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热门22篇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热门22篇

时间:2023-07-16 11:5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第1篇《开天辟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古代的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本来是混沌一团的,后来大神盘古凭借他的神力把天地分开,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又化出世间万物。故事赞扬了盘古开创天地的伟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天辟地教学反思热门22篇,供大家参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热门22篇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1篇

《开天辟地》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古代的神话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宇宙本来是混沌一团的,后来大神盘古凭借他的神力把天地分开,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又化出世间万物。故事赞扬了盘古开创天地的伟大功绩和崇高的献身精神。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字、词、句推敲,语段理解以及文章的写作特色,之后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因此,在本课教学,我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探索、发现的机会。主要采用了“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直观辅助,体会感悟”的原则,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对话文本,感受盘古的力大无穷和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开始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让学生读故事、听故事,然后再把有关的故事复述给同学们听,这样做,能巧妙地运用语文课外资源,拓展了学生视野,是大语文教育观在语文教学中的反映。这样做还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学生把听到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复述是要花一番思考和组织的功夫的。这样做也让学生再一次认识了神话的本质,并相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了要为人民造福的道理。又如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在教学时,抓住“一使劲”、“咔嚓”、“‘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词语体会盘古的神力,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盘古的力大无穷。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句话“轻的一半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重的一半缓缓下沉,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总之,课堂教学除了感知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外,还要拓展学生视野,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改进学习方法,运用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2篇

陶行知有一句话:“好的先生不是教课本,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完《开天辟地》这一课,我不禁问自己:“教这一课,学生学会了什么?”上第一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我问:“课文讲了谁开天辟地?为什么要开天辟地?又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引导学生学习第一节,了解事情的起因;
读读2—7自然段,说说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之后,让学生找描述盘古开天辟地经过的概括性语言。学生找到了最后一小节,从而明白了课文的结构。我想这是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这是应该要教会学生的能力。

第二课时,我抓住总结句:“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让学生读2—5自然段,去感受盘古的神力。学生找到了一些句子,我先让学生谈感受,然后有感情地读,在评价朗读时,引导学生在读中表达对盘古的敬佩之情。这是培养学生对词句的感悟能力和朗读能力。

读到第5节时,盘古巍峨的形象已矗立于学生头脑之中。这时,我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力量无穷的盘古。”“我看到了一个威猛无比的盘古。”我说:“是啊,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看到了一个英雄的刚劲有力的一面。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

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之后,我让学生说话:“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精疲力竭的盘古。我想到他撑了这么长时间,把力气都用尽了。”“我看到了一个含着微笑倒下的盘古。我想此时盘古知道天地不再合拢,就感到很欣慰。”“我看到一个有献身精神的盘古。我想他心地很善良。”我说:“是啊,英雄的刚劲有力让我们感动,英雄的柔情似水让我们感动。盘古临死的时候,把他的身躯奉献给了我们这个世界。”学生自读第7自然段,找一找盘古身躯的哪些部分化为了哪些万物?最后总结,盘古不仅以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还把他的身躯奉献,化生了世间万物。才让这世间这般美好。这是培养学生说话,表达感情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受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

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以及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但没能仿写。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3篇

《盘古开天地》是一篇神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朗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课题的`引出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我先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西游记》、《小哪吒》、《葫芦娃》,让孩子们猜出孙悟空、哪吒、葫芦娃这些神话人物,在他们兴趣盎然的时候马上引出了课题,激发了他们对新的神话人物——盘古的好奇心,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抓住重点,创设情景,感受人物形象。

在这堂课上,“以读代讲”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多样。课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在教学时,我抓住“抡”“劈”这两个词语,与“拿”“砍”进行比较,让学生懂得课文中的这两个字更准确地写出了盘古分开天地的艰辛与决心。并让学生在朗读时加上自己的动作,让学生感受这些词语的恰到好处。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用了这段话“清而轻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找出来,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所妙之处。我还创设一定情景,让学生体会盘古为了让天地成形,做了怎样的付出。“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师引读:不知过了多少年,盘古就这样顶天蹬地。一年过去了,生接读……一百年过去了,生接读……一万年过去了,生读……结果“盘古也累的倒了下去。”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伟大、勇敢、坚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 )变成了( )。”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四、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一、课堂容量太大,上课的节奏有些快。整堂课先是导入新课,接着是检查字词的预习,再就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最后学习课文的1—5自然段,几乎一节课学完了整篇课文,知识容量很大,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有点赶时间,少了给孩子们品读、“消化”的时间。

二、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虽然有示范,有激情导语,学生能有一定的表现力,但读的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是齐读、引读、指名读。如果读的形式再多一些,学生的兴致可能会更高。还有我却忽视了让学生边读边想,没有很好地将语言文字与画面想象结合起来。如果当时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有了这一举措,不仅有帮于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精心的付出,就会有收获。那份收获会使我更加充满信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4篇

《盘古开天辟地》为我们讲述了创世纪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原因和经过,解释了宇宙的起源,赞颂了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抓住关键的语句,感受盘古敢于开创、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2、了解神话传说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领悟课文主题。

2、在课堂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深刻。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
天地分开后发生的变化,也是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加以体会,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我首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通过师生对读,生生合作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变化”这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同学间启发合作,想象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仿造文中的优美词组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词句,同时达到了当堂课讲、练、写结合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的作业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去完成哪些内容,而是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课后回家想做些什么,其实学生所说的如:想再读一些神话故事,想把故事讲给家人听,想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等,这些正是老师要安排的作业,而学生却自主地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作了垫设。后面两段的教学,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三、不足之处

第三自然段的处理可以再紧凑些,也可以通过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再充分些,老师的讲解少一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本节课拖堂两分钟,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争取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更为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读懂课题。了解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神话故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接着初读课文6—9自然段,整体感知盘古怎么撑天的。然后交流分享读书感受:从“直挺挺”“撑”“不让”“孤独”“坚持”“实在”“终于”可以体会出盘古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献身精神。最后搜集阅读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5篇

《开天辟地》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学会讲述故事,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现,小记如下:

整体感知故事环节

为了帮助学习理清故事情节,就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板书:

开天辟地之前:

开天辟地之时:宇宙混沌——左手持凿 右手握斧 猛劈猛凿 天地分开

顶天立地之刻:头顶天 脚踏地升高一丈 加厚一丈 长柱子 不再重新合拢

改天换地之间:精疲力竭 含着微笑倒下 身躯化成万物……

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讲述。

细读课文环节

在学习“开天辟地”这一部分时,就引领学生直间找出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句子加以体味,抓住重点词“猛劈猛凿”“巨石崩裂”,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想象,在头脑里浮现画面,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读好这个句子,感受盘古的神力无穷。而对同样能体现盘古神力的另一个句子“他一使劲翻身坐起来,只听“咔嚓”一声,“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一丝微光透了进来。”则进行略处理。

在学习“顶天立地”这一部分时,则通过教师的引读渲染、画面呈现及对重点词语(如:“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三个“极”)的点拨,想象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从而进一步领悟“巍峨”的内在含义,在品悟重点词语的同时感悟盘古的形象之高大,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学习“改天换地”时,引导学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在这过程中,学生用心感悟人物品质,同时思想受到熏陶。

最后引导学生谈了什么是神话和交流了课外阅读的神话故事,还找了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初步体会了一下文章语言表达之美!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6篇

这八个词语不仅概括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与课文描述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基于这一发现,我决定将这一内容的教学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八个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通过这八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有关语句的描写及内容的理解。同时我决定就将这八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板书,使学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故事发展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八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文中有相关的语句描述了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就更为形象,更为深刻。

比如“昏天黑地”一词,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是: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四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再如“大刀阔斧”一词,文中句子是:
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这样,结合文中语句,通过朗读、感悟、想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自然会更形象更深刻。理解深刻了,记忆及背诵的效果自然也会有明显提高。

借助词语,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由于这八个词语不仅是文章的关键词语,而且它们的排列按先后顺序,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借助这样的板书,引导学生说话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关键词语,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记忆及背诵词语。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7篇

《开天辟地》是对学生进行无私奉献的品质教育,在阅读的同时,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掌握理解生词的方法,读懂句子、读懂自然段,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与习惯,落实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开天辟地》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感受神话故事丰富的想象,激发阅读的兴趣。

这篇课文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以他开辟了天地,用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本文一共五个自然段,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故事十分生动精彩,尤其是第三、四自然段描写盘古开天辟地的过程和第五自然段描写盘古身躯的变化,十分传神。

孩子们都喜欢神话,想探索宇宙是怎么形成的,本课主要采用了“以读为主,读悟结合,直观辅助,体会感悟”的原则,并结合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奉献,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对话文本,感受盘古的伟大无私的献身精神。此外,神话的一大特点是想象力丰富,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教学反思《《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在教学方面我重点突出几点:

一、通读文本,自主学习

教学中大量的通读课文,初读课文时每次都会有明确目的的通读全篇课文,由认识字词,到读通句子再到总结文章大意,都明确要求,做到落实到位。最后在总结时再次回归课文通读全文升华认识,此时学习已能把领悟到的东西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了。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我为本课精读设定了一个的问题: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这样一个问题贯穿于理解文章的始末。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个问题,这个重点,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引导学生逐段读文,并通过读来反复地重现课文的重点,逐步地把握盘古这一伟大无私奉献的人物形象。

三、结合想象指导朗读,注重文本内化

课文描写天地变化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句话“清而轻的阳气,逐渐上升,变成了蓝蓝的天;
重而浊的阴气逐渐下沉,凝成了大地。”应用了大量的反义词,让学生在指名学生读和分组对读中感受出来天地的不同,体会作者用这些词语的妙处。

四、激发想象,指导朗读

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节时,我引导学生一个变化就是一幅美丽的画,听老师读一句,看看你的眼前能够出现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想的学习方法,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同时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设计的“小练笔”,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及时的做到了学用结合。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8篇

《盘古开天地》讲的是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这篇课文内容短小,但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从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到最后倒下化作万物都能一目了然。因为本课采用集体备课,采用板块式教学,在准备上课之前,我们各个老师都先准备了初稿,然后再经过讨论得出了共案。

教学设计的流程:

1、了解神话故事。

2、积累雅词。这部分在积累的时候分为几种类型,如词语分类、短句等。

3、概说神话。默读课文,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全文?

4、细悟神话。说神奇,我是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因为( )。

5、讲述神话。

经过实施操作,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理论上符合板块式教学的要求,教学主线突出,教学点重难点等方面也能概括其中,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变得繁琐、时间上安排不够,甚至有些地方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比如,在第二部分积累雅词,教师需要花上8-10分钟跟学生讲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它们与什么有关,这就造成接下来品析段落朗读的时间缩少了,花这么多时间解释不如让学生写一写。其实这里可以单纯让学生多读两遍,老师只需在旁提点一下它们的相同处即可。再者,在第四部分细悟神话,其实文章中处处都充满了神奇,处处都可以去体会,只要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能够通过朗读或者词语中感受到神奇就可以了,老师大可不必要每句话都挑出来细细的品析,这样就违背了板块式教学的原则,也把本来一篇充满想象色彩的文章添加了很多主观成分。

当然,这节课上也有成功的地方。

1、以主问题贯穿全文。这个故事真神奇,你从哪些地方看出的?以神奇为基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自读自悟、品析文段去感受文章的神奇妙处,感受神话的写法。

2、学会通过重点词语感悟人物精神。如第二自然段抓住“抡”、”劈”这两个动作词,通过学生做动作,通过换词等方式,让学生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艰难,感受盘古开创宇宙的过程。

3、展开想象的翅膀。课文最容易感受神奇之处在于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让学生通过仿说的形式展开合理的想象,想象盘古倒下后,他身体其他部位还会变成什么。学生的答案往往让老师充满的惊叹。

一次集体备课,就是一次智慧碰撞的火花,通过这次集体备课让我学习到更多,希望以后有更多共上一课的教学活动。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9篇

《开天辟地》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神话故事,讲述了盘古的孕育以及他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过程,意在赞颂盘古无私的奉献精神。课文脉络清晰,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充满了神奇的想象,显得十分生动精彩。

本课教学我以四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标对小学语文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为出发点,多方面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抓朗读,促想象,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抓语言,细品读,领略神话语言的精妙为基本教学策略,引领孩子们在神话的王国自由飞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借助词语,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练习4的“读读背背”中有以下八个词语:

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化生万物改天换地

这八个词语不仅概括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与课文描述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基于这一发现,我将这一内容的教学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八个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通过这八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有关语句的描写及内容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盘古的献身精神。因此我以“盘古是个xx的神。”这样一个口头填空贯穿于理解文章的始末。围绕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学文,并适时地出示以上的填空题,让学生口头填空。这样反复地重现课文的重点,使学生在口头练习中,逐步地把握盘古这一伟大无私的人物形象。

三、结合想象指导朗读,注重文本内化

先让学生找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界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为什么开天辟地,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生万物的精彩片断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如第二自然段“盘古力辟浑沌”的讲读,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育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深入课文,着力于想象,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之后,我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利用这一举措,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体现在学生学完“盘古化生万物”这一段后,我设计的一个想象口答题“盘古的xx变成了xx。”不但激发了学生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当。

四、“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

(1)在讲“顶天立地”这一段时,通过教师的引读,抓住重点词语“一万八千年”“跟着长高”等词,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了盘古的意志坚定。

(2)在教学“盘古的身躯化生万物”这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填空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xx变成了xx”做了知识的铺垫。

五、挖掘文本内涵,回归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

本课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习中,我给学生列出了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

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

2.通过一节课的教学,盘古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不够丰满,盘古能开天辟地,化生万物,学生认为都是因为他有无与伦比的神力,而忽视他的意志坚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最后安排的想象说话没有指导到位。应先指导想象的方法,让同学透彻理解书上最后一段的写法,有相似特点的两种事物方可变换,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想,也许效果会好些。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10篇

借练习学课文

——《开天辟地》授后小记

练习4的读读背背中有以下八个词语:

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化生万物 改天换地

这八个词语不仅概括了《开天辟地》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词语的排列顺序也与课文描述的先后顺序完全一致。基于这一发现,我决定将这一内容的教学渗透到课文的学习中去,一方面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八个词语的意思,另一方面又通过这八个词语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有关语句的描写及内容的理解。同时我决定就将这八个词语作为本课教学的一个板书,使学生可以很清晰地了解故事发展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在上完课后细细总结一下,这样结合起来教学,体现了以下的一些优势:

1、节省了重复教学的时间。

课文的教学如果不与这些词语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那么在教学练习的时候,学生还是要花时间去温习课文的内容,并理解词语,从而进行记忆和背诵。这样一结合,就不必再花时间去进行讲解。

2、词句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理解词语的目的。

八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完成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而且文中有相关

的语句描述了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找出来,读一读,学生对词语的意思理解就更为形象,更为深刻。

比如“昏天黑地”一词,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是:一天,大神醒来,睁眼一看,四周围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

再如“大刀阔斧”一词,文中句子是:
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

这样,结合文中语句,通过朗读、感悟、想象,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自然会更形象更深刻。理解深刻了,记忆及背诵的效果自然也会有明显提高。

3、借助词语,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由于这八个词语不仅是文章的关键词语,而且它们的排列按先后顺序,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就能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堂上,借助这样的板书,引导学生说话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根据关键词语,运用连词成句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同时又帮助学生记忆及背诵词语。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11篇

《盘古开天辟地》为我们讲述了创世纪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原因和经过,解释了宇宙的起源,赞颂了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抓住关键的语句,感受盘古敢于开创、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2、了解神话传说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会,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合作探究,领悟课文主题。

2、在课堂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深刻。如第二节的“抡斧猛劈”通过学生自己的动作感受来加以读的感悟;
天地分开后发生的变化,也是通过感情朗读让学生加以体会,特别是第四自然段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变化,我首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通过师生对读,生生合作等朗读方式,让学生入情入境,在潜移默化中体会祖国文字的魅力及盘古的不朽精神。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变化”这节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发挥想象,同学间启发合作,想象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仿造文中的优美词组也写下了很多优美的词句,同时达到了当堂课讲、练、写结合的目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本节课的作业我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去完成哪些内容,而是让学生说说学习本课后回家想做些什么,其实学生所说的如:想再读一些神话故事,想把故事讲给家人听,想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等,这些正是老师要安排的作业,而学生却自主地要去完成这些任务,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抓重点词语,提高朗读的质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如第一自然段我抓住了“混沌一片”,结合图片进行理解,既理解了词语,又为后来的盘古开天地作了垫设。后面两段的教学,抓住了几个动词“抡,劈,顶,蹬”体会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三、不足之处

第三自然段的处理可以再紧凑些,也可以通过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得再充分些,老师的讲解少一些,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本节课拖堂两分钟,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以改进的地方,争取在不断的改进、完善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得更为合理。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谈话导入,激发兴趣,读懂课题。了解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神话故事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接着初读课文6—9自然段,整体感知盘古怎么撑天的。然后交流分享读书感受:从“直挺挺”“撑”“不让”“孤独”“坚持”“实在”“终于”可以体会出盘古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献身精神。最后搜集阅读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12篇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交流神话故事资料,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学,如教学: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讲解对偶句的特点;
最后指导学生写对偶句。这样就能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

3、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 “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这种先理解后表达的方法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4、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些段落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等读书形式,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

其次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6至8自然段时也不够到位。因为在教学设计时,指导背诵的链接不是很强,加上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也不够充分。因此造成有一部分学生背诵出现困难,所以今后的教学中还得加强这方面的历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13篇

一、借助文本,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本课开始,我引导学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师述: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讲清是什么人、什么事……教师不因问题的简单而忽略了某些细节,提醒学生注意口头表达的完整性、顺序性,可以感受到教师注重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落实语文素养培养的理念。

二、抓住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我为本课所列的重点是:了解盘古是个怎样的神。因此我以“盘古是个( )的神。”这样一个口头填空贯穿于理解文章的始末。围绕着这个问题,这个重点,引导学生逐段读文,并适时地出示以上的填空题,让学生口头填空。这样反复地重现课文的重点,使学生在口头练习中,逐步地把握盘古这一伟大无私的人物形象。

三、结合想象指导朗读,注重文本内化

先出示概括全文的一句话“盘古以他的神力开天辟地,以他的身躯化身万物”作为本课教学的纲领,围绕着这句话,盘古如何开天辟地,如何化身万物的精彩章节一页页地铺展开来,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感悟。

如第二自然段“盘古力辟浑沌”的讲读,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育引导: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使学生深入课文,着力于想象,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之后,我示范朗读,读完以后告诉学生,老师能读出盘古力大无穷的.气势,是因为一边读一边在想象当时的场面,同时,激励学生把想象到的画面,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我认为教师的这一举措,正是在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内化,也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与技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体现在学生学完“盘古化身万物”这一段后,教师设计的一个想象口答题“头发变成了( ),骨骼变成了( ),牙齿变成了( )。”不但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明白了想象要合理恰当。

四、挖掘文本内涵,回归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本课非常出色地体现了这一目标。

在对词语的理解中,我把每个词都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如“巍峨”这个词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偏旁来体会词义,并联系以前课文中“巍峨”形容的主体是山或者建筑物,现在却用来形容一个人,可见盘古有多么的高大;
理解“精疲力竭”时,问:看到“精疲力竭”,你想到了哪个词?学生很自然地回答“精疲力尽”。前一个词的理解,是把形容主体进行比较来理解词义,同时理解文本意义,后者是从字面上比较理解词义。

《开天辟地》一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多处运用了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样的句式。在课文学完,我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寻找类似的句式,并一组组出示,让学生朗读、欣赏、感悟。我认为这样的做法体现了教师深入挖掘文本,力求向学生展现文本深刻内涵,展现语言文字无穷韵味与魅力的教学意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回归,相信通过这一课的学生,这种句式会深入到学生内心,逐步达到内化。理解词语不脱离语言环境,理解句式用板块呈现,遣词造句正是需要这样实实在在的积累。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14篇

今天上完了《开天辟地》这一课,我想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

一、抓重点词,理解盘古的“顶天立地”。孩子在朗读第三自然的时候,感觉有气无力,读不出感觉。我抓住“顶”和“踏”两个字,进行教学,通过朗读,讲授,让孩子明白了盘古的“顶天立地”。重点词语一抓,孩子们就懂了文章应该这样读才有气势。

二、抓“对偶”句,体会文字的魅力。这篇文字出现了大量的对偶句,在讲授课文的时候,我出示了“左手持凿,右手握斧”,接着让孩子自己发现这两个短语有什么特点、孩子发现字数形同,意思相近。我告诉孩子这样的句子就叫“对偶句”。课文中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让孩子在文中自信找寻,发现问题。

三、抓“中心”句,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盘古以自己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身万物。在第一课时的时候,我就让孩子去文中找寻。孩子轻松找到中心句后,我再次让孩子按照中心句给课文分段,孩子也就明白了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盘古的献身精神。

四、抓“长短”,感受写法。既然知道了课文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让孩子仔细阅读课文内容,看看作者重点写得是“开天辟地”还是“化生万物”?孩子通过对文字长短的阅读,明白了课文重点介绍的是“开天辟地”。这就叫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只要是孩子喜欢的方式,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都能够在一篇篇的课文中找到答案。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15篇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传说中的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盘古这一神话人物那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和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比较简洁明快,通过交流神话故事资料,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教学,如教学: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讲解对偶句的特点;
最后指导学生写对偶句。这样就能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

3、在这堂课上,“读”贯穿始终,读得充分,读得扎实,读得多样。如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 “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这种先理解后表达的方法都进行了较为扎实的指导。

3.有效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变成什么”这些段落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等读书形式,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随机摘录了这一节中的优美的词组,通过美读,为下一环节学生仿写“他的,变成了。”一句话做了知识的铺垫。

不过纵观整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

其次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6至8自然段时也不够到位。因为在教学设计时,指导背诵的链接不是很强,加上在课堂上练习的时间也不够充分。因此造成有一部分学生背诵出现困难,所以今后的教学中还得加强这方面的历练。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16篇

教学时,我重点抓住盘古怎样开天辟地,又怎样化生出世间万物这两部分教学内容,体会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让学生抓住“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关键词语,想象盘古开天辟地时的情景,感受开天辟地的艰难,体会盘谷对光明的无限向往,以及创造崭新世界的决心。教学中,再用心品读,细致感悟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通过抓住“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词语,想象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盘古意志坚定,矢志不移,这是何等的不易!体会盘古为了创造出这一美好世界所下的决心。教学第三段时,引导学生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提出疑问,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为什么人类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它反映了人类怎样的理想和追求呢?让学生探讨一下,各抒己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合理的推想。

纵观整堂课,不足之处在于文章的情感基调没有把握好。在教学第三节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时,尽管我请了一位学生动作演示,自己还用撼动人心的语言三次煽情,设法拨动学生心中的情感,无奈学生只游离于文字,未能走进人物心中,与之同喜、同忧!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这个以至于问他们:盘古他顶天立地站了这么久,脚痛了,脖子酸了,他快倒下了,此时此刻,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估计是自己在上课开始就没能好好渲染意境。导致整体情感基调失控。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17篇

这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赞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全文分三部分:

一、开天辟地显“力大”。

学生读第二自然段时从“猛劈猛凿”等词很容易就感受到盘古的力大无穷。

二、顶天立地显“坚持”。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地每天加厚,盘古也跟着每天长高,而且历经一万八千年。在这个过程中,想象盘古会遇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学生结合原来所读过的神话故事,发挥想象,编造了一幅幅精彩的画面,由此可见盘古是多么坚持!

三、改天换地显“奉献”。

第七自然段中心句是“临死的时候,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那么他的身躯化成了哪些事物呢?由于这几个分句写得琅琅上口,句式一致,学生一读就发现这一段有九个“变成了”。我追问:难道仅仅是这九样事物吗?学生一下子张开想象的翅膀:“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珠宝”,“头发变成了茂密的森林”,“耳朵变成了幽深的山洞”……

学完全文问学生: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盘古?学生结合课文马上回答:无私奉献的盘古,为他人着想的盘古。是呀,盘古以他的身躯和神力改变了世界,虽然这只是人们的想象,但留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遐想。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18篇

教学目标:

①认识“竭、液”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混沌、冉冉上升、慢慢下沉”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形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①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②“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交流课前部分资料: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③揭题:18盘古开天地。

(这样的设计,尊重了学生急于展示自已的感受。又能让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二、初读感知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②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此环节符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创设了民主、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又利用学生的互助互学,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

三、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③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以上环节的教学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想一想,看一看,说一说的自主、探究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在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盘古的伟大及他所创造的宇宙的美丽形象,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想象思维、理解能力,更锻炼学生以自已的感情来指导朗读。)

四、作业

练读课文。继续搜集有关神话故事的资料。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19篇

我执教的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教学中我对盘古精神的感悟步步深入,把神话的特点融入其中,品读语言的同时,不忘学生想象、表达的训练。虽然郑店街听课的老师们给予了些许肯定,综合看起来还算是顺利完成了本次教学,但课后细细揣摩,有两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足以为戒。

1、问题设计的明确性。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复习第一部分“盘古开天辟地”后,我问学生:“盘古一斧、一挥、一劈就分开了天地,你们觉得盘古怎么样?这个神话故事怎么样?”(力大无比、奇特想象等)此问题随意,不如问:“你们感受到盘古的什么?”避免追问的嫌疑。

在学生默读6——9自然段时,我问:“神话中的人物也很神奇,他们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能力,盘古还有哪些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学生默读10秒后还是没有人举手,我就有点着急了:“找到一处也可以交流。”我希望在交流中他们能互相启发。马上有一个孩子发言,我顺势说:“同学们,盘古每天会长高一丈,这就是他的神奇呀!”学生们马上就找到了他能变化、变化快、站的时间长等句子谈体会了。为什么学生会在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卡壳呢?那是我在此问题设计的不明确:我既想结合神话的特点,又想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结果顾此失彼。不如直接问:“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他顶天、撑天等的描写找到了。一句“找到一处即可”折射出“走教案”的心理,有是“师本”观念的体现:退一步,尽管如此问题下,如果相信学生,多给10秒,20秒,孩子们也是能读懂文本的。

2、“点状”教学与“散状”教学

学习第10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变成了——”学生一时想象不出来,后来才陆续有几个学生发言了。这是典型的“点状”教学,当学生的思路没打开时,不妨发挥同桌、小组的作用,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效果一定比上述好得多:学生的学习由议论文式的“点状”连接成“散状”的群体学习,使课堂流淌出一种灵动之美、和谐之美。这不也是我的追求吗?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20篇

课文《开天辟地》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歌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在备这篇课文时,我也将整个单元的其余两篇课文和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一起看了一下,这时发现在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中,刚好有八个成语是和这篇课文有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其中的6个成语,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教学的效果还是可行的。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朗读的重点。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归纳盘古高尚的品格。知道他面对开天辟地的壮举,坚持不懈,矢志不渝。

课文的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是重点,也就是盘古化生出世间万物这部分,同时课后还要求背诵这部分。于是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地进行有感情朗读,并在朗读中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在这部分中,一些描写盘古的词语也非常精彩,如“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这些词体现了盘古伟大的心灵,他面对死亡是那么地坦然,那么地无畏。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与感悟,学生体会到了盘古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无比乐观的精神。在课文中,还应用了一些描写非常优美的词语,如“轰隆的雷霆”、“光芒万丈的太阳”、“皎洁明媚的月亮”、“流淌的血液”、“奔腾的江河”、“纵横交错的大道”、“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等等。这些词语形象生动,恰当地写出了世间万物的特点,

在学完课文后,我照例让学生提自己学完课文后的疑问,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外阅读上说天地是分开的,可课文上又说是盘古分开的,到底是谁分开的呀?为什么人们要编这样的神话故事呀?我告诉学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的神灵,也各自都相信自己所崇拜的神仙是法力无比的,国外的人们相信神耶和华是力大无穷的开天辟地者,而我们中华民族则相信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本来课文讲的就是神话,没有完全的科学推断,只是传说而已。

学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所以学生在发言时,语句不流利。应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训练,学会摘抄,积累知识。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21篇

课文《开天辟地》是一篇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歌颂了盘古无私的献身精神。

在备这篇课文时,我也将整个单元的其余两篇课文和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一起看了一下,这时发现在练习四的读读背背中,刚好有八个成语是和这篇课文有关的,于是,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其中的6个成语,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教学的效果还是可行的。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朗读的重点。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归纳盘古高尚的品格。知道他面对开天辟地的壮举,坚持不懈,矢志不渝。

课文的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是重点,也就是盘古化生出世间万物这部分,同时课后还要求背诵这部分。于是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地进行有感情朗读,并在朗读中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在这部分中,一些描写盘古的词语也非常精彩,如“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这些词体现了盘古伟大的心灵,他面对死亡是那么地坦然,那么地无畏。

通过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与感悟,学生体会到了盘古对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怨无悔、无比乐观的精神。在课文中,还应用了一些描写非常优美的词语,如“轰隆的雷霆”、“光芒万丈的太阳”、“皎洁明媚的月亮”、“流淌的血液”、“奔腾的江河”、“纵横交错的大道”、“滋润万物的雨露甘霖”等等。这些词语形象生动,恰当地写出了世间万物的特点,

在学完课文后,我照例让学生提自己学完课文后的疑问,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课外阅读上说天地是分开的,可课文上又说是盘古分开的,到底是谁分开的呀?为什么人们要编这样的神话故事呀?我告诉学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崇拜的神灵,也各自都相信自己所崇拜的神仙是法力无比的,国外的人们相信神耶和华是力大无穷的开天辟地者,而我们中华民族则相信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本来课文讲的就是神话,没有完全的科学推断,只是传说而已。

学生的知识面还比较窄,所以学生在发言时,语句不流利。应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训练,学会摘抄,积累知识。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 第22篇

我执教的是鄂教版五年级下册《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教学中我对盘古精神的感悟步步深入,把神话的特点融入其中,品读语言的同时,不忘学生想象、表达的训练。虽然郑店街听课的老师们给予了些许肯定,综合看起来还算是顺利完成了本次教学,但课后细细揣摩,有两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足以为戒。

1、问题设计的明确性。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复习第一部分“盘古开天辟地”后,我问学生:“盘古一斧、一挥、一劈就分开了天地,你们觉得盘古怎么样?这个神话故事怎么样?”(力大无比、奇特想象等)此问题随意,不如问:“你们感受到盘古的什么?”避免追问的嫌疑。

在学生默读6-9自然段时,我问:“神话中的人物也很神奇,他们拥有常人无法企及的能力,盘古还有哪些让你感到神奇的地方?”学生默读10秒后还是没有人举手,我就有点着急了:“找到一处也可以交流。”我希望在交流中他们能互相启发。马上有一个孩子发言,我顺势说:“同学们,盘古每天会长高一丈,这就是他的神奇呀!”学生们马上就找到了他能变化、变化快、站的时间长等句子谈体会了。为什么学生会在这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卡壳呢?那是我在此问题设计的不明确:我既想结合神话的特点,又想结合课文内容提问,结果顾此失彼。不如直接问:“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会把他顶天、撑天等的描写找到了。一句“找到一处即可”折射出“走教案”的心理,有是“师本”观念的体现:退一步,尽管如此问题下,如果相信学生,多给10秒,20秒,孩子们也是能读懂文本的。

2、“点状”教学与“散状”教学

在学习第10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盘古的——变成了——”学生一时想象不出来,后来才陆续有几个学生发言了。这是典型的“点状”教学,当学生的思路没打开时,不妨发挥同桌、小组的作用,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效果一定比上述好得多:学生的学习由议论文式的“点状”连接成“散状”的群体学习,使课堂流淌出一种灵动之美、和谐之美。这不也是我的追求吗?

推荐访问:开天辟地 反思 热门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热门22篇 开天辟地教学反思(热门22篇) 开天辟地的大事教学反思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