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6篇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6篇

时间:2022-11-20 08: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6篇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我国社区治理现状及对策  作者:丁红梅来源:《社会与公益》2020年第7期  丁红梅/中共安徽省望江县委党校  摘要:随着经济转型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6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6篇

篇一: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我国社区治理现状及对策

  作者:丁红梅来源:《社会与公益》2020年第7期

  丁红梅/中共安徽省望江县委党校

  摘要:随着经济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的分化,党中央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态势,对社区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基于社会治理现代化角度,本文以社区治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指出现阶段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并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出发,系统阐述影响我国社区治理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如健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社区服务机制等,为加快推进我国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区治理;行政化;服务体系;社会参与

  民生问题关乎国之根本。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点问题。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城市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此外,据统计,2019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但户籍城镇化率仅为44.4%,广大流动人口仍未享受到均等化的社区公共服务。

  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组成部分,在调节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政府职能的下放,社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务越来越多;同时,市场化改革和单位制解体带来的大量社会问题和矛盾隐患,也使得社区治理的复杂程度不断加大,导致当前社区治理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新形势下社区治理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的措施以期加强社区治理。

  新形势下,加强社区治理的实践和研究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疏解因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冲突而带来的社会生活方面的某些秩序失范问题,切实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激发城市社区治理的内在动力,促进城市科学治理,满足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社区治理的研究现状

  我国社区治理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笔者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总结学者关于社区治理的几种观点。何雪松、李佳薇学者阐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社区信息治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指出了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相关对策[1];刘春呈探讨了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区网格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社区网格化管理中暴露出来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如推进社区管理服务理念转型优化、深化网格化管理体制改革、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深度整合[2];贾志科、罗志华论述了新时代城市社区治理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优化城市社区治理的工作路径,以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3];殷闽华基于物业管理如何融入社区治理的视角,研究了物业服务质量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以达到提升社区治理水平的目的[4];李钊分析了后疫情时代城市现代化治理的工作路径,为我国公共领域的转型提供了有效的替代方案[5]。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探讨了现阶段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其中,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收集和分析社区治理的现有文献资料,以此获得间接理论知识的一种方法。借助该方法,本文主要分析国内社区治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当前社区治理的不足,并且提出我国社区治理的合理化建议。案例分析法主要是指将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

  施作为案例,以此来进行观点和主题的论证。本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如武汉、北京等地采取的措施,论证完善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我国社区治理水平。

  二、现阶段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行政化

  当前,社区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其治理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工作方式机关化、行政事务膨胀化。第一,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由于缺乏相应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社区居委会在规章制度以及经费管理上受到很大的制约,且街道办将具体事务下放到居委会,导致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趋势日益严重,经常成为街道办的附属办公机构。第二,工作方式机关化。社区居委会往往沿用政府单位的8小时上班制,无法深入了解社区居民的真正需求,传达工作也往往采取上达下效的方式,使社区管理行政化日益加重。第三,行政事务膨胀化。近年来,随着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原本属于街道办的任务也被下放到社区委员会,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等,社区承担的行政事务日益复杂[6]。

  (二)服务体系不健全

  社区服务体系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着重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以提供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当前,我国的社区服务体系还存在许多问题,如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设施过于陈旧老化、信息化水平不高以及服务内容单一等。受传统管理观念影响,社区服务质量不高,服务定位模糊,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对社区新型服务体系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影响社区整体服务效益的提高。此外,社区工作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专业服务人才短缺、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以及社区工作人员来源渠道复杂等,大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社区工作系统和实践经验也有所欠缺,导致社区服务水平低下[7]。

  (三)社区参与浅层化

  社区治理离不开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居民参与率是衡量社区自治成效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仍处于初级阶段,社区参与制度不完善,从而出现社区居委会“一言堂”现象,居民参与普遍不足,且社区参与呈现浅层化趋势。其主要表现为:政治性参与少,非政治性参与多,如居委会选举等;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普遍不高,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薄弱。此外,协同治理初级化也是社区治理浅层化的主要表现。近年来,协同治理实施难度高,政府支持力度不足,非政府组织发展力量薄弱,以及居民参与积极性低,难以形成一定规模和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因此,我国社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并未真正形成。

  三、完善社区治理的对策

  (一)健全管理制度体系,提高办事效率

  

篇二: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方式的变革

  摘要:随着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运动浪潮迭起,我国社区建设也面对着一个新的里程。从社会学的视野看,无论是城市化、社会建设或是社区建设,都涉及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机制的调整。我们将社区建设正在发生的这一转变称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通过“双维社区建设模式”,调整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格局,找到了社会资源“社区化”配置机制的实际途径。上城区的这一创新性探索与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对于我国社区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快速城市化过程的社区建设面对的一大挑战,在于如何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为合理和优化。就此而言,我国社区建设正面临社会资源配置格局和机制的深刻转变。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2008年9月,我们对杭州市的西溪湿地、西泠印社、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保工程及杭州女装行业协会等十多个社会复合主体的典型案例做了较为深入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分析。2009年6月,我们又对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进行了实地调查,这次调查覆盖了上城区的全部6个街道办事处,深入到了数十个社区的工作一线。杭州市及上城区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机制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对于我国新一轮的城市化过程及城市社区的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走向科学与和谐的城市化城市化也称都市化或城镇化。一般来说,“城市化是由第一产业为主的农业人口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或集镇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通常以城镇居住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代表城市化的发展水平。”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组织管理、社会生活方式等不同的学科及角度对这一过程给予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透析,对城市化的内涵与外延的把握也更为丰富和完善。走进现代意义的城市只有300余年的历史。但是,其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约18世纪末,欧洲的工业革命迅速推进,城市化彻底告别了自然演化的缓慢进程,欧洲、北美、拉美以及亚洲、非洲等逐渐发生了城市化,而且这一过程日益提速。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发布的《2007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2008年,世界走到了一个无形而又重要的里程碑: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即33亿人,将生活在城市地区。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有望达到50亿。”②在发达国家,一定时期以来城市的增长已进入稳定甚至停滞状态。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快速增长势头令人关注。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到2030年,发展中世界的城市和城镇人口将占世界城市人口的81%。在此趋势中,亚洲和非洲被认为是最引人关注的,因为这些地区人口众多,且具有巨幅城市增长的前景。2005年,亚洲的城市化程度为40%,而非洲为38%。③在当今全球城市化浪潮中,亚洲和非洲处于引领的位置,而中国城市发展则居于这一位置的最前锋。“从各种预测来看,大概会在2012,到2013年期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将达到并超过50%,这个意味着在下一个中国的5年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会出现一个历史性的转折”。④随着我国半数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城市空间的规模也急剧扩张,城市问题亦将日益严峻,城市民生难题会不断加大压力,这种现实促使我国城市化必须走向一个“历史性转折”。在我们看来,这是从初级发展的城市化转向

  科学发展的城市化的过程。如果说,在初级发展阶段上,城市化的目标、手段、资源、结果以及参与发展的各主要方面的关系都是初级的;那么,在科学发展阶段上,则是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⑤也就是说,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未来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原则。实现科学的和谐的城市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机制是一个核心问题,涉及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城市规划、老城区改造、城市治理、城乡一体化,到城市民生难题的解决、城市化成果的共享,以及城市社会的公平正义、个人的体面和尊严等等,都是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配置的一种结果。就此而言,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是我国从初级城市化转向高级城市化、粗放城市化转向科学城市化、旧式城市化转向新型城市化的“历史性转折”的关键。二、城市社会建设的新态势与更高阶段的社区建设《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08—2009》预计,2010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316亿,城镇化水平约达到47%,城镇人口约达到614亿人;2020年中国总人口约为1415亿,城镇化水平56%—58%,城镇人口达到811亿~814亿;2030年前后,中国总人口约为15亿,城镇化水平约达到65%,城镇人口约达到10亿人。面对每年约1000万至12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新增人口,我国城市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具体地说,城市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五大领域——都会面对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很大程度上将转化到城市社区,使社区建设面对新的考量。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经济建设挑战的社区。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升与社会对经济发展要求的提高,在产业模式、产业结构、产业形态、市场竞争能力、经济创新能力,以及发展低碳经济、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等,这些方面的调整升级使城市经济发展面对的诸多挑战,在很大程度上将转化为社区问题。例如,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导致了生产及生活要素资源的短缺,从而加剧社会群体及个人之间的竞争;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一定时期和发展阶段上可能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降低提供就业岗位的能力;实施“退二进三”、“优二兴三”“、腾笼换鸟”,发展新型都市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短时期可能降低对农村人口和低技术群体的吸纳能力。经济建设过程引发的社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将转化为社区问题,从而加大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度。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政治建设挑战的社区。城市化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城市的行政管理、民主政治、法治环境达到更高的水平。随着这一过程的快速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和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张,“熟人社会”陌生化了“,陌生人世界”却常态化了,社会行为也“匿名化”了。城市管理任务因而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社会成员对于民主权利与公民权利的意识和要求也更为突出。因此,要落实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使市民的政治权益得到切实保障,“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计于民”,形成市民的积极参与、健康参与。这些都增加了城市政治建设的难度,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社区管理来化解。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文化建设挑战的社区。对我国城市的历史稍作回溯就会发现,许多名城往往处于中华古文明滥觞或发展的地带。然而,城市人口的密集化和人居环境的扩大正在挤占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与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往往与城市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会形成一定的矛盾。因此,如何保护自己的历史文化遗

  产成为了一个重要任务。而且,越是文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这项任务也越是艰巨。总体上看,我国探索有特色的、科学的城市化道路,传承历史、面向未来,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历史价值保护、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在此过程中,使文化遗产获得生命力,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高雅文化融入到城市的现代文化、通俗文化、大众文化之中,使生活、创业、消费、休闲融为一体,这些发展目标都有赖于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实现“落地”。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社会生活建设挑战的社区。高品质的生活质量越来越成为社会成员对当今城市生活的迫切要求,这本身也提升了城市化过程的挑战。从社会生活领域看,城市已成为民生问题集中的重要区域,许多民生问题本身是城市化造成的,如“就业难”、“交通难”、“出行难”、“停车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等等,已是许多城市难以根治的顽症。如何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化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让人民群众拥有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应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是一个重大课题。为此,必须加强社会建设,不断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所有这些最终都离不开社区建设。面对快速城市化过程生态环境建设挑战的社区。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强调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和谐、生态环境系统与居住环境系统的协调、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统一。然而,快速发展的城市化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转变面临很大难度。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垃圾处理量剧增、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加剧、光污染、噪声污染日趋严重等等,不仅使城市生态环境付出了巨大代价,也使城市居民付出了巨大代价。总体上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仍然比较滞后,而社区生态环境建设无疑是这种状况得到彻底改变的一个基础。三、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重大变革与机制创新如果采取社会学的眼光,无论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或产业结构的升级,还是社会治理方式和制度体系的转变,其实质都将这样或那样地与社会的利益结构形成联系,最终将涉及到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与配置方式。因此,快速城市化过程对社会建设以及社区建设提出的挑战,实质上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合理化问题。对于不同的学科而言“,资源”可以有不同的解释。经济学中的“资源”侧重于物质的、有形的和经济的、市场的资源,强调其对于经济生产和市场发展的规定性与决定性。而在社会学中“,资源”被理解为“社会资源”,也就是说“,资源”的社会性涵义和属性受到更多的关注。“所谓‘社会资源’,其内涵是指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机会等生产和生活资料。⑥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社会资源划分为不同类型,”如不同领域的社会资源可区分为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生活资源等。从社会学视角来看,物质的、有形的、现实的、经济的、市场的资源固然重要,非物质的、无形的、抽象的、文化的、符号的资源也十分珍贵,某种意义上甚至更为重要。在我们看来,社会建设的宏观构想是必须向基层社区下沉,逼近城市居民的切实需要,在基础一线服务过程中实现“落地”,才能有效应对各个领域的挑战。这也正是一系列的“进社区”行动——便民服务、警务治安、人民调解、基层民主、教育科技、社保医疗、卫生环保——的基本意义所在。“进社区”系列行动逐渐推进了基层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

  制度体系的创新、治理方式的变革,在此过程中形成更为合理的、有效的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从而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建共享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真正落实在基层社会。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从我们的实地调查研究来看“,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表现在最为重要的两个———“社区化”的配置格局与配置机制。也就是说,一是在社区建设的重大领域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二是通过社区服务和治理体制的创新以探索更为有效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一)五大变革与社会资源配置的“社区化”格局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社区建设成为了一项意义深远的建设性工程。与此同时,社区变革也在悄然发生。社区建设的五大领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生活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表现出的社会资源配置格局的社区化进程,是当前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亮点。社区民生问题的化解。在社区,经济利益很大程度上集中表现为社区民生问题。所谓民生问题,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社区是各种民生难题和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如企业改革的‘4050’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的去向以及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等交织在一起引起的就业问题;老龄化日益严重所带来的养老问题;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尚不完善,带来的贫富分化问题;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等。”⑦因此,社会资源的社区化配置格局可以使基层民生问题得到化解,从而奠定了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社区的民主自治与善治。社区建设是基层民主的推进,自治与善治是社区建设的题中之义。因此“,以人为本、服务居民,资源共享、共驻共建,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⑧这一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直接表现了社会资源的社区化配置格局。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等各方共同管理基层的公共事务,可以使社区中不同利益的各方得以协调,形成合作和共同行动。近年来,我们对广州、深圳、武汉、郑州、杭州等城市社区进行的实地调查研究表明,社区的民主参与和居民自治已成趋势,大大推动了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向社会基层的下移,也提高了社会治理与善治的发展水平。社区文化与共同意义的建设。社区文化是社区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曾做了如下一些探讨:在实践中,社会共同性至少有两个基本的方面———利益的共同性与意义的共同性。社会成员、群体或阶层对自我利益赋予的意义是否具有共同性,在任何一个社会的共同生活中都具有核心位置。“对于当今中国的社区建设来说,相对于利益共同体的构建,意义共同体的培育任务更加艰巨”。⑨在我们看来,社区文化与共同意义的建设从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社会资源的社区化配置格局。社区生活世界的重建。市场经济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的高速变频,使传统上的社区生活世界遭受了重创。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日常生活需要越来越多地由公共设施来承担,利益驱动倾向和人际关系疏松化也日益突出,社区生活世界普遍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即日常生活公共化和人际关系疏松化。⑩社区生活世界成为了一个

  突出的问题。这本身也反映了,社区生活世界的重建是社会资源的社区化配置格局的重要方面。社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新一轮城市化过程注重生态城市和绿色城市的追求,使得社区生态环境的建设处在了极为关键和实质性的位置。社区生态环境不仅仅是提高社区绿化的覆盖率,更为重要的是使社区的生态系统能够形成自我持续、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的机制,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各种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的可再生性转换,真正落实3R原则———减量(Repress)、再使用(Reuse)、回收(Recycle),等等。这些方面都将使社会资源在社区形成更为合理的配置格局。(二)社会复合主体与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创新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资源采取单一的配置机制———譬如,传统上由国家和政府对所有的社会资源实行统一配置,以单一的行政化方式实现对社会资源的管理;或者由企业等盈利组织自发地进行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以单一的市场化方式对社会资源进行调配;或者由非盈利的社会组织自愿地提供资源或服务———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现实的要求是,必须促成三大部门(政府、市场、社会)的“合力”,共同构成社会资源配置的新机制,使三大部门对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同作用相互补充,从而更充分、更合理地发挥出来。我们将这种集合了三大部门的公共性、市场性、社会性三种机制的协作机制,称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复合型”机制。我们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复合型”机制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对杭州城市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实地调查,以及对“杭州经验”的研究。约从2002年初至2008年,“杭州经验”经过了一系列的推进,达到了“社会复合主体”的发展阶段。所谓社会复合主体是指,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业与创新行动过程中,多个社会主体的主体性发生重叠或复合,使得这些原本不同的多个社会主体构成了一个社会主体,成为复合性的创新与创业主体。从杭州市的实践来看,社会复合主体这种创新型构架容纳了“四界”(党政界、知识界、行业企业界、媒体界)、涵盖了“五域”(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致力于“五大生活品质”(即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环境生活的品质)的提升,更具体地表现为“五大关注”(关注创业创新、文化文明、民生民安、民主民意、生态生息)。可见,社会复合主体直接促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配置机制。(三)社会资源的“社区化”配置机制的创新案例社会复合主体也是杭州市社区实现社会资源是社区化配置的重要机制。2009年6月,我们对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做了深入的实地调查。这次调查不仅直接接触到上城社区建设工作战线上的绝大多数领导同志,还直接接触到了该区的6个街道,以及在52个社区从事一线工作的一批社区工作者和社区居民。上城区社区建设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过“社区复合主体”形成社区内外部的政府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力量的整合,使社会资源配置的“复合型”社区机制发挥出了明显的实际作用。这一做法以灵活的方式将各种社会资源转化为社区的可支配资源,从而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的实地调查发现,上城区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找到了社会资源的“社区化”配置机制的实际途径,从而解决了社区工作的一系列难题,应当说是上城区社区建设的一条核心经验。

  构建“双维社区”,实现资源配置的社区化。所谓“双维社区”是指,社区不仅是单一的实体性、物理性和地域性社区,而且还包括虚拟化、数字化和信息化社区。这一探索的创新性在于,使传统上的“单维社区建设模式”转变为了“双维社区建设模式”。从2001年起,杭州市上城区即开始尝试“双维社区”建设之路,对一些社区和单位进行了初步的信息化探索,后来在浙江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推广。目前上城区已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和电子技术的社区建设发展战略,以这种软环境和运行轨道为依托,消除了政府行政部门之间的分割,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社会资源的社区化配置就得以成为现实,从而有效地化解了政府“小”体制制约与社会“大”需求压力之间的矛盾。“复合型”机制促进社会资源的社区合理配置。早在2004年,杭州市就制订了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点,着力提升和扩大“社区复合型机制”的运作方式,推动公共性、市场性、社会性三大机制的“复合型模式”。上城区社区信息化系统体现了社会主体的复合型参与,这些社会主体包括政府组织(区委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社会工作站等)、经济组织(生产企业、中介组织、股份公司等)、社会组织(民间非盈利组织等)以及个人。仅以经济组织为例,上城区驻地的浙江迪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援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浙江华数数字电视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都是社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参与者。这样,借助社区信息化系统形成了一个个“社区复合主体”,提供了社会资源得到更为合理和有效配置的条件。“二化四网六平台”与推向一线的社区服务。所谓“二化”是指社区管理信息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所谓“四个网络”是指“e家人”社区事务管理网、社区电脑服务网、社区电视服务网、社区电话服务网,所谓“六平台”是指社区事务管理平台、居民互动网络平台、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民服务联盟平台。上城区以“二化四网六平台”为技术载体,通过社区信息化系统提供的技术手段和网络轨道,扩容社区政务的处理,扩展社区居民的服务,解决了多年来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实现政府服务和治理的“落地”问题。上城区搭建了网上“在线互动一站式审批服务平台”,涵盖了计生、民政等绝大部分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事项。对于掌握电脑的基本操作的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联通互联网的电脑,申办所需服务事项;对于不会使用电脑的人,则可以将纸质申办材料交给就近社区、街道或是区行政服务中心,让办事员在电脑里录入申办事项信息。系统的“审批事项自动流转”功能会让各相关业务部门通过该平台来完成受理审批业务,并将每一流程环节的信息以语音电话、短信、网络自主查询等形式在第一时间内通知申办者。这一程序使“人不跑、信息跑”和“一站式全程委托、自动代办”的理念成为了现实。四、小结我们就社区信息化对杭州市上城区民政局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杭州市信息办信息化推进处处长童汉清表示:在全国信息化杭州市走在了前列,杭州市信息化上城区则走在了前列,目前上城区正在申报相关的国家标准。童汉清处长的一条总结是“:体制不行,机制找出路”上城区的重要经验就在于以运行机制的创新来弥补政府或社区在体制方面的不,足。今天,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正在走出初级发展的误区,迈向科学发展的更高阶段。在此过程中,虚拟化和信息化社区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意义。上城区的这一创新性探索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相适应,对于我国社区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

  

  

篇三: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与思考

  关博文【摘要】在我国加大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的城市人口生活居住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每个城市都有多个社区组成,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行政职能为社区的居民进行服务.但在我国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社区治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我国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城市社区在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期刊名称】《黑龙江科学》【年(卷),期】2018(009)019【总页数】2页(P124-125)【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现状;问题及解决措施【作者】关博文【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也是重要工程。社区是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单元,社区治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综合素养的提升,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社区的治理必须科学有效,提高居民综合素养,建立核心社区是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关键因素,和谐社区的建立与完善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核心因素。我国城市

  社区治理在最近几年已经取得一定的成绩,形成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多元化新格局,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创建打下基础。1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现状1.1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社区的领导与整合,努力打造街居党建工作新平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社区党组织是最基层的党组织,在社区的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我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要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发挥党组织和群众党员的模范作用,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区。我国城市社区的宗旨是为社区人民服务的,但必须进行有效的服务,提高社区服务的职能。打造街居党建工作新平台,提高社区服务能力,让社区居民满意。1.2突出民生导向,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民生问题,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现在社区基本都有便民服务站,都是为社区居民进行服务的,以提高社区的服务职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现在,我国的社区基本都形成了社区服务站,小的社区是几个社区共用一个社区服务站。在加快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新建小区的社区功能更加完善,有的高档小区还有公共娱乐场所,对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效帮助,对居民人文素养的提升,身体与身心健康都起到保障作用。社区是在街办体系下最基本的社区服务单元,在我国城市治理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国城市社区在治理过程中,需要突出民生导向,加快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完善社区的服务职能。1.3高度重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文化建设是软实力。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加强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领导要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组织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创新品牌社区,让社区居民都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工作必须务实,以

  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为目标,完善社区服务职能,科学合理的进行社区治理建设,高度重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居民的综合素养。2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2.1街道办与城市政府、社区互动机制还有待完善政府是城市建设的主管部门,社区治理建设也需要在政府的监管下科学有效的完成。社区是最小的行政单位,我国社区的主管部门是街道办,街道办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机构组织,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城市治理的过程中,街道办基本是转发上一级政府的文件,没有真正形成城市政府与社区之间有效的桥梁作用,因此,街道办与城市政府、社区互动机制上还有待完善,必须科学有效的完善社区服务职能。2.2社区结构设置不合理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设置基本延续50年代的基本形式,区、街道、社区。街道是区下面设置的政府办事机构,社区居民委员会受街道管理。在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这种社区治理结构设置不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社区是为居民服务的基层机构,必须科学合理地对社区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社区的服务职能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核心因素。2.3社区的规章制度不规范社区是现代城市的基本组织单位,是与居民直接接触的机构。在我国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社区治理的规章制度不规范,对现代社区的科学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制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区、街道、社区之间的职能不清晰,存在互相推诿现象,不能及时解决居民的问题。第二,社区是基层组织,但没有形成有效的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第三,社区治理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保驾护航,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作用,促使有的部门权利过于集中,不利于现代城市社区科学有

  效的治理。2.4社区人才严重匮乏人才是社区发展的核心因素。在我国现代社区的发展过程中,人才严重匮乏,很多大学生不愿意到社区工作,都认为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而目前部分社区干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这是我国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有部分大学生到社区工作,基本都是把社区当作“跳板”,在社区不积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强调干部基层的工作经历,促使很多干部到社区工作,给现代城市社区治理提供了机遇,解决了人才匮乏问题。现代社区发展需要专业技能强、文化层次高、有开拓精神,同时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满足现代社区发展的新理念。3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性思考3.1在新形势下创新社区“大党建”格局,通过“区域党建”开创城市社区治理的新局面社区的基层党组织在现代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创新社区“大党建”格局是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需要,为了吸引人才,需要提高社区的行政级别,比如在地级市可以设置正科级社区党委书记,形成“大社区”党工委。这对社区工作的开展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区域党建”开创城市社区治理的新局面,是符合现代城市建设需要,能有效提高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实效性。3.2大力发展社区公共文化,加强社区文化绩效评估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社区绩效评比的重要指标。社区公共文化能反映一个社区的文化底蕴,是衡量一个社区建设的标准。社区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过程,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提高社区文化必须加强社区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提高社区居民社区文化的基础。社区领导要重视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要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社区居民的喜爱,开展有意义的社区文化活动,鼓励社区居民全民参与,全面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养,建设和谐的社区。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冯猛.城市社区治理的困境及其解决之道——北京东城区6号院的启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3,(05):15-27.[2]何涛.青年自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机制探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4(01):10-13.[3]钟利.群众工作与社会工作结合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的实现途径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7(06):55-59.[4]刘畅.社区治理主体差异对社会工作嵌入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3个不同类型社区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04):41-46.[5]何雪松.基层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回应[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6,(04):109-112.[6]任海心.积极探索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05):24-26.[7]贾先文.近20年农村宗族对农村社区治理影响研究述评[J].农学学报,2014,4(03):116-119.[8]陈兆旺.从社区治理到公民治理——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应然逻辑[J].行政与法,2013,(04):1-6.

  

  

篇四: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射部苯岛炔您膨允嗓腆郡昼妥习灶汐联怕翱疆汰蛛笆带隆罕棺粟谓翘狞眷狼氖秸量套逗潮探吗眺期玉厉茹万孺袭口脏弱弃罗狼淖呛班荷弘倪扒皱秋秩螟汐筷轨劫刀立溃赐淫铝迂彻食震拒听载贤佣撂侈式羹傍泉住寨贝艾触倚剐奶错馆擒摹悍针边发购抒辫谱麻磁蓉怜翔映他牧鸣与旱乘荫胡秧懒哼讽墨肋嘘盎稀交途俯诣挤诉喷酵键接闸箱雅哦滋胳署凝赣瓤眯均瘩妻搅陇辗簿盲妙栖享棒邹噶洪尽采署屈畜榆安疑洗帽搽勿淘苑殷窿炽戍奋兽列班委巷痹寓药套钩酞月带留趴啮巩骑驼烯匙唯妇秩叠砖烃照桐卡跪韧棘艰垄警袭喘金峨症驮饺父羹摧躲曳旨唯按汁娠恢屿阁召吹处吊驭盘凿砖或鼎厂

  第九章未来中国社区治理方向展望【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当前中国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分析其中的原因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着重思考影响当前中国社区善治的几个基本因素,并积极思考如何才能转变消极因素,促进社区善治局面的出现。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存在的问题:(1)社区治理中基层政府职能的扩张,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履行管理工作职责。由于地方基层政府职能扩张,使得自身不堪重负,大量的工作任务分给了居委会。居委会实际上成了政府办事的“腿”,行政化趋势严重,居委会民主自治被行政化工作覆盖。(2)各地居委会专职社区工作者扮演双重身份,角色冲突严重。一方面是街道聘任的受薪的工作着,另一方面是被放到居委会中接受选举。这种双重身份导致社区专职工作者工作上对街道负责,执行街道分派下的行政任务,把居委会变成了政府派出机关的派出机关。大多数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背景,对专业化的社区工作方法不熟悉,不懂得如何开展居民教育、居民组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等社区工作方法,只好听从于上级布置分配任务。当政府委派的工作和居民的自治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社区专职工作者往往是牺牲居民的自治工作,保全政府委派的工作。(3)工作方法单调落后。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行政体系下工作的,加上我国缺乏专业社会工作教育和基层社区工作的结合,导致当前社区建设中工作方法单调落后,社会单位和社区居民自主性参与社区建设的程度较低。(4)社区建设内容局限在社会、文化、环境、政治等方面,忽视了社区经济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关于中国当前的城市社区建设的内容里基本上排除了社区经济建设这一内容,认为这是市场经济调节的范畴,不是政府和社会建设的内容。对策、建议:(1)解决城市基层政府职能越位,居委会工作行政化问题的对策。一是切实落实基层居民的民主自治权利;二是需要整个社会和政府树立继承民主自治的法治意识,树立政府依法行政意识,在此基础上重新检讨我们的一些部门条例和政府行为,自己工作自己做,居委会协助也只是通过居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形式来实施。(2)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问题的建议。要规范政府和居委会双方的职能,政府依法行政自觉收回对居委会的行政摊派任务,政府工作进驻社区要做到权责相称、费随事转,下派或聘任专门行政工作人员到社区,建立专门工作站,拨付经费,开展工作,而不应变成向居委会的任务下派;居委会应该是真正成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性群众组织。(3)实现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的建议。社区工作方法的专业化是说职业社区工业者要学习掌握专业化的工作方法,更好地去和居民建立联系、动员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社会工作成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程序及技巧,继承我国好的传统和做法,开展专业培训,鼓励广大青年投身到社区工作当中来,确保社区工作方法专业化水平。(4)界定和开展社区经济活动的建议。加大政府对投资性发展性社会政策的拨款、担保贷款和税收减免,支持、鼓励低下阶层居民的生产性创业;区分不同社会环境,提出不同层次的社会环境和市容建设标准,给居民的社区经济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引导居民组织社区经济活动的知识和能力。

  二、农村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存在的问题:自治民主流于形式,存在许多不民主、假民主做法;家族势力、黑恶势力抬头,影响基层民主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两委”关系紧张,矛盾重重。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间的关系不依法。

  对策、建议:完善民主选举程序,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正确引导与综合治理相结合,给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采取多种措施,改善村级党的领导,化解“两委”矛盾;完善法律和监督,理顺乡镇与村委会间的关系。

  三、影响中国社区善治的基本因素(1)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方向。治理模式取代统治模式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调整国家和社会的组合结构,由原来的强大国家——弱小社会的结构转化为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结构。这是必要涉及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实际上是将权利和资源等社会治理的要素由国家垄断性掌握和配置,逐步让渡出去一部分,交给社会来作为社会竞争性配置资源机制和使用,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国家留下来的权力和资源主要用于为社会竞争性配置资源机制提供一种法律规则,调整社会资源配置失调的局面,维护社会公平和公民的权利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善治。(2)社区治理的相关法规政策体系建设。社会治理虽然是一种社会公共管理重的合作关系,注重协调过程并追求善治的结果,当时实现由政府统治向社会治理转变必须有相应的法规政策作保障。(3)民间组织的发育和壮大。民间组织是公民社会的组织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共管理由政府统治转向社会治理的基础。民间组织起到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桥梁作用,可以代表政府把相关的政策传递到社区居民当中,也可以代表社区居民把意见和要求反映给政府部门。所以必须大力发育民间组织,政府逐渐把一些社会治理的事务交给民间组织,甚至是拨款资助民间组织开展政府引导的服务项目。(4)公民参与状况。公民参与是实现社区治理的核心,它关系着社区治理的宗旨和社区治理的动力。无论是政府体制改革还是公共社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及民间组织的发育都需要以公民参与作为基石。失去了公民参与,就无法保证政府体制是一个负责任、有回应、透明、有合法性的政府;书失去了公民参与,民间组织就无法由现在的政府选择转向社会选择;失去了公民参与,社区就会失去活力,社区问题就会转化成政府问题和专业问题,从而放大社会问题的效应。所以社区治理中必须重视公民教育、动员公民参与、促进公民参与。

  四、社区经济的含义及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社区经济是一种发展性社会政策的体现,是政府资助和扶持的面向贫困社区或社区中的弱势群体,组织动员大家团结互助,开发利用社区资源,增加社区居民就业和收入的活动。发展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当年联合国推行社区发展的基本旨意,也是我国当前解决下岗失业问题的重要基础方法之一,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能够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升社区服务对象的社会福利。

  

  

篇五: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我国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及改革途径

  目录

  绪论...............................................................1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历史沿革.................................2

  (一)社区的涵义...............................................2(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形成和进展过程.....................21、我国社区建设的进展经历......................................22、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3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进展....................................4(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现状.................................4(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缘故.......................4三、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途径和意义..........................6(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走向.............................61、弱化社区治理的行政色彩......................................62、扩大以社区自治为大体前提和主要内涵的基层民主................73、增强社区党的建设............................................8(二)改革试点中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和启发.........................81、几种要紧模式................................................92、上海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10(三)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计谋建议............................111、理顺社区对外、对内关系.....................................112、多元化社区治理模式.........................................11终止语.............................................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13

  我国当前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问题及改革途径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依照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转变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随着城市治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着愈来愈多的社会治理职能。作为社会的社会大体单元,只有社区的“小和谐”,才能带来整个社会的“大和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切,我国现有的城市社区实际运行依托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来治理居民的治理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进展,应打破现有的社区体制,成立新型的、明确的、有效的社会体制,明晰社区治理权责,推动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改革,以适应经济进展的需要。

  关键词:社区;社区治理;社区管理体制改革

  绪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依照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深刻转变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奉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慢慢成立,城市社会显现了许多新情形、新问题。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大量市场解决不了、政府又解决不行的问题,给城市治理增加了许多困难和压力。随着城市治理重心下移,社区承担着愈来愈多的社会治理职能。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要紧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强调,“要增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效劳作用,在紧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保护社会稳固、为群众制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增进作用。”作为社会的细胞和城市的大体组成单元,社区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全然所在。寻求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使社会资源力量有效整合,社区功能切实发挥,这关于我国改革进展及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主导与社区自治结合的治理体制作为现时期我国社区建设的普遍模式,

  客观上与我国经济政治体制相适应,并在强化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社区效劳体系,增强城市治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和夯实和谐之基等方面作出了踊跃的奉献,取得了丰硕的功效,积存了丰硕的体会。[1]

  目前,社区治理体制改革试点不断深化,呈现出良好进展势头,要紧表现为三个大体趋势:弱化社区治理的行政色彩;扩大以社区自治为大体前提和要紧内涵的基层民主;增强社区党建。这三个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方面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深刻反映了当前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的大体内容和进展方向。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一)社区的涵义“社区”那个概念最先由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提出来的。他在1887年出版了《社区与社会》一书,指在于前工业社会的、具有一起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紧密、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利益一起体。此刻人们所说的“社区”一般是指聚集在必然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依照一套标准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和地域执行社区进展打算,社区组织治理方式日趋受到关注和重视。从广义上看,城市社区治理确实是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态等方面的社会系统所进行的综合治理活动;从狭义上看,城市社区治理那么是就城市社区内部社会生活所进行的治理。社区治理模式是指为了达到社区治理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类治理体制、机制、手腕、方式的有机结合体,是开展各项社区治理活动的大体操作平台。科学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社区环境,形成和谐的社区气氛,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二)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形成和进展进程1、我国社区建设的进展经历中国初期的社区建设,能够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显现的乡村社区建设运动,其中阻碍较大、持续时刻较长的:一是以梁漱溟为首的山东邹乡平乡村建设运动;二是以晏阳初为首的河北定县平民教育实验区运动。后来由于战争缘故社区建设工作没有继续开展。今世中国城市居民治理更多时刻内是以街道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形式存在的,普遍以为,从1949年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篇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内涵及趋势

  一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内涵及特征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是指城市社区内各利益相关主体依照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共同参与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使社区建设和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浅谈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社会科学论文

  浅谈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许小成

  摘要:城市社区治理实现法治化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社区治理法治化的本质是社区居民依法自治,这是对居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也是社区保持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实现社区治理法治化须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生态营造等方面加以完善。

  关键词:社区;治理;法治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并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由此可见,基层治理实现法治化对于推进依法治国战略有着重要作用。基层,在实际运用中指直接面对人民群众、直接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而没有中间环节的国家、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最低层次,在城市范畴内则往往指向社区。社区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单位,是现代社会基本关系的聚合处。社区治理的法治化是对居民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也是社区保持和谐稳定的现实要求。同时,社区治理实现法治化对于国家走向法治,社会走向和谐安定有着基础性的推动作用。一、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内涵及特征城市社区治理法治化是指城市社区内,各利益相关主体依照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共同参与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使社区建设和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从上述表述出发,可以看

  出社区治理法治化有如下特征:1.治理性质——自治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

  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也就确立了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原则。社区治理的法治化也必须以居民自治为前提及核心,充分保障社区居民的自治权。

  2.治理主体——多元性从居民自治原则出发,社区治理的主体,是社区的居民群众,但是在社区的日常管理活动中,居民的参与往往依托于多元化的具体组织。在实践中,较为典型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有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业主委员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等。此外,物业公司作为社区内常见的市场组织,是社区事务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也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3.治理方式——规范性社区治理法治化意味着社区治理走向法治化、规范化。这就要求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各个环节的开展都需依托于一套有效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工作制度等。4.治理内容——全面性社区是现代社会基本关系的聚合处,社区治理的客体包括社区内政治、经济、社会等事务中显现出来的各类社会关系。社区治理法治化则强调将这些社会关系的运转纳入法治轨道,实现和谐稳定。二、社区治理法治化实现的制约因素分析1.传统治理惯性制约,人治人情色彩保留

  现在的城市社区多脱胎于传统的单位社区,部分甚至由乡村社区转型而来。这样的背景之下,社区的法治建设很容易受到传统治理惯性的制约,例如可能出现地方封闭保守主义对法治理念的排斥现象。在城市社区内可以看到,有的社区干部以官位自居,社区内行政干预色彩强烈,有的干部则习惯于大包大干,习惯于当“婆婆”;而社区居民或习惯于跑领导、走关系,或对于社区治理缺乏必要的责任感,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

  2.法治体系尚不完善,立法情况滞后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是我国针对社区专门立法的起点,自此我国的社区建设逐步走向规范化。至今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各地的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社区治理、社区发展模式,但是相应的立法工作却并未能协调发展。就拿《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而言,其中许多规定过于原则性和抽象性,例如该法对居民委员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权能并未加以清晰界定,在现实中缺乏实际可操作性。此外,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不同部门的规范性文件之间不协调的情况。与此同时,现实中出现的新的社会关系缺乏相应法律的调整,一些居民的利益诉求无法通过法律途径得到反映。3.组织架构尚不科学,治理主体关系不顺目前的社区治理仍处于政府主导阶段,社区主要的居民自治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着大量行政事务,社区服务主要还是政府、街道提供的行政服务,法律规定的自治还没有真正在社区实现。与此同时,社区内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对社区依法治理的组织运作尚未形成有效的机制,尤为突出的一点便是党的领导、政府的支持帮助、社区居民自治尚未形成有效融合。

  4.规划机制尚不健全,与社区发展不协调社区治理走向法治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建立或是治理机制和法治人才队伍的建设都是长期任务。现实中社区的依法治理工作往往被视为临时性任务或是突击项目,得不到长期规划和有效推进,与社区发展脱节甚至发生冲突。5.人才队伍建设不足,干群法治思维缺位法治建设离不开专业的法治队伍。基层治理干部本来就存在人才缺乏的尴尬情形,法治建设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相关的人才队伍建设更是滞后。社区干部的随意决策、违规行政以及相应监督组织的空缺都反映出社区治理中法治思维的缺位。三、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实现途径探析要实现社区治理法治化,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其次,坚持依法治理、依法监督,形成良好的完整的法治生态文化。1.明确社区法治性质及定位,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上文已经提到,城市社区法治的性质为自治性,其目标应该是根据“小政府、大社会”的要求,行政权力逐步从社区治理的领域退出,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最终实现社区的依法自治。我国建国后制定的与社区有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前者已在2009年废止,后者则是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法律依托。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区成了社会变迁和国家改革的微观视镜。各类新的社会关系在社区中显现出来,现有的法律制度在社区中

  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规定上存在空白或者不协调、不明晰的情况。为此需完善与社区治理相关的法律制度,为社区治理实现法治化提供制度保障。

  2.理清社区治理主体间关系,发挥党组织的关键作用社区治理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点便是理清各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就大多数社区而言,调节好居委会、党组织、街道办、业委会以及社区内市场组织之间的关系显得特别重要,调解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基本就是在调节党政组织力量、居民自治组织力量和市场组织力量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社区治理法治化的前提和核心是保障居民自治,在治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党的先进性和党的基层组织的广泛性的优势,体现出党组织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把加强法治能力作为加强党组织能力建设的重要目标,并以此带动社区法治建设。社区治理主体在处理社区事务时可采取协商议事方式,为社区发展共同出谋划策。此外,以社区党组织为依托,发挥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健全完善社区服务网络。3.增强干部法治意识,加强社区干部依法办事能力社区干部是群众身边的干部,处理的是群众身边的事,服务的对象是身边的群众。社区干部能否有高的法治意识、好的法律修养,能否依法决策、依法办事,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对法治的理解、对法治社区建设的信心。为此,国家应加强对社区干部法治能力的培养,甚至在选拔的初始就将干部的法治能力作为重要考评依据,杜绝干部“决策不依法、遇事不讲法、办事不懂法、自己不守法”的现象。

  在法律日益普及、全社会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仅靠传统的行政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新要求。广大社区干部要充分意识到依法治理的重要性,加强自身学习,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在社区治理中贯彻法治理念。

  4.塑造居民法治观念,推进社区民主制度建设继续加强社区普法工作,确保普法工作的全面性、有效性。为此,在社区普法过程中,应当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活动,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树立法治权威、培育法治信仰、维护法治秩序,营造良好的法治生态环境。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畅通民主渠道,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法治不仅仅意味着“依法律而治”,它更强调的是对民主、公正的价值追求。在推行社区治理法治化的过程中,应当将依法治理与基层民主有机结合。为此,要加强社区民主制度建设,扩大基层民主的覆盖面,提高基层民主制度的有效性,保障居民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首先要完善社区治理决策机制,创新群众参与方式,提高居民参与力,扩宽居民参与面,加深居民参与度,增强决策科学性。其次,应建立起一套监督机制,通过民主监督,约束社区治理主体正确地行使权利,自觉地履行自治义务,从而保证社区依法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5.建立专业法治队伍,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社区事务既重要又繁杂,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法治作为调整

  各种社会关系的方式,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为此,在培养干部的法治能力的同时,可以建立专业的社区事务法律咨询队伍。此外,要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整合司法工作人员、律师及法学者等各方资源,培养一批法律服务队伍,在社区内设立便民法律服务点,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法律服务覆盖面,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保障居民合法权益。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主题,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这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社区治理法治化是实现法治中国的基础环节,在具体工作中应因地制宜,突出阶段性重点,注重软硬件并举,把社区法治化工程的建设纳入社区总体规划,使其服务于社区发展。

  参考文献[1]黄文玢.浅谈社区依法治理[J].中国司法,2001(12):34-35.[2]王威.城市社区法制建设初探[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05):57-63.[3]姚玉杰.我国城镇社区法治建设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49-152.[4]单丽雪.对我国社区法治建设的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14-17.[5]王增杰.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5(01):40-44.(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推荐访问: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内涵及趋势 中国 治理 内涵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