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说课稿3篇

《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说课稿3篇

时间:2023-04-13 11:1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上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乘法和加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

《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说课稿3篇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上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情境出发意在学生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解决实际生活的应用,又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的乘除法法奠定基础,在整个数学体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地位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迁移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为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二、说学情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是我对学生的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能力,但总结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描述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感受获取新知的乐趣。

  三、说教法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在教法我选择以启发法为主,辅之以讨论交流法、讲练结合等多法,并借助多媒体、教材等教具完成教学,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探索过程。

  四、说学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因此,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用脑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教师出示春游插花比赛的情境图,并提问(1):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预设有的学生会用加法列式计算:3+3+3+3=12,还有的学生用乘法列式计算3×4=12,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可以用加法,也可以乘法呢?顺势揭示本节课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通过学生喜欢春游插花比赛的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中,为新知的探索做好准备。

  2、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其部分名称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先观察两个算式,同桌之间说一说:乘法和加法有什么关系吗?通过加法,我们如何描述乘法的意义?学生观察后发现几个相同数字相加得到的结果可以用乘法表示,教师讲授乘法的意义及其组成部分名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在算式3×4=12中,3、4是因数,12是积。

  其次,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问题(2)、(3):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有12枝花,*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请学生先独立列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提问:这两道题用的是什么运算?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请学生代表汇报结果,预设学生会快速列出算式:12÷3=4,12÷4=3,学生观察并结合上节课加减法的学习,会发现这个两个算式是已知两个数的乘积的结果,要计算其中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教师讲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其中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求得的另一个因数叫商。比如12÷3=4,12是被除数,3是除数,4是商。

  活动二: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然后教师提问学生,我们上一节课学习加减法的意义后还学习了什么?那大家能用式子总结一下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乘法和除法又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前后四人小组讨论,我会走下讲台巡视指导,请学生以抢答的方式汇报结果,针对学生活动情况和汇报结果我予以肯定或鼓励的评价,师生共同得出: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如果老师变一个魔术,藏起来1枝花,该怎么列式?你又有什么发现呢?预设学生会列出算式11÷3=3…2,11÷4=2…3,师生共同总结: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本环节充分呈现教师为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3、练习提升,巩固新知

  这一环节,趁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会把拿出课本上的做一做融入到插花比赛的情境中,每个花篮有36枝花,一共有14蓝,请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结果,接着根据列出这个乘法算式快速改写出两个除法算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总结归纳,扩展新知

  练习结束教师提问学生: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表现的最优秀?你最想向她学习什么?引导学生归纳出本节课知识点,培养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提升。

  5、课后作业

  教师在大屏幕中呈现必做题和选做题,请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课后让不同的学生数学也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内容随着课程的推进而逐一展示,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条理性,意在加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请问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1)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5篇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一课设计的环节基本相同,都是先通过情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乘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求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最后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统领两种运算之间的关系中,教师只是纯粹地备教材,忽视了对课堂环节的预设和生成,高估了学

  生的认知水*,在讲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只是单凭教师的讲解,抽象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2

  教材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之前老师也经常提到这个知识点,但对于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原因何在并没有详细讲解。为了深入明确这个问题,我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0÷0=(),5÷0=()这两个算式,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再汇报原因。学生就发现0÷0=()的答案太多,因为任何数乘0都等于0,就找不到固定答案;而5÷0=()又找不到答案,因为0乘任何数都不等于5,从而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教学与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一课设计的环节基本相同,都是先通过情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然后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理解和掌握,乘除法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让学生思考,并观察,分析,比较由乘法算式转换成乘除法算式所发生的变化,最后再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出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求逻辑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反思本节课教学,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教材为本,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最后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统领两种运算之间的关系中,教师只是纯粹地备教材,忽视了对课堂环节的预设和生成,高估了学

  生的认知水*,在讲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只是单凭教师的讲解,抽象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4

  《9的乘除法》这节课要提供一个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究、认识并通过多次的实践与操作,通过推理计算,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编撰出9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我先使用数射线的活动,9格一跳,跳一次,标一次数,以游戏的形式直观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探究、认知、整理的舞台。乘法口诀不再是以直接告知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学生们通过探究、认知、多次实践操作,通过推理计算,然后总结出来的。学生兴趣很浓,跟着小兔一起快乐蹦蹦跳,对学习新的口诀很感兴趣。接下来,编口诀便顺理成章。小组讨论口诀规律,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口诀。展示过程中,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课上好后,我也有所反思,二年级孩子年纪小,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果没有兴趣的引领,接受起来是很困难的,所以课上我很多的使用实物投影、ppt、再加上小组同学的互动合作、展示,来激发学生兴趣。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如果学生不想学,学习的收获很少,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学生没有学习冲动,那么就会学得很辛苦,不会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是我们在每节数学课上都要不断追求的。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5

  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巧用情境,激发兴趣。教材依托习题探究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内容枯燥,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本教案创设挂灯笼的情境,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进而探究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探究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后,适当的小结探究的过程方法,让学生自己按照自主学习提示进行探究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后面的知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瞬间被激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来。

  (2)运用对比,突破重点。本节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列出算式,进而引出所列算式的验算式,然后把这三个算式放在一起,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强化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学生易与接受。

  (3)公式使用,贵在灵活。9题的第2小题,让学生体会在使用规律简便计算时,要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a÷b÷c=a÷(b×c)和a÷(b×c)=a÷b÷c的选用要根据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灵活运用知识的重要性。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3篇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1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新课。

  这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巩固所学知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互动性学习。

  学生已经有了加、减法的关系的基础,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简单,若教师让学生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可能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新授,学生可能掌握得也不错,但是学生真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地发挥。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重温了加、减法的关系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索的材料是动态生成的,是在学生的猜测、举例、讨论、验证中完成的,从而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在主动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3、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小组讨论与集体汇报的方式来学习本课的知识。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强化知识的认识、理解与接受。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去探索乘、除法的关系和意义,验证乘、除法的关系,归纳乘除、法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的.思考能力。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3)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3篇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喜欢就关注收藏我吧,铁树老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课本主题图首先呈现的是火车在草原上行驶的情景,目的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体会加、减法的实际意义,接着教材编排了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中认识加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的认识过程,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数感,增强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目标已经确定,要达到目标可谓难关重重,这个难关正是本课的重难点,在本课,我将重点确定为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难点确定为探究加减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过程。

  难关已经确定,要如何突破这一难关呢?首先,在教具方面,我准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在学具方面,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直尺、演算纸等。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教法上,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境法、引导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使学生更好的感知新知、运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我在学法的指导上,主要采取了动手操作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使学生真真切切的做课堂的主人。

  现代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经历*衡到不*衡再到新的*衡中不断丰富、提高与发展。基于该理论,我将按创设情境、思考交流、新知运用等几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开课伊始,我利用大屏幕出示课本主题图,并加以讲解:小新家住在西宁,暑假了,小新和爸爸妈妈一起坐火车去*旅游,中间要经过格尔木,现在,知道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km,格尔木到*的铁路长1142km。学生观察后,提问学生“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西宁到*铁路长多少千米?”进而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关系”

  一个有趣的开头,不仅能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的进行。在本环节,我充分运用学生的感知规律,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来引出课题,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入学习。

  二、思考交流,掌握新知

  这一环节,我主要从以下几个层次展开:第一层次:立足实际,感知加减法的意义

  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开课时的问题西宁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进行探究,点名由学生回答,学生可能会回答“我用814km加1142km得到的1956km就是西宁到*的铁路长度”根据学生回答,我引导学生得出加法的含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其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的的数叫做和”接着,我利用大屏幕出示问题2和问题3:“2已知西宁到*的铁路全长1956km,其中西宁到格尔木长814km。问格尔木到*的铁路长多少千米?3已知西宁到*铁路全长1956,其中格尔木到*长1142km。问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与第一道题比,

  第二第三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会算呢?”通过思考,学生可能会发现“已知全长,求其中一段路的长,可以用减法计算。”进而,我点名让两名学生演板,其余学生坐练。学生列式后,我引导学生得出减法的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要求的加数叫做差”“其实,减法就是加法的逆运算。像刚刚,我们可根据一个加法很快写出两个减法算式,那么加、减法的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

  第二层次:合作交流,体会加、减法部分之间的"关系

  这一层次,我我将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观察三个算探究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合作前,我利用大屏幕给出合作要求,然后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小组进行交流,同时深入到小组中去,进行巡视指导。

  第三层次:展示交流,汇报总结

  学生合作交流后,我让学生分小组展示讨论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如有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发现,和等于加数加加数,差等于被减数减减数”,也有的小组可能会说“我们组发现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加差”。

  当然,学生的方法多种多样,无论哪种都是宝贵的,我都给予表扬。基于各小组的发现,我引导学生总结出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我仍然把学生的体验放在了首位,充分向学生提供数学活动的机会,把“想”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了学生,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首先,完成基础知识的巩固,指导学生完成书上的做一做,加深对加、减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的理解;

  其次,脱离课本,活学活用,我利用大屏幕出示由课本知识点编排的选择题和判断题,学生眼到、口到、心到,使知识更快的内化。

  最后,联系生活,让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一的第三题,猜猜我是几的练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体验成功

  这一环节,我将总结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让学生交流在本课的收获和感想;二是让学生说一说本课体会到的数学思想;

  三是让学生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再一一加以点评,并进行表扬。这样的安排不仅树立了全课的思想,还为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不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全部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4)

——《分数乘整数》的说课稿3篇

《分数乘整数》的说课稿1

  一、说学情

  了解自已的学生学习的情况是设计一个优秀的教学预案的重要前提,多好的教案,如果不符合你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也会漏洞百出,事倍功半。六(1)班学生半数基础不扎实,表现在数学语言理解能力差,计算能力低,归纳能力欠缺;更有部分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常学习。因此,怎样以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吸引学生参与课常,怎么样把知识点拉近生活的数学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将成了首要考虑的东西。

  二、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页分数乘整数,例1、例2及相应做一做,练习二第1~2题。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分数乘整数" 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本单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分数混合运算作好铺垫。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以上理解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迁移、自主观察、讨论、交流、推理、概括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建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与推理能力,并能利用计算法则正确计算。

  2、在学生经历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数和整数相乘的意义、计算法则。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本课以"引学——导学——辅助归纳"作为教师的参与形式,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有的学生可能已经会计算了,但很多学生可能只是凭借经验或直观知道计算方法,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因此本节课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会算,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问题情境法:以教材的情境设计为依托,结合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算式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问题意识。

  (2)"探究——研讨"法:当学生提出问题后,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得到用加法及用乘法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经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一系列活动,发现规律,理解分数乘整数算式表达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合作学习法: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涂一涂,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进行小组间的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在多元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真正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知识,并用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每一个情境中大家提出的新问题,逐步形成新知识,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发思维的火花,增长新智慧,形成新能力。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引入设疑——作图解疑——实践归纳——应用深化"四个教学程序:

  (一) 说说引入

  ① 5个12的和是多少?怎样列式?(12×5)

  ② 6个0.5的和呢?(0.5×6)

  ③ 3个1/7的和是多少?你会列式吗?(1/7×3)

  教师由整数乘法到小数乘法再到分数乘整数,学生能够很快写出算式,但这个算式表示什么呢?如何运算呢?运算有何规律呢?这些问题将学生学习的欲望一下子提上来了,更好完成以下教学。

  (二)说说 合作探究、归纳解疑

  例1: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2/11,人跑3步的距离是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

  出示例题,以学生分组画线段图为载体,理解分数意义,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算理,初步归纳: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2)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三) 运用新知、实践归纳

  例2: 3/8×6(学生独立计算)

  灵活运用例2,把它当作是刚才学习的分数乘整数的一个练习,分小组探讨完成,并找出它与例1的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板书后请学生评价三位同学的做法,判别最优方法。这一教学片断意在调动学生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归纳出"在计算分数乘整数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计算".

  ⑵成果展示:生1: 3/8×6= 3*6/8 = 18/8

  生2: 3/8 ×6= 3*6/8 = 18/8 = 9/4

  生3: 3/8 ×6= 3*6/8 = 9/4 (先约分,后乘)

  (四)说练习应用深化

  练习主要有三个: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看图写分数乘整数算式"

  (2)计算练习

  (3)判断练习

  以上练习再一次帮助学生主动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建构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准确的计算习惯。

  (五)说反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既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整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四、说板书

  分数乘整数

  2/11×3= 2/11+2/11 +2/11 = 2+2+2/11=2*3/11 = 6/11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乘整数》的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页,例1、例2练一练

  (二)、教材地位和作用

  乘法运算的范围从整数、小数扩大到分数,其意义、算法以及实际应用都有较大的发展。 “分数与整数相乘”是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掌握了分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编排的。能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教学分数除法打下基础。教学要求是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算理、掌握算法,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在探索算法、总结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 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教法的运用上,我以新课标的理念为指导,并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采用观察比较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形象的辅助教学。

  (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为已有,并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这节课,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三、教学过程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教学”从“以获得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以关注人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特设计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同学们,在上几节课我们已经学会了有关位置知识,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第二章的内容分数乘法,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节,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复习:1、5个12是多少? 怎样列式?(多媒体示题)

  2、 + + =

  学生做完1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

  做完2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 + 这道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方法吗?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师:求3个 相加的和,可以用加法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这是什么数与整数相乘?

  分数与整数相乘该如何计算呢?同学们以这道题为例试着做一做。

  (设计意图:让学生研究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把“分子相加、分母不变”加工成“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获得新的计算方法。尤其是在方框里填数: 3/10+3/10+3/10=□+□+□/10=□×□/10,经历“分子相加”转化成“分子与整数相乘”的过程,建构了新的计算方法。)

  二、继续进行方法探索

  1.读题,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1)学生读题 充分理解题意。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 是多少?

  2.根据题意列出解答算式(学生试做)

  3.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师: × 3=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2)小组讨论后反馈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教师板书:

  (3)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4、 结合以上两题,归纳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5、 练习:练习完成“做一做”第2题。

  2.教学例2计算: × 6

  (1)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重点,观察学困生的情况,必要时个别辅导)

  (2)交流计算的方法和步骤。

  比较计算的过程,看一看哪一种简便提倡用简便方法计算

  (3)归纳: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先约分带来的简便,而不是教师强加的要求,这也是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又优化算法的要求。)

  指出:计算分数乘法时,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这样简便计算

  3、比较归纳。

  比较刚才两道乘法算式的计算过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分数与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在小组中说一说,汇报交流。

  小结:分数与整数相乘,用分数的分子与整数相乘,分母不变。计算时,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4、完成练一练。

  独立完成计算,展示作业,集体评价。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课后反思:

  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一堂课上下来,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再由于上学期的约分知识很多学生就不熟练,有不少学生仍不断出现约分错误和忘记约分的情况。

  我认为改进这些问题的办法只能是让学生多做一些练习题,通过不断强化的办法,让他们掌握计算时各个环节应注意的问题。

《分数乘整数》的说课稿3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分数乘法1—分数乘整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页至第(9)页的内容,属于《分数乘法》一单元中的一节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掌握了分数加减法、约分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学习《分数乘法1—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法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有着广泛运用,学生应该好好掌握,只有学习好了分数乘整数,学生对后面课时的分数乘分数等内容掌握起来才比较得心应手,也为后面即将学习的分数的除法和百分数打下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与内容分析,结合六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知道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了解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可以计算简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类推、比较和概括总结等思维能力。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义。

  3、情感、价值观目标: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所学数学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渗透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教育。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没有直接选用教材的例1作讲解,而是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导入新课,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操作画图、数形结合等教法。在学法上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计算,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自主探索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说教学过程

  1、巩固旧知识:(3----5分钟)

  通过提问,创造情境复习整数乘法,巩固整数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概括了旧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知识,使学生知道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观察能力。

  2、讲授新课(30分钟左右)

  (1)创造情境,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理解题目。

  (2)让学生列式解题,出现分数乘整数新知识。

  (3)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探索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4)让学生明确计算时能约分的先约分再计算能使计算简便。

  (5)进行练习,强化提高。

  (6)布置课后作业。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分钟)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些什么?学生在发言中加深熟悉分数乘整数这一知识点,也可以反馈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培养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5)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程教学反思3篇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程教学反思1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是在分数的意义后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但凡教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老师都知道内容很简单,如果单纯地从形式上去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相信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为了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是这样来组织教学的:

  1.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学生思考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本课中,我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因此学生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得比较透彻。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程教学反思2

  本节课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的意义是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的。分数与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能为0)的商揭示分数的另一方面的意义,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为学习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作准备。

  成功之处:

  夯实分数的意义的第二种情况。在教学例1时,将除法的意义与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实际上把1个蛋糕*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得几个,就是应用整数除法的意义来列算式,只不过结果是依据分数的意义得出来的。而在例2的教学中,首先通过学生把3块饼*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是应用*均分的除法意义列出算式,然后让学生实际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三种不同的分法:一是把第1个饼*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1/4块,再把第2、3个饼同样均分,最后每人分得3个1/4块,把它们拼在一起,得到1个饼的3/4;第二种是把3个饼摞在一起,*均分成4份,每个小朋友分得3个饼的1/4,拼在一起就是1个饼的3/4;第三种是把每个饼*均分成4份,一共分了12份,把12份*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3份,也就是3个1/4份,即3/4块。通过两个例题的教学,明确列式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时依据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不足之处:

  学生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列式总是出错,被除数和除数容易颠倒。

  改进措施:

  1.加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列式训练。

  2.在教学中还要加强分数意义的两种情况的对比,让学生明确分数不仅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还表示实际数量。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程教学反思3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发挥了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独立地发现并获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学目标,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我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个学生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上这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

  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把3块饼*均给4个人,每人应分多少饼?有很多同学都知道怎样分,但说得不是很明白。我让一个人说了后再请其他同学用数学语言完整的说一遍,这样长时间可以训练学生的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德能力。而叠在一起分的方法没有出现,我只好亲力亲为了,边演示边说明,但有部分同学不能理解。课后想来,如果我在一块一块的分时,追问一句:这种方法单位一是什么?肯定会有学生想到可以把一块饼看做单位1也可以把三块饼看做单位1啊!也许后面的方法就可以由学生说出来,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他们会更有共鸣,更能理解。在以后的备课中,要把课堂预设充分考虑周全。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6)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3篇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难点:

  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给学生一段含有百分数的信息:期末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情况如下:得优的学生占65%,得良的学生占25%,及格的学生占10%。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并让学生试着说一说,是怎样理解这里的百分数的?在生活中你见过百分数吗?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百分数的意义

  (1)出示两条信息:

  ①长城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是11%;

  ②五粮液酒的酒精度是39%。

  问:喝同样多的长城干红葡萄酒和五粮液酒,哪个容易醉?为什么?

  (2)出示信息: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提问学生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得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比五年级大。

  (3)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分三个层次学习:

  (1)学生先自由看书;

  (2)指名学生汇报百分数的写法,老师要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做示范;

  (3)汇报百分数的读法,学生容易把分母100的分数的读法与百分数的读法混淆,要指出两者的区别,并出示不同的百分数让学生读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

  (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今天来这上课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

  (3)由于这次测验,同学们准备很充分,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去年植树节,我班植树中,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2、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3、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四)全课总结

  主要总结三个方面内容:

  1、百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2、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

  3、百分数的优点是什么?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2

  一、说教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1、教材分析

  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意义是分数意义的延伸,它是以后学习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学习百分数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利率、利润、折扣等实际问题。百分数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情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在生活中接触过百分数,并且能够正确读出百分数,但大多数学生对百分数的意义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准确,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更是不清楚。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的读写百分数,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点,能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收集、分析信息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使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5、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从书本或生活中收集有关百分数的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法:《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依托生活原型,实现再创造。选取与学生有关的素材,引导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中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法: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本课中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说教学流程

  (一)信息交流,引入课题

  1、学生展示课前调查资料

  说说这些资料是从哪里收集的?容易找吗?

  2、课件出示图

  师指出:像18%、50%、64.2%……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3、提出问题,引入课题

  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这么多的百分数,看来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人们这么喜欢用百分数,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百分数又表示什么含义呢?从而引入课题并板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二)自主探究,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探究百分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图

  ①说一说图中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在自主理解百分数意义时,最容易借助已有的分数知识,也用*分单位“1”的方法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此时教师要明确指出:18%是 “谁”与“谁”相比较的结果?它表示谁是谁的18%?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18%”表示的是“小学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小学生人数的18∕100”。接着引导学生说出:初中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初中生人数的49∕100 ;高中生近视的人数是全体高中生人数的64.2∕100。

  ②比较这三个数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体会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点,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看书习惯和学习习惯。

  (2)交流自己收集的百分数及它表示的具体含义(小组交流)

  (3)讨论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师:百分数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关系。通常人们把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1)百分数和我们学过的哪一种数比较相似,(分数)那百分数与分数完全一样吗?看下面的信息中哪个分数能用百分数表示?哪个不能用百分数表示?为什么?

  ①72∕100升的75∕100是54∕100升。

  ②一批大米有50∕100吨,售出它的80∕100,售出40∕100吨。

  (2)观察讨论交流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4、自学百分数的读写

  (1)自学看书,边看边想:写百分数时要注意什么?

  (2)汇报交流

  ①这个符号“%”叫什么?(百分号)

  ②写法指导: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重点指导百分号的写法,百分号的两个圆圈要写得小一些,避免与百分号前面的数字混淆。

  ③读法指导:先读“%”(读作:百分之),再读分子。

  (三)趣味练习,巩固提高

  1、读出下面的百分数。

  百分之三点五、百分之一百五十、百分之九十八

  百分之零点一、百分之百

  2、从上题写出的五个百分数中,选择合适的填空。

  (1)火车提速后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 )。

  (2)1米是1千米的( )。

  (3)由于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这个单元的及格率一定能达到( )。

  (四)活动总结,反思提升

  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百分数来表示学习这节课的心情吗?

  四、说板书设计

  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叫做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百分数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概念和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百分数,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应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交流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相关信息,让学生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选择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导入新课,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新课开始,联系学生生活的具体实例引出百分数,再让学生试着找出日常生活见到的百分数,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主要通过几条信息让学生探索、发现规律,进而概括百分数的意义。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本,理解百分数的读、写法,发挥教科书的示范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进一步深化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学循序渐进,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说学法

  1、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合作交流,逐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自学能力。

  2、利用所学的知识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 “哪杯糖水更甜?”

  (二)自主提问。

  ①、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

  ②、百分数和分数有何区别和联系?

  ③、百分数有什么作用?

  (三)导学解疑

  1、抽生汇报,初步感知。

  2、教师展示信息、深刻领会。

  3、总结归纳、概括百分数的意义。

  4、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提供信息,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

  (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米。

  学生在做出判断后,组织学生讨论百分数和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并小结。

  (四)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请你选择合适的百分数或分数填空。

  100% 3/4 0.1% 4/5千克 150%

  (1)火车的速度是汽车速度的( )。

  (2)一本书,小明已经看了一大半,他看了这本书的 ( )。

  (3)我们可以放心使用某公司生产的电器,因为他们的产品合格率是( )。

  (4)土豆脂肪含量少,热量低,是一种减肥食品,土豆中只含有( )的脂肪。

  (5)一袋水果糖重( )。

  2、小游戏

  ①、请同学们写10个百分数,要一个比一个写得好,可以照着书上写,也可以随便想几个写下来,当然完成了任务,有时间你还可以多写几个。

  ②、学生写,师巡视,2分钟时间。

  ③、数一数,你写了几个百分数?直接说出你写了几个百分数,这太简单了。你能用刚才学习的百分数说一句话,让大家猜猜你完成的情况吗?

  ④、抽生汇报。

  (五)当堂过关。

  认真完成数学书79页2、3题。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7)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3篇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1

  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做铺垫,然后设计了认识除法的教学活动,组织“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以及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多次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过程,从而领悟除法的意义,大部份学生已经能很好的掌握内容。但是还是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板书书写要加强,设计上应把读作、含义板书上,除号用红笔标注下,这样能更醒目些。

  2、情境导入时我的语言没有跟上课件的节拍,而且关键的分12个竹笋这个前提是后强调的,这样做致使学生思维没有很快的反应过来,处于混沌状态,没清楚把多少个竹子*均分,导致理解困难,列式费劲。最终说含义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在导入的时候找一名同学上前面演示效果会好很多。

  3、讲授新课时学生动手操作的还是少,不够充分,小组合作的时间应延长,时间仓促,流于形式,分、写、读在组内没有完成,汇报时应以组为单位,会省时,高效。

  4、整堂课习题和小结的时间没有控制好,习题的讲解太过单一,不够多样化,没有梯度,没给学生看图观察和读题的时间和空间。引导的话语还是过于多,怕学生不会,担心学生说错,着急给予提示,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2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采用了先学后研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的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等方法,给学生一个放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活动中,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融会贯通,让学生在对除法意义的理解上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上升,同时学生还初步学到了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

  (1)通过看图说图意,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新授教学中通过观察主题图,让同学们自己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能更集中于课堂来思考问题。特别是在新授练习中,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掌握程度也间接取决于你对图中信息的获取,理解除法的含义。

  (2)在动手中去感悟、在理解基础上去操作。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情景、学生的动手操作来辅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不足之处:

  本节课从学生的发言来看,部分学生存在对除法第二层含义的表达上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还没能真正理解其中除法的含义,只知道这里是*均分,只要是*均分就都是用除法,至于为什么,还不能说出充足的`理由。以至于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的算式都是正确的,但是你要他说出其中的含义或者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还不能说出其所以然。反思在“每4个为一盘,有多少盘?”的知识性讲解中不够透彻,细节上教师缺乏一定的引领,如果这个环节中更多的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讨论交流,可能比我过多的讲解掌握得更透彻。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教学反思3

  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做铺垫,然后设计了认识除法的教学活动,组织“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的学习活动,以及让学生反复动手操作,多次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均分的过程,从而领悟除法的意义,大部份学生已经能很好的掌握内容。但是还是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板书书写要加强,设计上应把读作、含义板书上,除号用红笔标注下,这样能更醒目些。

  2、情境导入时我的语言没有跟上课件的节拍,而且关键的分12个竹笋这个前提是后强调的,这样做致使学生思维没有很快的反应过来,处于混沌状态,没清楚把多少个竹子*均分,导致理解困难,列式费劲。最终说含义的时候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在导入的时候找一名同学上前面演示效果会好很多。

  3、讲授新课时学生动手操作的"还是少,不够充分,小组合作的时间应延长,时间仓促,流于形式,分、写、读在组内没有完成,汇报时应以组为单位,会省时,高效。

  4、整堂课习题和小结的时间没有控制好,习题的讲解太过单一,不够多样化,没有梯度,没给学生看图观察和读题的时间和空间。引导的话语还是过于多,怕学生不会,担心学生说错,着急给予提示,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推荐访问:除法 各部分 意义 《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间关系》说课稿3篇 《乘 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1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人教版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