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浅谈如何打造公园城市——以鹿溪河生态区为例 (范例推荐)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2023浅谈如何打造公园城市——以鹿溪河生态区为例 (范例推荐)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3-04-17 20:5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浅谈如何打造公园城市——以鹿溪河生态区为例 浅谈如何打造公园城市——以鹿溪河生态区为例摘要:文章以鹿溪河绿地生态系统项目为例,着眼于我国城市新区发展现状,以低影响开发为主要理论支撑,总结工程实践,以期为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如何打造公园城市——以鹿溪河生态区为例 ,供大家参考。

浅谈如何打造公园城市——以鹿溪河生态区为例

  浅谈如何打造公园城市——以鹿溪河生态区为例

  摘要:文章以鹿溪河绿地生态系统项目为例,着眼于我国城市新区发展现状,以低影响开发为主要理论支撑,总结工程实践,以期为我国城市新区建设和已建城区改造中的同类项目提供借鉴。引导后期建设中将雨洪管控过程景观化,兼顾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多目标设计,带动市政基础设施由“灰”向“绿”转变,并完善相关非工程措施的实践经验,使城市水生态系统发挥多层次的调蓄涵养功能,进而推进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

  关键词: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人工生态湿地;雨水花园;雨洪管控;生态修复

  1引言

  近年来,随着快速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城市内涝加剧、水环境恶化、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雨洪快排模式和增建排水管网、修筑硬质堤坝等工程做法,已不能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设需求。基于当前现状,通过对发达国家城市雨洪管控及水环境综合整治经验的总结和工程实践的探索,我国于2014年提出构建“海绵城市”,并在全国组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工作。

  总体来看,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在于积极运用生态途径,以低影响开发措施系统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将城市水利系统包含河流、湖泊、地下水系和城市管涵组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作用的整体,进行污染的治理和水环境的生态修复。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建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城市水环境,谋求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项目概况

  鹿溪河发源于成都市龙泉驿区,为区域内的排洪河道,防洪标准为百年一遇,即1610m3/s。为减缓下游洪涝灾害,在鹿溪河中段新增泄洪道排洪渠及上下游控制闸,同时利用下游控制闸的调蓄功能,在地势低洼处最终形成常年水位变化较小的滞洪区,即高滩湿地区。

  鹿溪河绿地生态系统则属于高滩湿地区的一部分,位于天府大道南二段东西两侧,东临梓州大道南二段,南、北分别与南宁路、通州路相接。且处于秦皇寺商务区与成都科学城之间的绿隔区中,北近天府中央公园,南通兴隆湖生态区,地理位置显著,是成都天府新区由北往南延伸发展轴上的重要一环。

  场地内周边地势为丘陵,高差起伏较大,且低于周边市政道路。因此整个工程处于低洼地带,建设内容为湿地生态护坡工程、道路桥梁工程、景观绿化工程及水质改善工程,涉及总面积约150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415亩。预计建成后将形成周边区域内的“大型海绵体”,为缓解下游河段防洪压力,改善区域内微气候及水质,提供了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公共绿地空间。

  项目区位

  3设计思路及措施

  设计遵循海绵城市的低影响开发为理念,结合地势及周边现状及交通状况,通过对区域内现有渣土场区平衡,雨水径流的滞蓄净用及乡土树种的合理搭配。打造出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以绿色生态的方式防洪排涝,并减缓区域内雨水径流量和降低表面径流污染,为重建城市之肾,构建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项目的实践经验,并结合场地实情,鹿溪河绿地生态系统采用雨水花园的建设措施,体现出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

  3.1设计思路

  根据防洪调度和雨洪利用方案,项目在满足天府新区百年一遇防洪要求的前提下,结合场地内丘陵地形,随坡就势调整优化区域内渣土堆和汇水区域,美化各制高点视域及观赏面的特色风光,以积极造景的方式合理消纳利用渣堆。并且,考虑到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发展,采用柔性生态边坡和湿地泡的形式优化驳岸及水面景观形态,将行洪调蓄与景观打造相结合,整体把握成本投资,综合统筹以调节区域微气候,构建舒适宜人的城市开放绿地空间。同时,考虑到园区内路基边坡和驳岸的稳定性,项目采用分区块排水设计,以“区块内高弹性多排快排,区块间消纳迟滞”的设计策略,控制地表径流量,减少冲刷下的水土流失和基层沉降,消解区域内不均匀沉降及其次生灾害。并在不同驳岸条件处灵活采用自然堆石、浆砌片石、坡脚硬化、覆土、卵石滩、台阶式格宾石笼挡墙等单一或组合方式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坡脚位移。在保证排水通畅的同时,利用多层次的有组织排水,使区域内地表径流多途径高效率地汇入低洼湖区。并在流经过程中逐层净化,适度回收利用,构建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湿地系统。

  3.2具体措施

  项目在整合优化基地内原有洼地的基础上,结合泄洪道排水区,于流域内的灌水区、洪泛区及高滩地等易受淹浸的区域建设人工高滩湿地,大致分为蓄水区和滞水区。并通过预埋管涵连通东侧的莲花水库和西侧的湿地蓄水区,进一步加强雨洪管控。同时,灵活搭配多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和生物种群,使之发挥多途径生态滞洪作用,增进生态湿地区涵养水土的能力,以期营造出比建设前更优美的自然环境。

  3.2.1生态滞洪设施

  生态滞洪设施对于缓解暴雨内涝、减轻洪水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其运用雨水花园设计理念,通常结合绿地和水体进行弹性设计,能有效降低洪峰流量、延缓峰值出现时间以及增加入渗能力,同时积蓄部分雨水,有一定的截污净化功能。

  根据蓄水状态可分为干、湿两类。在项目所采用的具体设施中,干式有砾石滞留系统,包含生态边沟、植草沟、下洼式绿地、置石驳岸;湿式有低洼湿地。项目通过对各类生态滞洪设施的组合运用,以期达到削减周边径流雨水SS40%的目标

  砾石滞留系统可根据功能及形态搭配植物群落造景。例如,项目在园区道路一侧设置半封闭式生态边沟,在水沟的雨篦子铺设透水土工布,再满铺鹅卵石子,用于过滤雨水带来的泥渣;另一侧则设置生态植草沟,即去除雨篦子,而替代以沟内浆砌自然石块,表面散置鹅卵石和适量覆土,并播撒草种,使边坡绿化进一步延伸,美化道路景观。而低洼湿地又可称为滞洪蓄涝型人工湿地,其是在传统的、功能单一的调洪沉砂池或雨水调节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般在平时保持池内有水状态,其低水位的蓄水量可营造生态坑塘或小型池塘,类似雨水湿地;暴雨时调蓄雨洪,对城市雨洪进行控制利用。

  生态边沟

  3.2.2“清水型生态系统”水质优化策略

  项目在陆地生态滞洪设施的基础上,于湿地水体内采用“清水型生态系统”的水质优化策略,通过对湖底地形的适度回填改造,在节点位置新建七座滚水坝,将生态区分割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环境。并通过营造生境,构建多层次水生植物体系,分阶段投放各类水生动物,逐步丰富湖泊内动物群落,构建完善的食物链系统,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湖泊水生态系统。并在保持湖泊的生态多样性的同时,利用构建出的清水稳态的水体中的水生动植物优化体系,提高区域水体自净能力,充分削减外源输入的地表径流污染,保证水质景观稳定长效运行,以期达到构建区域内水质上升为地表水Ⅳ类。

  物种选择方面,植物配置选择本地品种,总体以沉水植物为主,点缀少量的挺水与浮叶植物,并结合维护水生植物净水功能的需求,综合考虑水生动物对营

  养物质的转移及富集的作用,在水体中放养一定种类和数量滤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完善人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达到相互配合优化水质的目的。同时,通过设立水质与水生生物监测点,秉持“优势种引导,生物量控制”的水生植被管理机制和“抓大放小,维持食物链稳定”的水生动物管理机制,由人为适度干预优化调整向自然演替过渡,以期达到系统平衡,建立健康长效的水生态系统。

  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示意图

  3.3.3生态厕所

  生态厕所的雨水回收利用系统作为整个生态水环境体系中的节点,采用雨水花园设计理念,包含雨水截污渗透系统和地下雨水集蓄系统两部分。前者通过植物群落、透水铺装、砾石滞留系统和下洼式绿地等方式多途径滞流截污净化水体,使之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或补给城市杂用水;后者则通过在周边透水场地下埋设地下雨水收集模块,集蓄径流雨水、屋顶排水等场地渗流水,并使用抽水泵,将雨水用作喷洒路面、灌溉绿地、蓄水冲厕等城市杂用水,多余部分经过滤沉淀再次净化后通过溢流水管排向低洼湖区。

  生态厕所雨水调蓄利用系统

  4结语

  鹿溪河绿地生态系统在尊重场地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新区建设中的泄洪区域的水生态系统优化问题,运用以生态为基础、安全为导向的景观工程方法,遵循低影响开发的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充分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净水,将削峰、滞洪和生态景观、休闲游憩及其它社会功能相结合,优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并为城市营造了良好的开放亲水绿地空间。

  参考文献:

  [1]程慧,王思思,刘宇.海绵城市弹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台湾生态滞洪池为例[J].南方建筑,2015,03:54-58.

  [2]仇保兴.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J].建设科技,2015,01:11-18.

  [3]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4]俞孔坚.海绵城市的三大关键策略:消纳、减速与适应[J].南方建筑,2015,03:4-7.

  [5]陈秉楠.新开发区低影响开发设施布置优化研究[D].深圳大学,2015.

  [6]宋珊珊.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场地规划与雨水花园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

  [7]邹红菊,柴夏,刘平平.清水型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在新建景观湖水质保护中的应用[J].污染防治技术,2014,01:12-16.

推荐访问:建设公园城市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如何打造公园城市——以鹿溪河生态区为例 生态区 为例 浅谈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