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2023年度《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时间:2023-02-25 18:30:1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简易方程》说课稿,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解简易方程》说课稿,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解简易方程》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和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和已具有初步的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并会应用等式性质解答简易方程。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辨析,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二 、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 “ 直观教学法 ” 、 “ 演示操作法 ” 、 “ 观察法 ” 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 、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纳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三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 “解方程” 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动手操作

  针对 “解方程” 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开始,我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天*,杯子,水,然后提问学生:利用这些工具,你能称出一杯水的重量吗?分组讨论后,点名让学生说说他的想法并展示操作的过程,我再借助课件出示学生说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天*保持*衡的规律”列方程,从复习天*保持*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让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x的值是多少,然后我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件的演示引出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同时出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接着抛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借助课件出示例1,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该怎么根据题意列方程,之后分组讨论,汇报求解的过程,我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强调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解方程的格式、要验算等等。我的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拓展延伸

  课件显示:解方程 x—2=15, 提示学生这是一个减法的方程,能根据我们学习的加法方程的步骤来解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做,然后我再点评,补充强调细节问题。通过这道例题,学生对解简易方程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4、归纳小结 解方程的步骤: (1)先写“解:”。

  (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3)求出X的值。 (4)验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 、基础性练习: P57“做一做” 2 、综合练习: 练习十一第2题

  安排这两层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以及解方程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给予当堂指导。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设计概括了整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而且体现了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作好铺垫。 2、布置作业

  用x 30 60 18自己设计一道方程,并且求方程的解。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进行再创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3)?会对具体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4)?会独立地解答一、二步方程。

  (5)?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方程的两种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进新课

  1?汇集问题,寻找出路

  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

  2?解决问题,形成方法(例1教学)

  先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把学生推向主*置:

  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能根据数学信息说出等量关系吗?

  ③请大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统一方法与答案。

  ① 解方程的格式(先提行,写下一个“解”字;为了美观,尽量使等号对齐,两边写式子。);

  ②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或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③自觉检验。

  尝试练习:写出求解的过程和验算的过程,不会的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出示:20+x=30。

  3?类比推广,深化探究。教学例2

  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流,老师一一展示各组的解方程过程

  方法一: 解3y-8=13 方法二:解 3y-8=13 方法三:解3y-8=13

  3y=13+8 3y-8-8=13-8 3y-8+8=13+8

  3y=21 3y=5 3y=21

  y=21÷3 3y×3=5×3 3y÷3=21÷3

  y=7 y=15 y=7

  验算3×7-8=21 验算3×7-8=2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辨析渗透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检测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六)布置作业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了解方程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⑵过程与方法: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帮助学生从形象的*衡中认识抽象的等量,结合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较好,但抽象思维还需要一个慢慢的训练过程,所以本节课我使用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启发引导,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一连串的环节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准备使用天*、挂图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采用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和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加强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一开始上课,我就直接通过天*演示,使学生利用*衡这一认知基础去认识等式,理解等式的实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天**衡关系,从而认识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出示篮球图,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篮球个数、单价、总价间的关系,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等式的比较,让学生自主概括出方程的含义

  2、结合实例进行比较,渗透集合思想

  在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黑板上板书的等式和方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画图,用图来

  形象直观地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从而深化学生对方程本质含义的把握,自然地渗透集合思想。

  3、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讲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时,我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它们的含义,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概念能力的培养。

  4、范例讲解

  讲解例1解方程时,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解,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可以加深对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巩固练习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次巩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完成第“做一做”,目的是通过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教学例1后,我让学生分组完成例1后面“做一做”,其目的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掌握好书写格式以及检验方法。

  6、小结

  小结的目的是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4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 、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

  3 、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针对“方程的意义”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课我设计了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上课开始,我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天*,天*是*衡的,再引导学生看屏幕进行演示:在天*的左边放上两个50克的物体,天*不*衡了。在天*的右边放100克的砝码,这时天*又*衡了,说明天*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50+50=100,并点明这是一个等式。表示等号两边的数量相等。这样,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在学生建立等式概念后,我把天*的左边换掉一个重x克的物体,天*发生了倾斜,说明天*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不相等,引导学生用算式50+x>100来表示,及时说明这是一个不等式,表示左边的重量大于右边。这时在往右盘增加砝码100克,天*又向右倾斜了,引导学生列出不等式:50+x<200。根据两个不等式的关系把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天*又出现*衡了,学生观察后得出:50+x=150。同学们在思考交流中明白:这也是一个等式,但它是含有未知数的的等式。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还设计了这个例子:天*的左边放两个相同的未知重量的物体,右边入100克砝码,可以用式子表示2X=100 。通过天*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衡与不*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方程的概念(像50+X=150 、2X=100等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四人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接下来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我先设计了对方程概念理解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强化重点;再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等式与方程关系的理解,强化难点。

  最后,我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小结,请同学们说一说感受,谈一谈收获等,这样不但把知识进行了巩固,也很好的对整节课进行了评价。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⑴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了解方程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⑵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⑶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方程的意义及方程解等概念,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从形象的*衡中认识抽象的等量,结合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较好,但抽象思维还需要一个慢慢的训练过程,所以本节课我使用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启发引导,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一连串的环节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准备使用天*、挂图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采用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和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加强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一开始上课,我就直接通过天*演示,使学生利用*衡这一认知基础去认识等式,理解等式的实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天**衡关系,从而认识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出示篮球图,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篮球个数、单价、总价间的关系,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等式的比较,让学生自主概括出方程的含义

  2、结合实例进行比较,渗透集合思想

  在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黑板上板书的等式和方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画图,用图来形象直观地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从而深化学生对方程本质含义的把握,自然地渗透集合思想。

  3、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讲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时,我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它们的含义,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概念能力的培养。

  4、范例讲解

  讲解例1解方程时,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解,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可以加深对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巩固练习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次巩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完成第“做一做”,目的是通过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教学例1后,我让学生分组完成例1后面“做一做”,其目的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掌握好书写格式以及检验方法。

  6、小结

  小结的目的是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天*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二、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衡现象,还是天*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扩展阅读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扩展1)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3篇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敝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被嵩擞檬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3)被岫跃咛宸匠痰慕夥ㄌ岢鲎约航獯鸬姆桨福并能与同学交流。

  (4)被岫懒⒌亟獯鹨弧⒍步方程。

  (5)蹦芄谎樗惴匠痰慕獾恼确性。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方程的两种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进新课

  1被慵问题,寻找出路

  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

  2苯饩鑫侍猓形成方法(例1教学)

  先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把学生推向主*置:

  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能根据数学信息说出等量关系吗?

  ③请大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统一方法与答案。

  ①解方程的格式(先提行,写下一个“解”字;为了美观,尽量使等号对齐,两边写式子。);

  ②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或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③自觉检验。

  尝试练习:写出求解的过程和验算的过程,不会的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出示:20+x=30。

  3崩啾韧乒悖深化探究。教学例2

  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流,老师一一展示各组的解方程过程

  方法一:解3y-8=13方法二:解3y-8=13方法三:解3y-8=13

  3y=13+83y-8-8=13-83y-8+8=13+8

  3y=213y=53y=21

  y=21÷3&

  nbsp;3y×3=5×33y÷3=21÷3

  y=7y=15y=7

  验算3×7-8=21验算3×7-8=2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辨析渗透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检测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六)布置作业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和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和已具有初步的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并会应用等式性质解答简易方程。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辨析,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二 、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 “ 直观教学法 ” 、 “ 演示操作法 ” 、 “ 观察法 ” 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 、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纳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三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 “解方程” 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动手操作

  针对 “解方程” 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开始,我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天*,杯子,水,然后提问学生:利用这些工具,你能称出一杯水的重量吗?分组讨论后,点名让学生说说他的想法并展示操作的过程,我再借助课件出示学生说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天*保持*衡的规律”列方程,从复习天*保持*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让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x的值是多少,然后我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件的演示引出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同时出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接着抛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借助课件出示例1,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该怎么根据题意列方程,之后分组讨论,汇报求解的过程,我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强调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解方程的格式、要验算等等。我的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拓展延伸

  课件显示:解方程 x—2=15, 提示学生这是一个减法的方程,能根据我们学习的加法方程的步骤来解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做,然后我再点评,补充强调细节问题。通过这道例题,学生对解简易方程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4、归纳小结 解方程的步骤: (1)先写“解:”。

  (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3)求出X的值。 (4)验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 、基础性练习: P57“做一做” 2 、综合练习: 练习十一第2题

  安排这两层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以及解方程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给予当堂指导。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设计概括了整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而且体现了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作好铺垫。 2、布置作业

  用x 30 60 18自己设计一道方程,并且求方程的解。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进行再创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扩展2)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习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诉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数量关系时,只要思考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2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

  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

  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

  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 3x=15 x+7=15 2x+3×2=16

  18-2x=2 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4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5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块儿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后,很多不易用算术方法解答的习题,却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来,这足以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比算术法解决问题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级,所用教材是青岛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单元就出现了解方程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我已经教学了四遍了,按理说这第五次教学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易如反掌、挥洒自如,可是面对新教材的设计,我这个五年不教学高年级的老师却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出乎我预料的则是借用天*演示使学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方程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以前几轮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等关系式来求出方程的解,就连我自己小时候学习的解方程也都是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方程的解的。

  开始我有些怀疑,以为只有青岛版五四制这个版本的教材利用了等式的性质教学的,于是急切的打开电脑找到各种版本的电子教材翻看这部分内容,却发现各种版本的教材设计思路是一样的,都是先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接着再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了彻底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又找到了这几个版本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翻看,新教材编写者大致都是这样解释的: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看了这些内容,我才从思想上认可了这种设计思路,原来是为了使小学教学解方程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

  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我开始强迫自己扭转老的教学思路。结果学生因为是初次接触,课堂上学习的竟是那样的有滋有味。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渐渐发现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给学生带来的竟然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的.衔接对学生会更困难。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虽然有所下降,却把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了。教材有意避开了形如a—x=b a÷x=b等类型的题目,不教学此类方程的求解方法,因为这类题目如果采用等式的性质来解非常麻烦。很显然采用等式的性质这种方法教学小学阶段的解方程目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但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又不能避免学生在列方程时,依然出现形如a-x=b和a÷x=b的方程,特别是我们不能刻意地给学生强调不能列出x在后面做减数或做除数的方程,如果这样强调,学生心中会存在很大的疑惑,当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时,我们更头痛于学生求解能力的局限性。

  鉴于以上原因,课堂上我采用了新老教学思路结合使用的方法,先从教材中的新思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教会孩子解较简单的方程,以便于日后初中学习时顺利接轨,同时对于初中学习“移项”也能顺利接收。但是面对现在四年级孩子的思维及接受能力,我再利用老教材的教学思路“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给孩子解方程,至少这样能让我的学生会解各种类型的方程,特别是有利于孩子们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不会再被“以乘代除”、“以加代减”的思路困扰着列方程,并且列出来还能顺利解这个方程。

  我个人以为,这样用新旧方法结合着教学,既能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衔接,形成绿色的通道,同时又体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思路的多样性。通过学生的课堂作业,我发现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通过解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感到不论你的教龄有多长,你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学了有几遍,每次教学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好好的研究教材教法,这样才能用最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方法去教学生。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6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衡的原理来引入,《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任然保持*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保持*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仍*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两端*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保持*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7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的*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的*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仍然保持*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习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习题。当讲授完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8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在解简易方程呈现五个例题。

  其中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X加减某一数的方程解法。教学重点是运用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并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如图所示:

  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展示,例题中借助三幅天*演示图,展现了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这一点值得称道,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图示剖析,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究理解,学习解简易方程,从而学会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但问题来了。在例1当中没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示范,只有检验过程的示范。如上图所示。而完整的示范出现在例3,经历了例1运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例2利用等式性质2解方程,递进至例3完成方程转化解方法(未知数位于减数、除数位置,属逆向解方程)才有一个完整的解方程的示范。如下图所示:

  从学习心理学来讲,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点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第一次学习新知,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而迈出的重要第一步。这一步的踏出对学生而言异常重要。第一次是新的,大脑对新知的接受是处于兴奋状态,此时的理解记忆刻痕是最深的,无论到的是直,是斜,一旦留下,再想更改那就难上加难。作为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新知,“课上损失课外补”更是事倍功半。

  学材的编排着实让我有点挠头,明明能够一目了解,通过阅读自学就能搞定的解方程规范,这样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点,非要放在例3才有完整呈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点不得劲儿,也有些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9

  学生经历由天*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0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1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 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2

  教学实录:

  出示例题:6x-6.8×2=20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

  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评析: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知。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习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

  教学实录:

  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

  生:应先算6.8×2。

  师: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

  生:因为在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

  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暂时看做一个数。

  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

  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吗?做的完整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我也做到这么多。

  同学们都在那里点头称是。

  师:再仔细看看!

  同学们感到很疑惑,一个个皱紧了眉头。沉默片刻,突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他做的不完整。

  学生被这个说法吸引了起来,顿时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因为他还没有检验。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对了,在解方程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以此来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边回忆边检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检验的过程。

  评析:

  第一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怎样去解答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了。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道题开始时要怎样去解?为什么?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知识,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很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能力。

  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解方程,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在教这单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采用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面对困惑,向老教师请教,原来还有第三种老教材的“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题,方法多了,学生该吸收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或许不会系统清晰,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碰到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改变,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

  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用等式基本性质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困难,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扩展3)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菁选5篇)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1

  【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在小学阶段,一般只要求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所以只要学生知道什么是方程,能判别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就可以了。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拟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 、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

  3 、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 【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教学过程】

  针对“方程的意义”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课我设计了板书课题、揭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上课开始,我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天*,天*是*衡的,再引导学生看屏幕进行演示:在天*的左边放上两个50克的物体,天*不*衡了。在天*的右边放100克的砝码,这时天*又*衡了,说明天*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相等,用式子表示50+50=100,并点明这是一个等式。表示等号两边的数量相等。这样,学生的印象也非常深刻。在学生建立等式概念后,我把天*的左边换掉一个重x克的物体,天*发生了倾斜,说明天*两边所放的物体的重量不相等,引导学生用算式50+x>100来表示,及时说明这是一个不等式,表示左边的重量大于右边。这时在往右盘增加砝码100克,天*又向右倾斜了,引导学生列出不等式:50+x<200。根据两个不等式的关系把一个100克砝码换成50克,天*又出现*衡了,学生观察后得出:50+x=150。同学们在思考交流中明白:这也是一个等式,但它是含有未知数的的等式。为了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还设计了这个例子:天*的左边放两个相同的未知重量的物体,右边入100克砝码,可以用式子表示2X=100 。通过天*称重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衡与不*衡的各种生活现象,用生活原型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能力。

  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出方程的概念(像50+X=150 、2X=100等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的乐趣。通过四人合作用自己的方法创作“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接下来是对我们所探究结果的运用,我先设计了对方程概念理解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强化重点;再通过判断,帮助学生巩固新概念,加深等式与方程关系的理解,强化难点。

  最后,我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小结,请同学们说一说感受,谈一谈收获等,这样不但把知识进行了巩固,也很好的对整节课进行了评价。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⑴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了解方程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⑵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⑶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方程的意义及方程解等概念,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从形象的*衡中认识抽象的等量,结合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较好,但抽象思维还需要一个慢慢的训练过程,所以本节课我使用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启发引导,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一连串的环节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准备使用天*、挂图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采用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和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加强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一开始上课,我就直接通过天*演示,使学生利用*衡这一认知基础去认识等式,理解等式的实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天**衡关系,从而认识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出示篮球图,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篮球个数、单价、总价间的关系,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等式的比较,让学生自主概括出方程的含义

  2、结合实例进行比较,渗透集合思想

  在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黑板上板书的等式和方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画图,用图来形象直观地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从而深化学生对方程本质含义的把握,自然地渗透集合思想。

  3、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讲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时,我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它们的含义,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概念能力的培养。

  4、范例讲解

  讲解例1解方程时,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解,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可以加深对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巩固练习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次巩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完成第“做一做”,目的是通过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教学例1后,我让学生分组完成例1后面“做一做”,其目的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掌握好书写格式以及检验方法。

  6、小结

  小结的目的是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3

  一 、说教材

  1。说课内容

  《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和应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和已具有初步的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过程,为以后学习解稍复杂的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并会应用等式性质解答简易方程。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辨析,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教学重点、难点 (1)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2)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二 、说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 “ 直观教学法 ” 、 “ 演示操作法 ” 、 “ 观察法 ” 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 、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纳出结论。

  2 、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 、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三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 “解方程” 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激趣导入,动手操作

  针对 “解方程” 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上课开始,我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天*,杯子,水,然后提问学生:利用这些工具,你能称出一杯水的重量吗?分组讨论后,点名让学生说说他的想法并展示操作的过程,我再借助课件出示学生说的方法,紧接着让学生利用上节课学习的“天*保持*衡的规律”列方程,从复习天*保持*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让学生分组讨论猜一猜x的值是多少,然后我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课件的演示引出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同时出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接着抛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借助课件出示例1,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该怎么根据题意列方程,之后分组讨论,汇报求解的过程,我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强调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解方程的格式、要验算等等。我的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拓展延伸

  课件显示:解方程 x—2=15, 提示学生这是一个减法的方程,能根据我们学习的加法方程的步骤来解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做,然后我再点评,补充强调细节问题。通过这道例题,学生对解简易方程就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4、归纳小结 解方程的步骤: (1)先写“解:”。

  (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3)求出X的值。 (4)验算。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 、基础性练习: P57“做一做” 2 、综合练习: 练习十一第2题

  安排这两层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不同以及解方程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信息,给予当堂指导。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1、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懂了什么知识?还有什么疑问?这样的设计概括了整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而且体现了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答应用题作好铺垫。 2、布置作业

  用x 30 60 18自己设计一道方程,并且求方程的解。

  布置这题作业,目的是让学生自主设计练习,进行再创造,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4

  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小学数学第十册《解简易方程》及练习二十六1~5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天*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二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cn—teacher。com)有趣的*衡现象,还是天*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 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 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

  (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解简易方程》是九年义务教育中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第二节内容。

  2、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方程的定义,方程的性质和利用方程性质解方程。

  从知识结构上看: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如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及其应用),已初步接触了一些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及其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这为过渡到下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从认知结构上看:本节课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学生在学习代数的整个过程中,几乎都要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方程的解的概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渗透代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解简易方程》这节课在整个教材中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利用方程性质解未知数,它是后续知识发展的起点,学生对未知数的理解对今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弄清方程和等式的异同,正确设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是很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和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四、说学情:

  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自主探讨。但有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更习惯运用算术方法解题,这是因为他们之前长期用算术的思路思考问题,再学列方程时,往往会受到干扰。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过渡和对比,克服干扰,多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而在整节课的设计上,我想着重突出这么几点:

  1、通过创设有效的情境串,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根据题目中信息的叙述方式,通过顺向思考列出数量关系。由于是刚接触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数量关系对于学生正确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2、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借助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抛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巩固旧知识,引出方的解、解方程的定义。结合引导复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2)4x<36+17(3)234÷a>12

  (4)72=x+16(5)x+85(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设计意图】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教法,课堂讨论法。巩固方程的性质,承接后面利用方程的性质解方程的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说的真好,那么请同学观察这幅图(P57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板书)

  【设计意图】运用知识迁移,结合直观图例,应用方程的性质,让学生自主探索列出方程。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生3:100+X=250=100+150,所以X=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设计意图】这样的提问,有多种回答,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那么它对不对呢?

  生:对,因为X=150时方程左边和右边相等。

  师: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的过程就叫做叫解方程。(板书:方程的解、解方程)请同学在书中找到这两个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解出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并齐读。

  【设计意图】学生齐读的时候,把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并且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印象。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你们能说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有什么区别么?讨论一下,然后汇报。

  生:方程的解是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组内交流,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区别,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例1解析

  师:(出示例1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能列出方程吗?

  生:x+3=9(板书:x+3=9)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师:怎样解这个方程?我们可以借助天*(电脑显示)

  师: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求想x,怎样使天*一边只剩x呢?

  生:天*两边同时减去3个球。(电脑显示)

  师:天*两边还*衡吗?怎样反映在方程上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师:为什么同时减3而不是其它数呢?

  生:方程两边同时减3就可以使方程一边只剩x。

  (2)检验方程的解。

  师: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

  生:是,因为X=6使方程左边是6+3=9,右边是9,左右两边相等,所以X=6是方程X+3=9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我们要养成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设计意图】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强调解方程的格式步骤:

  解方程要注意:(1)先写“解”,等号要对齐。

  (2)做完后要注意检验。

  【设计意图】再一次强调,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掌握解方程的正确格式和步骤,再今后的解题中不会出现格式错误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师:你会学老师这样解方程吗?

  请同学们解方程x+3.2=4.6,x+19=30。

  先独立完成,再招学生板书练习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在理解例1的解法后再完成本题,巩固对同种题型解题方法的认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4、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

  师:刚才的题同学们都做的非常好,那么下面的题你们会解么?(出示题目:x-2=15,x-1.8=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怎样解方程x-2=15,x-1.8=4并说出你这样做的根据。

  学生小组讨论并解出上面两道方程,并板书、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

  师: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解方程,哪些是方程的解。

  生:我们计算的过程是解方程,而x=17和x=5。8是方程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出不同类型方程的解法,让学生享受到自学的乐趣,明白解这类方程就是要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加上或者减去一个相同的数,让方程的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与此同时再复习巩固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含有()的()叫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方程的解。

  (3)求()叫做解方程。

  (4)x-15=20这个方程的解是()

  指名学生口头回答。

  2、解下列方程:

  x+0.3=1。8 x-1.5=4

  x-6=7.6 x+5=32

  学生独立完成并集体订正。

  3、列方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列方程解答,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扩展4)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的*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的*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仍然保持*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习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习题。当讲授完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2

  教学实录:

  出示例题:6x-6.8×2=20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

  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评析: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知。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习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

  教学实录:

  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

  生:应先算6.8×2。

  师: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

  生:因为在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

  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暂时看做一个数。

  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

  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吗?做的完整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我也做到这么多。

  同学们都在那里点头称是。

  师:再仔细看看!

  同学们感到很疑惑,一个个皱紧了眉头。沉默片刻,突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他做的不完整。

  学生被这个说法吸引了起来,顿时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因为他还没有检验。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对了,在解方程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以此来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边回忆边检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检验的过程。

  评析:

  第一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怎样去解答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了。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道题开始时要怎样去解?为什么?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在解简易方程呈现五个例题。

  其中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X加减某一数的方程解法。教学重点是运用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并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如图所示:

  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展示,例题中借助三幅天*演示图,展现了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这一点值得称道,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图示剖析,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究理解,学习解简易方程,从而学会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但问题来了。在例1当中没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示范,只有检验过程的示范。如上图所示。而完整的示范出现在例3,经历了例1运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例2利用等式性质2解方程,递进至例3完成方程转化解方法(未知数位于减数、除数位置,属逆向解方程)才有一个完整的解方程的示范。如下图所示:

  从学习心理学来讲,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点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第一次学习新知,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而迈出的重要第一步。这一步的踏出对学生而言异常重要。第一次是新的,大脑对新知的接受是处于兴奋状态,此时的理解记忆刻痕是最深的,无论到的是直,是斜,一旦留下,再想更改那就难上加难。作为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新知,“课上损失课外补”更是事倍功半。

  学材的编排着实让我有点挠头,明明能够一目了解,通过阅读自学就能搞定的解方程规范,这样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点,非要放在例3才有完整呈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点不得劲儿,也有些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4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5

  学生经历由天*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知识,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很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能力。

  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解方程,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在教这单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采用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面对困惑,向老教师请教,原来还有第三种老教材的“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题,方法多了,学生该吸收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或许不会系统清晰,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碰到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改变,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

  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用等式基本性质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困难,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7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块儿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后,很多不易用算术方法解答的习题,却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来,这足以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比算术法解决问题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级,所用教材是青岛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单元就出现了解方程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我已经教学了四遍了,按理说这第五次教学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易如反掌、挥洒自如,可是面对新教材的设计,我这个五年不教学高年级的老师却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出乎我预料的则是借用天*演示使学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方程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以前几轮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等关系式来求出方程的解,就连我自己小时候学习的解方程也都是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方程的解的。

  开始我有些怀疑,以为只有青岛版五四制这个版本的教材利用了等式的性质教学的,于是急切的打开电脑找到各种版本的电子教材翻看这部分内容,却发现各种版本的教材设计思路是一样的,都是先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接着再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了彻底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又找到了这几个版本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翻看,新教材编写者大致都是这样解释的: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看了这些内容,我才从思想上认可了这种设计思路,原来是为了使小学教学解方程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

  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我开始强迫自己扭转老的教学思路。结果学生因为是初次接触,课堂上学习的竟是那样的有滋有味。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渐渐发现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给学生带来的竟然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的衔接对学生会更困难。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虽然有所下降,却把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了。教材有意避开了形如a—x=b a÷x=b等类型的题目,不教学此类方程的求解方法,因为这类题目如果采用等式的性质来解非常麻烦。很显然采用等式的性质这种方法教学小学阶段的解方程目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但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又不能避免学生在列方程时,依然出现形如a-x=b和a÷x=b的方程,特别是我们不能刻意地给学生强调不能列出x在后面做减数或做除数的方程,如果这样强调,学生心中会存在很大的疑惑,当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时,我们更头痛于学生求解能力的局限性。

  鉴于以上原因,课堂上我采用了新老教学思路结合使用的方法,先从教材中的新思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教会孩子解较简单的方程,以便于日后初中学习时顺利接轨,同时对于初中学习“移项”也能顺利接收。但是面对现在四年级孩子的思维及接受能力,我再利用老教材的教学思路“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给孩子解方程,至少这样能让我的学生会解各种类型的方程,特别是有利于孩子们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不会再被“以乘代除”、“以加代减”的思路困扰着列方程,并且列出来还能顺利解这个方程。

  我个人以为,这样用新旧方法结合着教学,既能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衔接,形成绿色的通道,同时又体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思路的多样性。通过学生的课堂作业,我发现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通过解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感到不论你的教龄有多长,你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学了有几遍,每次教学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好好的研究教材教法,这样才能用最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方法去教学生。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8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 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9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衡的原理来引入,《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任然保持*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保持*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仍*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两端*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保持*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习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诉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数量关系时,只要思考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2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

  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

  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

  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 3x=15 x+7=15 2x+3×2=16

  18-2x=2 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3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扩展5)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0篇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的*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的*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仍*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24÷X =6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2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都喜欢用方程来解题,这固然是因为到了中学大量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方程,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等等,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程对解题思路的*,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而他从根本上让学生脱离了繁琐的思路分析,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等量关系来解题。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从而让学生学好是非常重要的。

  一、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而在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在进行用方程解题时格式非常重要,因此往往老师们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格式。可是从学生的后续学习来看,我慢慢发现,其实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写代数式的训练。因为这是列方程的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如:原来有100元,用掉X元,一样的要用减法求还剩下多少钱,买了3个练习本,每个A元,一样的用乘法来求一共要多少钱。让学生在这样的大量的练习和强化中,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所用的符号不一样,其实,从广义上来讲,字母是一种符号,数字也是一种符号。

  二、注重方程的意义的教学。

  方程是什么,教材中是这样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其实,这只是从方程的表现形式来给方程下定义。也就是说,从表象上来说,如果一个式子是一个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数,我们就说这个式子是方程。但是,从数学的本质上来说,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熟练地列方程解决问题,那么,在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你每次抓住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等量关系。所以,方程最本质的教学意义应是同一个量(或相等的量)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但很多时候,老师们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往往只研究了方程的表面形式,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所以,老师们一般都是从等式入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的基础上引入未知数,然后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一节课教下来,学生除了会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方程,还知道了什么呢?这样的学习对于后面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真的有帮助吗?我想,每个人静下心来想想,应该都会有答案。

  三、解方程的教学时不要被以前的教材编排所影响。

  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一开始时,还不和学生说解方程,叫求未知数X。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当然,在教材上并没有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毕竟,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不过,到了稍微复杂的方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许是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为总是考虑到学生不喜欢列方程(以往的学生都有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觉得方程的格式繁琐,好像步骤也不少,学生总不喜欢),所以,我就想怎么让学生少写点字,所以,在具体的书写格式和步骤上,和教材稍微有点不同,我没有象教材那样写出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的那一步,而是让学生直接写出这一步的结果,以至于到了后面,有部分学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象5(X+3)=55这样的方程,学生掌握得比较差,也可能是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时,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这样的一个式子是一个整体,表示一个数量这样的概念,尽管也进行了一些强调。另一个方面就是具体的步骤可能也对学生有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可能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来写尽管麻烦一点,但对于学生理清思路可能更有帮助。

  总的来说,我觉得简易方程这个单元,只要让学生有很好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的基础,再加上对方程的本质意义有清晰的理解,知道怎样解方程,其他的应该都不是问题,毕竟,上面的这些都是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打基础。基础打好了,后面的问题就都能能迎刃而解了。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的*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的*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仍*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24÷X=6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4

  学生经历由天*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5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的*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的*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仍*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24÷X =6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6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 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图中的哪些信息是解决“共有多少块黑色皮?”这个问题所需要的?

  三、探究新知:

  1.师:要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就必须了解黑色皮的块数和白色皮的块数有什么等量关系?

  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帮助学生分析题中的等量关系。

  2.请学生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3.师:大家依据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4.探究求解过程。

  1)生:我们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可以怎么解呢?

  2)强调:把2x看作一个整体,先求出2x等于多少,再求出x等于多少。

  3)最后求出 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4)2x-20=4 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在黑板上展示方程的解法步骤)

  5)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同学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5.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 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 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 解方程;

  ④ 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p66 第1题 解下列方程 3x+6=18 2x-7.5=8.5 16+8x=40 4x-3x9=29

  2.p66第2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p66 3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块数x2-4=白色皮块数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这节课由于有了前面的几节课对等量关系的训练,在根据老师出示的线段图,学生很快就找到了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方程的求解过程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定要反复的请学生说,达到都会的结果。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7

  很多时候,我们大人都喜欢用方程来解题,这固然是因为到了中学大量学习了各种各样的方程,一元一次,一元二次,二元一次等等,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方程对解题思路的*,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解题思路常常迂回曲折,而他从根本上让学生脱离了繁琐的思路分析,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解题思路往往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它让学生从一个简单的思路——找等量关系来解题。所以说,这个单元的知识如何教好,从而让学生学好是非常重要的。

  一、用字母表示数要注意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起步。在算术里,人们只对一些具体的、个别的数量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用字母表示数后,就可以表达、研究具有更普遍意义的数量关系。可以说,学习代数就是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的。

  对小学生来说,从具体事物的个数抽象出数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由具体的、确定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抽象的、可变的数,更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而且,在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它将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而在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在进行用方程解题时格式非常重要,因此往往老师们教学时都会特别强调格式。可是从学生的后续学习来看,我慢慢发现,其实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时,老师要注重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的训练,也就是写代数式的训练。因为这是列方程的基础。所以,在这里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并反复练习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让学生明白以往学习的所有数量关系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中都能用到。如:原来有100元,用掉X元,一样的要用减法求还剩下多少钱,买了3个练习本,每个A元,一样的用乘法来求一共要多少钱。让学生在这样的大量的练习和强化中,知道含有字母的式子的数量关系和以前是一样的,只是现在所用的符号不一样,其实,从广义上来讲,字母是一种符号,数字也是一种符号。

  二、注重方程的意义的教学。

  方程是什么,教材中是这样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其实,这只是从方程的表现形式来给方程下定义。也就是说,从表象上来说,如果一个式子是一个等式,并且含有未知数,我们就说这个式子是方程。但是,从数学的本质上来说,方程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熟练地列方程解决问题,那么,在你列方程解决问题时,你每次抓住的核心是什么呢?是等量关系。所以,方程最本质的教学意义应是同一个量(或相等的量)用不同的形式去表达。但很多时候,老师们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往往只研究了方程的表面形式,也就是书上所说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所以,老师们一般都是从等式入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的基础上引入未知数,然后告诉学生,象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这样一节课教下来,学生除了会判断一个关系式是不是方程,还知道了什么呢?这样的学习对于后面的列方程解决问题真的有帮助吗?我想,每个人静下心来想想,应该都会有答案。

  三、解方程的教学时不要被以前的教材编排所影响。

  新教材对于解方程的安排是变动非常大的。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一开始时,还不和学生说解方程,叫求未知数X。而现在的教材编排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当然,在教材上并没有归纳出等式的性质,毕竟,在学生的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明白,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减、乘和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等式的性质。从学生的学习上来看,我觉得学生是比较容易接受这种方法的,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只要明白了要把谁抵消,怎么抵消,基本上问题不大。不过,到了稍微复杂的方程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也许是我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因为总是考虑到学生不喜欢列方程(以往的学生都有这个问题,可能就是觉得方程的格式繁琐,好像步骤也不少,学生总不喜欢),所以,我就想怎么让学生少写点字,所以,在具体的书写格式和步骤上,和教材稍微有点不同,我没有象教材那样写出怎样应用等式的性质的那一步,而是让学生直接写出这一步的结果,以至于到了后面,有部分学生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象5(X+3)=55这样的方程,学生掌握得比较差,也可能是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时,还是没有很好地建立这样的一个式子是一个整体,表示一个数量这样的概念,尽管也进行了一些强调。另一个方面就是具体的步骤可能也对学生有影响,所以,我个人认为,可能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来写尽管麻烦一点,但对于学生理清思路可能更有帮助。

  总的来说,我觉得简易方程这个单元,只要让学生有很好地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的基础,再加上对方程的本质意义有清晰的理解,知道怎样解方程,其他的应该都不是问题,毕竟,上面的这些都是为列方程解决问题打基础。基础打好了,后面的问题就都能能迎刃而解了。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8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种方法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等式的变化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为猜想等式的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一旦作出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任何猜想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确定是否正确,而验证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天*称一称,验证自己的猜想,以一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认识了等式的性质,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也要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的设计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经对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能够大概地说出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而又一次让同学之间同桌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什么要减去3”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有针对性地指导了书写的规范性和检验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显示了一种*等的师生关系。

  练习中学生加深了对“方程的解”的认识,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这一依据去解方程。不同层次的练习照顾了学生之间学习水*的差异,3X=8.4对等式的性质进行了拓展,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交流学习的收获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9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的*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的*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仍然保持*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习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习题。当讲授完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0

  在通读教参时我初步感受到:简易方程太容易了,学生一学肯定能掌握好。本单元引入等式性质进行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简单的一句话,只要记住同加、同减、同乘、同除就行了,这有什么难的。

  正如我所想的,聪明的学生一学就会,并且掌握的很好,但学生是参差不齐的,一小部分学生通过月考可以看出来,他们掌握的还是不好。怎么了?讲了一遍又一遍怎么还没掌握住?不行,我还的从类型与多加练习下手,就不相信他们学不会。接下来我就把方程总结成六种类型,每组每天出一道题,课前三分钟做完。刚开始肯定是做不完的,就利用上课的一点时间让学生做完。一天一天过去了,通过批改发现孩子们进步了、掌握了。我反省到:

  看来数学不能只站在某一个点上做“井底之蛙”的狭隘的教学,教师不仅仅从本单元、本年级、本学段和小学范畴内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更应该从学生发展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上把握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多次通过观察就发现未知数的值是多少,但却还要把烦琐的过程写出来。

  例如:

  X+1.2=8,根据等式的性质,学生很容易发现两边同减1.2,得出X=6.8。写出过程是:

  X+1.2=8,

  解:X+1.2-1.2=8-1.2

  X=6.8

  在写过程时学生习惯根据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来写,面对如上的繁杂过程接受的缓慢,无奈。

  本单元的教学使我对新教材和新课标又加深了认识,也许当完整的教学完本单元的知识时又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扩展6)

——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3篇

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1

  教材分析

  圆是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了圆的知识及前面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标准方程》,它既是前面圆的知识的复习延伸,又是后继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方程写出圆的坐标和圆的半径。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求圆的标准方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学法上注重让学生参与方程的推导过程,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其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已经掌握了圆的相关性质;从能力层面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对数学问题有自己个人的看法;从情感层面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他们数学应用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设计

  问题情境引入法 启发式教学法 讲授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 讨论交流法 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 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回顾复习

  (2分钟)

  1.观赏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

  2.回顾复习圆的定义,并观看圆的生成flash动画。

  提问:直线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那么圆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吗?

  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感受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主旨。

  学生观赏圆的图片和动画,思考如何表示圆的方程。

  生活中的图片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园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自主学习

  (5分钟)

  1.介绍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步骤:

  (1)建系:在图形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 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3)列式:用坐标表示条件P(M)的方程 ;

  (4)化简:对P(M)方程化简到最简形式;

  2.学生自主学习圆的方程推导,并完成相应学案内容,

  教师介绍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后,引导学生自学圆的标准方程

  自主学习课本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并当堂展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10分钟)

  1.根据圆的标准方程说明确定圆的方程的条件有哪些?

  2.点M(x0,y0)与圆(x-a)2+(y-b)2=r2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点在圆上

  (2)点在圆外

  (3)点在圆内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从旁巡视指导学生在自学和探讨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展开合作性的探讨,并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

  通过合作探究和自我的展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

  当堂训练(18分钟)

  1.求下列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C1: x2+y2=5

  C2: (x-3)2+y2=4

  C3: x2+(y+1)2=a2(a≠0)

  2. 以C(4,-6)为圆心,半径等于3的圆的标准方程

  3. 设圆(x-a)2+(y-b)2=r2

  则坐标原点的位置是( )

  A.在圆外 B.在圆上

  C.在圆内 D.与a的取值有关

  4.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1)圆心在原点,半径等于5

  (2)经过点P(5,1),圆心在点C(6,-2);

  (3)以A(2,5),B(0,-1)为直径的圆.

  5.下列方程分别表示什么图形

  (1) x2+y2=0

  (2) (x-1)2 =8-(y+2)2

  (3) 《圆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贾伟

  6.巩固提升: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在直线l:x-y+1=0上,求圆C的标准方程并作图

  指导学生就不同条件下给出的圆心和半径关系,求解圆的标准方程这两个要素展开训练。

  学生自主开展训练,并纠正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并查缺补漏。

  回顾小结

  (1分钟)

  1.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3.你体会到了哪些数学思想?

  采用提问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和分析本节所学。

  学生思考并从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上回顾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作业布置

  (1分钟)

  课本87页习题2-2

  A组的第1道题

  布置训练任务

  标记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检测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主要遵循“回-导-学-展-讲-练-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遵循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讨。

  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思考总结,在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中,要遵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思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结构编排:

  本节课位于直线方程之后和圆的一般方程之前,学习直线方程为后边学习圆的方程奠定了基础,而学好圆的标准方程是为了进一步学习圆的一般方程和切线方程打好基础,因此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根据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2)已知圆心和半径会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重点

  (1)圆的标准方程

  (2)已知圆的标准方程会写出圆的圆心和半径

  (3)已知圆心坐标和半径会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4、教学难点

  (1)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

  (2)圆的标准方程的应用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讲练结合,启发式教学

  (三)说学法

  1、 主动探究学习

  2、 小组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钟表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钟表的指针头运行的轨迹是一个圆,第二个钟表是让学生了解圆是一系列的点来构成的,第三个图是抽象出圆是由动点运行的轨迹有此形成圆的定义。

  2、知识衔接

  (1)圆的定义,圆上的点具备的特征性质

  (2)*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通过复习为后边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奠定基础,降低难度。

  3、新课学习

  (1)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化解难点)

  怎么推出圆的标准方程,为了降低难度,可以把圆看成一个动点,既然是动点,那他的坐标是变化的,就用(x,y)表示,既然是圆上的点就应具备圆的特征性质即|CM|=r接下来就容易推出圆的标准方程。

  (2)圆的标准方程(突出重点)

  先分析它的结构,圆心的横纵坐标及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了巩固这个知识安排两个练习,练习一是已知圆心坐标及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练习二是已知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3)为了加强知识的应用,我加了一道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这道题也是有难度的,为了降低难度,我给学生建立坐标系,让学生写出圆的标准方程,分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4)小结本节的重点知识

  (5)根据所学为了加强巩固,适当的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正中间是题目圆的标准方程,左边是圆的标准方程,及确定圆的条件,右边是例子及演板的地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醒目,大家一看就知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圆的标准方程说课稿3

  【一】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结构分析

  《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圆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又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 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且对坐标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③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对待定系数法的运用;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 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②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难点: ①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②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使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另外我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观的引导了学生建模的过程.

  2.学法分析 通过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法求轨迹方程的理解.通过求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通过应用圆的标准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七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驱动的,共分为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 启迪思维

  深入探究 获得新知

  应用举例 巩固提高

  反馈训练 形成方法

  小结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从纵横两方面叙述我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

  首先:纵向叙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通过对这个实际问题的探究,把学生的思维由用勾股定理求线段CD的长度转移为用曲线的方程来解决.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车不能通过的结论的同时学生自己推导出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主题.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

  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 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几的圆的方程?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xx时又如何呢?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一进行归纳,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然后再让学生对圆心不在原点的情况进行探究.我预设了三种方法等待着学生的探究结果,分别是:坐标法、图形变换法、向量*移法.

  得到圆的标准方程后,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应用*台,进入第三环节.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 内化新知

  问题三 1.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经过点,圆心在点

  2.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第一题是直接或间接的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求圆的标准方程,第二题是给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这两题比较简单,可以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心坐标、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探究圆的切线问题作准备.

  II.灵活应用 提升能力

  问题四

  1.求以点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2.求过点,圆心在直线上且与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3.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什么?

  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题有了刚刚解决问题三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求出半径,根据圆心坐标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第二个小题有些困难,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圆心坐标和半径再求解,从而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第三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四种方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三小题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想,在论证经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的过程中,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达到高潮.

  III.实际应用 回归自然

  问题五 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

  我选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数法求出圆的三个参数的又一次应用,同时也与引例相呼应,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建模的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

  1.求过原点和点,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的标准方程.

  2.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3.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接下来是第四环节——反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三个小题作为巩固性训练,给学生一块“用武”之地,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另外第3题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由于学生刚刚归纳了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因此很容易产生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这道题目有两解,学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时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初中已有的圆的知识进行判断,这样的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把圆的标准方程与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加以小结,提炼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数的方法

  ①圆心为,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圆心在原点时,半径为r 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2.分层作业 (A)巩固型作业:教材P81-82:(习题7.6)1,2,4.

  (B)思维拓展型作业:

  试推导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3.激发新疑

  问题七

  1.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图形?

  在本课的结尾设计这两个问题,作为对这节课内容的巩固与延伸,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起点与终点都蕴涵着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知识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另外它为下节课研究圆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以上是我纵向的教学过程及简单的设计意图,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横向的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横向阐述教学设计

  (一)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突破难点

  求圆的标准方程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先让学生熟悉圆心、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逐步理解三个参数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思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了难点.

  第二个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是学生固有的难题,主要是因为应用问题的题目冗长,学生很难根据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为此我首先用一道题目简洁、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消除畏难情绪,增强了信心.最后再形成应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式,并尝试应用该模式分析和解决第二个应用问题——问题五.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难点自然突破。

  (二)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 探究主线

  本节课的设计用问题做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从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到应用都是在问题的指引、我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点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四的第三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设立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既体验了科学研究和真理发现的复杂与艰辛,又在我的适度引导、侧面帮助、不断肯定下顺利完成了探究活动并走向成功,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高效的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三)培养思维 提升能力 激励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问题一和问题四中,设计了两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向生成性课堂进行转变.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扩展7)

——《简易方程》说课稿3篇

《简易方程》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青岛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简易方程的解法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一种数与代数的解法。这部分内容是在用字母表示数、列方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淡化抽象的数学概念,从不同角度提供有利于学生探索并理解简单方程解法,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简单方程,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简单方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并为之后学习一般方程的解法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过用字母简易的表示数,并能够根据已知条件快速列出简易方程,体会到字母表示数的简便性,能判断出等式的变量,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简易方程。本节课的教学应注重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帮助学生直观的认识简易方程的意义,并进行求解。我所面对的学生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对抽象字母的理解应用能力正在提升中。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把握,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简易方程解法,能够准确解出简易方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探究与天*常识的运用,自主得到求解简易方程的解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合作探究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加强交流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简易方程的解法。

  (二)教学难点

  快速求解建议方程。

  五、说教学方法

  只有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教学才能有起伏,课堂才不至于沉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教学,从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运用到的教学方法如下:情景设置法,小组讨论法和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导入部分我运用设置情景法,展示一张画有小学生喜爱的金丝猴馆的卡通画,图片上在进行称量金丝猴的活动,并请学生根据图片自由提出问题,学生们会提出金丝猴有多重这样的问题。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够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简易方程的解法。

  (二)生成新知

  新课展开时,我将方程与生活中的天*相联系,用准备好的天*给学生进行增加砝码与减少砝码的演示,并保证天*两端的*衡。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视觉冲击与自己动手操作参与课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

  再设置小组讨论,学生根据天*两端的增减砝码从直观到抽象,进行交流得出简易方程的解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该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是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但通过学生的交流合作,思维碰撞,学生自己可以尝试着找到其中的结论,同时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得以锻炼提高。

  (三)巩固提升

  在巩固深化过程中,我采用逐层深入的方式进行巩固提升,并在布置课后练习时注意联系生活,只有将学习内容融合到生活中,回归到生活中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养成学以致用的思维模式。

  (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作业时,我牢记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新课改理念,请学生来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学生将会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进行总结,我将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升华。并请学生课后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简易方程的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个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的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展示教学的总体思路。提纲式:简洁、清晰、明了。符合板书设计的目的性原则、直观性原则。

《简易方程》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教学重点及难点: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二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衡现象,还是天*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 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 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我们前边学了天**衡的道理,我们先来做一个天**衡的游戏,老师说,你来对:我在天*左边放一个苹果,要想使天**衡,你应该怎么做?再放两个梨呢?

  学习天**衡的道理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了。

  (二)教学什么是方程的解

  出示课本57页插图,问:从图上你能看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告诉的等量关系列一个方程吗?

  板书:100+X=100

  问:X表示什么?X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吗?为什么?

  X是什么数时,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板书:

  1 100+(150)=250,所以X=150

  2 250-100=150,所以X=150

  3 利用天**衡的道理100+X—100=250-100

  X=150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都算出了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叫方程的解。

  加深记忆:问X=12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才是方程的解呢?

  判断:

  X=3是方程3X=15的解吗?X=2呢?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出这个方程的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利用天**衡的道理来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三)解方程

  1 利用这道题讲解解方程的格式

  解方程有固定的格式,教师边讲格式边完成100+X=100的解方程的完整步骤。

  2 学生独立尝试做例1

  (1.)出示例1主题图: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这幅图所表示的内容。

  (2.)学生叙述图意,并列出方程。

  (3.)激趣:你能用方程*衡的原理来解方程吗?

  (4).学生尝试解决χ+3=9。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5.)板演的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6)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7).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需要进行检验)

  (8.)学生自学课本,掌握方程检验的方法和格式。

  A方程是怎样验算的?

  B它的格式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四)迁移练习:x+8=10 x-8=10

  1.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2.评价分析讲解。

  对比提升:x+8=10 x-8=10

  1.观察两道方程的解答过程,你有什么发现?(x加几,我们就减几;x减几,我们就加几。)

  2.为什么要这样做?

  3.方程的左边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方程成立,方程的右边又应该怎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时要注意些什么?

《简易方程》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解简易方程。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过程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等式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1)知道解方程的意义和基本思路。

  (2)会运用数量关系式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语言表述。

  (3)会对具体方程的解法提出自己解答的方案,并能与同学交流。

  (4)会独立地解答一、二步方程。

  (5)能够验算方程的解的正确性。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解方程的两种方法及检验,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确立解方程的一般思路。

  二、说教法

  1.演示操作法

  借助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四人合作、交流,自主探寻发现通过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这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三、说学法

  1、合作学习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经历一个观察、比较、交流、分析等过程,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能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2、自主学习法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去思考、动口去表达。通过交流、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

  巩固方程及等式的性质,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走进新课

  1、汇集问题,寻找出路

  用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的热情。

  2、解决问题,形成方法(例1教学)

  先通过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下面的问题,把学生推向主*置:

  ①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②能根据数学信息说出等量关系吗?

  ③请大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④这个方程的解是多少?你是根据什么得到的?

  然后组内交流,班内展示,统一方法与答案。

  ① 解方程的格式(先提行,写下一个“解”字;为了美观,尽量使等号对齐,两边写式子。);

  ② 解方程的依据(等式的性质或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③自觉检验。

  尝试练习:写出求解的过程和验算的过程,不会的可以问问同学和老师。

  出示:20+x=30。

  3、类比推广,深化探究。

  教学例2

  学生写完后,互相交流,老师一一展示各组的解方程过程

  方法一: 解3y-8=13 方法二:解 3y-8=13 方法三:解3y-8=13

  3y=13+8 3y-8-8=13-8 3y-8+8=13+8

  3y=21 3y=5 3y=21

  y=21÷3 3y×3=5×3 3y÷3=21÷3

  y=7 y=15 y=7

  验算3×7-8=21 验算3×7-8=21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在学习方法的同时辨析渗透检验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自觉检验的习惯。

  (三)练习巩固

  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总结

  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五)课堂检测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查缺补漏。

  (六)布置作业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扩展8)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篇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我由视频导入,通过扑克牌,让学生自主发现,字母可以表示数,并在一定的情境中表示一个确定的数。提出:新学习的内容里面的字母还表示一个确定的数吗?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进入新课。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哆啦A梦和时光机贯穿始终。儿歌这一环节让学生再次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介绍数学家韦达,让学生感受悠久的数学文化。最后欣赏生活中的字母图片,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整个课堂趣味性十足,环节显得不那么枯燥。但也有不足之处:

  (1)在让学生用一个式子表示出爸爸的年龄时,我提的问题不具有引导性。所以,我在巡视的时候,能列出式子的"同学很少。

  (2)在练习这一环节,我只关注了学生做题的结果,忽略了学生做题的过程。应该让他们自己说一说做题的思路,过程。

  (3)在小结的时候,我提的问题有点抽象,不够直白,学生不太明白什么意思,所以很少有学生能答上来。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2

  今天早上在库沟小学听了张福华老师的《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复习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复习课,以往只是从教学策略上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当今天真真正正的倾听了一节复习课后,感受颇深,所学甚多,只奈何有言吐不出,下面就简单说一些听完这节课的体会。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当然,张老师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例如,创设了有效地复习情景,亲和力强,能及时唤起回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等等。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以后上好复习课有了更多的信心。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

  在教现行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简易方程》时,发现现行教材与以往版本不同:

  以往的教法是利用“两个加数相加,求一个加数就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即:加数=和-加数;两个因数相乘,求一个因数就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即:因数=积÷因数”;

  现行的教法和初中类似,即:解方程时利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两边的值不变,但具体解题中与初中不同的是不提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思想方法却是相同的。

  在教学中发现小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较困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字母表示数不好接 受,不易理解,也不习惯;

  第二,用代数式表示一个得数或结果不理解;

  第三,字母与数,字母与字母之间的简单运算不理解,例如:a2=a×a,2a=a+a,用 x-5表示一个数。

  我们知道算式思维与方程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一些复杂的问题中用算式很难解出,用方程却简单的多,现行小学教材中有提升方程教学的意思,旨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便于与初中衔接。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是可以掌握的很好的。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扩展9)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的*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

  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的*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

  为新课奠定了基础。在突破重难点时,我设计借助天*理解解方程的过程,当学生根据例1图意列出方程X+3=9时,我把皮球换成方格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问学生:“要得出X的值,在天*上应如何操作?”由于问题提的不符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连忙纠正问道:“天*左边有一个X和一个3,怎么让方程左边就剩下X呢?”学生马上回答:“减去3。”师:“天*右边也应该怎么办?”生:“也减去3.”师:“为什么?”生:“天*的两边同时减去相同的数,天*仍然保持*衡。”我因势利导地使学生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及书写格式。课堂练习时间也不充裕,致使扩展思维题学生没时间去思考,没有达到预想的课堂效果。一节课虽然结束了,却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教师要进入教材又要走出教材

  教师要钻研教材,要吃透教材,准确、全面的弄清教材的精神实质,确定重点难点。但不仅这些,教师还要走出教材,纵观教材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横看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体系的位置,对本堂课所教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有个清晰的认识。教师进入教材是基础,走出教材是目的。惟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对当前知识进行整合与延伸。

  二、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活动往往会激发出来新的生成性内容,有的内容是学生遗忘的旧知,这时,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激活旧知;有的内容又是超越了本堂课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生成性的内容它源于教材,又超越于教材,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教学要前瞻后顾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管你任教哪一年级,你都应对数学教材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把本册教材的知识掌握扎实,还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把以前学过的知识与当前知识联系起来,对当前知识又要有拓展延伸的可能。

  四、精心的安排练习题

  解方程这部分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方程的解法上,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而且本部分教学很是枯燥无味,于是我加入了闯关的情节,精心的安排练习题。当讲授完利用天**衡的道理解方程后,马上进行了“填空练习”,这四个练习题的安排也是经过精心考虑的:第一个方程中的数是整数,与例题相符合,较容易。第二个方程中的数变成小数,难度有所提高。第三和第四个方程,又有所变化,但解方程的方法是没有变的。从课堂的教学和课后的练习看,学生对解方程掌握的还不错。

  但本节课不足之处在于最后留的时间过少,检验的格式没有完整的交给孩子们。可内心矛盾:检验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必须要重视其格式吗?

  总体来说,喜欢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喜欢听孩子们说:“我还想上数学课。”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2

  教学实录:

  出示例题:6x-6.8×2=20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

  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评析: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知。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习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

  教学实录:

  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

  生:应先算6.8×2。

  师: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

  生:因为在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

  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暂时看做一个数。

  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

  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吗?做的完整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我也做到这么多。

  同学们都在那里点头称是。

  师:再仔细看看!

  同学们感到很疑惑,一个个皱紧了眉头。沉默片刻,突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他做的不完整。

  学生被这个说法吸引了起来,顿时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因为他还没有检验。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对了,在解方程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以此来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边回忆边检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检验的过程。

  评析:

  第一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怎样去解答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了。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道题开始时要怎样去解?为什么?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在解简易方程呈现五个例题。

  其中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X加减某一数的方程解法。教学重点是运用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并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如图所示:

  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展示,例题中借助三幅天*演示图,展现了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这一点值得称道,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图示剖析,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究理解,学习解简易方程,从而学会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但问题来了。在例1当中没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示范,只有检验过程的示范。如上图所示。而完整的示范出现在例3,经历了例1运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例2利用等式性质2解方程,递进至例3完成方程转化解方法(未知数位于减数、除数位置,属逆向解方程)才有一个完整的解方程的示范。如下图所示:

  从学习心理学来讲,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点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第一次学习新知,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而迈出的重要第一步。这一步的踏出对学生而言异常重要。第一次是新的,大脑对新知的接受是处于兴奋状态,此时的理解记忆刻痕是最深的,无论到的是直,是斜,一旦留下,再想更改那就难上加难。作为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新知,“课上损失课外补”更是事倍功半。

  学材的编排着实让我有点挠头,明明能够一目了解,通过阅读自学就能搞定的解方程规范,这样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点,非要放在例3才有完整呈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点不得劲儿,也有些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4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 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5

  学生经历由天*上的具体操作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能用等式的性质(天**衡的道理)列出方程,对于解比较简单的方程,学生并不陌生。

  比如:x+4=7学生能够很快说出x=3,但是就方程的书写规范来说,有必要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老师规范的板书,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对于稍复杂的方程要放手让学生去试一试,这样就可以使探究式课堂教学进入一个理想的境界。

  不难看出,学生经历了把运算符号+看错成了-,又自行改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紧张、焦急、期待,成功的感觉,这时的数学学习已进入了学生的内心,并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真正落实了《数学课程标准》中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的目标,在这个思维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情感体验和发现错误又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老师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也体现在耐心的等待,热切的期待的教学行为上,老师的教学行为充满了人文关怀的气息,微笑的脸庞、期待的眼神、鼓励的话语,无时无刻不使学生感到这不仅是数学学习的过程,更是一种生命交往的过程,学生有了很安全的心理空间,不然,他怎么会对老师说老师,我太紧张了,这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和自己不安的复杂情绪的表现。反思我们的教学行为,如果在课堂中多一些耐心和期待,就会有更多的爱洒向更多的学生,学生的人生历程中就会多一份信心,多一份勇气,多一份灵气。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6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反思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个关键的知识,在实际中,拥有方程的解法之后,很多人不会算式解题,但是能用方程解题,足以见得方程可以做到一些算式无法超越的能力。

  而如今五年级的学生开始学习解方程,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让学生吃透这方程,突破这重难点。在教这单元之前,我一直困惑解方程要采用初中的“移项解题,还是运用书本的“等式性质解题,面对困惑,向老教师请教,原来还有第三种老教材的“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解题,方法多了,学生该吸收那种方法呢?困惑,学生该如何下手,运用“移项解题,学生对于这个概念或许不会系统清晰,但是“等式性质解题时,在碰到a-x=b和a÷x=b此类的方程,学生能如何下手,“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老教材的方式改变,必有他的理由,能用吗?

  困惑!我先了解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从这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出老教材的方法并无错误,而且能让学生清楚准确地掌握实际解题,面对题目不会盲目,而采用等式基本性质给学生带来的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对学生会更困难,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7

  解方程是数学领域里一块儿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列方程解决问题之后,很多不易用算术方法解答的习题,却能列方程很容易地解答出来,这足以说明列方程解决问题比算术法解决问题有非常明显的优越性。

  今年我教的是四年级,所用教材是青岛版五四制教材,第一单元就出现了解方程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我已经教学了四遍了,按理说这第五次教学这部分内容应该是易如反掌、挥洒自如,可是面对新教材的设计,我这个五年不教学高年级的老师却有了很大困惑----本教材的教学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出乎我预料的则是借用天*演示使学生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都乘或除以同一个非零的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方程的意义,并学会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以前几轮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都是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等关系式来求出方程的解,就连我自己小时候学习的解方程也都是根据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方程的解的。

  开始我有些怀疑,以为只有青岛版五四制这个版本的教材利用了等式的性质教学的,于是急切的打开电脑找到各种版本的电子教材翻看这部分内容,却发现各种版本的教材设计思路是一样的,都是先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接着再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为了彻底弄明白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又找到了这几个版本的教材所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翻看,新教材编写者大致都是这样解释的: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看了这些内容,我才从思想上认可了这种设计思路,原来是为了使小学教学解方程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

  理解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我开始强迫自己扭转老的教学思路。结果学生因为是初次接触,课堂上学习的竟是那样的有滋有味。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渐渐发现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给学生带来的竟然是局部的衔接,而存在局部的衔接对学生会更困难。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虽然有所下降,却把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了。教材有意避开了形如a—x=b a÷x=b等类型的题目,不教学此类方程的求解方法,因为这类题目如果采用等式的性质来解非常麻烦。很显然采用等式的性质这种方法教学小学阶段的解方程目前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但在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又不能避免学生在列方程时,依然出现形如a-x=b和a÷x=b的方程,特别是我们不能刻意地给学生强调不能列出x在后面做减数或做除数的方程,如果这样强调,学生心中会存在很大的疑惑,当学生列出这样的方程时,我们更头痛于学生求解能力的局限性。

  鉴于以上原因,课堂上我采用了新老教学思路结合使用的方法,先从教材中的新思路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教会孩子解较简单的方程,以便于日后初中学习时顺利接轨,同时对于初中学习“移项”也能顺利接收。但是面对现在四年级孩子的思维及接受能力,我再利用老教材的教学思路“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给孩子解方程,至少这样能让我的学生会解各种类型的方程,特别是有利于孩子们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不会再被“以乘代除”、“以加代减”的思路困扰着列方程,并且列出来还能顺利解这个方程。

  我个人以为,这样用新旧方法结合着教学,既能让学生为以后的学习做好衔接,形成绿色的通道,同时又体现解决同一问题方法、思路的多样性。通过学生的课堂作业,我发现教学效果出奇的好。

  通过解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感到不论你的教龄有多长,你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学了有几遍,每次教学都需要教师静下心来好好的研究教材教法,这样才能用最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方法去教学生。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8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 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9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的解方程一改以往的由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引入方法,运用更能让学生明白的天**衡的原理来引入,《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解题的基本原理从未改变——等式的基本性质,即: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两边仍相等。

  这节课内容不是新内容,但方法却是新方法,我认为设计教学时应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放到例题1的后面引入,能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充分,印象更深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天*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任然保持*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保持*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1,让学生列出方程x+3=9,用课件演示x+3个方块=9个方块,提问:“如果要称出x有多种,改怎么办?”,引导学生思考,只要将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天*仍*衡,得到一个x相当于6个方块,从而得到x=6。你能把称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大部分学生快速的写出了我想要的答案:x+3-3=9-3,于是我问:为什么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它数呢?学生沉默,终于有两双小手举起来了,“为了得到一个x得多少”,我又强调了一遍,我们的目标是求一个x的多少,所以要把多余的3减去,为了不耽误更多的时间,我没有继续深入探究。接下来教学例2,同样我利用天*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在学生说出要把天*两端*均分成3分,得到每份是6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了分的过程,让学生把演示过程写出来,从而解出方程,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总结天*保持*衡的道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除以或乘上同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两边仍然相等。当学生的解题方法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让学生明白这种解题方法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按理说,只要稍加类推,学生应该能掌握方程的解法。但接下来的练习却大大出人意料,除了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能按照要求完成外,大部分几乎不会做,甚至动不了笔。问题出在哪里?经过认真反思总结如下:

  一是从天*过渡到方程,类推的过程学生理解不透,天*两端同时减去3个方块,就相当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这个过程写下来时,要强调左右两边原来状态保持不变,要原样写下来,如果这样的话就不会造成有的学生不会格式;

  二是对为什么要减去3讨论不够,虽然有学生回答上来了,我应该能觉察出学生理解有困难,课件和天*能让学生懂得方程两边要同时减去相同的数,至于为什么这里要减去3却还似懂非懂,如果当时举例说明也许很有效果,比如:x-3=6,我们该怎么办呢?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就会发现我们要求出一个x是多少,就要根据方程的具体情况,若比x多余的就要减去,不足x的就要补足,这样效果肯定好些。

  三是备学生环节出现差错,这部分内容应该不难,但学生的现有基础是确定教学方法的基础,从教学效果看,我明显做的不够。

  四是教学内容确定不恰当,本来我是想,上公开课要有一定的容量,就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教学,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只教学加法和乘法的,减法和除法的解法,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的方法的解决。由于我班学生是本期从各个地方转来的,基础参差不齐,而且整体水*较差,因此安排两个例题有难度。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0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习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诉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数量关系时,只要思考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1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改变了小学阶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学要求,采用了等式的性质来教学解方程。现将解方程的新旧方法举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据运算之间的关系: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另一个加数。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加上或减去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学参考书):

  新教材编写者如此说明: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从这我们不难看出,为了和中学教学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么,小学生学这样的方法,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这样的改革有没有什么问题?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真的出现了问题 。

  1.无法解如a-x=b和a÷x=b此类的方程

  新教材认为,利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后,解象x+a=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加上)a;解如ax=b与x÷a=b一类的方程,都可以归结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乘上)a。这就是所谓“相比原来方法,思路更为统一”的优越性。然而,它有一个相应的调整措施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回避掉了。原因是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a-x=b,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而a÷x=b的方程,因为其本质是分式方程,依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适合在小学阶段学习。

  我认为为了要运用等式基本性质,却回避掉了两类方程,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回避这两类方程,新教材认为并不影响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因为当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时,总是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更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贵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

  合理的做法应是“设桃子每千克X元”,从顺向思考,列出方程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编排,因为学生现在不会解这样的方程,所以要根据数量关系,转列成“5X+0.5=2.5×3”之类的方程。又如:课本第62页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根据“爸爸比小明大28岁”列出40-Х=28,可是无法求解,所以又转成Х+28=40。

  很明显,第二个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违背的。我们知道,方程最大的意义,就是让未知数参与进式子,使考虑问题更加直接自然。为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列式时应尽量顺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难度。这是体现方程方法的优越性必然要求。事实上,如果学生能够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说明他已经非常熟悉其中的数量关系了,此时,用算术方法即可,哪还有列方程来解的必要呢?我们又怎谈引导学生认识方程的优越性呢?

  我们不难看出,根据现实情境列方程解决问题,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应当是很常见、很必要的现象。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

  2.解方程的书写过程太繁琐

  教材要求,在学生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时,方程的变形过程应该要写出来,等到熟练以后,再逐步省略。这样的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书写上的繁琐。

  因为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每两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变形。这相对于简单的方程,尚没什么,但对一些稍复杂的方程,其解的过程就显得太繁琐了

  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小学里学习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它来解方程,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的现实问题。那么,如果说用算术思路解方程对初中学习有负迁移,需要改革,现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质解方程,同样出现问题,那我们又如何是好呢?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2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

  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

  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

  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 3x=15 x+7=15 2x+3×2=16

  18-2x=2 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3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4x-12=203x=15x+7=152x+3×2=16

  18-2x=215÷3+4x=25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扩展10)

——小学数学简易方程说课稿 (菁选3篇)

小学数学简易方程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4、教学重点及难点:

  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二 、说教法学法

  (一) 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衡现象,还是天*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

  (二) 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 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 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要探索知识的未知领域,合作学习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新的教学理念使合作学习的意义更加广泛,有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等。生生合作有助于相互验证、集思广益。师生合作体现在“师导”,尤其在学生思维受阻,关键知识点的领会上,在本课中,有多处让同桌互说互评互查的过程,合作的力量必将促使学生认知水*的提高,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将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 说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我们前边学了天**衡的道理,我们先来做一个天**衡的游戏,老师说,你来对:我在天*左边放一个苹果,要想使天**衡,你应该怎么做?再放两个梨呢?

  学习天**衡的道理有什么作用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就会发现它的作用了。

  二 教学什么是方程的解

  出示课本57页插图,问:从图上你能看到什么信息?你能根据图中告诉的等量关系列一个方程吗?

  板书:100+X=100

  问:X表示什么?X可以是任何一个数吗?为什么?

  X是什么数时,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板书:

  1 100+(150)=250,所以X=150

  2 250-100=150,所以X=150

  3 利用天**衡的道理100+X—100=250-100

  X=150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多种方法都算出了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叫方程的解。

  加深记忆:问X=12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才是方程的解呢?

  判断:

  X=3是方程3X=15的解吗?X=2呢?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找出这个方程的解得过程叫做解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利用天**衡的道理来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三 解方程

  1 利用这道题讲解解方程的格式

  解方程有固定的格式,教师边讲格式边完成100+X=100的解方程的完整步骤。

  2 学生独立尝试做例1

  (1.)出示例1主题图:请你用一句话说一说这幅图所表示的内容。

  (2.)学生叙述图意,并列出方程。

  (3.)激趣:你能用方程*衡的原理来解方程吗?

  (4).学生尝试解决χ+3=9。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5.)板演的学生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

  (6)观察黑板上同学的板书,你有什么发现,你认为还有什么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7).x=6是不是方程的解呢?(需要进行检验)

  (8.)学生自学课本,掌握方程检验的方法和格式。

  A方程是怎样验算的?

  B它的格式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四 迁移练习:x+8=10 x-8=10

  1.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2.评价分析讲解。

  对比提升:x+8=10 x-8=10

  1.观察两道方程的解答过程,你有什么发现?(x加几,我们就减几;x减几,我们就加几。)

  2.为什么要这样做?

  3.方程的左边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方程成立,方程的右边又应该怎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五 回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什么?什么是方程的解?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后反思:

  在进行了一次试讲后,我上了《解方程》这节课。因为试讲过一次,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已有所了解,所以再次上这节课时,就知道了侧重点在哪,这也是我没有教过五年级教材的一个弊端吧,总是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把握不好学生容易在哪出问题,总是等学生出现了问题后才知道侧重点。通过上同一节课,通过老师评课和课后反思,对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了。

  这节课与我试讲时相比,我觉得其中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有所突破。就是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方程的解”,在试讲时,这部分教的不扎实,对学生来说印象不深刻。再次讲这节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100+X=250,让学生找出当X的值是∏时,方程的左右两边才相等,当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算出X=150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时我指出,X=150就是这个方程的解,然后问,X=100是这个方程的解吗?为什么?什么才是方程的解?通过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很清晰地明白了,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才是方程的解。这样处理,我觉得学生对这个概念理解的比较清楚,印象也比较深刻。如果再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进行区分,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但是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利用天**衡的算理来解方程时,有些知识点处理的不够主次分明,如,在结合一道题来讲时,重点根据天**衡的道理来讲,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在接下来的进一步练习巩固中,只要结合等式的性质让学生明白只要在方程两边同时加几或者同时减几即可,不需要再讲算理了。也就是说,教学层次不是很分明,应该是有主有次,多放些空间给学生。

小学数学简易方程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解简易方程这部分教材有两种类型方程的解法.教材先出示例5: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X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要求3ⅹ+4ⅹ=?这在初中代数中,叫做合并同类项,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水*和接受能力,教材没有出现同类项等属语.而是通过实例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根据运算意义,从直观上理解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例6、7X+9X=80的解法.这也是本节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在后面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有些含有两个未知数的题目,需要列出这样的方程.而且这种题型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及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结合教学内容,我将教学目标设计为:

  智育目标(1).理解掌握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的算理.(2).会解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准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中的团结互助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重、难点形如aⅹplusmn;bⅹ=c的解法

  其次,来说说我设计这课时的

  二、教学理念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法、比较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尝试教学法、迁移法,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这就很好地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把发现知识内在联系的机会与权利还给学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推理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然后说说我的

  三、教学流程

  我将教学流程设依次设计为:精心设计运用迁移、创设情景激活课堂、重视指导拓展延伸三步曲。先说第一步

  精心设计运用迁移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简易方程》:教学伊始,为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景:班上准备开一次文艺晚会,派你去买些水果,你会怎样给营业员付钱?片刻沉默后,有的说:我会认认刻度,确定有几斤再付钱。因为方程本来就是等式,这样,让学生在数学中也学会生活。再出示本课准备阶段两种类型的练习题,1、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2、一个工地用汽车运土,每辆车运5吨,一天上午运了4车,下午运了3车,这一天共运土多少吨?对例5、例6的学习具有迁移的作用,通过看看、比比、算算,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解题方法可进行自主学习。因为数学本身也是充满观察与猜想的活动。如何围绕重点展开教学,如何突破难点呢?因此教学流程设计的第二步创设情景激活课堂

  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只有贴近孩子的生活,让他们感到亲切。这样才能产生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设计时,我对教材的例题加以调整.怎么样才能使学生熟悉而喜欢呢?我不由想起了学生去中村桔园参观一事,我灵机一动,对呀!多好的题材,这样由原来的工地运土变为学生熟知的中村运桔子。(图片)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皆数学。先让学生尝试解答,在复习题(3)中,学生根据题意列出了5×4+5×3和5×(4+3),观察两个算式的特点,学生明白了这里的两种方法就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在此基础上,由复习题演变引出新课,在学生明确其异同点后,迁移运用已有知识充分进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但仍有少数基础差、能力弱的孩子难以明白。为照顾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我提出要求,激励孩子们干什么都要比着干,抢着干,争着干!看看哪组最团结,愿意帮助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伴度过难关!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积极向上的,只要给他一个舞台,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展示给大家。这样,在本组同学的带动下,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也很快得出了4ⅹ+3ⅹ=7ⅹ。我又将例5的问题变成:上午比下午多运多少吨?有几个学生的答案是:4ⅹ-3ⅹ=1ⅹ。在此,强调随机教学,学生答案出现偏差,有不适当之处,教师要适时点拔,及时纠正。

  教师提示:1ⅹ可以写成ⅹ,1可省略不写。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巩固题让学生更进一步明确算理。尤其注意b-0.6bⅹ-0.36ⅹ的算法。这样为例6的学习解决了关键一步,掌握例67X+9X=80的解题方法自然水到渠成。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会算,还要让学生会说。说清算理: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未知数ⅹ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未知数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ⅹ,算出结果.因为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也培养了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只要求少数同学能归纳算理就行,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差异,对此不作全面要求.在此教师强调检验,没要求检验的也要口算检验,这是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从小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但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教学流程的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只是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恰当的帮助。通过不同形式的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尤其是创新题,1、编两个不同的方程,使方程的解都是ⅹ=6,2、在□中填入合适的数,使等式成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当自己的观点与集体不一致时,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欲望,从而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提出挑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要激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可能成为有效的知识.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有老师的组织、参与和指导,有同伴的合作、交流与探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虽只有一字只差,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我选择后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又为学生的新知建构拓展出更大的空间!

  四、教学反思

  本课从复习题导入例5,由例5过渡到例6,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找学生熟悉的教学题材,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妙趣横生,充满活力;运用迁移法、尝试法、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既可帮助学生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学生很快掌握了形如aⅹplusmn;bⅹ=c的方程的算理,又可培养学生学习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使每位学生都体验着参与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小学数学简易方程说课稿3

  一、对教材的分析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七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共分四个层次,首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其次教学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本课内容是第三个层次,第四是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比较。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统编教材上。例6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会用把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的方法进行验算;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中学列代数方程解应用题的基础,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中小学教学的衔接。

  本节课首先要考虑正确运用迁移原理,这对中、小学的学习都将具有积极作用。在准备阶段的练习题中,不论是数量关系和解题的方法对学习例6都具有迁移的作用,利用这一原理可引导学生直接去做例6后的"想一想",这既能培养迁移推理能力,也能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其次,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第三还要考虑学法指导。本课要教会学生阅读、分析应用题的方法、验算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教学检验方法时,采用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想并说出两个检验式子的含义与作用,从中悟出检验的方法。教完例6后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三、对教学环节的安排

  本课教学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主要针对新授的内容和学生不习惯用方程解及感到列方程有困难等问题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基本训练,进行列方程的训练,如,x的5倍与x的和是80;根据题意把方程写完全的训练,如,果园里原有桃树x棵,杏树135棵,两种树一共有180棵。=180,=135;根据线段图列方程的训练,如,第二个环节是练习例6前的复习题,对学生再现了三年级的内容是为学习例6"架桥"。为学习新课予作准备。第三个环节是导入新课。从改变复习题中的问题和一个条件,将复习题变成例6。使学生感到数量关系并不生疏,但由于需要逆向思考,学生又感到难做,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习新课提供良好的情感和认知的起点。(第一阶段需5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是教学解答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按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安排四个环节。一是审题。即,全面分析已知数与已知数、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画好线段图,找出已知数,并将其中的一个设为x,而另一个则根据题中的一个条件写成含x的代数式。解答例6就应先设桃树为x棵,根据杏树是桃数的3倍这一条件得出杏树为3x棵,画好的线段图如下:二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

  方程。前面设未知数时已使用了一个条件,现在用另一个条件来列方程。即根据桃树和杏树共180棵列出方程x+3x=180;也可根据桃树和杏树共180棵来设未知数,根据另一条件列方程。这时设桃树为x棵,杏树是(180-x)棵,列出的方程是180-x=3x;也可设杏树为x棵,根据杏树是桃树的3倍,得出桃树是13x棵,列出的方程是x+13x=180;也可根据另一个条件设未知数,即设杏树为x棵,桃树是(180-x)棵,列出的方程是x=3(180-x)。但后几种方程解起来不方便,有的方程目前学生还不会解,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只列不解。这些方程的列出有利于全面掌握数量关系,也有利于掌握,先根据一个条件设第二个未知数,再根据另一个条件列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不能要求全体学生都会列出,特别是中差生,只掌握书中的一种即可。列出这些方程后,学生自然会得出书中列出的方程容易解,为此,教育学生今后学习时,不仅要考虑列出的方程是否正确,还要考虑列出的方程是否易解的问题。

  第四个环节是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是后患无穷的。(这个阶段需20分钟左右)。

  第三阶段是巩固练习,安排三个层次。

  一是巩固新知的练习,可做128页"做一做"中的题目。接着做"想一想"题目,让学生独立用解"和倍"题的方法解"差倍"题,完成知识的迁移。第二环节安排课堂上的独立作业(5分钟左右)让学生独立做129页练习三十一的第一、二题,(对较好的学生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增加题目)做完之后要认真进行讲评、纠正错误和打开思维受阻之处。

  最后做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129页练习三十一第3、4、5题)。(第三阶段需15分钟左右)。

推荐访问:方程 简易 说课稿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解简易方程》说课稿1 解简易方程的说课稿 简易方程的说课稿 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说课稿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