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菁选3篇(范文推荐)

2023年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菁选3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3-04 15:1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也是劳动的对象。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这样的“二重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菁选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菁选3篇(范文推荐)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也是劳动的对象。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这样的“二重性”,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改造。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正是由于土地资源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我们通过此次实习,沿途自雅安市天全县到甘孜州泸定县,共经过脚基坪、二郎山隧道口、大渡河观景台和泸定县咱里乡四个地点,旨在研究这些区域土地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系列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xx

  实习地点:xx

  指导老师:xx

  实习目的:xx

  1、研究这些区域土地资源的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系列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2、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课堂知识进行实地观察分析,在实践中验证理论。

  二具体内容

  我们这次共去了4个地点进行实习,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地点一318国道川藏线上脚基坪脚基坪位于天全县境内,二郎山东坡脚下,*均海拔800—900米,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年均降雨量在1700—1800毫米,降水充沛,雨季长达半年。该处地貌以山地为主,且多高山。此处分布着大量的变质岩,地质破碎,且坡度较大,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土壤类型从基带向上依次为黄

  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高山草甸土,由于来自太*洋的暖湿气流被二郎山阻挡,导致该地降雨量大,淋溶作用强烈,盐基离子流失严重,使得土壤酸化,主要生长着喜酸植物(如松树、杜鹃花等)。原生植被在基带应为常绿阔叶林,向上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由于原生植被已被破坏完了,植被都是近20-30年种植的次生植被。

  该地建有水电站,由于地形较为狭窄,蓄水量有限,水电站就直接采用导流洞式开发模型,利用水流的巨大高差来发电,将河水拦截致使下游河流干枯,生态环境改变,导致洄游物种长期形成的洄游路线被切断,严重威胁这些物种的生存,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打隧道使原本就松散的岩层结构更加破碎,同时产生大量的堆积物,使该区存在严重的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

  因此结合上述问题,该区在土地资源的整理与保护方面,应注重恢复植被,继续封山育林,固结岩石和土壤,保护生态,降低岩层松散和堆积物形成的安全隐患。

  地点二二郎山隧道口位于天全县龙胆溪的二郎山隧道口,海拔2200米,虽然同样是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基带的山地气候,但是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年均温8.3°,降雨量也明显少于脚基坪。该地也分布着大量的变质岩,基带土为黄棕壤。该处由于水量丰富,主要以化学、生物风化为主。土壤中石砾石块较少,土层薄,养分缺乏。由于海拔增高,此地植被与脚基坪差异很大,为针阔混交林,并且出现大量灌丛林。由于这里原生植被全部遭到破坏,为了保障318国道的安全,现在已经对其进行了封山育林,保土护坡,但由于气候恶劣,植被恢复缓慢,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松散的地质,容易发生地质灾害,沿途经常能看见滑坡现象,生态的恢复工作还任重道远。

  该地土地资源保护采用了生物、工程综合措施,采用生物措施提高土表覆盖度,从而提高植被对雨水的遮挡作用,削弱雨滴的冲击力和对土壤的冲击侵蚀能力,起到蓄水滞留、固土拦沙的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加强工程措施,在公路两旁的山体下部修建保坎,增加排水沟的布设,如开设环山沟,保证公路两旁的排水沟畅通。

  地点三大渡河观景台翻过二郎山隧道,就来到泸定县境内,大渡河观景台海拔2040米,虽然受东南、西南季风暖湿气流的双重影响,但是位于二郎山的背风坡,暖湿气流经过二郎山时,沿东麓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了空气中的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西麓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年*均气温16.5℃,湿度也显著减少,年均降雨量600-700毫升,少于二郎山东麓1000多毫升,形成了焚风效应,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气候。此地属典型高山峡谷区,分布着大量的变质岩,山体高差大,坡面短,坡度陡峭,导致物理风化严重,岩体破碎,岩石裸露,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带。土壤为山地黄褐土,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中石砾石块含量极高。因为干热的河谷气候和贫瘠的土壤,该地植被在被破坏后极难恢复,虽然近30年国家大力支持,但是山体上的植被也只是零星分布,加上岩层破碎,挖坑种树易导致自然灾害,因此只能采取飞播的方式。植被种类以耐旱的松树为主,主要是马尾松,还分布着大量灌丛和刺槐。

  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受破坏后恢复十分困难。人工恢复植被存活的最大障碍是土壤水分严重不足:旱季阳坡含水量一般在5%~10%,阴坡一般在6%~15%;雨季降雨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集中降雨以地表径流形式流走,土层渗水不足,对于植物的吸收很不利。另一个严重影响植物存活的因子是土层瘠薄:大部分地段土层厚度不足40cm,而且土中夹杂大量砾石,这对植物的根系生长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针对这样的特殊环境,除了严格选取抗旱植物外,还要从栽植技术以及养护管理措施等各个方面入手以确保植被的栽植成活率,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以保证植被恢复的成功,具体包括严格控制植物栽植时间、采用抗旱栽植技术、改善恢复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加大养护管理力度等几个方面。地点四咱里乡咱里乡位于泸定县内,是典型的洪积扇地貌,耕地也主要分布在洪积扇地区,因为该处干热河谷气候特征明显,多大风,土壤保水能力差,而洪积扇地区地表径流较丰富,易于灌溉。土壤组成物质较粗,主要为砂、砾,但分选较差,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物质逐渐变细,分选也较好,主要为沙、粉沙及亚粘土。由于此地白天光热条件好,作物光合作用强,而夜间降温快,呼吸作用弱,因此作物品质号、产量高。与他处不同的是该地在田坎上种有果树等乔木,主要用来减弱风力,减少水的蒸发。该区沿途植被以灌丛为主,出现了大量干旱指示植被——仙人掌。原生植被已被破坏玩,现在的山体植被稀少,由于干热河谷风强烈,土壤缺水,植被不易存活,同样海拔的背风坡上由于土壤水分蒸发比迎风坡弱,植被长势较迎风坡更好,迎风坡上相同海拔地区高山积雪融水的坡沟汇水面植被长势更好,形成条带状。

  洪积扇上的洪积物较松散,而此地汇水面较大,雨季水量大,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所以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以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主要采取修筑环山沟和排水沟两样工程措施为主,在山体底部修筑保坎,在洪积扇边缘修筑溢洪道,溢洪道至洪积扇锥上引至洪积扇边缘,主要起到消能,排洪作用。同时由于此地地质条件差,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倒石堆等现象,公路旁山体修筑保坎和防护网,种植大型乔木用以减弱风力。居民点的布设在阴坡山体下部,却避开坡度较大的山体,并修筑排水沟等保护措施。

  三心得体会

  此次实习的地点均位于318国道沿途,属于地质灾害多发区,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生态,保持水土。加上该区位于长江上游,生态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下游的环境状况及人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因此应大力进行整治与保护。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执行封山育林、保护植被的政策。

  2.种养结合,提高植被存活率。

  3.洪积台地地区退耕还林。

  4.发展地区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

  5.对水电站、道路等工程的修建进行严格审批和监察。

  6.加强溢洪工程和山体防护网的修建及维护。

  7.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社会各界人士对此处的关注力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2

  一、实习概况:

  时间:

  地点:

  指导老师:

  二、实习目的与要求:

  土地资源学野外实习是一门重要的实践教学课程。通过我们自己去实地调查,找出实习过程中的困难并妥善解决,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对该学科的专业素养。通过实地实习,有利于我们真正领会和理解土地资源学的相关基本原理以及了解当地土质、地形及土地利用状况。进一步认识理解《土地资源学》这门课,将课堂上学习到得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认识都江堰—映秀周边的地形条件和土地利用问题,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充分掌握和总结相关土地资源学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观察研究的基本技能,为自己以后的专业学习甚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矗。

  三、实习内容:

  (1)区域概况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而岷江是都江堰的主水源,由鱼嘴、飞沙、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岷江分隔成为外江和内江,外*属人工河流,遇洪水季节起排洪作用;内江以人工河流为主,引水灌溉。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如何对河漫滩进行开发、利用和整理弥补耕地数量、改良耕地质量,以达到耕地数量和质量的*衡

  b、对土壤质地进行改良

  c、针对洪水问题的解决措施

  d、河流边界的确定

  e、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2、映秀镇(邱光华机组纪念碑前)

  (1)区域概况

  由于汶川县的特殊地形特征,决定了该区的建设用地过分集中于河谷和坡度较缓的地带,加之该区地处*内陆,气候干旱少雨,土壤质地较轻,通气性好,土壤养分易于分解而不容易积累,土壤保水保肥性能不好,基本上为差地和劣地,尽管在数量上耕地面积得到了补偿,但质量上却在短期内难以弥补。而新开的耕地主要是对陡坡地的开垦,是耕地向低适宜性土地的扩展,这种现象对该区的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带来不利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汶川县的耕地总体呈现在波动中缓慢变化,其变化除了受政策和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人口增长和地方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加上该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特征,导致该区的人地关系十分紧张,矛盾尖锐。伴随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耕地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耕地短缺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在今后的耕地利用中,如何强化科技因素,挖掘耕地的潜力,提高耕地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其解决问题的途径是要全面认识耕地经营的三种价值,重新建立农耕地经营价值和用途转移价值核算体系,使其强显化。同时,对耕地效益的认识应突破仅考虑经济效益,进一步考虑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调整种植业内部产业结构,重视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充分调动农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努力发展生态农业,使得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行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矗。

  a、自然条件

  映秀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地处较典型的高山河谷地区,*均海拔900米,幅员面积115*方公里,距离汶川县城55公里,距离都江堰市45公里,都汶高速仅为13公里。同时映秀镇地处国道213线和省道303线交汇处,是通往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黄龙、九寨沟和卧龙四姑娘山的交通枢纽,也是阿坝州门户重镇。映秀镇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水质好,落差大,先后修建了映秀湾发电总厂、华能太*驿电厂、福堂水电厂等水电站,有“水电之乡”的美称。

  (a)、气候:中亚热带湿润气候

  (b)、植被:因原生植被在地震中被大量破坏,在重建过程中种植了丰富的次生植被

  (c)、土壤要素:该区以稀疏的黄壤为主

  b、地震前后差异

  2016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随后几天多次发生多次强烈余震,映秀镇是震中和重灾区,全镇大部分房屋倒塌,到处山体滑坡,造成停水、停电,通讯、交通中断。震后阿坝州依靠开放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势资源,按照用最新的规划理念、最新的建筑材料、最先进的建筑技术、最好的规划设计、最好的施工管理的要求,邀请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科学研究院等中外规划建筑设计和研究单位、大专院校以及国内著名建筑师,全面参与映秀镇灾后重建。重建后的映秀形成“一带、两轴、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成为防震减灾的示范区,抗震建筑的博物馆,以旅游为主的风情小镇。

  (a)、地震前

  映秀有着三山两水夹一城的自然格局,土地类型以有林地和迹地为主,全镇辖8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2016年末全镇总人口160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8100余人。镇党委镇*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和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多种措施确保农民增收。

  (b)、地震受灾情况

  (一)人员伤亡严重。全镇因灾死亡6566人。

  (二)民房大量毁损。全镇受损、倒塌房屋1066户63万*方米,直接经济损失54272万元。

  (三)耕地大面积被毁。全镇受灾耕地面积2096亩,灭失耕地953亩,新增地震灾害隐患点440个,直接经济损失20175万元。

  (四)工业企业遭受重创。全镇27户工业企业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144119万元。

  (五)基础设施损失极为严重。损毁堤防工程1.55千米,各类管道、渠道264千米,电站1座,直接经济损失1379万元;损毁道路69.5公里,直接经济损失6869万元;机耕道受损130公里,损毁农机具680套,直接经济损失2284万元;通讯线路受损32千米;人畜饮水管道受损47千米,输电线路受损46千米。

  (六)公共服务设施损毁严重。漩口中学、映秀镇中心小学全部被毁;映秀镇中心卫生院、村医疗站和村两委会活动室全部毁损。

  (c)、地震后

  映秀镇城镇性质为:抗震建筑示范区;“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震中纪念地;旅游集镇。

  映秀镇城镇职能为:地震旅游及纪念中心,国际抗震减灾科研和教育系统节点之一;区城旅游综合服务节点,休闲旅游业;县域公共交通换乘中心,县域水电业服务基地。

  面对地震带来的巨大破坏,重建规划首先进行了地质安全性评估,科学地选择城镇用地发展方向,确保建设用地避开地震断裂带等自然易灾地区。其次,规划将消防、人防、防洪、抗震、防次生灾害等灾害防护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并通过指挥工程、生命线工程、紧急避难和集散工程以及防灾分区的划分,综合设置防灾减灾体系,增强城镇综合防灾能力。不仅如此,规划延续了震前的居住空间特色,以自然恢复为主,以人工恢复为辅,重塑了映秀镇山青水秀的生态美景,打造以地震纪念和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川西北旅游门户重镇。至此,映秀形成了“两区、两轴、四点”的镇域空间结构;中心镇区总用地面积168.94公顷,其中规划建设用地72.08公顷,中心镇区人口5700人,形成“一带、两轴、四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由于三山两水夹一城的自然格局,使得山体滑坡易造成居民区封堵b、该区岩石裸露,地形陡峭,缺乏深厚的土壤层,雨季水土流失严重

  c、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是土壤,土层浅薄保水保肥能力弱,不宜于涵养水源d、狭窄的沟道出口居民点的定居极其危险

  e、土地资源金贵,不适宜居住

  f、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有部分水田。耕种质量与坡度有关

  3、百花大桥(汶川大地震震中位置)

  (1)区域概况

  百花大桥地处漩口镇和映秀镇交界处,一面临山,一面临近岷江,是国道213线通往阿坝州的必经之路。“5.12”汶川大地震中,该桥震晃剧烈,桥面断裂,桥墩震毁,最终整体性倒塌,成为“5.12”特大地震灾害的著名实体和宝贵遗迹。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雨季造成山洪爆发使山下建造的多处居民点处于忧患境地山地应保护和加固、大量植被恢复,保护居民点

  b、因大力开发旅游资源造*地矛盾尖锐

  4、漩口镇

  (1)区域概况

  漩口镇位于汶川县东南部,同都江堰市接壤,北距汶川县67公里,地处国道213线,交通便利。东、北两方与映秀镇连界;西与水磨接壤,西北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的耿达乡毗邻;是进出阿坝州的咽喉要地。漩口镇具有多雨多雾、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冬季温和的特点,属山地亚热带季风带,年*均温度14.4℃,*均将雨量1300mm,植被茂盛,主要气候灾害为暴雨霜冻。该区域土壤主要为沙土、黄泥等,位于半山坡及山谷阴侧。区内矿产资源、动植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水域淹没面积10081.05亩,具有独特的风景优势,周边聚集了大量旅游景点。漩口镇位于汶川县东南角,全境介于岷江、寿江两江左右岸,东界都江堰市麻溪乡,东邻本县水磨镇,西接白花乡,北与映秀镇毗连,海拔844~2113米,总面积为39.64*方公里,全镇有11个行政村,有耕地8825.35亩,农业人口6175人,非农业人口5955人。

  汶川地震对该区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造成明显损害,区域生态脆弱性增大,山地灾害风险升级,影响了人居环境的安全和灾后重建的布局。选取地震灾害危险性、次生山地灾害危险性、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承载力、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经济发展水*、人口聚集度、交通优势度等评价因子,对地震重灾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目的在于为重灾区恢复重建提出适宜的人口规模和城乡建设与产业发展布局的总体范围,为灾区的科学重建提供依据。至此漩口镇在党和人民的支持下完成了以集镇中心区、村民集中重建区和工业发展区三个功能区为主的小城镇规划布局。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5、紫坪铺水库(漩口镇群益村)

  (1)区域概况

  紫坪铺镇位于都江堰市城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03度34分,北纬31度21分,东邻市区,南接玉堂镇,西界阿坝州漩口镇,北临龙池镇,虹口乡,是都江堰市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距市中心2公里,距成都40.5公里,是通往九寨黄龙景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和龙溪-虹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地,又是国家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紫坪铺水库建设所在地。全镇幅员面积49.1*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62个农业合作社,1个场镇,人口1081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600人;耕地面积10822亩。紫坪铺风景区是依托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形成的水面和两侧可开发利用土地而成立的新型风景区,距都江堰市区9公里,距成都市区48公里,地处国道213线上,是九环线的必经之地。区内的紫坪铺水库位于具有地震活动背景的四川龙门山断裂带上,坝高156m、库容达11.12亿m3,是四川省西部大开发的首批标志性工程,是成都*原农业灌溉和成都市城市生活、环保用水的主要水源,是一个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防洪、运输、旅游和水产养殖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属诱发地震机率很高的高坝大库。是四川省西部大开发的首批标志性工程,是成都*原农业灌溉和成都市城市生活、环保用水的主要水源,是一个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防洪、运输、旅游和水产养殖的大型综合性水利工程。

  a、自然资源

  紫坪铺镇恰处岷江由高山峡谷进入*坝的出口地带,山、丘、坝俱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4、5℃,年均降水量1463、7毫米,年均日照1200小时,年无霜期270天,森林覆盖率60%;最高海拔2430米,最低海拔730米。冬暖夏凉,四季分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是川西*原大气环境最好的地区。

  b、土地资源

  在幅员面积中,山区占70%以上,为宜林山地,现已全部退耕还林,河谷阶地和冲积*原占20%,耕地面积2500亩,主产粮、油、果、蔬、药材,是成都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c、矿产资源

  镇内矿藏丰富,山区和河谷地带都有深藏和裸露煤矿;沿白沙河一带产沙金;山丘地区多为石灰岩,石厂湾地段盛产青石,境内岷江河段和白沙河是优质砂石采基地。

  d、水资源

  岷江下流动穿越镇境,年均来水量150多亿立方米。从紫坪铺水库尾水引入白沙河,可修建两座梯级水库及水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13万千瓦。此外,境内已探明紫坪村蕴藏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水温52度,日出水量达5000立方米。望江村和白果村境内蕴藏有丰富的冷水资源,适宜开发冷水养殖业。

  e、旅游资源

  紫坪铺镇紧邻世界遗产都江堰、又是秦郡守李冰修筑的松茂古道通往西山娘子巅的唯一通道,还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征丁一千二百人”主护都江堰的所在地;紫坪铺水库大坝及黄金地段水域均在镇内;拥有赵公山风景区的诸多旅游景点,山清水秀,生态完美,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示意图

  (3)面临问题

  a、植被单一,地震山体垮塌、滑坡,抵御灾害能力差

  b、生态价值还未充分体现

  四、实习心得

  .这次土地资源学的实习丰富了我的眼界,不仅看到了书本所讲内容,坚固了书本知识,还学到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必须考虑到人文、社会、经济的各方面情况。首先,实习是理论课堂一个广度的延伸,也是一个最有力的补充。是实习让我们的理论知识变得鲜活起来。其次,实习也是一个放松心灵的契机,来温江的半年多来,一直窝在这一方井天,突然有了伸出头去,放飞自己于大山之间的机会。深思畅游,自然心欣气爽,其乐无穷。不仅如此,实习让我们离“自己”更近了。是实习这一个不同寻常的课堂,让我们真切地接触到了农业,接触到了资源和环境,接触到了我们的使命。

  然而多山多水的环境在给阿坝人民带来丰富的经济来源的同时,却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少麻烦,不少痛楚,诸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身危害,当地人民深受其害。由此看来,能否科学利用地质条件,合理布局,防治结合,直接关系到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甚至还影响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就这样,实习让我再次珍惜人生,把握人生。

  看到映秀新镇三面环山的危险处境,我们的心里都为之揪出一把冷汗;看到岷江外江河漫滩上狭窄的河床,我们仿佛看到股股浊流涌入河道,仿佛看到中华大地洪水患难,天下生灵,苦不堪言——着急,但我们却无能为力。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塌实实践,以便在以后的日子里学以至用,改造这些“病态”,拯救万物苍生!

  地质学野外实习是一项非常有益且非常有趣的教学环节,尽管很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晕车的同学来说,那简直是苦不堪言。但实习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收获确乎让人感到欣慰。可以这样说,一次野外实习看到的,听到的,学到的,都是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的东西。

  1.“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知道,洪水的力量是巨大的,1998年的长江记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曾忘记。同样,当洪水汇聚在山上所造成的泥石流灾害也是危害颇大。2016年8月7日发生在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1500多人遇难,整个县城基本被毁坏。因此,加强山区灾害防治迫在眉睫。结合实习地的山区灾害防治措施,我觉得完全有必要向全国进行推介,要求地方必须进行山区灾害防治。可采取修筑山沟和排水沟两样工程措施为主,在山体底部修筑保坎,在洪积扇边缘修筑溢洪道,溢洪道至洪积扇锥上引至洪积扇边缘。同时要是地质条件比较恶劣,就需要在公路旁山体修筑保坎和防护网,种植大型乔木用以减弱风力。居民点的布设则应在山体下部,避开坡度较大的山体,并修筑排水沟。

  2.山地的土地利用问题。我们都清楚,相较于*原、丘陵地区,山地的土地利用要困难些,所能产生的效益也较少,但我们应该看到山地特色农业经济效益优势明显。发展山地林业、经济林等绿色农业经济,还可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山地生态环境效益。对于山地,我们可进行立体化综合开发:巩固下层,保护上层,重点开发利用中层,按山的高低、土壤肥瘦和植物生长特性分层连片开发种植,形成山顶“戴帽”(种林木)、山腰“着衫”(种果树、油茶、药材等)、山脚“穿裙”(蚕桑等)的山地资源立体化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要立足特色培育优势品牌,建立用材林、生态林、茶果经济林、药材基地、山地饲养“土禽畜”基地、农业观光园等。当然,这些也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3.城市化导致的农用地数量减少。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我们只用30年时间就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应当看到,我国的城市化是土地的城市化,即城市的土地面积不断扩大,而且是高速。而对应的城市对居民的吸纳力却远远赶不上这步伐。这导致的就是我国的土地资源急剧减少,而城市的单位面积产出却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因此,我认为,在接下去的国家发展中,土地资源应当作为最最珍贵的资源,尽量不再占用农用地,而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只要我们在源头、指标上控制住,在监管上加大力,守住18亿亩耕地就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当然,对于如何提高已在的建设用地的利用率是一个难题。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进行土地利用率评估,对于今后将要建设的项目,未达到标准的项目将不予批地,对于已经运营的项目,在达到土地使用权期限时尚未达标将不予续期。

  还一个问题就是之前已经提过的山区休闲中心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到可能一些公园等公共场所的修建也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要提起重视。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结3

  前言:

  土地资源学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科学。其中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受我国国情影响,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呈现总量多,人均少,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储备少的特点,因此研究我国土地资源如何集约高效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土地与人的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土地资源短缺既和*人多地少的国情相对应,又是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粗放利用、配置效率低下的结果,*应该思考如何为改善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找到切实可行的途径。土地资源的`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和各方面的发展。其中土地资源的短缺主要有以下因素:

  1.人为因素主要第一由于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各项基础设施工程的扩建,占用耕地。

  第二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增多导致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减少。第三化肥、农药的滥用直接导致土壤受污染的面积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经济利益的驱动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土地资源已经过几十年的鼓励性开垦,那些易垦耕地已经越来越少。

  2自然因素主要是由于全球气候的异常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使*土地沙漠化面积越来越大。同时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受到影响。针对种种使土地资源不可持续的做法,应当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综合其他相关因素,因地制宜地做出理性分析,科学规划土地资源,使其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在不违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又不影响下一代人的生产生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一、实习概况

  本次实习沿金马河顺河而上,按照温江都江堰-映秀镇-漩口镇的路线进行实习。众所周知,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受地形、水热条件限制较大。翻开全国土地地形图可以看到,我国土地大体上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部分的化分和三级阶梯分布大致相一致。而成都*原刚好位于第二级阶梯的边缘,汶川映秀地区则恰恰位于第二级阶梯到第三极阶梯的过渡地带,在土地利用方面具有十分典型和明显的地域特征。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之后,映秀作为重灾区,其灾后重建的土地利用、损毁土地的再利用、居民点的选址、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问题等都十分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二、实习区概况

  本次实习共经历了都江堰外滩青城大桥,汶川映秀、映秀黄家村、漩口镇等地,一路走来土地资源的类型变化从农田(水田)到水浇地甚至旱地。映秀镇地处四川汶川县城南部的河谷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该地山高坡陡,云雾天气多,植被以灌木和小乔木为主,水利资源十分丰富。从成都*原到映秀山区,随着海拔逐步太深,山地越来越多,山高坡陡,严重制约了映秀当地的发展,特别在居民点的选址上,受河谷和山地的制约,仅能在映秀镇中心一块相对*缓的区域修筑居民点,其他居民点都位于山脚下。该地存在土地人均占有量少、耕地质量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等诸多问题。在512汶川地震之后,当地的神态环境十分薄弱,山体破碎,岩石崩塌,山高坡陡,且该地地处岷江上游,降雨十分丰富,极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灾后重建中,当地设想将本地居民全部迁出,异地重建,但*守土,团结藏羌,以及从保护当地生态资源的角度而言,就地重建更加有利。同时该地区处于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区,紫坪铺水库即在映秀下游,紫坪铺是大半个成都*原的灌溉和饮用水的来源地。如何解决战后重建,人类发展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的关系,并且如何提高土地的生产力,解决后备耕地不足等问题,成为了摆在映秀发展面前无法忽略的难题。

  三、实习内容

  1.都江堰青城大桥

  人类的发展进程在最近200年越来越快,发展的前提即资源,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自然资源成为了制约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向后代借资源,与自然抢资源成为了当前许多地区发展的方式。不计后果,只为GDP的发展模式只会使我们的自然环境愈发恶劣。如何实现保护现有土地和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实现耕地占补*衡,增加后背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必须成为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在青城大桥处可以看到,都江堰下游外江的河漫滩被种植上了各种农作物,未种植作物的地方杂草丛生。某些区域开挖鹅卵石和河沙形成了大大小调的水坑及堆积物,远远望去,整个河道被侵占的只剩下很窄的水道,适时正值汛期,河漫滩上的植物和堆积物势必会影响河道的正常泄洪能力。诚然,对河漫滩不是不能进行利用,但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在确保河道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进行开发利用。由此及彼,我国一些地区还出现过在河漫滩上进行修建和娱乐活动的情况,针对河漫滩的利用问题,以下给出相应的建议:

  1.河漫滩是中水时出露,而洪水过境时水流可淹没的河道滩地,在开发利用时应优先考虑其他土地资源,在确实有需求或者确实无法避免开发时才考虑开发河漫滩,同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赔偿”的原则,河漫滩的开发即应该想到保护。

  2.在利用河漫滩是不应当建设永久性的建筑物,或者开挖、损毁河漫滩,应尽量保持河漫滩的原貌,尽可能不影响河道的正常功能。

  3.在汛期来临之前,提前清理河漫滩上的杂物和影响河道泄洪的堆积物,回填已经形成的影响泄洪的水坑,加固河堤。

  4.确实需要在河漫滩上进行建设工程时应当按照一定的防洪标准进行建设。

  5.河漫滩的土壤以沙土为主,土壤轻且保水保肥能力差,不适合耕种农作物。

  另外,在河漫滩外侧的一级阶地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居民点,但一级阶地明显低于河堤,形成地上悬河。汛期河流满负荷运转时,河水就有越过河堤的危险。因此一级阶地土层厚,肥力足,相对于进行建设,更有必要进行耕作。

  2.映秀地震博物馆阶地

  映秀受汶川大地震的破坏十分严重,当地的居民点和重要设施都分布在仅有的几处阶地上。该地在造山运动时,河流下切,地壳抬升,形成了阶地。我们所站的地方位于渔子溪公墓以上的阶地,可俯瞰整个映秀新镇,这个地方也是映秀当地仅有的几处较大面积的土地。在这上面可以看到,映秀的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沿河谷的河流旁,一级阶地虽然远离了山体,但距离河流很近,山区河流不同于*原,汛期水流来势迅猛且夹带着大量的泥沙和大岩石,势必会对居民点造成威胁。当地建设者在河道中设置了多级拦沙拦渣措施,并加固了河堤并抬升了居民点的高度,使居民点与河堤之间形成高差,防治河水漫入民居。河道应该也是经常清理,河道中仅有少量小石块。但自然的力量往往难以预料,在2016年的洪水中,河水还是漫过了河堤,冲入居民家中。因此,在其他地区,若无特殊需要,尽量避免在一级阶地上建设居民点和重要的基础设施。

  映秀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高坡陡,降水丰富,受汶川地震影响,该地土层薄,可利用耕地十分稀缺,且耕地贫瘠,该地的土地资源十分稀少,在我们对面的山体上,目测山体坡度已经大于40°,但在山脚相对*缓的地方仍然被开发成菜地。汶川地震后,山体松软,岩石破裂,经过近七年的造林工程,该地山体的植被明显恢复了不少,主要以低矮的灌木为主,但栽种的松树等植物受土壤质地和酸碱度的影响,生长不良,伴随有少量的枯萎。雨季,山体的植被对降雨具有减缓雨水冲刷,保持水土的作用。但开发成菜地后,由于作物栽种相对稀疏,根系较浅,保水保土能力骤然下降。按照一般的规定,类似映秀的山体上应当尽量保持原状,不能进行耕作。因而开发山体下的山脚时应考虑水土保持措施,一方面保持山体的稳定,避免形成大量的径流,另一方面,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土地。

  3.映秀黄家村

  前面已经提到,在映秀镇这个地方,相对*坦的土地十分缺乏。大量挖山造地又不符合生态的原则,如不进行开挖,又无法提供足够的建设用地。在映秀黄家村村委会,对面的山体一览无余。对面山谷在地震时喷出大量的泥石混合物,在山谷的河流上铺了厚厚的一层,震后在山谷间的坡地上建设了大大小小的拦沙坝,以期发生泥石流时层层拦蓄泥沙和大的岩石。山谷下方即一条大河,洪水在河道中形成了明显的洪积扇。洪积扇的一侧,靠近山体的地方在原来的道路上加固土地,修建了居民点。居民点的用地十分狭窄,背面是山,前面是河,经过几年的河水冲刷,河坝下部被河水掏空侵蚀得十分明显。对面的阶地与我们高度大题相当,可以判断在最早的发育时期是同一阶地,受后来河水冲刷,最终分隔河*。相比而言,利用我们所在地方的土地比利用对岸的土地更加合理,河流在对岸形成一个拐弯,使对岸处于凹岸,河流的发展确实将使对岸岸体受到剥蚀,因此该处居民点的选址值得商榷。

  映秀镇守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制约,物产相对缺乏,生态环境也十分脆弱。土地资源十分紧缺,倘若进行大量的开发势必造成水土流失,得不偿失,因此不适合建设工厂和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因此震后重建可着力打造地震历史博物馆,挖掘本地风土人情,形成旅游-生态-自然和谐的旅游模式。

  对该地的土地利用建议如下:

  1.加强对林地的保护,加大造林的力度,大量栽种适合当地环境且根系发达,生长速度快的木本植物,尽快恢复该地的地质稳定和生态环境。

  2.建立土地的集约利用模式,保护耕地,尽可能开发地震后受破坏的土地,尽量避免新开发土地,保护现有的耕地质量,严格控制审批新增建设用地。

  3.保水固土,山区降雨大,河流水位变化快,尽可能保护已建成的设施和建筑。

  4.建立适宜的土地利用监管机制,在灾后重建中既考虑建设的需求,又考虑生态环境的需求,严厉打击侵占农田的行为,并加大监督和巡查力度.

  5.在居民点的选址上,充分考虑地质、水文、气象条件,以及土地的利用程度,尽可能将居民点的选址远离山体和河流,并考虑土层岩层的承受力,避免建设高层和大体量的建筑。

  4.漩口镇漩口新镇建设在河谷的上游的山的一侧,受地形的限制,多数建筑呈上下交错分布,并总体横向呈带状分布在上坡中部,上下呈阶梯状,呈现出三级坡地,建筑的排列类似于重庆的山城。道路总体沿山体顺等高线而建。土地主要以建设用地为主,在建筑点的后面零星交错分

  布着耕地。该地山坡上的物质以坡积物为主,在建设时剥离了表层松软的坡积物来进行建设,避免建筑建成后坡积物无法承受压力使建筑开裂变形。该地主要涉及到的问题即居民点的选址,不同于映秀在河谷中,选口地处河谷的半山腰,水土问题更加迫切,在远处的排洪沟中修建了几座横向垂直于水流流向的拦沙坝,保护沟两侧居民点的安全。当地的道路海拔的变化相对映秀更加大,山高坡陡,进行大规模的建设难度十分大,少数的企业都分布在山间的河谷地带。

  就该开发建设意见如下:

  1.合理规划居民点的位置和朝向,尽量避免迁入人口数量,控制本地人口数量,保证资源环境可供使用。

  2.避免大规模的建设,尽可能保持当地地质地貌的原样,避免开发山体和开采矿物岩石,在现有基础上保护耕地,避免开荒毁林,同时注意在河谷上游建立地质灾害的观测点,加强上游地区的灾害预防和治理。

  3.由于其建筑分布布局独特,建设工程应按照统一的规划,避免破坏下部土层的稳定,同时建筑间应留够足够的空隙,避免建筑变形,相互挤压。

  4.建设用地应规划开发的下线,由于该地地处在山坡中部,未避免下部开挖造成上部岩层松动,应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进行建设,并在建设前剥离表层松软土层,加固地基,做好放水排水工作,防治雨水侵蚀地基。

  5.在坡地上的农地中,种植适合当地气候和能保水固土的的藤蔓作物,对坡度大于30°的地方,尽量保持植被原貌,不进行利用

  四、实*结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资源总量也十分可观,但人口基数大,使人均资源拥有量极低但对农产品的需求十分庞大。因此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在我国至关重要,保住18亿亩耕地红线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众所周知,成都温江、郫县、都江堰等地区的大量良田在现阶段用于建设苗圃,在我国粮食短缺时就必须回复成农田,种植粮食。有些研究者将这些土地称为存粮地,即现阶段进行与农业相近的利用,待需要时转换为耕地,这也为我国的土地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我们保护和利用耕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行农业耕作,而是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结合当地环境,因地制宜的进行与其用途相近的开发,将资源利用到极致。这样既保护了耕地,避免耕地无人耕种,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土地资源的短缺在现阶段的人口基数下只会越来越严重,因此可预见未来几十年内土地资源将会受到更加严格的管控,作为我们土地人,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现有土地资源的条件下,保持现有耕地的质量,严格执行占补*衡,并建立合理的开发利用保护机制,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推荐访问:资源管理 土地 专业 菁选3篇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书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实践意义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