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教学反思高中语文热门1(完整)

2023年教学反思高中语文热门1(完整)

时间:2023-07-11 20:4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第1篇在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语文需要更多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制定一套实践方案,并将其有效地实施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如何在保证学生对汉语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高中语文热门1,供大家参考。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热门1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1篇

在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语文需要更多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制定一套实践方案,并将其有效地实施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如何在保证学生对汉语足够重视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传授有利于提高学生汉语基础知识的教材和写作训练方法。基于此,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认真考察教学、教师、教材和学生这三个最基本的环节的基础上,确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从而有效地推进高中语文素质教育。

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许多旧观念,它们无法摆脱旧观念、习惯势力和旧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教学和传播,忽视对学生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培养。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语文课程是阅读、写作、听、说、修辞、逻辑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不可能在每一堂课上都教授所有的东西。只有关注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适合学生的学习技能,学生才能取得实效。

从初中到高中的学生普遍缺乏汉语基础知识。由于初中三年级的高考,许多初中语文教学热衷于所谓的“基础知识训练”,包括很多单词、句子和文章,死记硬背似乎是“双基”知识的训练,但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言技能。结果,一些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误的单词和打字错误成堆,标点符号使用不分青红皂白,有些甚至不知道最基本的句子成分。这样,它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有着重要的影响。

新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注重积累感情,陶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汉语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汉语的思想感情和民族通用语言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想素质和文化品位,培养健康人格,形成健全人格。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这清楚地表明,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技能训练,立足语文知识,讲求实效,课内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我们都必须关注一个核心和两个基本点,即围绕“技能练习”的核心。这两个基本点是课内和课外。注意课堂练习和课外阅读。课内外结合,不拘泥于教材,而是延伸到课外阅读材料,穿插一些课外阅读材料。这样,课堂教学气氛更加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此,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是提高高中生语文素质的前提。

其次,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从被动转变为主动。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总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理解,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学生是教学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我们在思想上有一些理解,但当我们开始实践时,我们会退缩,担心打破原有的刻板印象模式,造成课堂混乱。这样,学生根本无法在学习中体现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提高高中生语文素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每节课上,我请一两名学生在舞台上发言,然后邀请一两名学生发言和评论他们的同学。此外,在自主阅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以问题的形式充分讨论和解决问题。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课堂充满活跃的气氛,积极讨论,发表有进取心的演讲。但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举一反三,以此类推,使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和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教师应该主动掌握和运用知识,而不是被动地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一个好学生不是教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习&只要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他们就能掌握并受益于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提高高中生学习质量的主要途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2篇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养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等。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探寻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实现高中语文课改。现就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谈两点反思:

一、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和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听、说、读、写、用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

从初中进入高中的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知识薄弱的现象,由于初三的中考使许多初中语文教学在应试的束缚中,热衷于大量的词、句、篇的所谓“基本知识训练”,迫使学生陷入漫无边际的题海中,仅囿于语文课本中应试知识的重复演练,纯粹的死记硬背,看似“双基”知识训练,而实际效果却降低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乃至语文素养。造成有的学生语法混乱,表达不清,错字、别字成堆等,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思想素质都没有,这样,对学生的发展就有明显的影响。

新编的高中语文教材和本次课改,就明确地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变化体现在哪里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课程目标和内容的调整;
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带来教学和评价方式的变化;
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实施机制的调整。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也要解决最突出问题,那就是 “学科中心”问题。“知识本位”问题和“技能训练至上”问题。这些建立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高中语文课程新理念之上。其中,语文素养是涵盖三个维度目标的概念。始终重视语文课程的特点、性质,语文课程一定要充分发挥好它的“育人”方面的功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高中语文课程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共同点。它们在语文能力方面的要求目标又是不同的。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有五个方面,就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由此看来,现在的语文教学必须力求一个“新”。对于教师只有更新教育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化课堂教学,才是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二、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认识和实践,完全是处于一种肤浅的认识状态。有时在思想上虽有所认识,但一到实践中,就缩手缩脚,担心打破原来的定势模式,引起课堂混乱,不可收拾。这样学生根本无法体现自己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创造性。这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更无法实现高中语文课改。

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和课外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

比如,文本课堂教学。我的一般做法是:

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每节课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

又如, “写”的“积累梳理”习惯培养的教学。我的一般做法是:

首先,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书上加圈,加点,划线,当然只限于自己的书。在书上作眉批、旁批或注解,当然也只限于自己的书。摘录重要的信息和精彩的语句、文段。对于非常精妙的短文,还可以全文抄写下来(也可以剪辑)。如笔者所教的某个学生在阅读了比尔盖茨的大量事迹之后,他就摘录了一句话:“在学校,老师会帮助你学习,到公司却不会。如果你认为学校的老师要求你很严格,那是你还没有进入公司打工。因为,如果公司对你不严厉,你就要失业了”……这样,大部分学生养成了“积累梳理” 的习惯,为自己能力提高奠定了基础。

其次,养成写随笔(周记)、写读后感、写文学评论的“积累梳理”习惯。在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观察、感悟生活。然后有感而发地写随笔(周记)、写读后感、写文学评论,和同学、老师交流。这样的“梳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哪怕是只言片语,“不求长短,但求真情”。

第三,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积累梳理”习惯。做作业时,教师要求学生应先梳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然后才做作业。要求学生平时不要过于依赖市场上良莠不齐的教辅书。告诫学生放弃思考,抄袭答案只会让你的语文学习能力下降的后果。提醒学生做作业时,书写要清楚,如犯错误一定要认真订正,切不可忽视。

总之,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要领,改变旧的学习习惯,不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应主动地去掌握和运用知识。只有这样,所教学生就会掌握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5

从教十一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得地做过反思。借着这个机会,我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潜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地做出改变。我发此刻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感悟动手潜力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

忽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构成和提高。

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潜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潜力和书面表达潜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潜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

经过反思,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潜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贴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所以,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将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潜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资料和教学资料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超多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潜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此刻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能够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此刻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潜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状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就应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3篇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叙述了与一位人力车夫的交往.写了底层劳动者在不幸的生活境遇中仍不改善良淳朴的天性。笔者在处理课文时,将“感受老王不幸的命运.把握老王忠厚善良的性格特点;理解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底层劳动者的同情和关爱之情”作为教学的重点,将“作者对老王内心的复杂感情”作为教学的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说说老王的命运及老王的为人表现:

二、有感情地朗读你最受感动的情节、印象最深刻的片段.并说说感受;

三、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之情;

四、和自己对话,关注自己身边的老王。原来准备用一节课来完成这些教学目标,后调整为两课时。

本课的教学,有三点值得笔者思考:

一、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引领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教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文本以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细细地加以研读.做好解读文本的第一人.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儿童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抵达文本解读的要义。

要强调教师的引领作用,因为这需要教师去选择意义、优化路径。教师深度解读文本的目的不是代替学生的解读与理解,而是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可能性。对教材文本的理解与价值判断就成为师生共同的心智体验过程.教学则是师生一起探索文本的意义与价值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文本价值的最大化。需要强调的是教材文本的意义与价值虽然是开放的却是有底线的。教师一方面是底线的守护者.另一方面是学生“前行”的促进者——所谓“平等者中的首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品味需要教师点拨深化或纠偏时,需要教师有独到而深刻的文本理解.围绕着教学目标而展开相应的教学内容.推进课堂的互动,生成更多的课堂现场资源。反之.教学的预设目标有可能出现偏差.教学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因没有领悟文本精髓而错失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二、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点

学情评估,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当时准备用一课时研习《老王》.一课时下来,教师想了解课堂中围绕着教学目标所进行的研习效果,于是,向一位基础较好的同学了解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这位同学说,老王给她的印象不是很深,只是觉得老王挺可怜的人也好,但我还是对杨绛一家的善良有着更深的印象。这一说法,让笔者大吃一惊,学生的理解重点不在感受老王品质的善良淳朴,而在杨绛一家的善良。这一专题的两篇文章《品质》、《老王》是反映社会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的,尽管学生可以对文本作多角度的解读,但教师在教学的预设中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另外,尽管学生对课文中作者流露出的善良有了一些体会,但还是没有真正理解作者多年来在善良行为的背后对自己灵魂深深的自责和内心的愧疚。

是的,杨绛一家是善良的。毋庸置疑.但在诚实的老王面前,这种善良是多么的渺小苍白.与老王至真至纯的人间真情相比.杨绛感到自己为老王所做的这一切是多么的微小.甚至感到自己多少有些冷漠。尽管在当时来说.作者对待老王算是比较关心的一个,这也正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她的勇于反思,敢于自责.对自己内心的不宽容,对灵魂的拷问,是她人性光辉的所在.也是这篇文章最富有内涵的一个亮点。探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教学难点.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可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重点解读出老王的高尚人格.并没有理解好作者对老王的深厚感情只是一种衬托。

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极大愧疚。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计划,再用一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深处的不安和愧怍——尽管过去了几年,但我们可以想象,作者每当想起老王.这种感觉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面对着这样一个重情重义的孤单老人——他能

在生命垂危之际带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世界上最贵重的礼物来感激自己,而我却为他做了什么呢?作者内心的自责,更烘托出了老王的高大。

于是.笔者把重点放在如何把握作者这份独特的情感上.要求学生从课文中细细体会,注重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让学生来谈谈理解。

学生一:从这句话中看出杨绛内心对老王的愧疚、自责。杨绛当时没能理解老王这一行为的真实意义。老王朴实行为所散发出来的情是至真的至纯的是毫无污秽的,是极其淳朴的善良。然而.杨绛在老王死后几年才渐渐明白,所以杨绛感到对不住老王。

学生二:老王在病危之时,还拿着如此“贵重”的礼物去送给作者,他只是单纯地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想去谢谢这么久以来对他关心的作者一家.而“我”不仅用钱去亵渎了他的好意,而且并没尽“我”的全力去帮助老王,因此感到愧怍。

学生三:现实中,杨绛夫妇并没有给予老王太多的关怀.只是在坐车的时候“说着闲话”,在老王生病期间.并没有去看他,但老王对他们心存感激.在临死的前一天竟然拿着自己平常节省下来的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而杨绛夫妇并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善待他,所以历经几年,杨绛感至4自己很愧怍。

学生四:作者对老王之死只是表面上的关心,文中“我也不懂.没多问”.就体现了老王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不是很高.正是因为这一点,作者感到十分内疚.老王是真的用心待她,可以将自己宝贵的东西拿出来无私地给作者,而作者自己又为他做了什么呢?仅仅只是觉得有这么一个可怜的人.同情他.却没有付出真心的行动!故作者在内心深处有着恒久的愧疚。

学生五:幸运与不幸总是相对的,也许在我们看来.当时的杨绛夫妇也并不幸运,但相比老王而言.作者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运,所以她感到在老王有生之年.自己并没有给予他足够的帮助.与这位淳朴、真诚、善良的老三轮车夫相比,自己是如此惭愧.不免在内心涌现出不安和愧怍.所以作者呼吁那些幸运的人们,在生活中,将自己更多的爱奉献给更多不幸的人。

学生的理解在相互碰撞中渐渐深入了,能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句来谈感悟,从时间的跨度、表现的平淡到精神的呼吁等方面来探究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怍.从学生的谈话中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理解更加细腻了,课堂也在学生的互动中显现出生成的精彩。根据反馈的学情,评估教学的效果.是教师处理教材水平的体现。笔者觉得教师每教一篇课文.不能硬性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因为课堂是动态的,充满着变数,而且,教师的理想期望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可能存在差距.教师在时间的支配上应有更大的灵活的处理空间.充分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取向,让学生在学习一篇课文后,触动内心深处的情感,在感受人物品质的同时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通过学情评估,能更准确地了解教师在处理教材时的定位及达成的效果,帮助教师提高处理教材和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有效教学必须引发学生的探讨和内化

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用自己的思维、经验来参与文本的解读,需要用自己的心灵来和文本对话.并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让学生在自我理解与倾听他人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一)激发学生的疑问并引发讨论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而不是让教师与作者对话的结论去影响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营造出问题探讨的背景和气氛.激发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让学生在研习中闪现思维的火花。主动发问,在探讨中碰撞出更多的智慧。

在研习“老王病重时提着鸡蛋和香油来感激作者”这一情节时,学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王病得这么严重了,为什么还要把鸡蛋和香油送给杨绛一家而不留着自己吃呢

学生一:这是因为老王的善良。他认定杨绛一家是好人,作者一家对他好.他铭记在心.要知恩图报。在临死前.他提着自己身子也很需要的鸡蛋和香油来看他们.是来表达自己对他们一家的感激之情。

学生二:老王虽然身世可怜.由于残疾导致生活的艰辛,但老王是一个善良、知恩图报的人.他对杨绎一家的恩惠至死前都无法忘记.可能那满满一篮的大鸡蛋和好香油是老王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他自己在病危之际都不忘报恩.可见老王心灵之纯美。

在研习了“作者内心的不安和愧疚…情节后.学生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我觉得刚才讨论的重点是杨绛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尽管过去几年了.但内心的自责一直伴随着.从而显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心灵的高贵,而这一内容和底层劳动者品质的光芒有何关系?

学生经过讨论,明白了文章的重点所在:正是杨绛内心深处的自责和内疚.记忆越深.就越说明老王的品质对她深刻的影响.反衬出底层的、不幸的老王心灵的高贵给作者带来的深深震撼。

(二)引发学生的心灵感受

在充分感受“老王”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由感受老王的人生拓展到对自己内心的感悟,触发学生不同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个性化的情感。

学生一:老王.一个身患残疾的贫苦的老百姓,对杨绛一家掏心掏肺的报恩.不觉让人心酸。在老王面前.自己是一个多么渺小的人啊.

学生二:《老王》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弦。也许在那样的社会里.杨绛和钱钟书夫妇是善良的他们对待别人的关怀是难能可贵的。但相对于老王.那是无法相比的老王身心都受摧残.却仍抱着一颗善良、感恩图报的心去待他人,总是为他人着想。

学生三:不仅仅是老王那高尚的品质感动了我.作者的情感也使我深受感动。对一个不起眼的底层劳动者.作者不仅没有鄙视他.而且还关怀他,文末还感到对不起他.这种情感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

学生四:老王这一窘迫、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起眼的三轮车夫.以他那种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善良诚实的生活作风.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明白。情与钱永远不可能画上等号.因为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一份真情。或许物质生活对人来说是重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时候精神的帮助会给人以更大的激励,千万不要忽视了一句话的作用.即使话语简短,也缺乏修饰.但它却能表达对别人的关爱.

学生五:校门口经常坐着一个老奶奶.满头白发.手中拿着一个她自己的饭碗.不时地向同学乞讨,可是我们毕竞是高中生.并没有多少钱.于是只能视而不见.快步离开.我也只能从心底默默承认自己的关爱并不够,表示愧怍。

学生六:我是一个幸运者.比老王幸运几百倍,所以在以后,我更应该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不幸的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帮助更重要。

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是对人情感的潜移默化、心灵的无声熏陶。而要实现新课标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教师必须要有课程意识,课堂要在动态的过程中承担情感启迪和价值观指引的任务.充分引发学生的心灵对话.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多角度感悟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并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心智。唯有这样超越文本的心灵交流.才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体现.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4篇

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反思性教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语文教师反思能力的外在表现和语文反思性教学得以实施的根本保证。所谓语文教师的反思能力,是指语文教师为了保证自己反思性教学的成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迅速地认知教学情境中各因素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并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监控、调节、改进,进而选择最适宜的教学策略,对教学活动做出最佳调节和修正的能力。

1、为往圣继绝学,从自己做起,从扎根的教育抓起。

做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继承弘扬发展传统儒释道医等优秀文化的艰巨使命。宋代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理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要从自我的修身做起,学习儒家经典,力行学做谦谦君子,从儒家的根“孝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近年来,老师越来越难当,学生在家里对父母不恭敬,来了学校对课本、对圣贤、对老师缺少恭敬。《弟子规》成为中小学生的必读书,从孝敬父母抓起,有助于良好学风与做人态度的培养。相信一个孩子孝心提起来了,时时处处想到让父母放心、宽慰,这个孩子一辈子就不让人担心了。学习《弟子规》,不是口号,要抓落实。本人利用课前二到五分钟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弟子规》,适当做讲解并穿插古今小故事,得益最大的是自己,大多数孩子都有所觉悟,可喜的是个别孩子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好转。

2、八德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语文教材与教学中的体现与学习。

我国宋代就有了用以社会表彰的八种德行,即“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十年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连续开展重点研究课题"大中小学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锁定的八个核心德目是: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意在承接中华传统美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体现民族生命力的全新价值。

“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简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与“八德”也是相通的,在教学中也可给学生有意与有益的参考与提示。比如在讲鲁迅的《药》时可适当对迷信与科学进行短小的讨论。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5篇

丁香般的寂寞似乎还在雨中荡漾,深巷似的惆怅似乎还在雨中绵延,雨丝样的忧郁似乎还在小巷弥漫。这种情绪以一种宁静的方式,在雨巷课堂这独特的时空流淌。一堂课已经在和谐的对话中结束了,可是很多学生还徜徉在“雨巷诗人”温柔细腻而又落寞孤寂的情感世界里。戴望舒的《雨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种凄婉朦胧的美。我们似乎明白他在说什么,似乎又不甚明了。他因何寂寞,因何惆怅,爱情?理想?事业?他要追求什么,得到什么,幸福?成功?名利?我们都不能确切地知道,也无须知道。作为教者,我知道我的学生在一种美妙绝伦的意境中沉醉,在心灵的契合中感悟人生,享受心领神会的知遇之乐。

在讲《雨巷》时,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关资料,特意选用了撑着油纸伞,身着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弯弯曲曲的江南小巷作为背景,并配之以著名播音员乔臻配乐朗诵烘托气氛。

果然如我所料,学生听读《雨巷》时,就已经被朦胧、宁静、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严肃而感伤。

此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走进《雨巷》,去探究诗人戴望舒的真实心灵。目的是尽量与作者的心灵贴近,唤起学生与诗人的情感共鸣,尽管这种共鸣可能是肤浅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唤起的最初的审美体验却是真实的、重要的。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要领会“意境”必先“入境”,正如古代赵子昂画马每每伏地装马一样,诗歌鉴赏也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到诗人所创设的情境中去形象感知。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展示课件,画面集中了江南各种形式不同的小巷,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罗生布拉特曾说:“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那么阅读的效果就好。”创设阅读与鉴赏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阅读的积极情感,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就无内化可言,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意。通过美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使此时较为成熟的感受与自己原初的感受构成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

另外,给我惊喜的是学生提出了雨巷的多重意蕴,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理解得非常深刻。(这个问题本打算教师设计提问,如果学生理解不深刻就点到为止)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要”。所以,在课改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这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的学生从被动回答变主动提问,从没有问题变成有问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假设:一堂课中由教师一个人提问比全班学生都参与提问的教学效果,哪者更佳呢?不言而喻!

这是新课改中一堂诗歌鉴赏课的余韵。一堂课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还有更多的感悟与启示。有时语文课堂就是一座艺术殿堂,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令人在观照的过程中获得现实自我的暂时超越,在自由自觉的心境中得到精神的快乐和健康的休息。无论是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亦或诗歌的鉴赏,在审美活动中都会在自己与作品间建立一重暂时与周围环境相隔离的天地,形成了一个暂时超越于现实关系的审美的自由空间,或为人物命运所打动,唏嘘赞叹;
或为故事情节、矛盾冲突所吸引,忘情其中;
或被美妙意境所包容,陶醉沉迷。悲则涕泣,乐则歌笑。总而言之,几乎是在物我两忘的状态下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在语文教学中,凭借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美的魔力,一方面激发学生的自由联想,一方面激发起优越感和自豪感,在忘掉自己局限性的暂时超越中感到人的快乐,得到不由自主的精神满足和健康调节。

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把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审美享受转化成自身的审美修养,渗透在课堂及课堂外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中的各个方面,实现审美再创造。正如高尔基说过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生活中去。”让语文教学中的美丽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课堂中获得的美的享受带到生活实践中,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美的自然、美的社会、美的人生吧!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6篇

新学期伊始,在津南区“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指导思想下,我校大刀阔斧的进行了课堂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推行“三六”教学模式,努力构建以“学案”为载体的富有特色的高效课堂。

对于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起初我并非完全接纳,可以用这样一句话说明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心态的变化:在迟疑中不断尝试,在尝试中发现变化,在变化中反思提高。

作为高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起初对“学案”总有几分顾虑。学案该怎样写?复习课的学案该怎样写?在紧张的复习中学案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诸多疑惑存于心中。听过几堂课后,我也开始了自己的教学尝试。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教学方法的斟酌到反馈练习的筛选,在设计学案、实施学案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和学生都有了新的变化。

变先讲后练为先学后讲,让学生体验从确实如此到原来如此的心理转变。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流多了,分组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思维过程的机会多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分享学习的过程,在主动学习中提高了课堂效益。

在这一过程中我心里对学案也有了自己的认识。

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借助学案改进现行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模式,引导学生正确地确立学习目标和和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并能最终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学案的落实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则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的核心。

当然,对于语文教学我主张教学模式因文而定,因课而变,因时而改。

例如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学案”的实施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并且应有很强的智慧驾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积极,乐于探索;
潜心研读,独立思考;
质疑问难,互动合作;
善于发现,注重总结。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7篇

身前背后,总能听到学生说:“我不喜欢写作文。”究其原因,皆因作文很难。课堂上,单纯依靠老师的语言描述,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思维创作,他们也感到很困难或无从下笔,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往往怕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如何使学生会写作文一直是我反思的一个问题。假如,我们的作文指导也像动画片一样吸引小朋友;
假如,学生写作文也像玩游戏一样投入,一样有激情。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作文课的幸福、快乐。这也是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老师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潜心研究如何把情境引入作文课堂优化学生的心境,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作文,写作文。那么,如何在习作指导中,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开拓学生写作思路,为学生习作开辟自由、想象的空间呢?这一直是我反思的内容。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作文教学。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支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我教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说明文时,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8篇

古典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被后人评价为“孤绝横篇,竟为大家”,这首诗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全诗用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环环交错,妙趣自生,给我们展开了一副澄澈空明、清丽自然、色泽柔和的春江月夜图,同时以月为寄托,又给我们铺写了月下分隔两地的思人相思之情,情韵悠悠,也不乏哲思隐隐。

作为千古名篇,如何能上出诗情韵味,如何让学生自己体悟诗情画意,在上课之前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最终设计如下的教学思路:美读——美写——美悟。

“美读”:拿到一首诗歌,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懂了才去读,而是读了才会懂,因此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慢慢体会诗的意境,才会领会诗的情感,正是“七分诵读,三分鉴赏”。苏轼曾经说过“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也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继之精思,然后可以有得耳”。这都是在说理解之前的读的重要性。而我也一直认为:一个诵读好的学生,一定对诗歌本身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体悟。反复诵读后,别林斯基所说的“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的“美”也就顺然流出。具体操作,先让学生齐读,之后找学生评价齐读的感受,然后由他所在的那个小组再读,再找学生评价,中间讲解诵读诗词的技巧,包括情感、语调、表情、动作、音乐,最后由这位学生自己试读,同时教师给他配乐。教师点评完之后,教师配乐范读。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读得不好,便找名家视频听读,其实我认为,名家范读和老师范读其实有很大的教学效果的不同。名家范读,读的固然好,但是好是他们的,因为他们是名家,读得好是应该的,他们高高在上,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仰望的姿态,因此学生除了佩服赞叹之外,没有更多的切身体会,名家距离我们太遥远,就像影视明星在荧幕中表演出色,但是很难让我们有也去演的冲动,同样名家诵读让学生产生不了诵读的冲动,激发不出学生诵读的潜在欲望。而教师自己范读则大大不同,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存在,是处于学生身边的存在,距离学生近而没有任何疏远感,因此教师的诵读是学生的一个范例,一个榜样。教师本身如果读得好,那么学生会认为这是真实的,是可以模仿的,学生会有“老师是普通人,他能诵读,我也能诵读”的想法,因此他们会有一种诵读的欲望和诵读期待。在我以往的教学中,每每我诵读完后,很多学生都会争着去试读,他们甚至还要求配乐。多次诵读,再加之老师适当的点拨。学生基本已把握了诗歌的内在情感。因此诗歌诵读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是知识的内化过程。

“美写”:鉴赏诗歌,不能简单的翻译诗句,是通过诗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联想再现诗的意境,或复原画面,或再现场景,再用优美的文字表述出来。因为诗歌不像散文那样,可以用丰盈的语言给我们描绘整个画面,诗歌囿于文体限制,只能通过若干个意象,粗略的勾勒意境,而那些诗人眼睛看到、心里萦绕但没有诉诸笔端写出的景情,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补充、去还原,这是一个手、脑等多方面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虽然师生之间的讨论和思考是构成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了练,就会给人一种不完美的感觉,而“练笔”就是知识的外化过程,也是语文学习的最终追求。语文教师的目标是让学生感受语文,而不是教懂语文。(置身诗境)那么“以文解诗”就是很好的理解诗歌的方法。具体过程是让学生根据文本改写“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一段,要求学生还原画面,再现情景。因为有原文为依托,学生想象丰富,用词也大胆,改写的文段非常优美,效果很好。然后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展示成果,或读出或用投影展示,教师可以从遣词造句、修辞手法等加以点评。如果教师自己也改写一段展示,效果会更好。当然学生改写可以在课前就布置好。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9篇

又是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了,这也意味着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可以短暂的歇一歇了。这一个学期是教的高三年级的语文,一共带了两个班,高三班和班,这两个班的基础情况都差不多,经过我这一个学期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个学期的教学,可以说是十分紧张繁忙的,但是也是十分地充实的,所以对于这个学期的语文工作,我也是充满了感慨,现在我就我个人的工作谈一谈我这个学期,作为一名普通语文教师的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是临时接任的语文教师,我最开始应该是带的高一的语文课,但是这个学期有一位老教师退休了,学校觉得我的教学经历算是比较丰富的,所以将我调到了这两个班级,继续教高三的语文课。前面我就是刚刚结束一届的语文教学,所以对于再一次教高三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我知道高三的孩子前面刚刚结束学业水平考试,他们很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上面轻视起来,而他们还有两个学期(加上这个学期)就要参加高考,所以我知道我这个学期的工作就是要让他们继续重视起学习来,至少在我语文的科目上面不能够掉以轻心。高考要考的东西是比较全面的,是针对的整个高三的学习,所以把所有的复习工作放在下一个学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知道,在这一个学期里面,我就要在一边上新课的同时,教他们考试复习好以前几个学期的语文。

教语文这么多年,我对语文工作还是有一点认识的,我们教学生们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是考出一个好的语文分数?是也不是!短期的目的肯定是考一个好成绩,但是更加长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上的思维能力和文化气质,所以我在教自己学生语文的时候,是非常重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所以这一个学期的语文课就是这样子做的,每上一节新课之前都会提前跟他们说好,让他么自己去学习这篇课文,然后上课的时候抽选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课,之后再给同学评价,分析优缺点。这样子做可以然他们自己去学习,可以增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10篇

《小狗包弟》,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第八课,我申报高中语文教师资格时试讲的篇目。尽管试讲我已顺利通过,但试讲时的“坎坷”我仍难以忘怀。这是我第一次试讲高中教材,尽管用了两天的时间进行了自认为很充分的准备,但是在面对学科专家测试组的老师时,我底气严重不足,因而频频出错。

虽然专家测试组的老师们肯定了我积极乐观的从教态度,也看到了我驾驭课堂的能力,同时对我的板书设计也较为满意。但是以下两点,是我较为失败的地方:

1、在填写了我的一些基本信息之后,其中一位老师问了我一个问题:“作为一个一直以来从事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对高中生以及高中教材你有多少了解,以自身的知识储备来说,你认为你是否有能力胜任高中语文的教学。”

老师的提问我有些始料未及,这个问题我没有准备。(后来想想,做为一位教师要申报高中教师资格,本身就是要有心理准备以及能力的储备去从事高中教育,否则为何要考!)我知道这些老师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如果我想蒙混过关,肯定只会让他们反感,所以我坦诚地说我对高中生以及高中教材了解得并不很多,以我自身的知识储备来说,也许还不能马上成为一个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但是我肯学,我会努力。(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知道老师们并不很满意。)

2、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老师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在设计《小狗包弟》的教学目标时,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但在试讲时,你又说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巴金老先生。你这样设计是否有些前后矛盾?”

听到老师的意见,我有点蒙,不等认真细想便辩解道:“巴金是为了更多爱他且他爱的人才放弃小狗的,所以我们应该宽容他。……后来老师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还不够清晰。而且照我这样推论下去,是不是有理由,或者有借口,就可以做违背道义,甚至违法的事。听到老师们的分析,我冷汗直冒。没想到自己竟然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而不自知。(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知道老师们挺失望的。)

尽管此次试讲遭遇了一定的挫折,面子上有点过不去,但是我却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我也明白了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11篇

在20xx—20xx学年度,我担任高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阅读教学上。

这一学期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留给学生尽量多地读课文的时间,要求自己做到“且慢开讲,且慢启发”,慢慢改掉以往为赶教学进度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的教学套路。语文学习是一个体味、浸染的过程,不能快节奏,必须让学生保持宁静、平和的心境,这样才能保证对课文的独立阅读及对问题的独立思考。以往的阅读课上,我总是先布置思考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读的方向、思考的重点就明确了,教案预设的教学目标也顺利达到了。然而不足的是,教师的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先入为主,造成了思维的定势,严重地干扰了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中形成的一个怪圈,就是中学师生天天用,天天练语文,可是最缺乏成就感的学科却是语文,没有多少学生敢说自己语文学得好,没有多少语文教师敢说自己的语文教得多好。

这一学年度我是从高三下到高一年级的。从高三到高一年段,语文教学内容有了明显的变化,教学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高三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十分投入十分积极的,毕竟他们面对自己人生的关键选择。而这届高一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学习似乎是个负担,他们对学习没有什么热情。

这是我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从我接手开始。我总在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学习的状态,提供了很多可以执行的学习方案,但从实际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而言并不是很理想。

我在反思:到底是我的教学不够生动有趣,还是教材缺乏吸引力,还是这些学生早已厌倦了语文学习?我至今还不敢轻易下断言。因为高一(10)班的学生,有十几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我是比较满意的,我从这一学年度一开始就布置的那些积累知识、背古诗、读名著、练字、增加阅读量这些工作,他们基本上始终都能够保持高度的热情,而且能够坚持。而高一(11)班的学生相对就要差些。

但另外的学生分了好几个层次:有一部分是知道怎么读语文,但并不愿意花时间,认为考试前突击很有效,平时能够偷懒的,尽可能偷懒;
一部分是根本不怎么学语文,因为他们认为语文不读照样可以学好,反正这么多年的语文学习都熬过来,尽管成绩不理想,不是照样过日子?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毅力不强,总是坚持没有几天就放松了,老师提醒他,自己也知道不好意思,但是这种学习习惯,长期养成的惰性很难改变,尽管老师鼓励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能真正触及灵魂深处的那根弦,这些学生事实上他们也很痛苦,而教师面对他们的反复,不能不打起百倍的精神经常提醒帮助他们,尽管知道非常累,尽管知道这样做并不一定有效,但我还是坚持做。

于是我在想:也许是我这个当老师的没有很好的`理解学生学习心理状态,也许是对语文教材的熟悉和理解程度还没有到一定水准,也可能是学生本身的因素,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这届高二学生的语文学习的热情不高,极为被动。

也许下一学期我得得调整教学思路,改变教学策略,尽可能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点兴趣和成就感,也许才可能逐渐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和热情。

我期待。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12篇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已经进入基础教育的尾声,许多学习习惯已经养成,教学工作的开展不是很容易见成效。虽然对于高考来说,学好语文对于学生选择自己满意的学校有一定的帮助。但总的说来,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却还远不能尽如人意。据调查表明,有大量的学生对语文课有厌烦情绪,语文课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所差更远。也就是语文越来越成为一门"得分机器,而不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做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发现因受传统观念和现行考试制度和评价方法的影响,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阻碍着语文课的工具性、思想性和人文性作用的发挥。

盲区一:语文课堂——"问题全解决了"

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去独立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语文课上,教师为了"紧扣教材",为了"调动"学生,便把"满堂灌"演绎成"满堂问",而所问的那些问题基本上属于类似:"通过……你读懂了什么""还读懂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形式化问题,学生回答这些问题都无须思考。还有些教师把教学参考书上的程式在课堂上"说教"一遍,把学生的思维完全限制在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课堂上的阅读也成为一种被动的阅读,学生并没有真正对课文用心去感悟,他们所"读懂"的也只不过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到的"微言大义",至于课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都无从知道。因而,课上学生自能"读懂"等课结束了学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其实这种没有问题实则是最大的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盲区,是学生缺乏独立思维的一种表现。

语文教学怎样走出没有问题的盲区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放手去让学生思考问题,给学生以自由思考的机会。学生一旦提出问题,就应该鼓励,并顺着这一问题去引导学生,给他从小种下探索思考的种子。就象我们经常所说的那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而不应囿于书本和教参的框框。我们不应该带有"什么什么不是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这种错误观念。我们只有打破学科分界,学生的问题意识才有广阔的空间。而且所提问题不一定当堂都能澄清,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最后,教师要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先开阔自己的视野。以前我们经常谈论是:"如果课堂上学生提出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办?"而如今我们应该思考"学生提不出问题该怎么办"了。

盲区二:作文——套用模式,写非所想

高中教由于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想着有好的模式能够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的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更学要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有调查表明,某班对某一作文题目,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工作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经常购买<高考优秀作文><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盲区。

要走出这一盲区,寻找良好的改革途径,我认为,一定是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
二是加强语文课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讲课文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欣赏,充分发挥想象,按自己的感悟去描述课文中的情景或事件。例如在讲赤壁之战时,在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之后,按照他们自己的想象,去描述或续写,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即使是教师分析课文,也一定要确认学生是在主动地欣赏课文的语言和情景,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你的灌输。

盲区三:语文作业——"背诵古文"

目前,很多高中生学习语文经常认为语文没什么好学的,语文作业就是遇到古文背一背,现代文中没有任何东西值得学习。这是很大的一个盲区,很多时候也是由于老师的教学方向引导错误。

高中语文学生的语文作业相对于初中和小学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一个地的差别。而学生在这样的突然减负的情况下,往往不知所措。老师也会在学习古文后说把课文背诵下来。而背诵课文只是最基础的工作。如果不把课文理解了背诵,那背诵起来相当困难,同时考试的时候顶多能拿下默写题的分数。而考试的时候还有实词虚词的理解,这就有赖于学生平时背诵古文一定要理解,并学会把知识点转移才可以。

高中语文考试还有很多基础知识的考察,而这些很多都是在现代文中学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语文作业还应该包括积累字词这一工作。

同时考试更多的是进行阅读理解和写作的考核。学生如果不走出"现代文没什么可学的"这一盲区,上课的时候不用心听讲,不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那么他的理解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就不会得到锻炼,考试的时候也会出现失分过多的情况。

写作更是占据了70分这样的分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学生课后的语文作业,应更多的体现在写作练习上。多读书,多做读书笔记,多背诵优美片段。学习记录自己的真实生活,写下自己的真情实感等。这是长期的过程,学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一定的成绩。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13篇

xxx学年我担任高三(6)班和(7)班的教学工作,并任高三(7)班班主任。有人把高三比做“炼狱”,在这种人人要为之奋斗的时期里,要与时间竞赛,要与自己的心智竞赛,这就是高三,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大家来完成各自的心愿。在这一学年度中,在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下,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总体来说,本学期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我自己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以课本为纲的教学理念。

我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在以政治教材为纲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舞台。不管教学方法怎么变化,没有扎实的基础是经不起考验的,因此必须夯实基础。每上的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为此在备课时要求自己精心收集知识点,反复精练,把最深入浅出的,最便于记忆理解的知识教给学生,同时多做习题,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把相应历年的高考题筛选出来,从中挑出有代表性的习题选给学生,把每一节课的教案都写成详案,反复推敲。重点抓好了“三基”的落实,即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二.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学生是有思想的主体。学生接受知识应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我注意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为此我注重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三.树立以高考为方向的指导方针。

紧扣高考要求,教学中采取广挖坑,少打井的教学方向。提高学习效率,主抓课堂质量,强化训练阶段,在授新课中必须在课堂小结后加以练习。强化基础,结合考纲各章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归纳出来,加深记忆,一阶段后在串联知识点,形成体系,使学生的知识成体系,既有利于记忆,又有利于知识框架的形成。搜集热点问题,提高学生兴趣,深入浅出的教给学生答信息题的方法。多采用课件教学,吸引学生注意,调整课堂气氛,起到应有的作用,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针对学生缺少答题技巧、不会答题方法的问题,专门训练学生的答题方法,讲解答题模式。在以知识带材料的学习基础上,再次以材料带知识的方法,通过当时的热点,复习知识。

四.积极参与各项教研活动,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上阅览室翻阅书籍、上网查询大量的资料、请教有经验的特级刘老师老师,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同时还争取机会多出外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同组的各位老师的团结协作和毫无保留的各抒己见,使得我们在学习新课和复习时重点和方向都更清晰、更明确了。

为提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区里和市里的进修我都积极参加,并且在听课的过程中认真听讲。

教师应该是校园中最善于学习的人,“学然后知不足”,通过教学,我更加清楚教学相长的意义。

今后的教学方向:

1、从今年的高考试题看,今后在高考复习中如何进行“热点专题”的复习,值得反思。我们习惯于用较为大量的时间去复习“热点专题”,今后在时间的安排上,在专题复习的深度与难度上,都应该降低要求。用二三个专题复习,让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就行。

2、更加注意基础知识的复习,并且要对每一部分的基础知识用较深的挖掘。

3、对某一个知识点,必须让学生懂得“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14篇

很多人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以为:“教师在乎什么,学生就发展什么.”。虽然我工作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通过和学生的接触,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一些问题,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针对这样的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觉得语文教学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改进:

课堂教学: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语文课极富“激情”

语文是人文和科学的结合。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可能是我刚毕业的原因,我觉得作为一名新教师,更容易和学生沟通,也更有“共同语言”,这样可以先和学生培养好感情,然后带着情感来学习

2、尊重“需要”,注重兴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前的语文课,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让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学习。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要信任学生,给他们施展自己的舞台。课堂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比如说考试时的文言文总是课外的,但是题目中设置的选项却是我们课堂中学习的,要教会学生拓展。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他们便会更加自信、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到处都成了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带着情感学习,设身处地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最终接受其中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学习人家文章中语言运用的优点,吸取别人文章的精华。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教学语言:

不能因为对学生的一些言行举止看不惯,觉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对学生讽刺、挖苦、嘲弄。正确对待有缺点或缺欠的同学,不能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否则会给学生造成相当严重的心理负担。也不能使用揭短和盲目定论式的语言,会在学生心里埋下仇恨的种子,有的学生会千方百计报复老师、报复同学、报复社会;
有的则会失去做人的信心,自甘沉沦,破罐子破摔。对学生要有耐心,遇到提问要仔细讲解。对于学生的成绩要多肯定,多鼓励。

我希望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让学生享受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 第15篇

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年虽然是同样的内容,但是每一次讲解,都会有新 的收获,新的体会

过去每次只是力求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教授给他们似乎就达到目的了,然而现在发现灌输式的学习确实不再适应课堂,定然也不适应高考。模式化的教学,绝对不是优秀的语文课堂。高考我们固然要让学生掌握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一类型题目的做题方法,但是对材料的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学生去体会语文,感悟语文。

课堂之上语言应当简练,要相信学生,教师确实只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应当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设置一定的台阶让学生去体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最大限度的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语文是绝对学得好的。

学习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高三语言基础知识的量比较多,需要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将一些基础的知识不断的循环往复,从而得到很好的掌握,这时候老师的督促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找到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能够自觉的对自己进行检测,积极的学习,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班主任的对班风的把握必不可少,语文的课堂也可以发挥一些育人的功能。

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看了高三很多的现代文阅读后,我正在尝试一种能够连接现代文与作文的写作方式,还有许多的困惑,但是我觉得最成功的是,我们班的学生已经愿意去写,愿意表达,虽然他们的语言还是比较的稚嫩的,但是我很高兴。愿意再接再厉,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学生的喜欢的母语课堂。

推荐访问:反思 高中语文 热门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热门1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热门15篇) 教学反思高中语文20篇简短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