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范例推荐)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范例推荐)

时间:2023-01-21 16:35:1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范例推荐),供大家参考。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范例推荐)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是学习三角函数定义后安排的一节继续深入学习的内容,是求三角函数值,化简三角函数式,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基本工具,是整个三角函数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整个中学学习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A、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猜想出两个公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基本关系式在两个方面的应用:1)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2)证明简单的三角恒等式。

  B、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思想;通过求值、证明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例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其知识迁移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数学研究的过程,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同角三角函数函数基本关系在解题中的灵活选取及使用公式时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三角函数的内容,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对这一方面的内容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很有好奇心,跃跃欲试,学习热情高涨。

  三、教法分析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采取诱思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类比、讨论、总结、证明,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主动探究中汲取知识,提高能力。

  2、学法分析: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出发,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逐步解决问题。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的形成过程,突出数学本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

  强调:sin是(sin)并不是sin

  设计意图: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完成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相互转换

  2、思考:

  问题1:从以上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一般规律?

  问题2:你能否用代数式表示这两个规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来处理问题,通过观察思考,感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3、证明公式:(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

  (1)、*方关系:(2)、商的关系:

  回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学生回答:设α是一个任意角,它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则:

  sin=y;cos=x,

  引导学生注意:单位圆中

  所以:sin+cos=;=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4、辨析讨论—深化公式

  辨析1思考:上述两个公式成立有什么要求吗?

  设计意图:注意这些关系式都是对于使它们有意义的角而言的。如(2)式中辨析2判断下列等式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注意“同角”,至于角的形式无关重要,突破难点。

  辨析3思考:你能将两个公式变形么?

  (师生活动:对于公式变式的认识,强调灵活运用公式的几大要点。)

  设计意图:对这些关系式不仅要牢固掌握,还要能灵活运用(正用、反用、变形用)如:....等

  5、运用新知、培养能力。

  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家只要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也许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刚才我们发现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那么这些关系式能用于解决哪些问题呢?

  例1、

  思考1:条件“α是第四象限的角”有什么作用?

  思考2:如何建立cosα与sinα的联系?如何建立他们与tanα的联系?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所拥有的探求心理,让他们学习使用两个公式来求三角函数值。

  思考:本题与例题一的主要区别在哪儿?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对比之前例题,强调他们之间的区别,并且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法:针对α可能所处的象限分类讨论。

  变式2、

  设计意图:类比练习,已知正弦,也可求余弦、正切。

  变式3、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与变式使学生掌握基本关系式的应用:已知一个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能求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并在求三角函数值的过程中注意由函数值正、负号的选取而导致的角的范围的讨论,培养学生分类讨论思想。突破重难点。

  小结:(由学生自己总结,师生共同归纳得出)

  3、注意:若α所在象限未定,应讨论α所在象限。

  设计意图:利用例题与变式,共同总结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分析能力。

  例2、已知tan=2,求的值

  设计意图:

  利用商的关系的灵活使用,解法多样,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证法2:通过变形等式,先把分式化为整式,再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方关系即可证得。

  设计意图:同角三角函数*方关系灵活使用,通过对公式正向、逆向、变式使用加深对公式的理解与认识。

  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

  方法3:左边减去右边,如果等于零,则等式成立。

  方法4:左边除以右边,如果等于一,则等式成立。(保证分母不为零)

  设计意图:发散学生的思维,为下面的总结做好铺垫,突破本节难点

  总结证明三角恒等式经常使用的方法:

  1:从等式左边变形到右边;

  2:从恒等式出发,转化到所要证明的等式上;

  3:左边减去右边等于0;

  4:左边除以右边等于1(保证分母不为零)。

  6、课堂小结,深化认识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教师再补充.这样做,会检测出学生听课、分析、思考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公式推导:具体算式→观察→猜想→论证→基本关系式

  公式应用:

  一般方法(例1):先确定象限角再求值。分类讨论思想

  特殊方法(例2):化切为弦和化弦为切。整体思想、化归思想

  灵活运用公式(例3):证明恒等式

  7、作业布置:

  (1)、已知,求、变式1、变式2、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公式,并灵活运用;分层设计,题(1)是在课堂例题的延伸,题(2)是在课堂上没讲的题型,检测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8、板书设计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一、公式二、例题例2

  1、sin2+cos2=1;例1

  2、tan=变式1

  公式变形:例3,变式2,变式3

  三:总结

  ……

  五、教学反思:

  如此设计教学过程,既复习了上一节的内容,又充分利用旧知识带出新知识,让学生明白到数学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每一节内容都应该把它牢固掌握;在公式的推导中,教师是用创设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发现关系式,多让学生动手去计算,体现了"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探索得材料,研究获本质,思维促发展"的教学思想。通过两种不同的例题的对比,让学生能够明白到关系式中的开方,是需要考虑正负号,而正负号是与角的象限有关,角的象限题目可以直接给出来,但有时是需要已知条件来推出角可能所在的象限,通过分析,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了。由于课堂在完成例题及变式时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尝试,故对学生的检测只能安排在课后的作业中,作业可以检测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掌握的情况,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合理的迁移,可以发现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下节课教师再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加以评讲,并设计相应的训练题,使学生的认识再上一个台阶。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阅读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1)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教案3篇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三组常用关系,*方关系、商数关系、倒数关系.

  2.会运用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求三角函数值或化简三角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

  教学难点:

  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时正负号的选择;

  教学用具:

  直尺、投影仪.

  教学步骤:

  1.设置情境

  与初中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样,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同角三角函数之间关系,弄清同角各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实现不同函数值之间的互相转化.

  2.探索研究

  (1)复习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如图1所示,任意角 的六个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呢?

  在 的终边上任取一点 ,它与原点的距离是 ,则角 的六个三角函数的值是:

  (2)推导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

  观察 及 ,当 时,有何关系?

  当 且 时 、 及 有没有商数关系?

  通过计算发现 与 互为倒数:∵ .

  由于 ,

  这些三角函数中还存在*方关系,请计算 的值.

  由三角函数定义我们可以看到: .

  ∴ ,现在我们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总结如下:

  ①*方关系:

  ②商数关系:

  ③倒数关系:

  即同一个角 的正弦、余弦的*方和等于1,商等于角 的正切,同一个角的正切、余切之积等于1(即同一个角的正切、余切互为倒数).上面这三个关系式,我们称之为恒等式,即当 取使关系式两边都有意义的任意值时,关系式两边的值相等,在第二个式中, 在第三个式中, 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这时式中两边都有意义,以后解题时,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般都把关系式看成是意义的.其次,在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时,要注意其前提“同角”的条件.

  (3)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应用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十分重要,应用广泛,其中一个重要应用是根据一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求出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已知 ,且 是第二象限角,求 , , 的值.

  解:∵ ,且 ,∴ 是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如果 是第二象限角,那么

  如果 是第三象限角,那么 ,

  说明:本题没有具体指出 是第几象限的角,则必须由 的函数值决定 可能是哪几象限的角,再分象限加以讨论.

  已知 ,求 的值.

  解: ,且 , 是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如果 是第二象限角,那么

  如果 是第三象限角,那么 .

  说明:本题没有具体指出 是第几象限角,则必须由 的函数值决定 可能是哪几象限的角,再分象限加以讨论.

  已知 为非零实数,用 表示 , .

  解:因为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于是 ∴

  由 为非零实数,可知角 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考虑 的符号分第一、第四象限及第二、三象限,从而:

  在三角求值过程当中应尽量避免开方运算,在不可避免时,先计算与已知函数有*方关系的三角函数,这样可只进行一次开方运算,并可只进行一次符号说明.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还经常用于化简三角函数式,请看例4

  化简下列各式:

  (1) ;(2) .

  解:(1) (2)

  3.演练反馈(投影)

  (1)已知: ,求 的其他各三角函数值.

  (2)已知 ,求 , .

  (3)化简:

  解答:(1)解:∵ ,所以 是第二、第三象限的角.

  如果 是第二象限的角,则:

  又

  如果 是第三象限的角,那么

  (2)解:∵ ∴ 是第二或第四象限的角

  由的求法可知当 是第二象限时

  当 是第四象限时

  (3)解:原式

  4.本课小结

  (1)同角三角函数的三组关系式的前提是“同角”,因此 , …….

  (2)诸如 , ,……它们都是条件等式,即它们成立的前提是表达式有意义.

  (3)利用*方关系时,往往要开方,因此要先根据角所在象限确定符号,即要就角所在象限进行分类讨论.

  课时作业:

  1.已知 , ,则 等于( )

  A. B. C. D.

  2.若 ,则 的值是( )

  A.-2 B.2 C.±2 D.

  3.化简

  4.化简 ,其中 为第二象限角.

  5.已知 ,求 的值.

  6.已知 是三角形的内角, ,求 值.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三组常用关系,*方关系、商数关系、倒数关系.

  2.会运用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求三角函数值或化简三角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

  教学难点:

  已知某角的一个三角函数值,求它的其余各三角函数值时正负号的选择;

  教学用具:

  直尺、投影仪.

  教学步骤:

  1.设置情境

  与初中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一样,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同角三角函数之间关系,弄清同角各不同三角函数之间的联系,实现不同函数值之间的互相转化.

  2.探索研究

  (1)复习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如图1所示,任意角 的六个三角函数是如何定义的呢?

  在 的终边上任取一点 ,它与原点的距离是 ,则角 的六个三角函数的值是:

  (2)推导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

  观察 及 ,当 时,有何关系?

  当 且 时 、 及 有没有商数关系?

  通过计算发现 与 互为倒数:∵ .

  由于 ,

  这些三角函数中还存在*方关系,请计算 的值.

  由三角函数定义我们可以看到: .

  ∴ ,现在我们将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总结如下:

  ①*方关系:

  ②商数关系:

  ③倒数关系:

  即同一个角 的正弦、余弦的`*方和等于1,商等于角 的正切,同一个角的正切、余切之积等于1(即同一个角的正切、余切互为倒数).上面这三个关系式,我们称之为恒等式,即当 取使关系式两边都有意义的任意值时,关系式两边的值相等,在第二个式中, 在第三个式中, 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这时式中两边都有意义,以后解题时,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般都把关系式看成是意义的.其次,在利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时,要注意其前提“同角”的条件.

  (3)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的应用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十分重要,应用广泛,其中一个重要应用是根据一个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求出这个角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已知 ,且 是第二象限角,求 , , 的值.

  解:∵ ,且 ,∴ 是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如果 是第二象限角,那么

  如果 是第三象限角,那么 ,

  说明:本题没有具体指出 是第几象限的角,则必须由 的函数值决定 可能是哪几象限的角,再分象限加以讨论.

  已知 ,求 的值.

  解: ,且 , 是第二或第三象限角.

  如果 是第二象限角,那么

  如果 是第三象限角,那么 .

  说明:本题没有具体指出 是第几象限角,则必须由 的函数值决定 可能是哪几象限的角,再分象限加以讨论.

  已知 为非零实数,用 表示 , .

  解:因为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于是 ∴

  由 为非零实数,可知角 的终边不在坐标轴上,考虑 的符号分第一、第四象限及第二、三象限,从而:

  在三角求值过程当中应尽量避免开方运算,在不可避免时,先计算与已知函数有*方关系的三角函数,这样可只进行一次开方运算,并可只进行一次符号说明.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式还经常用于化简三角函数式,请看例4

  化简下列各式:

  (1) ;(2) .

  解:(1) (2)

  3.演练反馈(投影)

  (1)已知: ,求 的其他各三角函数值.

  (2)已知 ,求 , .

  (3)化简:

  解答:(1)解:∵ ,所以 是第二、第三象限的角.

  如果 是第二象限的角,则:

  又

  如果 是第三象限的角,那么

  (2)解:∵ ∴ 是第二或第四象限的角

  由的求法可知当 是第二象限时

  当 是第四象限时

  (3)解:原式

  4.本课小结

  (1)同角三角函数的三组关系式的前提是“同角”,因此 , …….

  (2)诸如 , ,……它们都是条件等式,即它们成立的前提是表达式有意义.

  (3)利用*方关系时,往往要开方,因此要先根据角所在象限确定符号,即要就角所在象限进行分类讨论.

  课时作业:

  1.已知 , ,则 等于( )

  A. B. C. D.

  2.若 ,则 的值是( )

  A.-2 B.2 C.±2 D.

  3.化简

  4.化简 ,其中 为第二象限角.

  5.已知 ,求 的值.

  6.已知 是三角形的内角, ,求 值.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2)

——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复习要点3篇

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关系复习要点1

  ·*方关系:

  sin^2(α)+cos^2(α)=1

  tan^2(α)+1=sec^2(α)

  cot^2(α)+1=csc^2(α)

  ·积的关系:

  sinα=tanα*cosα

  cosα=cotα*sinα

  tanα=sinα*secα

  cotα=cosα*cscα

  secα=tanα*cscα

  cscα=secα*cotα

  ·倒数关系:

  tanα·cotα=1

  sinα·cscα=1

  cosα·secα=1

  三角函数恒等变形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辅助角公式:

  Asinα+Bcosα=(A^2+B^2)^(1/2)sin(α+t),其中

  sint=B/(A^2+B^2)^(1/2)

  cost=A/(A^2+B^2)^(1/2)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2/(tanα+cotα)

  cos(2α)=cos^2(α)-s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三倍角公式: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半角公式:

  sin(α/2)=±√((1-cosα)/2)

  cos(α/2)=±√((1+cosα)/2)

  tan(α/2)=±√((1-cosα)/(1+cosα))=sinα/(1+cosα)=(1-cosα)/sinα

  ·降幂公式

  sin^2(α)=(1-cos(2α))/2=versin(2α)/2

  cos^2(α)=(1+cos(2α))/2=vercos(2α)/2

  tan^2(α)=(1-cos(2α))/(1+cos(2α))

  ·万能公式:

  sinα=2tan(α/2)/[1+tan^2(α/2)]

  cosα=[1-tan^2(α/2)]/[1+tan^2(α/2)]

  tanα=2tan(α/2)/[1-tan^2(α/2)]

  ·积化和差公式: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和差化积公式:

  sinα+sinβ=2sin[(α+β)/2]cos[(α-β)/2]

  sinα-sinβ=2cos[(α+β)/2]sin[(α-β)/2]

  cosα+cosβ=2cos[(α+β)/2]cos[(α-β)/2]

  cosα-cosβ=-2sin[(α+β)/2]sin[(α-β)/2]

  ·其他

  sinα+sin(α+2π/n)+sin(α+2π*2/n)+sin(α+2π*3/n)+……+sin[α+2π*(n-1)/n]=0

  cosα+cos(α+2π/n)+cos(α+2π*2/n)+cos(α+2π*3/n)+……+cos[α+2π*(n-1)/n]=0 以及

  sin^2(α)+sin^2(α-2π/3)+sin^2(α+2π/3)=3/2

  tanAtanBtan(A+B)+tanA+tanB-tan(A+B)=0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学反思3篇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教学反思1

  我上了一节《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一课,感谢数学组老师给我评课,让我收获很大,自己仔细想想,自己的课存在很多的问题:

  1、对同角强调不够。提问的角度和质量,还需要有更深刻和严谨的思考。有老师提出应该讲关系式前强调一下同角,给出了基本关系式再一次强调同角。

  2、讲例题时,我采取的方式是让学生先做再将。有老师提出先讲例题,再做,让学生知道规范形式和具体的书写要求。在讲例题时,运用基本关系式,应该先求sin 2 α,cos 2 α,再根据角的范围求角α,COSα的值。

  3、对于本节课的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的应用中,求值是重点,而难点已知正切值,如何求解正弦值和余弦值。只是在练习2才体现。应该总结为变式1中使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 。对于题干的形式,要引导学生观察,反复观察,对于公式及其变形要反复强化,重点在观察,而在这里,我强调的不够。

  4、对公式的变形、公式的理解强调不够。公式应用可以顺用、逆用、变形用,三者关系要把握好。

  5、课堂中的激情不够,没有给学生更强的感染力,课堂感觉还是**,没有给人以心跳的感觉。

  6、课堂上虽有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意识,但是手段还是过于单一,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学生的复述就是很好的方法。

  7、整堂课的设计没有把握好时间,节奏没有把握好,造成前松后紧,而导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最后设计的经典部分没有讲。

  通过这次课的"准备和反思,自己领悟了很多,教学需要精心的设计,耐心的思考,深刻的反思,学习。自己的教学水*需要提高,处理课堂的问题需要成熟,自己的业务水*需要尽快进步。通过这次课,让我又一次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用心去教学,用爱去教育。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4)

——三角函数正切知识复习资料3篇

三角函数正切知识复习资料1

  1.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的大小确定,那么这个锐角的对边和这个角的邻边的比值也确定。

  2.在直角△ABC中,∠C=90°,a、b分别是∠A的对边与邻边,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A的正切,记做______,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锐角α越来越大时,α的正切值___________.

三角函数正切知识复习资料2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关系tanα=sinα/cosα

  诱导公式 tan(π+α)=tanα

  tan(-α)=-tanα

  tan(π-α)=-tanα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倍角公式

  tan2α=2tanα/1-tan²α

  半角公式

  tan(α/2)=± 根号下[(1-cosa)1/2]

  万能公式

  tanα=(2tanα/2)/[1-tan²(α/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5)

——初中三角函数知识点3篇

初中三角函数知识点1

  三角函数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类关于角度的函数。也就是说以角度为自变量,角度对应任意两边的比值为因变量的函数叫三角函数,三角函数将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它的两个边长度的比值相关联,也可以等价地用与单位圆有关的各种线段的长度来定义。三角函数在研究三角形和圆等几何形状的性质时有重要作用,也是研究周期性现象的基础数学工具。在数学分析中,三角函数也被定义为无穷级限或特定微分方程的解,允许它们的取值扩展到任意实数值,甚至是复数值。

  常见的三角函数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正切函数。在航海学、测绘学、工程学等其他学科中,还会用到如余切函数、正割函数、余割函数、正矢函数、余矢函数、半正矢函数、半余矢函数等其他的三角函数。不同的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几何直观或者计算得出,称为三角恒等式。

  三角函数一般用于计算三角形中未知长度的边和未知的角度,在导航、工程学以及物理学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另外,以三角函数为模版,可以定义一类相似的函数,叫做双曲函数。常见的双曲函数也被称为双曲正弦函数、双曲余弦函数等等。三角函数(也叫做圆函数)是角的函数;它们在研究三角形和建模周期现象和许多其他应用中是很重要的。三角函数通常定义为包含这个角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边的比率,也可以等价的定义为单位圆上的各种线段的长度。更现代的定义把它们表达为无穷级数或特定微分方程的解,允许它们扩展到任意正数和负数值,甚至是复数值。

初中三角函数知识点2

  三角函数,正如其名称那样,在三角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主要是因为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

  同时在解决物理中的力学问题时也很重要,主要在于力与力之间的转换,并列出*衡方程。

  正弦定理

  对于边长为a,b和c而相应角为A,B和C的三角形,有:

  sinA / a = sinB / b = sinC/c

  也可表示为:

  a/sinA=b/sinB=c/sinC=2R

  变形:a=2RsinA,b=2RsinB,c=2RsinC

  其中R是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

  它可以通过把三角形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并使用上述正弦的定义来证明。在这个定理中出现的公共数 (sinA)/a是通过A,B和C三点的圆的直径的倒数。正弦定理用于在一个三角形中(1)已知两个角和一个边求未知边和角(2)已知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角和边的问题。这是三角测量中常见情况。

  余弦定理

  对于边长为a、b、c而相应角为A、B、C的三角形,有:

  a = b + c- 2bc·cosA

  b = a + c - 2ac·cosB

  c = a + b - 2ab·cosC

  也可表示为:

  cosC=(a +b -c)/ 2ab

  cosB=(a +c -b)/ 2ac

  cosA=(c +b -a)/ 2bc

  这个定理也可以通过把三角形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来证明。余弦定理用于在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边和一个角已知时确定未知的数据。

  如果这个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那么三角形可能不是唯一的(边-边-角)。要小心余弦定理的这种歧义情况。

  物理力学方面的*行四边形定则中也会用到相关知识。

  延伸定理:第一余弦定理(任意三角形射影定理)

  设△ABC的三边是a、b、c,它们所对的角分别是A、B、C,则有

  a=b·cos C+c·cos B, b=c·cos A+a·cos C, c=a·cos B+b·cos A

  正切定理

  对于边长为a,b和c而相应角为A,B和C的三角形,有:

  (a+b)/(a-b) = tan[(A+B)/2]/tan[(A-B)/2]

  广义射影定理

  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等于其他两边以及对应角余弦的交叉乘积的和,即a=c cosB + b cosC

  三角恒等式

  对于任意非直角三角形中,如三角形ABC,总有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证明:

  已知(A+B)=(π-C)

  所以tan(A+B)=tan(π-C)

  则(tanA+tanB)/(1-tanAtanB)=(tanπ-tanC)/(1+tanπtanC)

  整理可得

  tanA+tanB+tanC=tanAtanBtanC

  类似地,我们同样也可以求证:当α+β+γ=nπ(n∈Z)时,总有tanα+tanβ+tanγ=tanαtanβtanγ。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6)

——巧用三角函数求解物理量极值问题 (菁选3篇)

巧用三角函数求解物理量极值问题1

  解析 根据质点受力情况和牛顿第二定律,可知质点在光滑斜轨道上的加速度

  a=FM=gcosα,

  在△APB中,∠APB=∠CPB-∠CPA=θ-α,

  由几何知识有PA=s=PBcos(θ-α)=hcos(θ-α).

  则质点沿PA做v0=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

  t=2sa=2hgcos(θ-α)cosα.

  令y=cos(θ-α)cosα,则由“积化和差”公式:

  cosβcosα =12,

  得y=12,

  此时时间的最小值t=2hgymax=2hg(cosθ+1).

  本题不用“积化和差”公式而用其他办法也可求极值,但比较麻烦.另外此题结论可用“等时圆”加以验证.

巧用三角函数求解物理量极值问题2

  对于较为复杂的三角函数,例如y=asinθ+bcosθ,要求极值时,先需要把不同名的三角函数sinθ和cosθ,变成同名的三角函数,这个工作叫做“化一”.

  因为 y=asinθ+bcosθ

  =a2+b2(aa2+b2sinθ+ba2+b2cosθ)

  =a2+b2(cossinθ+sincosθ)

  =a2+b2sin(θ+),

  其中tan=bal,故y的极大值为a2+b2.

  例2 如图2所示,在竖直放置的光滑绝缘圆环上,有一带负电可以滑动的小球m套在环的"顶端,整个装置在图示的正交的匀强磁场中,磁场与圆环的圆面垂直,若小球所受的电场力和重力大小相等,则当小球沿着环相对圆心滑过的角度多大时,它所受的洛伦兹力最大?

  解析 因小球运动的v总与B垂直,故洛伦兹力表达式为:f=Bqv,只要速度达最大,洛伦兹力即最大,则由动能定理知当合外力做功WE+WG最大时满足条件,设小球从图示位置转过θ角,则

  WE+WG=Eqrsinθ+mgr(1-cosθ)

  =mgr(sinθ-cosθ+1)

  =mgr2sin(θ-45°)+1.

  由上式知当θ=145°时合外力做功最大.即物体获得速度最大,满足条件.

巧用三角函数求解物理量极值问题3

  如果a,b,c为正数,则有a+b+c≥3abc,当且仅当a=b=c时,上式取“=”号.

  推论:

  ①三个正数的积一定时,三数相等时,其和最小;

  ②三个正数的和一定时,三数相等时,其积最大.

  例3 如图3所示的带等量同种电荷的两个点电荷A、B所带电量均为Q,相距2a,则在它们连线的中垂线上,哪一点的电场强度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解析 设在点电荷A、B的连线的中垂线上有一点P,且AP与中垂线夹角为θ,则

  将(3)式左右都*方,并整理成

  =427(2kQa2)2,

  所以E≤43kQ9a2.

  就是说,当θ=arctan2(差不多是55°)时,P点的电场强度最大:

  Emax=43kQ9a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扩展7)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似三角形》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六节的《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一)》这一课内容。下面我分五部分来汇报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这就是“教材分析“、“教学”、“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是在学习了相似图形及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等知识后,单独研究如何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条件的一课,本课是判定三角形相似的起始课,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既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也是今后证明线段成比例,求几何图形和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重要工具,它在工农业生产、土木建筑、测量绘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在测量水塔、高楼大厦的高度时,都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来解决有关问题。在本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其初步应用,这就为下节课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条件(二)(三)打下好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纲要》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情,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l知识目标:

  ①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一)。

  ②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来判断及计算。

  l能力目标:

  ①通过亲身体会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一)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

  l情感目标:通过实物演示和电化教学手段,把抽象问题直观化,从而发

  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1及应用。

  难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的运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讲解、课后小结直至布置作业,突出主线,层层深入,逐一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上采用以引导发现法为主,并以讨论法、演示法相结合,设计“实验、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意在帮助学生通过直观情景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从自己的实践中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点燃思维火花(趣味题目引入,配以动画演示)

  1、为了测量一个大峡谷的宽度,地质勘探人员在对面的岩石上观察到一个特别明显的标志点O,再在他们所在的这一侧选点A、B、D,使得AB┷AO,DB┷AB,然后确定DO和AB的交点C,测得AC=120m,CB=60m,BD=50m,你能帮助他们算出峡谷的宽度AO吗?

  (设计意图:以趣味性题目引入,从而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假如利用相似三角形原理可不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那么如何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引出课题)

  (二)、动手实验探索(分小组研究讨论)

  还记得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吗?那么判定相似三角形要不要这么多条件呢?假如当条件只有角这个元素时,能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1、若有一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投示)(1)每人画一个△ABC,使∠BAC=60°,与同伴交流,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结论:只有一个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若有两个角对应相等,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一人画△ABC,另一人画△A′B′C′,使∠A与∠A′都等于60°,∠B与∠B′都等于45°,比较∠C和∠C′是否相等,测量三边长度,探求是否相等。

  改变角的度数再试一次。(用三个小组测量结果)

  在此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画图、观察、比较、交流,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用语言概括总结。

  引出判定条件1:(学生总结,教师纠正)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可简单说成: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从对应边和对应角入手进行观察。教师在多媒体几何画板上直观地演示。在教学中,通过以趣味性题目引入,从而引起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讨论,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如果两个三角形中有两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即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样,从学生自己动力手操作、实验所得出的判定条件,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及满足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例题讲解:

  例:如图,D、E分别是△ABC这AB、BC上的点,DE∥BC,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写出三组成比例的线段。

  分析:本例意在渗透*行与相似的内在联系,同时,本例有意识地渗透了简单逻辑推理的思想,承前启后。

  解:(1)DE//BC

  ∠ADE与∠ABC是同位角∠ADE=∠ABC,∠AED=∠ACB

  ∠AED与∠ACB是同位角

  (2)△ADE∽△ABC理由是:

  ∠ADE=∠ABC

  ∠AED=∠ACB△ADE∽△ABC

  (3)△ADE∽△ABC==

  想一想:在上面的例题的条件下,=吗?=吗?(学生画图,交流,老师用多媒体演示出来。)

  解:由DE//BC得,=

  根据比例基本性质得:

  =

  即=

  两边同时减去1,得

  1=1

  即=

  课后思考:若DE与BC不*行,它们还可能相似吗?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分三个问题显示,由易到难,新旧知识相结合,分散难点,让学生明白判定方法(一)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最后设置一道课后思考与讨论,使题目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随堂练习:

  判断题:(让学生判断,老师用几何画板演示)

  (1)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2)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相似。()

  (3)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4)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5)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相似。()

  解:(1)对。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因为是两个直角三角形,所以有一对直角相等,再加上一对锐角相等,根据判定方法1,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2)错。

  (3)错。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不相似。

  例:一个顶角为30°的等腰三角形与一个底角等于30°的等腰三角形就不相似.

  (4)对。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因为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相等,所以它们的四个底角都相等,因此有三对角对应相等,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对。因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判定方法(一)的理解。)

  (四)补充练习:

  (1)已知:△ABC和△A′B′C′中,∠B=∠B′=75°,∠C=50°,∠A′=55°,问: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解:(1)在△ABC中,

  ∵∠B=75°,∠C=50°

  ∴∠A=55°

  ∴∠B=∠B′,∠A=∠A′

  ∴△ABC∽△A′B′C′

  (2)已知△ABC和△A′B′C′中,∠B=∠B′=75°,∠A=50°,∠A′=55°,问: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

  解:(1)在△ABC中,

  ∵∠B=75°,∠A=50°

  ∴∠C=55°

  而在△A′B′C′中,

  ∵∠B′=75°,∠A′=55°

  ∴∠C′=50°

  ∴根据判定方法(一),△ABC和△A′B′C′不相似。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比较这两道题中条件的异同,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判定方法(一)的运用)

  现再请学生回头看看引入那道题,利用判定方法(一)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个三角形相似,然后再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来解这道题,这样一来可以加深对判定方法(一)的理解,二来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降低难度,使难度点予以突破,同时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情况下,体验成功,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提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同桌对讲,畅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学生发言,老师总结与归纳)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全员参与,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六)、分层作业:

  (必做题):P119的习题4.7的1、2

  (选做题):

  如图,已知D是△ABC的边AB上任一点,DF∥AC交BC于E.AF交BC于M,且∠B=∠F,△AMC∽△BDE吗?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l新的探索:(提高题)

  (4)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C=90°,对角线BD⊥DC,求证:△ABD∽△DCB.

  分析:由已知条件不可能推出有关比例式时,只能找相等的角.用定理“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时,要注意图形中的公共角、对顶角、直角、两直线*行时的同位角、内错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等等.

  (设计意图:旨在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原则。同时上述问题的进一步伸展,给学生展示了一个思维发散的*台。而且这也为下节课学习证明作了必要的铺垫。)

  四、教学评价: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上组织学生参与“创设问题、实验、观察、讨论、总结”这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的观点,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对学生暴露思维过程,拓展性和开放性题目的设计编排,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五分钟小测:

  1、

  C

  如图,AB,CD相交于E,ΔAEC∽ΔDEB,∠A与∠D是对应角,则其余的对应角为xx,对应边的比例式为xx

  A

  E

  B

  D

  2、

  A

  如图:∠BAC=∠ADB,图中有相似三角形吗?

  为什么?

  D

  C

  B

  3、已知ΔABC,P是AB上一点,连接CP,满足什么条件时,ΔACP与ΔABC相似.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2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华师版初中三年级数学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下面,我分以下几个部分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评价分析”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对于相似三角形的研究,实际上是对*面几何中两个封闭图形关系研究的进一步,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数学“相似形”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完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特性,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全面研究。它是全等三角形性质的拓展,这些性质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掌握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学会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学习数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判定的这为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性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识别三角形全等的知识,通过类比,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

  三、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及其证明方法,能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性质定理的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类比学习,树立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先实验后归纳再推理强化学生“实践出真知”的求知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因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解决与相似三角形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相似多边形性质的基础,根据教学目标我设置了本节的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难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过程。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高效,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索、启发引导、。合作交流、反馈测试展开教学,并采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其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体会。

  六、学法指导。

  在学法指导上,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体会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其本质属性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

  七、设计思想。

  在本节课设计中,从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讨论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是个性思维得到发展。

  在本节的学习中,采用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得出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外 ,对应边上的高线、对应边上的中线、对应边上的角*分线也是成比例的,都等于相似比,通过进一步探讨还得出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方,同时对得到的知识加以运用,配备了巩固练习,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并适时与学生沟通,营造亲切、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认知发展。

  八、教学程序。

  1、 明确目标,重点、难点,为学生指明方向避免盲目性。

  2。知识链接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用类比思想学习新知。

  3、 启发诱导 探索新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4、巩固练习 检验学生对所学知知识掌握情况。

  5、归纳小结 知识的再现 梳理知识。

  6、作业布置: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九、评价分析。

  今天这节课主要是对数学学科“学案导学”这种新知教学模式进行一次尝试,也是对从细节入手,打造优质高效数学课堂的主题进行了一次探索,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收获也很多,这为我们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经验。我认为这节课比较理想的方面有:

  1、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比较恰当合理。

  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法和教学手段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在探究上主要是采用合作交流的形式,因为学生提前有预习,也是检验学生预习的情况,把预习情况在小组汇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高效。在交流中达成共识。然后以小组汇报形式展示,检验学生对一个探究问题的掌握情况,收到良好效果。探究二以个人展示为主。

  分别找不同层次的学生叙述证明过程,探究一作为基础,所以探究二的推理过程就很容易;探究三采用的方法是先自主思考,然后再小组中研讨,学生板演的形式来完成。因为探究三学生在自主思考中,我通过学生的反应和表情发现一部分学生有障碍,所以我及时安排了这次探究。三个探究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体现了探究方法的多元化,同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观察。发现只是的内在联系,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用创造性思维去学习。

  2、教学目标基本得到落实。

  一节课的中心工作就是要落实好教学目标,课前的准备和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是为落实目标来服务的,通过本节的教学可以看出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分线的比。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方,这几条性质掌握比较好,在探索这几条性质的过程中,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感到了新知的产生过程,这为掌握新知奠定了基础,通过巩固训练,也可以反应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基本掌握。

  3、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在课堂上紧紧抓住重点层层展开教学,通过观察猜想,测量验证和推理论证得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参与进来。差生不再是旁观者。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去探索新知和获取新知。通过复习中的第一个和第四个,学生就有了思想准备。本节课研究的问题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类似。全等与相似明显区别就是全等对应边相等,相似对应成比例,学生在探究的几个问题上就类比全等的性质去研究,降低了问题的难度,进而突破难点。

  4、分层教学,体现比较明显。

  分层教学时我校的一个教学特色,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既得让尖子生吃得饱,又得让差生吃得好,所以我把班级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组长,组长为1号,其他成员是按数学成绩的高低编号2——7号,本节课的复习几个问题是各组的5,6,7号同学展示,这是以前所学的基础知识,是他们应该掌握的内容,通过展示,基本掌握探究1是各组代表展示,探究2是各组3、4号同学展示,探究3是各组的2号同学展示。习题最后一题是1号同学展示,在研究过程中,组长组织一一汇报自己的想法,小组中评价达成共识。作业设置有必做题、选做题、备选题也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设置的,也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人人获得不同的提高。

  5、合作学习效果明显。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表现非常优秀,讨论气氛浓厚,每个个体都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在小组中展示自己想法,个别小组的研究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展示可以发现研讨具有实效性。

  6、学生活动比较好。

  我觉得在这节课当中,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比较多,活动的次数比较多,比如举手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本节课安排了3次典型的学生活动,小组活动参与意识比较强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发挥了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把时间交给了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做,尽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获得新知,个性思维得到发展。时时与学生沟通,营造亲切、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认知发展。

  我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在每个探究结束后,只是口头总结,应该做几张幻灯片,显示在大屏幕上,这样效果会更好。

  2、通过课堂实践,我认为学生小组人员过多,不宜全面交流,会影响学习效果。

  3、课堂上有几个生成问题。第一个是在证明相似三角形比等于相似比*方时,我随机留了一名同学讲解,讲得很好,第二个是没想到在练习3题中,学生能提出各种解法。第5题上没想到有同学提出了另一种解法,这样就冲击了我后面的小结中预设时间,本来想找几个同学说,我还有个总结,后面时间有点紧。

  4、由于紧张原因,在放映幻灯片中有几处错误,如讲完性质时总结,本来应由学生总结,但我一放时都放了出来。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的知识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的拓广和发展,相似三角形承接全等三角形,从特殊的相等到一般的成比例予以深化,学好相似三角形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函数及与固有关的比例线段等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是为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做准备的,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1.知识目标: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发放思维能力和现有知识区向最近发展区迁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斩知识探究的兴趣,渗透几何中理性思维的思想。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和相似比约概念及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2.难点: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和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二、教法与学法

  采用直观、类比的方法,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预习教材内容,养成良好约自学才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肯定成绩,使其具有成就感,提高他们学习约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的分析

  看我国*,*上约大五角星和小五角星是相似图形。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是相似三角形,准备分四个步骤进行。

  1.关于相似三角形定义的学习,是从实践中总结得出定义的两个条件,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我准备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引入,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具有三角形中位线的三角形,然后问:三角形的中位线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各角有什么关系?各边有什么关系?再格中位线所在约直线上下*移进行观察,想一想怎么回答。学生容易由学过的知识得出: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最后指明具有这两个特性的两个三角形就叫做相似三角形。这一段教学方法的设计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并逐步培养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能力。将所截得的三角形移出记为△ABC,原三角形记为△ABC。因此,如果有:

  A=A,B=B,C=C,

  那么△ABC与△ABC是相似的.。以此来加强两个三角形相似定义的认识。

  2.关于用相似符号∽来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时,考虑与全等三角形的全等符号≌表示相类比引入。全等符号≌可看成由形状相同的符号∽和大小相等的符号=所合成,而相似形只是形状相同,所以只用符号∽表示,这样的讲法是格数学符号形象化了。学生会比较容易记住,是否可以,请同行们提意见。必须注意:用相似符号∽表示两个三角形相似,书写时应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例如,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其顶点D与A对应,E与B对应,F和C对应,就应写成△ABC∽△DEF,而不能任意写成△ABC∽△FDE。把对应顶点写在对应位置上的问题,在以后的解题中常常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根据相似三角形约定义可知:

  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达成比例。在由相似来判断它们的对应角及对应边时,如果其对应项点是按对应位置书写的,那么这个判断就准确而且迅速。如△ABC∽△DEF,则AB、BC、AC就分别与DE、EF、DF相对应,A、B、C就分别与D、E、F相对应。这样就可避免产生混乱和错误。对学生也是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引导学生考虑问题时要有条理和方法。在判断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及对应角时,还常用另外一种方法,即:对应角的夹边是对应边。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

  3.关于相似比的概念的教学,应向学生讲清: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第一个三角形的一边和第二个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叫做第一个三角形和第二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或相似系数),这里,必须注意的是顺序问题和对应问题。例如:△ABC∽△DEF,那么是△ABC与△DEF的相似比,而是指△DEF与△ABC的相似比,而这两相似比互为倒数。由此可说明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当相似比等于l时约特殊情况。

  4.在教学预备定理前,可先复习上节课学习的P215页例6的结论[*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对命题的引出,可以先画出一个三角形,然后作出*行于其中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使学生直观地得到:所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从而引出命题*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即如图,若DE∥BC,则△ADE∽△ABC,然后分析命脉题的结论是要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可以问学生:

  当没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约定理的情况下,应考虑利用什么方法来证明相似?如获至宝果用定义来证,应从哪几个方面来证?然后按教材内容给出证明。强调指出每个比的前项是同一个三角形的三边,而比的后项为另一个三角形的三边,位置不能写错。

  因此我们可得(预备)定理:

  定理*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以教材的内容为出发点,启动学生自发学习,引导学生探究思维,以达知识目标。为了巩固本节保所学的知识,安排课本P224页练习1、2做为课堂练习,之后进行提问与调板,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最后小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及注意点。小结之后布置作业和预习。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4

各位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就我上的《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这一课说一说我的一些想法。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三角形是在全等三角形知识的基础上拓广和发展的,它在工农业生产、土木建筑、测量绘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我们在测量水塔、高楼大厦的高度时,都要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来解决有关问题。因此,相似三角形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主要是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其应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猜想、实验、证明、探索等能力,对掌握观察、比较、类比、转化等思想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纲要》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情,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掌握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②会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来判断及计算。

  能力目标:

  ①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其性质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对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引导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推想,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其学习的欲望与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这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是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和性质的灵活运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问题、探究讨论、例题讲解、小组讨论,逐一突破重难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本节课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能够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增加课堂的容量,同时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强教学条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教学中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步设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学法

  《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充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纲要》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方法。

  四.教学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温故知新

  1、选一选下列各对三角形不能判定为相似的是( )

  A.一腰和底边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B.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

  C.△ABC的三边为1,2,△DEF的三边为2,3

  D.有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深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理解。)

  2补一补如图点P是△ABC的AB边上的一点,要使△APC∽△ACB,则需补上哪个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补条件得到到两个相似三角形,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判定方法,同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学会自己编题目,做学习的主人)

  (二)、寻找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证明,和图形变换

  3.数一数:

  已知△ABC中, BD,CE分别是高线,BD,CE交于点O

  求证:△ABD∽△ACE

  思考

  (1)图中与△ABD相似的三角形有几个?数一数图中相似三角形有几对?

  (2)如果连接ED,看看图中相似三角形还有吗?

  △AED=1,S△ABC=4,求∠A的度数

  (设计意图:在数相似三角形时既要不漏数也要不少数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所以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数图中与△ABD相似的三角形有哪几个?再让学生数一数图中相似三角形有几对?学生就不会漏数,因为学生特别在数两两相似的三角形时学生往往漏数。另外出示的问题分三步走,由易到难,各种知识相结合,使题目进一步得到延伸与拓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证一证:

  已知:△ABC内接于⊙O,AB=AC,D为BC上一点,延长AD交⊙O于E,求证:AB2=AD.AE

  思考:如改为D为BC延长线上的一点,其它条件都不变,结论是否成立?

  (设计意图:教师在多媒体几何画板上直观地演示从两个图形的探索,引导学生发现:尽管有时尽管图形变了,但证明的思路和方法也不变。也就是“形变实不变”。另由于采用多媒体数学,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而且能让学生在图形的运动中直观地获取知识,享受到几何的动感美。

  (三)画图题

  通过画图构造两个或三个相似三角形和在4x4的正方形网格中构造相似三角形是近年来中考中的一个亮点,本环节通过一系列画图问题的设置和解决,旨在使学生在获得新知的情况下,体验成功,从而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5(1)已知:△ABC中,∠C=90,∠A=60,∠B=30;△DEF中,∠D=90,∠E=50,∠F=40,将这两个三角形各分成两个三角形,使△ABC所分成的每一个三角形与△DEF所分成的每个三角形分别对应相似。

  (2)在方格纸中,每个小格的顶点叫做格点,以格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叫做格点三角形.在如图4x4的方格纸中,△ABC是一个格点三角形,请你画一个格点三角形,使它与△ABC相似(相似比不为1)

  课外探究题

  (3)点F是△ ABC中AB边上的一点,过点F作直线(不与直线AB重合)截△ ABC,使截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满足这样条件的直线最多有几条,最少有几条?(设计意图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造愉悦的求知氛围,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以上是我的本堂课的一些粗浅的想法,不足之处谨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5

各位老师:

  早上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内容选自华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3节,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在这之前,学生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相似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的拓广和发展,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相似三角形的主要内容之一,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是进一步对相似三角形的本质和定义的全面研究,也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研究基础,同时还是研究圆中比例线段和三角函数的重要工具,可见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掌握的事思维方法,而不是仅仅记住结论,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对判定定理一的探索和理解判定定理一并学会应用,而寻找判定定理一的条件证是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有两个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会用这种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探索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分析、猜想和归纳能力,渗透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一)进行有关判断及计算,训练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实物演示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问题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感悟数学知识的奇妙无穷.

  (2)、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几何学习,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观察,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基础。部分学生解题思维能力比较高,能够正确归纳所学知识,通过学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能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现在的学生已经厌倦教师单独的说教方式,希望教师创设便于他们进行观察的几何环境,给他们自己探索、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表现自己的才华的机会;更希望教师满足他们的创造愿望。

  四、说教法

  针对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水*,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和参与式教学法为主,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通过实验探索、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为了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教学中还辅之以多种教学方法。

  五、学法指导

  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观察、类比、分析等数学思想。

  六、教学过程

  根据《新课标》中“要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的教学要求,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复习三角形的定义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新课引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本节课选择以旧孕新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按定义来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需要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三条边分别对应成比例,需要太多的条件,那么是否存在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便方法呢?(回忆一下: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是什么?全等三角形有哪些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是否有类似的方法呢?)

  猜想: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应该可以适当的减少一些条件。

  这一节课我们先从“角”入手来研究一下用尽可能少的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探究活动:

  情景1、现有一块三角形玻璃ABC,不小心打碎了,但是找到了一个角∠A=40°(如图)。利用这个角能否知道原三角形的形状? (即:有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更清楚地发现:有一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条件太少)

  情境2:(在情景1的基础上)于是老师在破碎的玻璃堆中详细寻找,又找到了另一个角∠B=80°.现在利用这两个角能否知道原三角形的形状?(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三角形相似吗?)

  在卡纸上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两个内角分别为40°和80°,然后再把它剪下来,跟其他同学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同桌的两个先比较 ,再与小组的其他人比较。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启发点拨。

  学生经过画一画、剪一剪、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在小组合作基础上,讨论交流,可能得出下面结论:

  ①通过观察三角形的形状好像一样。

  ②两个三角形三个角都对应相等(根据三角形内角和180°)。

  ③通过度量后计算,得到三边对应成比例(测量时误差较大,教师可以动手用几何画板现场操作比较准确的比值)。

  由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可以发现: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于是我们得到识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一种较为简便的方法(判定一):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简单地说: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说明:这个定理作为判断三角形相似,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以后经常要用到;关键是如何找到两个角对应相等)

  例题:

  1.如图两个直角三角形△ABC和△A′B′C′中,

  ∠C=∠C′=90°,∠A=∠A′,

  证明:△ABC∽△A′B′C′

  2、如图,△ABC中,DE∥BC,

  (1)证明:△ADE∽△ABC。

  (2)若EF∥AB,证明:△ADE∽△EFC。

  (思考P47想一想,若点D恰好是AB的中点,那么点E是AC的中点吗?DE和BC又有什么关系呢?)

  3.在△ABC与△A′B′C′中,∠A=∠A′=50°,∠B=70°,当∠B′= ______°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练习

  1.如图,AB∥CD,AC交BD于点E,证明:△CDE∽△ABE。

  2.图中DG∥EH∥FI∥BC,找出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

  3.开放性的题目:

  如图△ABC中,D是AB的边上一点,过点D作一直线与AC相交于E,要使△ADE与△ABC会相似,你怎样画这条直线,并说明理由,和你的同伴交流作法是否一样?(*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进行自我检验与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因材施教,照顾到学有余力的学生。)

  四、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同桌间畅谈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并请个别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全员参与,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用定理“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时,要注意图形中的公共角、对顶角、直角、两直线*行时的同位角、内错角等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发现图形中的隐含条件,会从已知条件得到相似的条件——角相等,从而形成解题经验)

《相似三角形》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位于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四节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利用两个角对应相等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它是三角形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本节内容,既巩固了前面学习的三角形全等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又为后面学习三角形相似的其他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利用两个角对应相等来判断两个三角形相似。

  (2)能力目标:通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小组合作等活动归纳出有两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培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动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学习习惯和团队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活动归纳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并运用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三角形相似的探索,特别“对应”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贯穿于本节课教学环节的主线是:观察---探究-----讨论----归纳-----巩固展示,采用启发式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同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来突破重难点。

  三、学法指导

  (1)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和多边形相似,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对“相似”和“全等”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要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八年级学生总体较好动,且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更多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流程

  1、创设问题,引入新课 (5分钟)

  问题:课本第94页,思考……………….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应注重:(1)复习: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多边形相似的条件,强调边对应,角对应。

  (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学生活动,探究新知 (10分钟)

  学生活动1:课本第94页,思考:(1)如何画出三个三角形(2)三角形(1)与三角形(2)全等吗?由学生表述并书写。

  学生活动2:(1)师提问:根据多边形相似的条件,你能判断三角形(1)与三角形(3)相似吗?引导学生从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两方面思考

  (2)学生测量、计算、思考、探究……………………

  (3)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1:

  如果说一个三角形与另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数学语言:在△A“B”C“与△ABC中,若∠A“=∠A,∠B”=∠B,

  则△A“B”C“∽△ABC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1)学生对“对应”的把握 (2)不断激发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适当运用“不错”“很好”等话语来激励学生。 (3)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的能力和质量如何。

  3、例题分析、讲解 (10分钟)

  例1:课本第94页:例1 例2:课本第95页:例2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1)在已知题知中如何寻找两个对应角相等 (2)进行规范的板书

  学生活动3:课本第95页:思考:……………..

  此环节由学生分析并书写出规范的推理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知识点2:*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趁热打铁,巩固新知 (10分钟)

  本环节设计4小题,为课本第95页到96页练习1—4题,由学生单独思考并书写推理过程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

  (1)深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分析过程是否合理,书写是否规范

  (2)帮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并适时表扬书写规范,说理清楚的学生,通过肯定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学生成果展示 (6分钟)

  展示内容与方法:巩固练习的4小题,在展台上进行分析过程并强调如何规范书写,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适当补充和肯定。

  6、总结新知,强调数学思想方法 (3分钟)

  设问法,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注重:(1)学习小结的知识内容 (2)在能力和情感方面有什么提高和体会,这与“三维目标”相呼应。(3)教师强调数学思想方法:转化,将陌生的知识转化为熟悉的,将未知的转化为已知的。

  7、布置作业(1分钟)

  作业在讲学稿上,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体现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的理念。

  8、板书设计

  (1)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

  (2)例题讲解 例1: 例2:

  (3)*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推荐访问:函数 关系 说课稿 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说课稿3篇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说课稿1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的说课稿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