他那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先人后己的老伴,和她那在危急时刻不和父亲争吵的孝顺的儿子,这是多么的慷慨悲壮啊!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可能想对老太太,对乡亲们,对老汉,对在座的同学们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在80页的空白处写下你想说的话吧!

  3.生读自己写的话。

  4.听了同学们的真情感言,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文中对老汉的动作,语言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正因为这样,老汉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才那么崇高,伟大,深厚,永恒!

  六、领悟写法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2、文章的写法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6)

——《氓》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氓》优质课教学设计1

  1、学习《诗经》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结合注释,能够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古人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1、叙事诗的情节;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2、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准确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设想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高中语文在诗歌教学中按照*古代诗歌的发展顺序进行课文编排,《诗经》作为我国诗歌的源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学法、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高一阶段已学习过一定量的古诗文,常见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以及常见虚词的用法等文言知识并不陌生,加之新课标下的实验教材具有注释详尽的特点,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下注解疏通诗义。可通过反复诵读,熟悉课文内容并且落实诗中出现的重要实词虚词。

  教法设计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讲授是为了开启学生思维,进入语境,让学生对诗中所涉及的文言知识点有清晰的认识。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熟悉课文内容并加以强化。问题和讨论能使师生互动,激发发散思维,并且能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方法的妥当运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多媒体

  在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用演示课件对板书形成补充,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增强感性认识,扩大教学内容。

  教时1课时

  一、诗情画意导入

  穿越千年的时空,打开经典的《诗经》,书中的芬芳把我们带到了千年前的卫国,在这里,我们依稀看到桑树下那个痴情、勤劳、智慧、坚强的女子。看到她那忧伤哀怨的眼神,听到她那如怨如慕,声泪俱下的倾诉。接下来我们一起赏析《氓》

  (备课札记⊙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创设情境,由《诗经》自然地导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

  汉代以前称《诗》或“诗三百”。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

  按其手法可分为“赋”“比”“兴”。

  形式: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2、诗歌解析:

  《氓》选自《诗经卫风》,是“卫风”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也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全诗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遗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的经过以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

  3、朗读感受

  ①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诗文一遍。

  ②老师范背,提醒学生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③学生齐读一遍。

  4、疏通诗义

  结合诗下注释,疏通诗义,注意诗中的通假字、生僻词的理解。

  (备课札记⊙积累并掌握《诗经》的相关知识,使新旧知紧密衔接起来,这也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教师综述诗文内容,便于学生从概观上把握作品,减轻学生阅读负担。⊙四言诗的节奏多是“二二”拍。⊙充分利用注释,主动获取知识)

  三、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在较为扎实的诵读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翻译。

  1、先给出著名学者余冠英先生对该诗第一段的翻译(投影),

  要求学生仿照余老的翻译,尝试把其余五段译成通顺的白话诗,内容上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句式可长可短,最好音韵和谐。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各选一段,老师留一段,师生同堂翻译,即兴完成。)

  ⑵成果展示

  小组内传阅、讨论、评议、推选,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可先展示自己翻译的内容,激发学生展示的热情。)

  (备课札记⊙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动脑思,动口议、动手写,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惟其如此,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以真正培养,语文教学才能卓有成效)

  四、问题探究

  1、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章:许婚

  第二章:迎娶

  第三章:劝诫

  第四章:被弃

  第五章:反省

  第六章:决绝决裂

  很明显,本诗是按照事件发展过程“恋爱——婚后——决裂”这个条线索展开的。本文为一首叙事诗。

  2、叙事诗中人物为主体,本文有两位主人公——女子与氓。那本诗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3分钟

  展示成果。

  明确:通过对比塑造了女子与氓两个人物。

  女子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女子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婚前痴情、专一,沉浸在爱情之中;婚后醒悟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婚后恋爱、生活和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出女主人公纯真、善良、清醒、刚强(板书)的性格特点。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至于暴矣”。

  女子和氓的性格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叙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抒情,本诗是通过何种艺术手法来抒情的?

  提示:比兴是《诗经》首创的艺术表现手法。请找出文中比兴的诗句,并体会其作用。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

  ①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

  先以葱茏茂盛的桑树来写自己的青春,继而又以诱人的桑葚比喻令人沉醉的爱情,把恋爱中的少女比做贪食而快乐的小鸟。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一直昏醉不能自拔。藉此谆谆告诫之:不能沉溺于爱情。

  ②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树木的枯萎凋零比拟流年带走了的青春,曾经光彩照人的少女在岁月中蹉跎了美丽的容颜。再加上婚后长期过着贫困的生活,被弃的命运此时却降临到了她的头上。

  也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喻男女主人公的感情由浓到淡。

  ③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淇水再宽也有边岸,沼泽再大也有个边际,可是女子的受苦的生活却似乎没有尽头,这同时写出了女子要与这种悲苦生活决裂的决心。

  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

  3、这一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组讨论,3分钟)

  明确:《氓》反映了男女不*等的婚姻带给女性的巨大伤害。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热情、坚强的劳动妇女的形象。她不顾家庭的反对,没有过高的物质要求,和“氓”自由恋爱,结为夫妻;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得怨恨更多于悲伤,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妇女所受的压迫和欺凌。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就是不可避免的。

  五、拓展延伸。

  讨论题: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社会背景探究诗中女主人公被抛弃的原因?被弃原因:

  ⑴男子负心说。

  ⑵年老色衰说。

  ⑶男权主义说。

  ⑷情感透支说。

  六、结语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人值得等待,当爱情已经沧海桑田,是否还有勇气去爱!

  当我们就要轻轻合上《氓》的诗章时,我们的内心无法*静。三千年的悲恻动人的歌声还在启迪我们要珍视自己的情感,做一个懂爱善爱的人。

  板书设计

  氓(弃妇诗)

  恋爱

  结婚甜蜜、幸福

  婚变怨恨、痛苦

  决裂清醒、坚强

  形象:勤劳、善良、痴情、温柔、坚强

《氓》优质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诗经》简介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即指当时15国的诗歌作品,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课文所选的三首诗作均出自“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王畿地区)的乐歌,有“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现代文中的比兴手法:

  1.无垠的天空,是雄鹰一生的行程;苍茫的大地,是流水一生的路程;流逝的岁月,是人的一生的旅程。斗转星移,日落日升,花开花落,时间飞逝,我们背着行囊,永远行走在这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为了追逐明天的太阳,完成今日的愿望,实现昨日的梦想,拥有美好的未来,我们默默地坚守着一个信念:永不停息。(《倒掉疲惫》)

  2.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没有永远灿烂的风景。圆满很美,残缺遗憾有时也是美。(《残缺也是一种美》)

  3.没有礁石,大海便没有了激昂澎湃的浪花;没有沙粒,河蚌便没有了光亮美丽的珍珠;没有绿叶,红花便没有了婀娜多姿的娇艳……万物之美丽,都要借助于他物的支持或衬托;万物之精华,无不是自己与他物精美绝伦的结合。因此,我要说:借人精华,以铸辉煌。(《说借》)

  (5)《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名句:

  1、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粉粉飘落)

  5、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送我木瓜,我就送他佩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乡山上的宝石,同样可以雕刻成玉器。)

  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向善没有一个开始,但很少能坚持到底)

  8、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采蒿的姑娘,一天看不见,犹似三季长)

  9、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经常“喻以崇高的品行”之意。赞颂品行才学象高山一样,要人仰视,而让人不禁按照他的作为行为准则。后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的德行。)

  (三)入题

  《卫风氓》是一首以爱情为题材的叙事诗,诗中讲的是一个古今中外反复上演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一位女子被丈夫氓抛弃后,回忆当初恋爱、结婚及婚后的遭遇,诉说了自己对不幸婚姻的痛苦悔恨之情。全诗六章,情节单一:一二章写婚前,三四五章写婚后,第六章写结局,整个故事是在抒情女主人公的追述中展开的`。

  (四)整体感知

  *历来有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女子作为男子财产的一部分,与珠宝、美玉并列,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封建伦理又要求她们心甘情愿地充当男子的玩物与奴隶。于是,千百年来的*文学史也就充满了闺中女子的哀怨与悲泣,闺怨诗在文学史上有了不容忽视的一席之地。这首诗就是在闺怨诗歌星空中闪着熠熠光辉的一颗明星。那么女主人公到底有着怎样的怨恨呢?她又是如何倾诉自己的愁苦情怀呢?让我们来共同感受诗歌内容。

  (1)这首诗讲述了怎样一个爱情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每节的内容:

  第一节许婚第二节迎娶第三节劝诫第四节控诉第五节伤自反省第六节决绝

  归纳: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爱情悲剧的全过程。

  3、文中塑造的女主人公的情感一直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阅读全诗感受一下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恋爱——热情、幸福婚变——怨恨、痛苦决绝——清醒、刚烈、坚强

  (五)具体分析

  这首诗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明确】作者很巧妙地把淇水作为抒情线索。女主人公托情于淇水,汤汤淇水成了女主人公生活经历的见证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水是流动的,人是变化的,尤其是心境。第二次踏入河流时,水已非当初之水,人亦非当时之人。而《卫风氓》中三次写到同一条河流,女子的心境又有何不同?让我们跟随流淌的文字走进这位女子的心灵世界。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是女主人公回忆当初与氓的一次约会的情景。当初老实忠厚的氓已经赢得了女主人公的芳心,这次约会是他们恋爱过程中很关键的一次约会,是在女主人公推迟了婚期情况下,氓才心急火燎地以“抱布贸丝”为借口来找女主人公。正是有了这次会面,才有了“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的场景。

  可以想见,女主人公对氓的爱是真挚而深厚的,她推迟婚期,是因为“子无良媒”,这是个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女主人公一边送氓回家,一边叙谈家常,一直把氓送过了淇水。也正是这次约会,女主人公向氓许诺“秋以为期”,让氓吃下了定心丸。

  我们甚至可以推测,女主人公在恋爱期间像这样“送子涉淇”的经历不止一次,这时的淇水不仅见证了女主人公与氓的热恋场景,而且“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二人甜蜜幸福的情愫。

  【小结】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笑是一种幸福,哭未尝不是另外一种幸福,毕竟还有人让她牵挂落泪。好一个一往情深,纯情浪漫的热恋女子呀。淇水清澈明媚,女子痴情陶醉。甜蜜而幸福、温馨而浪漫。心中有情,眼里看水,如果此时河流是有颜色的,那应该是一片粉红,代表的是幸福的爱恋。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这时的女主人公已经成了弃妇,独自坐在车上,缓行于淇水岸边,以至于淇水波涛卷起的水花打湿了车上的布幔。

  女主人公何以成了弃妇呢?“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氓家生活清贫,她不能与氓共患难吗?不。“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是氓家劳作太累,她不堪其苦好逸恶劳吗?否。

  当初女主人公与氓两情相悦,感情深厚,有诗为证:“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女主人公已到了时刻想见到氓,时刻想依偎在氓身边的痴情程度。如此痴情的女子,一般对夫家的清贫生活与辛勤劳作是不会介意的。

  那么是女主人公品行不贞,红杏出墙,被氓遗弃吗?也不是。诗中没有以上三方面的蛛丝马迹。而一句“女也不爽”表明女主人公并没有什么过错。她之所以被遗弃,是因为氓“士贰其行”,而且“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婚前婚后行为不一致了,他感情不专,甚至一变再变。这种现象古往今来从未消失过。喜新厌旧是感情不专一男子的通病。婚前女子花容月貌,温顺可人,男子自会不遗余力地追求;然而婚后,由于生活劳苦,女子姣容衰退而成为黄脸婆,感情不专的男子就会露出喜新厌旧的面目,进而抛弃糟糠之妻。诗中女主人公就遭遇了这种不幸。氓不仅“二三其德”感情一变再变,甚至“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发展到家庭暴力地步了,女子被遗弃的命运已成定局。更可悲的是,女主人公被丈夫虐待,向娘家人诉说,却得不到同情与安慰,反而“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如此酸楚悲痛,“更向何人说”?可怜的女主人公只能“静言思之,躬有悼矣。”

  诗人二写淇水,自然是让淇水目睹女主人公被遗弃后的孤寂与悲愤的身影,让淇水倾听弃妇饱含辛酸而又怨恨的诉说。倘若淇水有情,那么她扬起的水花是对弃妇的安慰,她奔腾的涛声是在为弃妇鸣不*。可以说,此时“淇水汤汤”,流动的都是弃妇内心的苦汁。如果仅写这位弃妇的悲苦与哀怨,就只能赢得人们的同情;然而作者插入了弃妇的生活经验,以此告诫世上的女子要慎重对待婚姻,“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弃妇不幸婚姻经历的经验总结,是对男女不*等的封建婚姻的控诉,更是对热恋中的和后世的女子的善意告诫。所以说淇水扬波,也是对弃妇善良之心的赞许。

  【小结】事易时移,物是人非了。“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桑树枯萎凋零,女子流年已逝、人老珠黄,氓二三其德,夫妻感情破裂,女子被弃,痛苦伤悲。而桑树曾经葱茏茂盛,女子曾经青春美丽光彩照人,氓曾经信誓旦旦,两人曾经感情亲密,女子曾经幸福甜蜜。对比是如此地鲜明,桑树迎来了自然的秋天,女子也步入了人生之秋。

  她遭受着双重的痛苦:身体上,生活贫穷、劳作艰辛、丈夫拳脚相加;精神上,丈夫背叛,亲人讥笑,爱情已丢失,亲情也难寻,前路渺茫。这些,交织成一张痛苦之网,使她痛不欲生,身累心更苦。第二次穿越淇水时,她会不由地想到当初的有情人共涉淇水,那时的甜蜜越多,此时的悲痛越重。淇水波涛翻滚,女子悲情汹涌;天地同悲,江河落泪。一切景语皆情语,淇水成了横跨在夫妻间的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面对汤汤淇水的弃妇“静言思之”,认识到自己的愿望与现实已形成尖锐矛盾,“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夫妻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了。她清醒地认识到她与氓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就如同淇水“有岸”。此时弃妇面对滔滔淇水,心潮起伏,往事如同电影特写镜头一样,一幕幕在弃妇脑海中闪现,总角时期青梅竹马“言笑晏晏”,何等愉快;恋爱时期,“信誓旦旦”,海枯石烂不变心,何等坚决。可是好景不长,没想到氓“反是不思”(违背誓言,不念旧情),既然氓如此绝情,那就算了吧!此时女主人公已从痛苦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表达了“亦已焉哉”的决绝态度。

  【小结】《卫风氓》中的女子,在粉红的爱情里痴迷陶醉时,她纯真浪漫、柔情似水;陡然跌落至婚变的黑色深渊后她怨恨悲痛、伤心绝望;几番挣扎后,她战胜自我,勇敢决断,最终浮出水面,重新上岸,完成了心灵之河的一次胜利的穿越。

  (六)分析诗中人物形象

  女子:勤劳、善良、热情、淳朴、智慧、坚强。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位善良、热情的劳动妇女形象,她勤劳、淳朴、不畏贫苦,与“氓”结合后,操持家务,任劳任怨,真诚地把幸福寄托在“氓”的身上。然而,婚后丈夫对她日甚一日的暴虐和欺侮,使她“及尔偕老”的愿望完全破灭了,她由忍耐、不*而转为怨恨,终于发出痛楚的呼喊。诗中表露的她的怨恨多于悲伤,在彻底无望的处境中,她变得清醒而坚强,和氓彻底决绝,这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中守压迫和欺凌的底层妇女的另一面。

  氓:始乱终弃、无信义、自私自利的伪君子。他以虚假的热情欺骗了淳朴的少女,用谎言和空咒赢得了女子的信任,一旦骗取到手,便露出了卑劣、凶暴的本性。

  (七)启示

  痴情──“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中女主人公在“氓”离开后总是牵挂着他,多情的她独自登上破旧的城垣眺望复关寻找氓的身影。当她看见了心上人时就会欣喜若狂,若她看不见心上人则会伤心流泪。痴心的她总是因为“氓”的出现高兴,而又会因为“氓”的离去而伤心。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痴情的女子,却遭到了负心汉的遗弃。

  结论:痴情是一剂毒药。容易使人利令智昏。

  启发:面对漫漫人生路,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智慧──“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主人公在被人遗弃时并没有呼天抢地,寻死上吊,而是对婚姻爱情作了认真地反思,她清楚地看到作为女子绝对不能够沉溺于爱情,否则就陷入泥潭、很难自拔。要知道这种道理有的人一生中都不可能领悟得到。另外,在她与氓婚变后,并没有乱了方寸,而是“静言思之”,思考现在自己的处境并及时做出决定。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她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女子。

  结论:智慧的人是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

  启发:漫漫人生路,总会错几步。错几步不要紧,关键是知道怎么错,不再错。

  坚强──面对突如其来的婚变,咱们的女主人公并没有以泪洗面,而是“静言思之”,看清了“反是不思”的丈夫的真面目。她明白貌合神离的婚姻是没有幸福可言的,于是她坚强地面对自己的处境,果断地做出分手的决定。她不甘心受命运的摆布,她要寻求自主的婚姻,寻求自己的幸福。

  结论:坚强的人是不会受命运的摆布的。

  启发:要做生活的强者。(女人当自强)

  惜缘

《氓》优质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文,了解卫地的风土人情,体会男女主人公的生活经历。

  2、了解课文的内容,熟悉课文中的人物和他们之间的关系。

  3、透过事情的表面,挖掘人物独特的内心体验,总结人物的性格特征。

  4、学习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对照古今不同,掌握古词的含义和不同的表现方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话题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的地方,就会书写不同的爱情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公元前的卫国,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体会一下那时、那地,发生的那件事,让我们走近他们,去亲身感受一下这个传唱了千年的爱情故事。

  2、范文朗读,熟悉生字词义。

  氓之蚩蚩匪我愆期将子无怒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隰则有泮犹可说也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渐车帷裳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言既遂矣躬自悼矣无与士耽

  实词

  布:一种货币,并非注释里说的,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匪:读上声,并非通假。

  将:读qiāng,愿、请,如,《将进酒》。

  乘:登上。贿:财物。

  说:通“脱”。

  渐:读jiān,溅湿、浸湿。

  爽:差错。

  极:标准。

  德:心意、情意。

  罔:无。

  虚词

  以: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前“以”,用;后“以”,拿)

  乘彼垣,以望复关(表承接,无义)秋以为期(把)

  其:其黄而陨(代落叶)其叶沃若(代桑树)士贰其行(自己的)

  其笑矣(语助词,无义)不思其反(你)之:主谓之间,舒缓语气,无实义(桑之未落桑之落矣女之耽兮总角之宴)静言思之(这件事)

  活用

  尔卜尔筮(卜、筮均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用龟板、蓍草占卦)士贰其行(数词活用为动词,对…不专一)

  成语二三其德、信誓旦旦、夙兴夜寐。

  3、学生自行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也可交流讨论。理清全诗层次

  提问:这首叙事诗写了这对男女婚姻过程的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变——决绝。

  追问:结婚前后,诗中男女发生了什么变化?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氓

  (情节)恋爱婚变决绝

  (章句)第一、二章第三、五章第六章

  (诗句)秋以为期无与士耽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热情、幸福怨恨、沉痛清醒、刚烈

  男子女子

  婚前虚伪热情、善良、多情

  婚后凶暴、蛮横勤劳、刚强、清醒

  感情不专、薄情寡义

  总结:男女的不*等,不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有时候还体现在性格上,但诗中女子的最后决绝,又使我们看到*女子那可敬可佩的一面。

  4、这首诗运用了些什么艺术手法,结合感兴趣的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要点:

  ①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②《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5、布置作业:

  1、再读一遍课文,体会他们的故事。

  2、用自己的语言设计他们另一样的生活。

  3、预习下节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7)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3篇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回忆》评课稿1

  1、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设计有效。李老师钻研教材深入,把我教研活动主题准确,她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读中感悟,品析人物形象,欣赏人物事迹。(2)体会写作方法,领悟对比、首尾照应等写作手法。既准确地把握了本科教学的主要内容,又与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很好的结合。目标设定很是准确。教学中没有过多的繁冗的做作,而是注重了语文素养的培养,特别是对“对比和首尾呼应”的写作手法在文中用在何处,有何好处等做了重点点拔,因此教学设计也相当有效。

  2、课模运用娴熟,我们很受启发。我校的课模为“四段九环节”教学模式。四段即“问题导学--自学探究--质疑点拨--巩固提升”。李老师在设问导读环节只提出了三个问题:(1)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2)*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3)作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既对课文内容有了总体把握,有将本课的教学重点与本次教研活动的教研重点很好的切合在了一起。自学探究环节给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探究时间和交流时间,老师的点拨采用抓住疑点、难点进行追问,但却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是顺势利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巩固提升环节的"课后作业留得也很巧妙。

  3、重视朗读,为习作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读写结合是语文学习的最佳途径。而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如同造房子,基础越坚实,房子才能盖得又高又大。随着年级的升高,到了高段教学,尤其是今天的“对比和前后照应”写法的学习和运用,想要在课堂上就见到运用的效果很难,唯有把读重视和指导到位,才能在课后的习作中运用自如。李老师做的很好,很好的诠释了读写结合的具体做法。值得我好好学习和借鉴。

  另外李老师对学生长期不断的激励性评价也是我学习的好素材。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8)

——沁园春雪优质课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优质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沁园春雪优质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沁园春雪优质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特点.

  2.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㈠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⑴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⑵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⑶富有想象。

  ⑷语言精练。

  ⑸押大致相同的韵。

  ㈡初读全词:

  ⒈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⒉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⒊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㈢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⒈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⒉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⒊“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⒋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⒌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⒍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㈣精读下阕:

  ⒈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⒉师生研讨:

  ⑴分几层、层意。

  ⑵“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⑶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⑴*:

  ⑵顾炎武:

  ⑶陆游:

  ⑷范仲淹:

  ⒋含“雪”字的成语。

  ⒌写雪的古诗。

  ㈤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㈥总结:

  附:板书设计:

  总写之景意境壮阔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动静结合江山多娇祖国

  想象之景艳丽多姿山河

  过渡:承上启下歌颂

  下阕:论史评古:短语文治英雄折腰风流

  论今:风流人物人物

沁园春雪优质课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词写景和议论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胸怀、思想感情。

  四、教学程序:

  1.导入:由xx的嗜好导入。板书课题。

  教法、学法:激发好奇心,形成期待心理。

  2.明确任务:学生归纳学习任务,教师帮助确定。投影出示。

  3.导学过程:

  A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边听边想。

  (1)从气魄上,整首词给你怎样的印象?找出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词语。

  明确: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雄伟的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

  (2)内容。将上下阕内容各用一个字概括。

  板书:上阕物xxx江山

  下阕人xxx英雄

  江山和英雄之间有什么联系?请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引)

  江山为何令英雄崇敬?面对大好河山,英雄是何姿态?

  师生分析:上阕绘雪景之娇,纵横千万里,下阕论古今英雄,上下五千年。因此:

  (3)表达方式:上阕:描写下阕:议论抒情

  (3)讲解过渡句的作用

  教法、学法:教师范读,学生听、思考,教师放映宇航员拍摄的长城、山脉照片,精讲点拨,感知形象。

  B.文章又如何描写?怎样议论?

  1.指名读上阕。

  (1)xx不仅会写诗作词,还会画画。他大笔一挥,展示给我们几幅画面?明确:三幅。一位同学读原句,另三名同学说说想到的画面。

  提问:*是怎样用笔的?

  回答:先总写,再具体写,后小结。先实写,后虚写。板书体现。

  女生齐读上阕。

  教法、学乏:体味意境。

  (2)质疑:“望”的位置在哪里?何以有这样的气魄?

  (3)你怎么看出后三句是虚写?从“望”到“看”,视觉上有变化吗?

  2.读下阕。

  (1)诗人评说历史人物,贯穿一个“惜”字。“惜”从何来?

  (2)谁是风流人物?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插入对xx其人、时代背景的介绍。男生齐读下阕。

  出示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配乐,放录音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教师讲述。探索感情。

  C.深化拓展:

  现在,你对“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有新的感受吗?举例深入体会。

  D.比较体验:

  《沁园春.长沙》哪一句最震撼人心?

  出示题板。

  E.总结:鉴赏诗词的思路。

  F.再品词的意境。放录音。

  作业。

  总体回顾,发散思维。

  展开联想,鼓励求异:你由雪想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总实

  上阕物——江山分描写

  总虚

  沁园春雪评古议论

  下阕人——英雄

  赞今抒情

沁园春雪优质课教学设计3

  【课文分析】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诗词的豪放风格。

  【教学思路】

  1、从朗读课文入手,在反复朗读并背诵中体会词中的形象,体会革命家英雄气概和壮志豪情,感受词中宏阔的意境;

  2、揣摩、品味词的凝炼、贴切的语言;

  3、正确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课文

  欣赏李煜的《虞美人》,体会封建帝王的亡国哀伤,对比引入*的《沁园春·雪》,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壮志豪情,文章意境宏阔……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示范读,学生读。

  理解这首词的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生成──探究

  预计学生生成问题:(可参见《读写导航》的“探究与体验”)

  1、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哪句?

  2、上阙中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景观大气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诗人是如何来表现这些景象的?

  (对偶、比喻等修辞;以动写静,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须睛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写景与前面的诗句有何不同?

  (前面是写实,这里是想象的虚景。)

  5、发挥想像,用自已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并谈谈此时你的感受。

  (广阔、壮丽的北国雪景风光,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胸怀,雄伟气迫,以及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6、诗人如何从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转入下阕纵论历代英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

  7、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

  (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8、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

  四、拓展欣赏(比较阅读)

  1、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2、课后比较阅读《沁园春·长沙》,重点比较和体会词在情感、表现手法上与课文的相似点。(见《读写导航》)

  五、反复朗诵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诵

  六、作业

  1、课外阅读鉴赏*诗词,并选择自已最喜欢的一首在班里朗颂交流。

  2、背诵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扩展9)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 (菁选5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娱()僻()怖()宪()

  伐()误()避()布()选()

  胖()刑()押()舅()绞()

  伴()形()胛()臼()较()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出示*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的其他故事。

  板书设计: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时局严重形势紧急高度负责

  被捕中不慌不忙态度严峻勇敢坚强

  被捕后乱篷篷生死置之度外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3

  教材分析:

  本文是*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同志遇难16周年——*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同志,但*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烧掉文件书籍;张作霖要派人搜查;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下划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外貌。

  (2)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第二课《十六年前的回忆》。谁能说一说你对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理解?

  2.简介*。

  (可让学生结合手里的资料,谈一谈对*的了解,然后教师适当加以补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的哪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1)正音:待会儿、沉着

  (2)指名回答思考题。

  (课文主要讲了*同志的三件事:被捕前、被捕、在法庭上。)

  三、分小组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10个生字的字音,会用生字组词。

  2.理解下列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军阀、娱乐、僻静、恐怖、宪兵、肥胖、苦刑、匪徒、押下去、舅老爷、绞刑。

  3.辨析词语

  阀()娱()僻()怖()宪()

  伐()误()避()布()选()

  胖()刑()押()舅()绞()

  伴()形()胛()臼()较()

  四、分组探究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值得深入体会的句子,如:“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3.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你从这样的开头、结尾中体会到了什么?

  4.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案5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的资料。

  ②自学生字新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深深的怀念”这一单元主题,请同学们自读“单元导读”,想想我们在这一单元里将要看到什么,学习什么?

  二、质疑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题“十六年前的回忆”,你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谈心中的疑问)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走进课本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文,借助工具书,做到正确流利读课文。

  2.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检查正确流利读课文情况,检查生字生词掌握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时间顺序写了*的哪些事?你从这些事中感受到什么?

  4.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有关*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的初步感受。

  四、熟读课文,动笔书写。

  1.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作者李星华追忆了父亲*生前发生的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在作者的眼中和你的心中*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做批注。

  二、根据学生汇报,教师顺学而导。

  1.学生自由汇报被捕前部分

  课文第二段,引导学生体会父亲为了革命工作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另一侧面体会当时形势紧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读出来。

  课文3—6段,引导学生体会一向慈祥的父亲,今天竟含糊回答我的问题,同学们想象当时的情况,再次体会时局的严重,读出情况的紧急。

  课文7段,课件出示*说的话的含义,从中体会父亲把革命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重点读好父亲的话。

  过渡语: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

  2.学生汇报被捕时部分

  汇报10—11段,从“不慌不忙”一词体会父亲镇定自若,体会父亲为革命事业早已做好各种准备。从父亲的语言和动作中,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汇报17段,体会父亲在敌人面前态度严峻,猜测父亲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汇报其他段落,从敌人凶残和野蛮体会当时社会**。

  尽管敌人似魔鬼一般,父亲却表现的镇定自若,这样勇敢坚强的父亲又怎能不令人敬佩,同桌合作读8--17段。

  3.汇报被捕后部分

  19段从“乱篷篷”一词你想到什么?(出示19段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出示22段,想一想父亲心里在想什么呢?难道父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留恋自己的妻子吗?

  教师小结:父亲为了革命事业早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他更爱天下所有受苦受难的人们,他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他觉得值,这就是一个革命者,他时刻不忘用自己的言行教育亲人。学生再读22段。

  三、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眼前的*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对革命事业充满必胜信心,在敌人面前坚强不屈,用自己的言行影响亲人)

  2.就是这样一位孩子眼中的好父亲,战友眼中的好同志,却在1927年4月28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了,同学们自由读29-30段,体会全家人的悲痛心情。

  3.他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面对眼前的这位**的优秀缔造者,你想说点什么呢?拿起你手中的笔,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在书中。

  四、领悟表达,展示收获

  1.文章中的父亲给在座的每一位留下太多的感动,相信作者在写作中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浏览全文,你领悟到怎样的表达方法?

  教师总结:作者按事情顺序,采取前后照应的写作手法,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

  2.作业超市

  ⑴抄写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

  ⑵课外阅读《红岩》《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等书籍。

  ⑶了解*的其他故事。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十六年 优质课 《十六年前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1 《十六年前的回忆》优质课教学设计100字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