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观后感 > 种子种子观后感8篇

种子种子观后感8篇

时间:2022-08-12 08:45:03 观后感 来源:网友投稿

种子种子观后感8篇

种子种子观后感篇1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种子是农业之母,是农业科技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源头。种子行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乎我国粮食安全的命脉。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制作的六集大型纪录片《种子 种子》2月23日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2月27日-3月4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重播。该片通过讲述中国种子的成长发展故事,解开种子背后不为人知的基因密码,揭秘种质资源战略高地的创新博弈,记录种业振兴攻坚克难的时光足迹。在传播方面,别开生面,以楹联征集方式,创现象级互动传播,实现了社会影响最大化。

  一、解开种子基因密码,揭秘种质资源战略高地的创新博弈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

  《种子 种子》全片共6集,分别为《把根留住》《田野争锋》《繁盛沃土》《万物生长》《种灵育秀》《决胜种源》,用生动鲜活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科普,展现了生命在世世代代的繁衍中不断演化,携带遗传信息的基因正是生命的密码,揭示出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种源安全已经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该片直面现实,在我国,小麦、水稻种子基本是国产品种,大豆种子国产化率也较高。玉米、马铃薯等种子部分依赖进口,蔬菜种子对国外的依赖更显严重,辣椒、洋葱、胡萝卜、茄子、番茄、马铃薯、西蓝花……这些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蔬菜,不少都是洋种子长成的,甚至有的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如若长此以往优质种子大量依赖进口,我国农业将面临“卡脖子”风险。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好种业翻身仗”,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种业振兴行动方案》。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从种质资源库建设、生物育种科技攻关、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育种知识产权保护、育繁推一体化建设等方面提出极为具体的实施方案。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一粒种子,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解决好种子问题,瞄准的是14亿中国人的超大内需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种业在多方努力下,国内种企实力逐渐加强,农作物种子进口依赖程度有所缓解。随着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号角吹响,我国种业实现自立自强,打好种业翻身仗,已经迈上新台阶。

  二、生动记录种业振兴攻坚克难,彰显中国农业科学家维护种源安全的执著。

  该片聚焦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让14亿人吃得更好。

  很多故事鲜为人知:在北京,新的国家作物种质库试运行首次亮相,它能满足未来50年,5000个物种、150万份种质资源安全保存,智能管理系统世界一流;国家作物种质库研究员辛霞,为两份保存了35年的种子的苏醒,要进行一个为期八天的试验,该片首次8天192个小时不停机,全程记录35年前的种子被唤醒激活。

  中国工程院盖钧镒院士的重要课题是找出野生大豆隐藏的优质基因。70年前,国外大豆曾经被病害摧毁,正是中国野生大豆的抗病基因,让它的产业重新复苏。他为中国大豆呕心沥血。他从两万多份大豆资源中精心筛选出1900份。从实验室到试验田,不同的课题组带领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反复种植、观测,记录下每一份资源最完整的性状特征。

  北大荒垦丰种业水稻研究院院长徐希德将冷水注入试验田,营造冰寒环境,让正在灌浆的水稻,连续十天经受临界温度以下的低温冻害。他要通过这种方式,培育出最耐冷的水稻新品种,一旦成功,发生冷害减产20%—60%的局面将得到极大改善。今天,中国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已经占到95%以上,良种对我国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超过45%。

  在湖南,探寻袁隆平的团队突破超级稻高产背后的秘密;在海南,记录下一粒巴西玉米种子入关后的“隔离”经历;在青海,与专家一起寻找散落在高原上的大角羊,记录一个新物种“上户口”的过程;育种的芬芳,需要时间的玫瑰,白羽肉鸡打破国际垄断,试管奶牛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猪 “芯片”突破自主,太空种子神奇变身,一个个关键技术的突破,背后是育种家日复一日的坚守和付出,是中国种业不惧艰难的挑战和争锋。

  三、用“两脚泥”拍出“种子美”,匠心制作精良,巧借楹联征集创造传播效应最大化。

  《种子 种子》纪录片从一开始就树立精品意识,按照总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工作精神,坚持高起点策划、高标准制作。记者编辑努力践行“四力”,摄制组历时九个月,拍摄故事跨越中国、巴西、菲律宾等多个国家,走遍国内19个省区的29个城市和乡村,经历了春种、夏生和秋收,深入田间地头,走进育种实验室,采访拍摄上百位人物。长达210分钟的4K画面构图饱满,特别是精心捕捉种子发芽、生长的唯美状态,延时拍摄,将多种植物漫长生长过程浓缩成几秒瞬间,使用高速摄影慢放呈现人眼难以观察的植物爆发时刻,显微摄影光学放大进入植物器官内部带来视觉奇观,并结合航拍和水下摄影等方法,凝聚成6集35分钟的系列纪录片。最终呈现的结果是:一部穷极视听之美、故事生动、条理清晰的中国种子学百科全书。精心打造了《种子 种子》这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种业大片,这是对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的有力支持,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在传播方面,变财经节目为大众文化现象。由台长出楹联上联:种子种,种种种。总台财经节目中心通过央视财经、央视频等新媒体向全社会广泛征集下联。在“征集令”发出的6天时间里,共有47296条下联汇集到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财经客户端和央视频中。声势滔天,“征集令”早已响震楹联界。单一个“种”字能有如此能量,真可以说是“一字千金”。传播方式巧妙,趣味性强,有新意,社会关注度高!

  《种子 种子》这是中国首部全面展现种源安全的纪录片,将作为一项重要影像工程和一种文化符号,为中国种源留下宝贵的国家相册。用生动鲜活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科普,从微观入手、小中见大、大处落笔,揭示出粮安天下,种子为基,呈现了中国农业科技人员用生命、智慧和汗水谱写出中国种源安全的壮丽史诗。并用巧借楹联征集互动方式,实现了传播效应最大化。

种子种子观后感篇2

  近日,纪录片《种子种子》在央视热播 ,通过讲述中国种子的成长发展故事,解开种子背后不为人知的基因密码,揭秘种质资源战略高地的创新博弈,记录种业振兴攻坚克难的时光足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社会发展历程中,人口的激增,让全球的粮食供应不断面临严峻的考验。粮食生产要与社会发展同步,种子在其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力量。对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品种资源进行保护和研究,是科学家寻找和培育农业新品种的前提,也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根基。

  在万国鼎先生的《五谷史话》中记录了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

  我国有句老话:“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不能没有吃。人口增加,粮食的供应必须跟着增加。反之,如果粮食不能增产,就不可能安全地维持日益增加的人口。

  我国人口,估计战国时代已经增加到三千万,汉代最盛时六千万,明代当已超过一亿,清末达四亿多;现在将近七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没有一国人口有我们这样多。

  生产粮食是农业的首要任务。试想,要供应七亿人口的粮食,这是何等重大的任务!我国农业所以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发挥无穷智慧和投入无数辛勤劳动的结果。粮食生产的内容,在几千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一下这变化,了解我们先人的业绩,对于我们现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是有现实意义的,可以给我们启发和鼓舞。

  人类可能有一百万年的历史,但是栽培作物的时期至多只有一万年左右。

  当人类还没有栽培作物的时候,依靠渔猎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嫩茎叶、种子、果实等生活。他们贮藏一些食物,以备采集不到的时候吃。干燥的禾本科植物的谷粒最容易保存。有些抛撒在住所附近的谷粒发出了幼芽,长出了人们需要的植物,人们逐渐地观察到这些植物怎样生长起来,久而久之,就自己动手播种。这样就创始了农业。

  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概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可能多至一万年。当初栽培的作物,就是禾本科粮食作物。我们已经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谷子、黍、小麦和稻,可见我国在开始农耕时就已经栽培这些粮食作物了。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在住宅、窖穴和墓葬里,都发现谷子壳的遗迹,其中在一个窖穴里有已经腐朽的谷子皮壳多至数斗。可见谷子是当时的主要粮食,而且它的产量已经多到可以有一定的储备了。在别处遗址中也有发现。黍和麦的发现较少。稻的发现地址主要在长江流域。这些迹象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作物时,谷子就是首要作物。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的最古文字。在甲骨文里,谷子称为禾,像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这就是稷的原始字。甲骨文的年字,在禾字下面加了一些须根,像谷子连根拔起形。连根拔起表示收获,用禾的一次收获代表一年,也表明谷子是商代的首要作物。此外,黍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而且商代的统治阶级是饮酒有名的,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酿造,也显出黍在商代的重要性。甲骨文中也有麦和稻,但出现的次数不多,显得远不如谷子和黍那样的重要。

种子种子观后感篇3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6集大型纪录片《种子 种子》近日在央视财经频道热播。纪录片站在“种子是农业芯片”的高度,揭秘种质资源战略高地的创新博弈,解密中国种子背后的基因密码,记录种业振兴的时光足迹。育种的芬芳,需要时间的玫瑰,而作为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纪录片,《种子 种子》也用镜头纵览广袤空间,上百位人物从田间地头或高新技术实验室走近观众,带来打破认知的现代育种世界:在北京,首次亮相的国家作物种质库能满足未来50年、5000个物种、150万份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在新疆,垦丰种业制种团队的“中国速度”可在10天内完成14000亩玉米制种地去雄任务;在湖南,袁隆平团队讲述超级稻高产攻关背后的秘密;在南京,85岁高龄的“大豆院士”依然在探索野生大豆的奥秘;在青海,散落高原的大角羊“报上了户口”。

  一个个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各行各业日复一日的坚守付出;一粒粒饱含生机的种子,是中国种业挑战“卡脖子”困境的比拼争锋。种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记忆,守护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焕发着美好生活的勃勃生机。 虽然农业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种业事关全民粮食安全命脉,但百姓对此可谓“日用而不知”。

  如何让“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的观念深入人心,如何唤醒更多人参与中国粮食从“多多益善”到“天天向上”的奋进历程,《种子 种子》努力以影像为媒,通过科普提升认知、促进行动。

种子种子观后感篇4

  近日,纪录片《种子种子》在央视热播 ,通过讲述中国种子的成长发展故事,解开种子背后不为人知的基因密码,揭秘种质资源战略高地的创新博弈,记录种业振兴攻坚克难的时光足迹。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社会发展历程中,人口的激增,让全球的粮食供应不断面临严峻的考验。粮食生产要与社会发展同步,种子在其中发挥着无与伦比的力量。对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品种资源进行保护和研究,是科学家寻找和培育农业新品种的前提,也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根基。

  在万国鼎先生的《五谷史话》中记录了中国古今粮食作物的变化。

  我国有句老话:“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人不能没有吃。人口增加,粮食的供应必须跟着增加。反之,如果粮食不能增产,就不可能安全地维持日益增加的人口。

  我国人口,估计战国时代已经增加到三千万,汉代最盛时六千万,明代当已超过一亿,清末达四亿多;现在将近七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没有一国人口有我们这样多。

  生产粮食是农业的首要任务。试想,要供应七亿人口的粮食,这是何等重大的任务!我国农业所以能担负起这样的重任,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发挥无穷智慧和投入无数辛勤劳动的结果。粮食生产的内容,在几千年的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回顾一下这变化,了解我们先人的业绩,对于我们现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是有现实意义的,可以给我们启发和鼓舞。

  人类可能有一百万年的历史,但是栽培作物的时期至多只有一万年左右。

  当人类还没有栽培作物的时候,依靠渔猎和采集野生植物的块根、嫩茎叶、种子、果实等生活。他们贮藏一些食物,以备采集不到的时候吃。干燥的禾本科植物的谷粒最容易保存。有些抛撒在住所附近的谷粒发出了幼芽,长出了人们需要的植物,人们逐渐地观察到这些植物怎样生长起来,久而久之,就自己动手播种。这样就创始了农业。

  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大概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可能多至一万年。当初栽培的作物,就是禾本科粮食作物。我们已经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谷子、黍、小麦和稻,可见我国在开始农耕时就已经栽培这些粮食作物了。在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在住宅、窖穴和墓葬里,都发现谷子壳的遗迹,其中在一个窖穴里有已经腐朽的谷子皮壳多至数斗。可见谷子是当时的主要粮食,而且它的产量已经多到可以有一定的储备了。在别处遗址中也有发现。黍和麦的发现较少。稻的发现地址主要在长江流域。这些迹象反映,我国黄河流域开始栽培作物时,谷子就是首要作物。

  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现存的最古文字。在甲骨文里,谷子称为禾,像谷子抽穗时的植株形;这就是稷的原始字。甲骨文的年字,在禾字下面加了一些须根,像谷子连根拔起形。连根拔起表示收获,用禾的一次收获代表一年,也表明谷子是商代的首要作物。此外,黍在甲骨文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而且商代的统治阶级是饮酒有名的,出土的酒器也很多,酒用黍酿造,也显出黍在商代的重要性。甲骨文中也有麦和稻,但出现的次数不多,显得远不如谷子和黍那样的重要。

种子种子观后感篇5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20多年前的这一惊世之问,早已被中国的发展与现实回答。从“东方魔稻”到打响种业翻身仗,一粒粒浓缩着代代智慧、辈辈辛劳的中国种子,让我们理直气壮地回应:中国人养活中国人!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6集大型纪录片《种子种子》(见图)近日在央视财经频道热播。纪录片站在“种子是农业芯片”的高度,揭秘种质资源战略高地的创新博弈,解密中国种子背后的基因密码,记录种业振兴的时光足迹。育种的芬芳,需要时间的玫瑰,而作为一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纪录片,《种子种子》也用镜头纵览广袤空间,上百位人物从田间地头或高新技术实验室走近观众,带来打破认知的现代育种世界:在北京,首次亮相的国家作物种质库能满足未来50年、5000个物种、150万份种质资源的安全保存;在新疆,垦丰种业制种团队的“中国速度”可在10天内完成14000亩玉米制种地去雄任务;在湖南,袁隆平团队讲述超级稻高产攻关背后的秘密;在南京,85岁高龄的“大豆院士”依然在探索野生大豆的奥秘;在海南,一粒巴西玉米种质远渡重洋,遭遇“隔离奇遇”;在青海,散落高原的大角羊“报上了户口”。

  一个个关键技术的突破,是各行各业日复一日的坚守付出;一粒粒饱含生机的种子,是中国种业挑战“卡脖子”困境的比拼争锋。种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记忆,守护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焕发着美好生活的勃勃生机。

  虽然农业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种业事关全民粮食安全命脉,但百姓对此可谓“日用而不知”。如何让“粮安天下,种子为基”的观念深入人心,如何唤醒更多人参与中国粮食从“多多益善”到“天天向上”的奋进历程,《种子种子》努力以影像为媒,通过科普提升认知、促进行动。

种子种子观后感篇6

  20XX年,伴随着5月的稻浪,袁隆平院士化作一粒种子,归于田畴,肥沃一方热土。正如袁老所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他这一生就像一粒种子,由一粒小小的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撑起了“粮食安全”的一片天,让所有人都远离了饥饿。五一国际劳动节将至,作为同袁老一样在乡土间砥砺深耕的选调生,对于他的离去,也不应止于怀念。要把自己活成一粒种子,扎进田间地头,根植火热实践,浸润群众心田,静默地积蓄力量,破土而出,秀木成林,撑起基层一片天。

  胼胝之“劳”,让选调的种子在田间地头里生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是伟大事业的砥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作为初入社会的选调生要不畏艰苦、不避艰苦,适应艰苦、战胜艰苦,通过吃苦锤炼党性、砥砺初心、提高能力、建立功业,不仅要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更要艰苦奋斗在前、奉献担当在前。要自觉砥砺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在基层这个“练兵场”中敢于接“烫手山芋”,在田间地头的火热实践中磨炼政治能力,真正生根在泥土里。

  矻矻而“动”,让选调的种子在实践锤炼中发芽。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各行各业人们的辛勤劳动”。理想召唤行动,勤劳铸就成功,选调生当牢记“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动手,勤动脚,身上流汗,脚上沾泥,深入田间地头,把基层当作人生成长成才的训练场、大熔炉,始终保持对群众的深厚感情,立足岗位学习磨砺,不断提升综合业务能力。选调生肩负时代重托,必须忠于初心,做好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在应对新时代的赶考中提升素质本领,找准不足,补齐短板,既成“专才”更成“通才”,努力让自己成为服务群众的“多面手”“顶梁柱”,用实际行动在基层这片沃壤中生根发芽。

  甘贫守“节”,让选调的种子在群众心田上开花。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告诫党员干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因此,刚出校门的选调生要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永远不能松,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牢牢守住“廉节关”,扛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切实让“节”廉成为政治自觉,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同时,也要把爱民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在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改善民生等为民一线中躬亲实践,时刻严于律己,做到自律、自省、自警、自励,在廉洁自律中彰显选调生的“初心”,让青春之花在群众沃土上开花结果。

  就像尼克·胡哲所说:“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段时光,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得不到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做——扎根。”广大选调生要向袁老一样活成一颗种子,扎根基层,努力成长,争做新时代勤劳的耕作者,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为民服务的一线中谱写青春之歌。

种子种子观后感篇7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子是农业科学的“芯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人就像一粒种子,我们应当做一粒根正苗红、扎根基层、堪当重任的“好种子”。

  以“忠诚”为尺,做一粒根正苗红的“好种子”。春缺一株苗,秋少一斤粮。种子的好坏,是决定粮食能不能丰收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在种地的时候,人们都会把种子的挑选当作第一要务。选种既是如此,选人亦是如此,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要严把选人用人关,紧紧围绕“选什么样的人、怎么样用人”这两个关键问题依事择人、公正用人,做到以德为先、任人唯贤,把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清正廉洁的“好种子”选出来,确保人岗相适、人事相宜。作为千挑万选挑出来的“种子”,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忠诚”为尺,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信仰、把牢政治方向,做一粒思想纯洁、信念坚定、根正苗红的“好种子”。

  以“实干”为基,做一粒扎根基层的“好种子”。一粒种子只有深深植根于沃土,才能有无限生机。我们党来自于民、植根于民,人民就是我们党得以植根的肥沃“土壤”。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人民情怀、守住为民初心,坚定不移走好群众路线,把自己的“根”深深植入人民群众这块“沃土”。要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躬下身子弯下腰、迈开步子走出去,主动深入群众、真正融入群众,紧紧与群众拧成一股绳,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永远保持与人民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血肉联系。要以“实干”为基,把基层一线当做锤炼作风、提升能力的“练兵场”,躬身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具体到点、落实到位,做一粒扎根基层的“好种子”。

  以“担当”为主,做一粒堪当重任的“好种子”。评价一个党员对党是否忠诚、对人民是否负责,主要看其敢不敢担当、有没有作为、出没出实绩。担当就意味着不怕担责,正如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同志所言所行的那样,“只要是为了发展、为了群众就大胆去干,有责任我来担”,这就是有责任、敢担当的表率。关键时刻要站得起来,危急关头要豁得出去,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之时要冲在第一线、挺在最前沿,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要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不胆怯退缩、推诿扯皮,不逃避绕道、推卸责任,敢去虎口里拔牙、荆棘中摘花,勇做热血尖兵、发展先锋。要铆足想干事的激情、敢干事的魄力、善干事的本领和干成事的决心主动担当作为,做一粒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好种子”。

种子种子观后感篇8

  纪录片中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前种子维权,主要是真种子和假种子,假种子发芽率和产量比较低;现在维权主要是品牌种子和贴牌种子,贴牌种子拿别人的种子改头换面成自己家的。

  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

  我家的地里庄稼的产量总是别人家的一半,同样一块地,不同的人家种,为什么会这样?

  我百思不得其解,非要找理由就是我爸太懒了,干活不出力。可是我妈勤快,把我爸和我妈两个人的活都干了,可是产量依然上不去。

  开春我家地里的麦苗稀稀拉拉,别人家郁郁葱葱,我不明白。

  收获的季节,别人家小麦稠密耐割,穗大。我家小麦全是苍蝇腿。所以,我家粮食一直不够吃。

  我家有点水稻田,每当新米下来,我家自己留半袋,其余都用来换小麦,一斤米能换一斤半左右的小麦,根据行情有变化。我们家是村里小部分的需要换粮的家庭。

  吃不饱饭的年份维持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年开始不用交公粮,我们那里叫上粮,才没有再挨饿。

  我也偶尔听我妈抱怨过,同样是种某一品种的种子,为什么我家产量就是低,我妈想不通,我也想不通,我和我妈统一的想法是我爸太懒。

  现在我明白了,比种子品种更重要的是买种子的渠道。

  我妈勤俭持家,一分钱都是掰成两半花,所以我猜我妈没有去正规的种子店购买,货比三家,买了来路不明的便宜货。

  这事怨不得我妈,我妈没文化,她不明白种子和种子之间的区别。

  现在想想,当年我妈买的假种子,大约都不能算是种子。

  而今终于真相大白了,可惜我妈已经不在世好多年了,她至死也没有机会明白。

  种子种子,那是知识的力量!

推荐访问:种子 观后感 《种子》读后感 种下最重要的种子观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ppt 种子的故事读后感 一粒种子的观后感 《小种子》读后感 种子阅读读后感 播下成功的种子读后感 第一颗种子观后感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