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古诗词作文18篇

2023年古诗词作文18篇

时间:2023-01-19 14:5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古诗词的作文1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之独特魅力的代表,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轻柔浪漫;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勃勃生机;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伟壮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古诗词作文18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古诗词作文18篇

古诗词的作文1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之独特魅力的代表,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轻柔浪漫;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勃勃生机;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伟壮观。——这些美妙的乐章,一句句,一行行,读来朗朗上口,意味深长,令人荡气回肠。

  《*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最新播出的一档全民参与的节目,节目场面震撼,阵容壮观。大会参与人数之多,参与者年龄跨度之大,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足见古诗词的迷人魅力。

  节目主持人董卿及邀请的嘉宾郦波教授、蒙曼教授和王立群教授无不博学多才,赏析解说,旁征博引,语言生动诙谐。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录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重温、赏析,带动全民感受诗词的美和趣,可是说是一场场美妙的视觉盛宴,更是一顿顿丰富的文化大餐,带给人心灵的洗涤与震撼。

  荣登《*诗词大会》的冠军宝座的是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武亦姝。这位女孩只有16岁,掌握积累的诗词达二千首,把陆游当做“男神”的00后萌妹子,每一次比赛都以汉服造型登场,她历经三轮比拼,终摘桂冠。她在台上流露出来的自信以及行云流水般的答题速度,特别是“飞花令”环节,武亦姝才思敏捷,滔滔不绝,令对手心服口服。她一路势如破竹,战胜了彭敏、陈更等五位实力超群的选手。

  观看《*诗词大会》,不少观众感叹,武亦姝在台上的杰出表现,来自于古典诗词的魅力,来自于她对古诗词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来自于她的勤奋好学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

  看了《*诗词大会》我情不自禁地爱上了古诗词,爱上了李白、杜甫、王维、杜牧、孟浩然;爱上了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晏殊、柳永——读他们的诗词作品,就仿佛看见他们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向我走来,和我畅谈他们的理想志趣、悲欢离合、喜怒哀乐。

  古诗词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她还如传统文化的“母乳”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的生命和心灵,她也犹如扑面而来的阵阵清风,一点点唤醒潜藏在我们血脉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让我们摆脱低级趣味和粗鄙恶俗,这就是诗词的魅力,这就是诗词的力量,让古诗词走进我们的生活,美化我们的.生活!

古诗词的作文2

  进入初中,背古诗词、议古诗词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并且还要学以致用。

  在小的时候,我们背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千古流传的诗句,完全可以达到张口就来的程度,细细品味着李白的情感,它是作者在漫长旅途中所写下的,李白着重描写“静”这一字,表现了人在外游,深沉缠绵的思乡之情。

  再大点儿,我就喜欢上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便开始找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古文。在我的脑海中,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杜甫写的这首诗非常有魅力,似乎可以把你带入这个已不存在的画面,写了三分天下,建立了超群盖世的功业,创造了天下闻名的八阵图。也提到了杜甫漂泊在外,歌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同时也点出了不可弥补的遗憾。

  现在我就开始背诵《琵琶行》了,虽然这首诗很长,但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琵琶的.喜爱,它还是一首歌,加上音调的上下起伏,使诗文更充满了活力。“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它还表现了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的感慨,使作品极为感人。

  古诗词伴随我们成长,我们不仅要理解的古诗词,还应该用古诗词,因为看它可以让我们有一个理解力的池子,帮助我们进步!

古诗词的作文3

  我国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度,我最喜爱诗歌、古诗词。

  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常常在我们耳边回荡,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许许多多大诗人,有古代的屈原、李白、杜甫、现代的郭沫若徐志摩等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优秀诗篇为各国人民所传诵。

  遨游在历史的海洋中,去感受诗歌的气息吧!

  在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领略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感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离别之情,体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雄心壮志,理解“小荷才楼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生机盎然。

  细细品味,仿佛身临其境,畅游神州大地,令人心阔神怡。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写出了童真童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泰山那雄伟的气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在众多的诗词中,我最喜爱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写的是雨,诗人敏锐地抓住这场雨的特征,从各个方面进行描摹,前两句写了下雨的季节,直接赞美了这场及时雨,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而至,后面六句集中写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现,诗人于是兴奋地猜测,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多么美妙的诗词啊,寥寥数语,诗中没有一个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凝聚了古人的智慧,是人类文化的瑰宝,美妙的古诗词让人爱不释手,亲爱的同学,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喜欢?

古诗词的作文4

  揭起《诗经》的封面,你会看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水色河光;翻开《楚辞》的篇章,你会看到“枭枭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湖波江浪。水性是温柔的,它能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古时候,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是船,所以渡口也就成了友人或恋人依依惜别的地方,而水在此时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是一首送别词,诗人以眼波喻水,以蹙眉喻山,因为有了对水的奇想,使得这首词没有离别的感伤,才脱离了送别词的俗套。

  水与爱情的关系,似乎比水与友情的关系更密切,翻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能得到证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蒹葭》)作者追求意中人而不可得,就在这百草凋零的清秋时节起了相思:她在什么地方呢?她“在水一方”,又“宛在水中央”,心上人若隐若现,朦朦胧胧,让作者魂牵梦萦,写出了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

  简单的水,多么神奇啊!水因为富于变化,灵动活泼,也能引出诗人们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苏轼对人生的.乐观豁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李后主绵长的愁绪;“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李太白的壮志豪情;“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对*与人民的关系的比喻,给后世留了一个深刻的警示;而孙子从水中悟出了克敌制胜之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制胜者,谓之神。”水是有灵性的,它可以传递人间难舍之情,可以寄托相思之情,可以抒发迁客骚人对人生的愤懑之情。

  愿我国的古诗词借着水的魔力能流得更远、更久。

古诗词的作文5

  一、古诗词在作文中的运用方式。

  实践表明,把古诗词等名言警句放进作文中,在形式上,不光是带引号和冒号的原因,大体有以下五种形式。

  1、语录式——摘录

  就是放在的的题记位置,单独出现,做全文的题记。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再如: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语录式类似于摘抄,把原文原封不动地写在的开头,完后另起行在末尾处用破折线引出句子出处,由此做成作文的题记。当然这是题记的一种形式,题记还有其他形式。

  2、援引式——引用

  用在内文中,就是直接引语的形式,提示语+冒号+双引号+引语内容+末尾标点符号+引号。例如:

  《论语中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如果写成如下的样式就不是援引了: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诉我们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因为这句话,包括子曰在内,都是直接来自《论语》,而不是孔子。

  注意,援引的话语内容中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内。

  3. 引号式——套用

  引号式和援引差不多,但还有细微的区别,主要是在标点的运用上,一是去掉了引号,二是引用内容的最后一个标点在引号外。例如: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总会油然而生。

  再看:

  秋叶是漫无边际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满目的秋叶,五彩缤纷,给了我们铺陈在天地间的巨幅油画,也给了我们万千感叹。

  套用也包括淘金自己的句子中。就是只有引号,引号之外别的什么标点都没有,放到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此时,我虽然身在温暖的教室里,可是却从内心里*生了“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一点儿浪漫与温暖都没有了。

  4、变化式——化用

  就是没有引号,把经典、古诗词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例如:

  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豪放叫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一种情意叫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一种淡然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再如:

  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可以是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述那个寂寞的夜晚;可以是映照冰湖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送别有人的刹那间。

  前一个化用是完全的诗句的连用到自己的句子中,后一个化用是将诗句的亮点词语活用在自己的句子中。

  我们得到了这些方法,才能够运用自如,不至于弄巧成拙。

  二,作文中运用古诗词的目的

  总体来说是装点自己的作文,让它更美更深刻,但也不是简单的装潢门面。

  1、突出中心,使主题更鲜明。当然突出主题有好多方法,而用诗词来点缀是不错的方法,就好像小姑娘头上戴了夺人眼目的饰品。

  请看下例:

  主题:感悟秋天之美。文体:写景抒情散文。文题:这里的秋天静悄悄。结尾可以这样写: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里秋天的美在于她给了我们一片静明的世界。

  当然,把经典用在的开头和中间都能突出主题,若当做题记,主题作用就更加明显。

  2、引出人物。有时,人物不好出场,就采取人没登场先有声的办法,就像戏剧的台后唱段一样。例如:

  命题:留在心底的风景。素材:李白事迹。主题:男儿当自强。文体:记人抒情散文。可以这样开头: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我每当想起这句诗就想起了李白,也只有李白可以写出这么豪放的诗句。……

  3、引出事件 例如:

  李白有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赏识过“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的美景,更有过“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般的切腹乡愁。那是他客居长安而不得志的一个中秋月夜,……

  4、抒情。

  比兴抒情:我们家乡的这挂瀑布,虽然没有李白眼中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放,但是也不乏小夜曲般的柔美。

  推波助澜:我原以为,妈妈离开了,我就可以自由了,可是啊,我的心里空牢牢的,想妈妈的滋味如同刀割,真是“借酒浇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啊。

  当然了,引用古诗最大的作用在于抒情。

  【范文一】李白其实很快乐

  袅袅檀香,一杯清著,一轮蝉娟,一捧盛菊,手边是虚掩的书卷,读完李白的诗作,我不禁为他扼腕叹息,本有天生之才,却无奈仕途坎坷;本有豪情壮志,却怎敌官场黑暗。我为他遗憾,为他不*,我想他一定是不快乐的吧。

  恍惚中,他向我走来,一路高歌,一路豪饮,放浪不羁,这就是你,唐诗上的不朽传奇,诗仙李色。

  你不是没有&qut;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qut;的少不更事,不是没有&qut;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qut;的积极乐观,不是没有&qut;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qut;的昂扬自信,不是没有&qut;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qut;的豪情壮志,然而最后的你却也发出了&qut;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qut;的感叹,&qut;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qut;的黯然,&qut;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qut;的沧桑和&qut;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qut;的坎坷。

  你我伴灯而坐,相对无言。你默默饮酒,我在旁静静思索。我敬佩你的才华,也为你最后的离开而惋惜。你是这样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人,却难踏仕途,*步青云;你是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难入官场,最后抽身而退。你心中的苦涩想必如同那难以斩断的流水,滔滔不绝,一滴一滴都是你的 了目水。

  然而你却笑着摇头,缓缓道出你鲜为人知的内心世界。原来我一直都错了。

  你是一位诗人,却也是一位卫士。你用笔书写自己的伤春悲秋,你用文字捍卫自己的高尚情操。或许在你离开时,心里的确会有苦涩与酸楚,然而在你的眼中,一切的名利比不上自由对你的吸引,黯然的离开却让你拥有了最高洁的自我。在别人看来,追名逐利似乎已是社会大流,你却以自牺前途r 为代价,宁可相忘于江湖,忘情于山水也绝不同流合污。原本以为你是无奈的,却没想到其实你很快乐。你为坚守自我而快乐,你为纵情美景而快乐,你为远离官场而快乐,你为那一片心里的净土而快乐。

  我终于明白&qut;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qut;的真正内涵,在你看来,苦闷和悲伤只不过是高洁的副产品,坚守自我的你其实很快乐。

  【范文二】李白三唱

  微风吹过,吹皱了我心里的一湖春水,桃花随风飘落,李白沐着花雨,披着花瓣,在我心田上缓步而来。

  悠悠李白情

  李白的情怀,豪放不羁,是奔腾的黄河水,以雄伟的姿态奔向大海;也是毅力的泰山松,以坚毅的性格矗立于泰山之巅;更是天上的行云流水,在空茫的云天上翻腾激越。

  李白的情怀,也像是采来的"一束山花,浪漫得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李白的浪漫,总是在他的诗中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的心里有一泓浪漫的溪水,清澈,清凉,多情而又柔美,流到读者的心里,缠缠绕绕,流淌着花儿的芬芳。

  荡荡李白诗

  李白的诗,不仅浪漫,也大气。李白的豪放、坚毅,在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豪情,就像这天上来的黄河水,奔腾不息,令世人赞叹和感慨。“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的大气,超凡脱俗,他以宽大的胸怀俯瞰着天下。

  李白的诗,不仅通俗易懂,而且流转自然,景象万千,思想深刻,海纳百川。他把自己的情感全部融化在了诗里,飘荡在壮美的风景中,使诗句多了几分深厚,少了几分空虚。

  远远李白志

  李白的一生,看似潇洒,其实有许多不如意。

  李白本想以自己的才能报效大唐。虽然被召入宫,风光一时,但逃脱不了被奸人所害的下场,不得不被迫离宫。而他的豁达正在于乐观的态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不因离京而痛苦,也不因实现不了抱负而悔恨,反而更加自信乐观,毫无顾忌地奔向了他心灵的故乡——游历山水间,逍遥人生。

  李白,我心中的歌声,每日余音绕梁不止……

  【范文三】沉醉于菊花盛开的世界

  秋风瑟瑟,一丛菊花傲霜盛开。荒草凄凄中的一抹鲜黄,使我沉醉在这迷人的世界里。

  她,生不择境,从不挑剔,大树下,荒路旁,乱石间,只要有一抔泥土她就会在这生根,成为她欣欣然的乐园。也许这就是古代诗人推崇他的原因吧。

  菊花,不与百花争春,却在深秋中绽放;本是隽秀美丽,却以*淡见于世人;生就了婀娜多姿,却娇羞地山里姑娘般。陶渊明隐居田园便对菊花一见钟情,那是因为看见了知己,“黄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来往于田间的陶渊明不正如这“此花开过更无花”的深秋中的菊花吗?“花开并无百花从,独立疏离趣味浓”,每当他看见那独开的菊花,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敬佩她的不与白花争春的品质,欣赏她那朴素淡雅的风韵。

  不仅陶渊明,古代的人们都对菊花寄托了曼妙飘渺的感情。

  九月初九,重阳的日子,也是赏菊花的时光,李清照写下了“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词句,她看着那菊花孤独地开在秋风中,不知不觉地牵出了对丈夫的思念。那菊花脸上浮着清霜秋露,是在流泪吗?秋日里的黄花,左右都是荒荒然的凄凉,有谁与她分担忧心的烦恼和心酸?

  啊,菊花不是孤芳自赏,而是生就了高雅不俗的气节,只有在这荒秋才能见证她那“宁愿包头至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精神,这正如白居易的诗句:“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从不炫耀,不落世尘,不随波逐流,不在那百花盛开的时候绽放,不在百花凋谢的时候零落,更不在冷凉的秋风里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活出一个独特的自己。这就是菊花的魅力。

  也有人由此看到了菊花的霸气,“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来百花杀”,这个人就是农民起义领袖黄巢,黄花给了他无穷的力量。正像陶渊明的诗句“黄花开林耀,青松冠裂岩”,万木萧萧的时候,只有菊花和松树彰显着生命的色彩,也似*所说“一年一度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高洁,典雅,气节,霸气,伤感而又坚定,盛开在草木荒荒的秋风里。啊,那一丛丛的菊花,有谁能不沉醉在这凄美的世界呢?

古诗词的作文6

  自从在那牙牙学语时学会了一首《咏鹅》,于是古诗词便在我心里种下了情根,挥之不去。

  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在诗中看四季更替。“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看春雨绵绵携杏花飞舞,闻清风柔柔吹拂万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看夏荷阳光微醺,青荷摇曳。日光映红莲,赏湖间千娇百媚,姹紫嫣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萧瑟秋风微凉卷起漫天落叶。望山层林尽染,火枫飒飒。“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轻撷一枚冰花置于掌心,伫立在白花色的世界。在这一首又一首的四季赞歌中,享受春夏之美,学诗之乐,而沉睡在心灵这片沃土中的诗缘情根也早已破土而出,经四季轮回悄然生长了。

  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穿过千年时光,拨开历史疑云,前去拜访这些流芳千古的诗词背后的作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谁在汨罗江边痛吟?是屈原!是谁在桃林轻吟“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是严蕊!是谁在欢呼“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是杜甫!又是谁在渭城朝雨中洒下留恋的泪?在赏析一首首传世千古的诗词中,穿越历史,看这诗词都是出自何人之手?此时,心中的诗缘情根怕早已经诗书的"浇灌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中,在其中赏自然界中万物众生之姿。“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静静伫立,听风轻轻摇曳枝梢,绿叶沙沙作响,掠过耳畔,轻抚双颊。“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漫步桃林,沉醉于漫漫花海,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争奇斗艳。“月是故乡明。”抬望眼,夜空中一轮明月高照,洒下许许熠熠生辉。那皎皎明月寄托着古今中外多少游子离人的思乡之愁!在学习这一首首诗中,看世间千姿百态,万物钟奇秀丽。

  儿时种下的诗缘情根,想必此时早已长成了巍峨的参天大树。树间繁花朵朵,嫣红秀丽。在学习这一首又一首的古诗词中,我收获到了快乐。从此往后,我与这古诗词的红线怕是再无法斩断喽!

古诗词的作文7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

  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

  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看见“雁排长空,鱼翔浅底”,也许你会感悟到生命的多姿多彩;诵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许你会感悟到大漠的宽广无垠;读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你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坚韧。其实一切的哲理都寄寓于我们周围的事物中,这时只需我们具有一颗细腻的心随时感悟人生的真谛。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

  ●我向往幽闲,我喜欢清纯,我心仪静谧,我追寻祥和……我向往“采菊东篱下”的那种幽闲,我喜欢“清水出芙蓉”的那般清纯,我心仪“人迹板桥霜”的那片静谧,我追寻“低头弄莲子”的那股祥和……

  ●巧妙的展示知识面

  14岁的我爱读书。不知何时,儿时的嬉笑已成了回忆。当有些人沉溺于网吧,有些人热衷于神聊,日暮灯下,我却端坐捧读,为屈原壮志难酬扼腕不*,为朱自清的朴实自然感动不已,驻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跟着三毛迷路在撒哈拉沙漠,听张爱玲讲那30年代的旧上海的往事,我总会有陶醉之情,久久不愿暂别,直至夜阑人静。

  在那里,我倾听“旷野的呼声”、“喧哗与骚动”,看见“伊豆的舞女”,感受“百年孤独”。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九曲黄河;

  我爱那“*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古诗词的作文8

  只是短短几十分钟,我第一次感受到你的美。

  之前,我从未真正的去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着无形的美。它是有感情的,有时如温柔的女子,有时又似那雄壮的雄狮,有时又像那悲情的曲调……

  电视屏幕上《*诗词大会》这几个字眼,耳熟能详。但我没有想到这次,竟是改变我的、有着非凡意义的节目。

  看着那屏幕上的题目,我一概不知,想回答,但大脑却是一片空白。我懊悔不已,为何我当初没有认真的去学习诗词呢?为何我没有早点发现*诗词的独特魅力呢?

  我敬佩每一位选手,将那富有独特风格的诗词牢记在心间,脱口而出,而诗词嘉宾们的解析更是让我被诗词所吸引。

  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地美景都包含在诗的字里行间之中,杨万里笔下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站在庐山中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说诗句不长,但却有着无限的情感而韵味,单单是一个字也能有着许多体会,如《次北固山下》那一句“潮**阔,风正一帆悬”,的“一”流露出作者那悲伤,孤独的情感。

  王维的一首《清溪》虽说没有那高山,河水,但却足以,以景抒发自己的情感。“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的前半段都在描写那美景,而后面便插入自己所想表达的情感。你说,诗词妙在哪?就在此处。

  诗人在诗中发出喟叹:人生如此无奈,坎坷如此重重,还不如就此归隐算了。传说,姜尚曾钓渭滨,后汉有严光垂钓而隐出仕,向来以“垂钓”一词指代隐者。“将已矣”三字,令人回味悠长,然而作者并未隐居,只是是人万般无奈的美好理想罢了!你看,静下心体会诗词,便会与诗词心连在一起,诗词是多么有魅力啊!

  外国同*一样也有美景,但他们没有*的诗词,他们没有那复杂的文字,他们只有简短英文,祖国,是独一无二的!祖国是无法被替代的!

  *的诗人无数,每一位诗人在写下一首诗的情感是需要静静体会的。

  《琵琶行》写出琵琶女的忧愁,流露作者的同情。《塞上曲》那无形中讽谏唐玄宗勿穷兵黩武,叙述军旅之事,还有王昌龄鲜明的爱憎都隐隐透露。

  我惊艳,那祖国古老的诗词!我爱你那无形的美!那祖国历史中的故事,都在诗词中被一代代人传诵……

古诗词的作文9

  贺知章说过:“少小离家老大回。”谁都会回到那个陪伴你的地方——故乡。无论脚步走多远,在脑海中,只有故乡始终相伴在心间。

  缘始于相见,情长与陪伴。走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漫步在桃林中,不时飘来一阵花香,传来一阵悦耳的歌声。桃树舒展着嫩绿的树叶,开出一朵朵白里透红的小花,远远望去仿佛一片粉霞,把故乡打扮得异常美丽,走近一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跟随着风的脚步走过池塘,连绵无尽与天相接的荷叶一片碧绿。与太阳相交辉映的荷花格外红艳。青蛙前来问好,鱼儿跳出龙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多少人曾在你生命中来了,又走。多少岁月沧桑了你的容颜,可故乡一直陪伴。

  瓜果飘香,来到果树林。“一株梨树园中长,每逢春来开满花。”朝阳下碧绿的"草丛中,一颗颗一串串像胖乎乎小顽童,咧着小嘴欢笑。月光下,大文学家东坡居士发出了祈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明月的陪伴下,亲人虽相隔千里,但默然相伴。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时间逐渐逝去,故乡却从未老去。朱生豪说过“我愿意舍弃一切,以想念你终此一生。”我的故乡,我永远不会忘记白雪弥漫的情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令我陶醉。雪花像美丽的五色蝴蝶似舞如醉,像吹落的蒲公英似飘如飞,轻轻盈盈,无愧是大地的杰作。

  独在遥远异乡的王维发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音,故乡永远在心头召唤他的游子。

  故乡,有你的陪伴,我不曾孤单。在我失散的童年里,有你陪伴,我亦晴天。

古诗词的作文10

  小时候,外公经常教我吟诗,还说我长大以后就会懂得诗中的道理,我问为什么,外公笑而不答。不过,外公吟诗时一顿一顿的,把诗的韵味衬托了出来。

  《游山西村》是我会背的第一首诗。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佳句。只是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只是认为郎郎上口罢了。现在才明白其中大概意思:一个人以为起走到了绝境,却发现绿柳红花之后又有一条光明大道。

  还有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同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是,结果不大一样的。我给你们举个例子吧!爱干净光荣,不爱干净可耻。改一下标点就成了:爱干净光荣?不!爱干净可耻!这首诗中还有一个道理那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意思是说旁边的人看得一清二楚,可身陷局中的人却摸不着头脑,糊里糊涂的。

  还有很多诗都有警示作用。比如《石灰吟》告诉我们做人要不怕引诱威胁,清白为人。《竹石》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困难,要知难而进。克服困难,不要被困难所吓倒。

  还有很多古诗。只要你用心去领悟,你就能受益匪浅。

古诗词的作文11

  今天,万里无云,被秋雨洗漱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显得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起帆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漂浮着。阳光灿烂。将一望无际的天空染得通红通红。小鸟吱吱喳喳地叫着,好像在为我们喝彩。

  下午第三节课,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场令人回味无穷的“诵经典、迎农运”的古诗词朗诵比赛。首先是幼儿园小朋友个人朗诵,他们一个个地走上台表演,虽然他们年纪小,可他们的朗诵一点也不逊色,字正腔圆,流利标准。我真想对他们说:“你们真棒!”之后是六年级集体朗诵,他们挑选了张若虚的一首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诗歌很长,但他们发挥得很好。把诗歌那种寂寞又惆怅的意境通过他们感情的朗诵表达出来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班有些同学忘了词,使得朗诵显得不整齐了。真遗憾。然后是五年级集体朗诵,他们朗诵的是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们读的得很流利,只是好像缺少了感情。听了几个班的朗诵都那么精彩,我跟我们班的同学们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为我们四年一班争光。接下来,终于轮到我们四年级一班上场了,我们班同学服装统一,举止端庄,个个精神抖擞,信心满满,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上舞台,领队苏娜向前迈出一步,用她那优美动听声音报幕道:“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请听四年一班集体朗诵《满江红》》。”苏娜话刚说完,我们全班就面带微笑,异口同声,整齐有节奏地朗诵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我们的朗诵深刻地表达出了岳飞那一片赤诚的精忠报国心。雄壮有力、慷慨激昂的声音响彻了校园,回荡在校园上空。我们的精彩的朗诵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我们班获得了此次集体朗诵中年级一等奖。

  这次古诗词朗诵比赛,让我们懂得了要传承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不但为班级争光,夺得荣誉,还在比赛的准备过程中深刻领悟了人心齐,泰山移。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不怕失败,善于吸取教训的人,才能走向成功等人生道理。这真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活动。令人受益非浅。

古诗词的作文12

  以前我对唐诗宋词的印象并不是很喜爱,甚至有一些嫌恶。因为我还在幼儿园时,连几个汉字都不认识呢。诗词在我脑海之中的印象就是我的妈妈天天逼着我朗读背诵,我在那时特别讨厌。因为我就是鹦鹉学舌,根本不理解诗人的暗含的心情。特别是在有人的时候,妈妈还让我给她的一些朋友和亲戚背诵听,妈妈看上去很高兴的样子,我却痛苦,但是在我妈妈的逼迫下,还是背了几十首诗词。由于这种方式不有趣,所以后来差不多都忘记了。

  既然我对诗词的十分讨厌,后来是如何喜欢上了呢?有了三件事彻底改变我对诗词的态度。

  今年寒假期间,东方小学布置了一项背诵诗词的作业,并且开学后还要考试默写。我背诵起来很困难,都想放弃了。爸爸正好放假在家,就带着我一起背诵,并且给我讲解每首诗词的意境。比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首诗的意思,就是当你走过了重重的山峦,曲折的河水,正怀疑前面没有道路时,突然出现了一个花红柳绿的`小山村。比喻永远不要放弃,也许你再努力一下就可以成功。我经常在写作业时还使用这句话激励自己,千万不要放弃,在坚持一下,就可以完成作业。爸爸还经常和我比赛背诗词,他背上一句,我就要背诵下一句。我还自己创作了一首词。

  网络上的各种资料也帮助我很多。比如《了就读书》我就感觉非常有趣,因为他们使用非常幽默的方式介绍诗人的生*,和一些诗词背后有趣的小故事,每一期最后都选出一首诗人的经典作品进行详细讲解。我非常喜欢这种方式,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我又仔细阅读了《乐死人的文学史—唐诗》,《乐死人的文学史—宋词》这两本书,这本书采用漫画,超级访谈,各种八卦故事,和我们的以前的图书有很多不同。正好今年春节期间热播《*诗词大会》,爸爸给我看了几期,我觉得这个节目非常的好,它不仅可以给我带来新的知识,还帮我练习了很多我以前背过的诗词。我发现,竟然可以回答很多他们的问题。我感觉自己很有信心,将来我也要参加诗词大会。

  开学后,我们班主任张老师,特别举办了诗词演讲系列活动。我们班每位同学都在讲台前演讲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我特别精心准备了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为了我这个演讲,我还特别看了百家讲坛《金戈铁马辛弃疾》节目。还看了《辛弃疾铁血传奇》的电影,通过这些方式,我对辛弃疾有了很深的理解和认识,当我读到“可怜白发生!”的时候,我感受了辛弃疾的无奈,他对南宋收复中原的绝望。我们班的其他同学还讲解了很多诗人和作品。比如白楚伊讲解了岳飞的《满江红》,知道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警句,何家齐讲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影响特别深刻的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迈,韩孟成讲解的孟郊《游子吟》,背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还落泪了。韩储赫讲解了苏轼的《水调歌头》,程石讲解的李白的《将进酒》等。通过这些演讲我知道了更多的诗人,和诗词的意境。张老师还把我们的演讲视频放在我们班级的群里,对我们每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和指导,我们全班同学都变得喜欢上了诗词。

  有了这些新颖有趣的读书方式,使我对唐诗宋词有了浓厚的兴趣。古诗词不再是枯燥无味的文字。现在我每当读诗词时,我感觉诗词那一份优美。并且我在写作文时,还会引用很多诗词。今年我对诗词的改变,给我很多启发。不要死读书,连最基本的含义都不理解的背诵就是死背诵,这是枯燥乏味的。古人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我们不能有机会去行万里路,但是我们现代人可以使用多种方式去读书,去理解书。

古诗词的作文13

  读诗、悟诗、品诗、赛诗,诗的魅力无法言喻,在书海中遨游,真是一件令人身心愉悦的事。

  放寒假的时候,老师布置任务让我们积累古诗。学校为了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并督促我们再次温习古诗,决定在周二下午举行一次古诗吟诵比赛。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来了,我们一到三年级的学生都坐在四楼大厅。唐莉老师宣布规则,首先由耿老师用电脑抽签随机决定谁来背诗,抽到的同学到台前等待耿老师带给他们抽取两个诗题。评委老师将会根据选手背诵的熟练程度、表情、感情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

  映门淮水绿,留骑主人心……"清脆的声音传入耳中,这是一年级的小选手在吟诵古诗。别看他人小,但他上台一点儿都不紧张,看他的神态,沉着又镇定,不慌不忙地背完了两首古诗,轻松过关。

  接下来几个选手也都用洪亮的声音,饱满的感情,出色地完成了吟诵任务。终于轮到我们班级了,前两名选手也很顺利。抽到张某某上台的时候,我着实为他捏了一把汗。因为他抽到的古诗可能背诵的不熟练,又或是紧张了,他背了两句后卡住,背不下去了。想了一会儿,他又从头背了起来,我在心里暗暗为他加油。还好这次背下来了,大家都长舒了一口气,拼命为他鼓掌。

  通过努力,我们班荣获了集体第三名的好成绩,我们兴奋极了,这又为我们班级争得了一个荣誉啊!

  这次比赛让我懂得了,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更让我们全班同学懂得了团结拼搏的魅力。

古诗词的作文14

  只是短短几十分钟,我第一次感受到你的美。

  之前,我从未真正的去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着无形的美。它是有感情的,有时如温柔的女子,有时又似那雄壮的雄狮,有时又像那悲情的曲调……

  电视屏幕上《*诗词大会》这几个字眼,耳熟能详。但我没有想到这次,竟是改变我的、有着非凡意义的节目。

  看着那屏幕上的题目,我一概不知,想回答,但大脑却是一片空白。我懊悔不已,为何我当初没有认真的去学习诗词呢?为何我没有早点发现*诗词的独特魅力呢?

  我敬佩每一位选手,将那富有独特风格的诗词牢记在心间,脱口而出,而诗词嘉宾们的解析更是让我被诗词所吸引。

  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地美景都包含在诗的字里行间之中,杨万里笔下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站在庐山中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说诗句不长,但却有着无限的情感而韵味,单单是一个字也能有着许多体会,如《次北固山下》那一句“潮**阔,风正一帆悬”,的“一”流露出作者那悲伤,孤独的情感。

  王维的一首《清溪》虽说没有那高山,河水,但却足以,以景抒发自己的情感。“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的前半段都在描写那美景,而后面便插入自己所想表达的情感。你说,诗词妙在哪?就在此处。

  诗人在诗中发出喟叹:人生如此无奈,坎坷如此重重,还不如就此归隐算了。传说,姜尚曾钓渭滨,后汉有严光垂钓而隐出仕,向来以“垂钓”一词指代隐者。“将已矣”三字,令人回味悠长,然而作者并未隐居,只是是人万般无奈的美好理想罢了!你看,静下心体会诗词,便会与诗词心连在一起,诗词是多么有魅力啊!

  外国同*一样也有美景,但他们没有*的诗词,他们没有那复杂的文字,他们只有简短英文,祖国,是独一无二的!祖国是无法被替代的!

  *的诗人无数,每一位诗人在写下一首诗的情感是需要静静体会的。

  《琵琶行》写出琵琶女的"忧愁,流露作者的同情。《塞上曲》那无形中讽谏唐玄宗勿穷兵黩武,叙述军旅之事,还有王昌龄鲜明的爱憎都隐隐透露。

  我惊艳,那祖国古老的诗词!我爱你那无形的美!那祖国历史中的故事,都在诗词中被一代代人传诵……

古诗词的作文15

  乘一叶孤舟,重游历史长河。最摄我心魂的,依旧是那??

  抬头,便会想到“一行白鹭上青天”;俯首,便会想到“疑是地上霜”;观河,便会想到“一江春水向东流”;叶凋,便会想到“我言秋日胜春朝”。古诗词,我喜欢。吟一首《江南好》,优美的意境令人流连,我喜欢。唱一首《龟虽寿》,“老当益壮”随机浮现在眼前,我喜欢。哼一段《无题》,无私奉献,蜡烛春蚕,我喜欢。

  在我看来,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 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 ,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 的喜悦!

  从诗词 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 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O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

  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古诗词的作文16

  只是短短几十分钟,我第一次感受到你的美。

  之前,我从未真正的去感受到诗词中所蕴含着无形的美。它是有感情的,有时如温柔的女子,有时又似那雄壮的雄狮,有时又像那悲情的曲调……

  电视屏幕上《*诗词大会》这几个字眼,耳熟能详。但我没有想到这次,竟是改变我的、有着非凡意义的节目。

  看着那屏幕上的题目,我一概不知,想回答,但大脑却是一片空白。我懊悔不已,为何我当初没有认真的去学习诗词呢?为何我没有早点发现*诗词的独特魅力呢?

  我敬佩每一位选手,将那富有独特风格的诗词牢记在心间,脱口而出,而诗词嘉宾们的解析更是让我被诗词所吸引。

  祖国的大好河山,各地美景都包含在诗的字里行间之中,杨万里笔下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站在庐山中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虽说诗句不长,但却有着无限的情感而韵味,单单是一个字也能有着许多体会,如《次北固山下》那一句“潮**阔,风正一帆悬”,的“一”流露出作者那悲伤,孤独的情感。

  王维的一首《清溪》虽说没有那高山,河水,但却足以,以景抒发自己的情感。“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诗的前半段都在描写那美景,而后面便插入自己所想表达的情感。你说,诗词妙在哪?就在此处。

  诗人在诗中发出喟叹:人生如此无奈,坎坷如此重重,还不如就此归隐算了。传说,姜尚曾钓渭滨,后汉有严光垂钓而隐出仕,向来以“垂钓”一词指代隐者。“将已矣”三字,令人回味悠长,然而作者并未隐居,只是是人万般无奈的美好理想罢了!你看,静下心体会诗词,便会与诗词心连在一起,诗词是多么有魅力啊!

  外国同*一样也有美景,但他们没有*的诗词,他们没有那复杂的文字,他们只有简短英文,祖国,是独一无二的!祖国是无法被替代的!

  *的诗人无数,每一位诗人在写下一首诗的情感是需要静静体会的。

  《琵琶行》写出琵琶女的忧愁,流露作者的同情。《塞上曲》那无形中讽谏唐玄宗勿穷兵黩武,叙述军旅之事,还有王昌龄鲜明的爱憎都隐隐透露。

  我惊艳,那祖国古老的诗词!我爱你那无形的美!那祖国历史中的故事,都在诗词中被一代代人传诵……

古诗词的作文17

  唐人说,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仄仄,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悠远意象是诗;

  宋人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忧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霸气的是词;

  元人道,断肠人在天涯的思恋,白草红叶黄花的悠扬曲调是曲。

  ——题记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由此可见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去读。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你能透过某本书看到作者描绘出的意象时,就表明你用了心,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做塑造的意境。但,这只是前言,我真正想说的东西不是呼吁你们要多看书,用心看书。可是读书却让我真真实实的看到了这个世界。

  唐诗百首,宋词优美,元曲清悠,正是这些古人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给了我在阅读上最大的感想。

  我在古诗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王朝的衰盛,时光的`变迁;领略了被贬的无奈与对抱负难以施展的痛苦,年轻的豪情壮志;也从宋词中欣赏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大海的磅礴大气。我不得不感叹这些诗词曲中包含内容的丰富多彩。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成了我在阅读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收获。

  诗,是现代历史传承下来中最悠久的文化艺术。而它发展的时期也是在一个整个*历史来说最昌盛的朝代——唐朝。唐朝是一个注重与外交的朝代,但是唐朝在外交的同时,也深深巩固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唐诗得以闻名于世界,传承于中华。唐诗辞藻华美,音韵悦耳,所以我最喜欢读的自然也是唐诗。但对于唐诗收集最全的书籍并不是我们朗朗上口的《唐诗三百首》,而是《全唐诗》,这本书一共完好地保存了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唐诗,其中连作者都详细记载,共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优美的诗句。这么庞大的工程,其作者不可能为一人所编制,而是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本书所真正拥有的唐诗比起《唐诗三百首》来说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俗话人无完人物无完物,在众多唐诗中也分三六九等。唐朝的诗人中大部分分成现实主义派与浪漫主义派,在现实主义派的诗人中,最为代表的人物非杜甫不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浪漫主义派的诗人中的代表人物也是杜甫的好朋友---李白。但我最钦佩李白的诗。他的诗不仅抒发个人情怀,还表达出来对自由个性强烈的渴望与追求。诗词流利上口,语言自然,值得反复回味。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豪情万丈,有“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的寂寞孤独,亦有“低头思故乡”的哀婉思念。我更折服于他诗中的那份自在,仿佛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

  词,在元朝指的是合乐的歌词,所以很多人都称之名曲调、乐府等。词的盛行又与诗的年代不同。词不讲究对仗工整,所以它盛行于文风自由的宋朝。都说宋词宋词,所以在宋朝时期它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但是在这一时期的皇帝却很昏庸。但这在位年间的皇帝对于文学的推崇确没有阻断,反而使他更为昌盛,所以词在宋朝达到了一种实质的鼎盛。词,便是那时候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体。词的文风可以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说起婉约派,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因为女大诗人———李清照;而豪放派最为代表的人物必然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苏轼。文坛史上三苏的影响可是很多,我所爱的自然也是他。他的辞藻古典华美,内容更是奔放华美。他写下的词意境宽广,词风多变,每次下笔都有一种长袖泼墨的感触,每一句词句纵横天下,生动形象的倒映出苏轼的色彩,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也正因为这样,我总迷醉于他的文字。

  曲,这种文体我虽然并不了解,但元曲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也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可能是因为他在我国疆域版图最大的元朝,所以它的很多代表人物都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特色,元曲也便由此传承,一起和唐诗宋词*起*坐,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一般大家谈起元曲,最著名的便是马致远了吧。他的元曲代表作品《天净沙·秋思》,也是我们这群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是要背的,所以我为了解也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几个短短的词语组合便让我和诗人深刻进入到了一个悲凉哀愁的世界,也贴身感受了游子们的归家不得的悲惨心情。如今,枯藤依旧,昏鸦不在。天涯游子们骑一匹瘦弱的老马出现在一派凄苦的小乡村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从而深深地抒发了一个无法归家的天涯游子归而不得的哀怨缠绵。每每联想到这样一副情景,我的心中也跟着无限凄凉,对元曲的喜爱也更甚。

  诗词曲,截然不同的文体,也带给我三种无与伦比的感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阅读所带来的快感,也让我赞叹不已*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化。这些贯穿古今的文字,牵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们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方框文字,更大的是对后人得以品读的乐趣。

  这便是我眼中的诗词曲。

古诗词的作文18

  在我看来,太过单调,文言文太过枯燥。唯有古诗词,我打心眼儿里喜欢。遇到挫折想打退堂鼓时,想想杜甫那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满腔的热血,那豪情壮志,我欣赏,我敬佩,我说要向杜甫学习,我要吃透这句诗,我要奋发,要拼搏,我也想在努力的汗水挥洒过后,一览成功的喜悦!

  从诗词中,我看到了美,无与伦比的美,独一无二的美。

  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看到了;孔子那“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壮志,我看到了;李白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真挚,我看到了;李清照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惆怅,我看到了。

  夜深人静之时,我细赏古诗词,皎洁的月光洒下凄美的种子,我徜徉在小巷中,抒写出“散荃染别离,落苕抑割舍”的原创。哦,可爱的古诗词,领我步入美妙,怡人的意境。

  日落黄昏之迹,花败叶凋之痕,皆被古诗词揽入心中。阅读后,便刻入了我的灵魂。轻吟“我是断了线的纸鸢,无人懂就任其消散。化为一缕炊烟,岁月将其搁浅,又拂诗篇,可别越走越远。有了?一般的这些字眼,我不再是断弦。风又澜起,我的心扉不散。”

  从古诗词中,我学会了好多。我知道人生不可能风*浪静。既然这样,那我就学会承受,携手我最爱的古诗词,与所谓的命运抗衡!我的世界,只有一叶孤帆,风浪太大。我曾因此而沉沦,是古诗词教会我要坚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立誓要惊起人生中最美的那道波澜!

  未来的航程,不会一帆风顺。我有古诗词,我会稳坐我的小船,为梦而扬帆。“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小草尚此坚强,我自然不该怯步。我们大家,都该如此。古诗词,对你,言无尽、情更是无尽!

  初一:程凌晓

  点评:小作者体会到了古诗独特韵味,看到了别样的美丽。但是结构层次可以更清晰些,语言表述也可以更优美。


古诗词的作文18篇扩展阅读


古诗词的作文18篇(扩展1)

——古诗词的作文10篇

古诗词的作文1

  我喜欢古诗词,因为诗词让我领略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儒雅,“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珍惜,“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达。

  走进古诗词的春天,欣赏着“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的美景,感受着“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生动,想象着“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的浪漫;踏入古诗词的炎热,眼前呈现李白“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的悠然自得;流连在古诗词的秋天,有“纷纷坠叶飘香砌”的情怀,也有“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五彩斑斓;徘徊在古诗词的寒冷,既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惊叹,又不舍“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的喜悦。

  古诗词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是一篇篇华彩的乐章,给我带来了美的享受,我喜欢古诗词。古诗词让我沉迷,让我爱不释手,这就是喜欢古诗词的我。

古诗词的作文2

  ●生命就是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献身精神。

  生命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

  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与豁达。

  生命就是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看见“雁排长空,鱼翔浅底”,也许你会感悟到生命的多姿多彩;诵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也许你会感悟到大漠的宽广无垠;读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你也许会感悟到生命的坚韧。其实一切的哲理都寄寓于我们周围的事物中,这时只需我们具有一颗细腻的心随时感悟人生的真谛。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羁;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骨气就是叶挺“人的身躯怎能从狗的洞子爬出”的凛然不惧。

  ●我向往幽闲,我喜欢清纯,我心仪静谧,我追寻祥和……我向往“采菊东篱下”的那种幽闲,我喜欢“清水出芙蓉”的那般清纯,我心仪“人迹板桥霜”的那片静谧,我追寻“低头弄莲子”的那股祥和……

  ●巧妙的展示知识面

  14岁的我爱读书。不知何时,儿时的嬉笑已成了回忆。当有些人沉溺于网吧,有些人热衷于神聊,日暮灯下,我却端坐捧读,为屈原壮志难酬扼腕不*,为朱自清的朴实自然感动不已,驻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跟着三毛迷路在撒哈拉沙漠,听张爱玲讲那30年代的旧上海的往事,我总会有陶醉之情,久久不愿暂别,直至夜阑人静。

  在那里,我倾听“旷野的呼声”、“喧哗与骚动”,看见“伊豆的舞女”,感受“百年孤独”。

  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

  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

  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九曲黄河;

  我爱那“*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

  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

  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古诗词的作文3

  说到古诗词,你的脑子里肯定先蹦出来的是山啊,水啊,月啊,故乡啊,太普遍。如不是登峰造级之作,实在难以引起人的兴趣去读、去品了。

  而那些隐藏在诗中的潇洒,却总被人淡忘。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多么高的意境,多么超凡脱俗的潇洒?在我的印象里剑客是很酷的,但作为一个杀手的剑客,在惩奸除恶之后还拂一拂衣袖,潇洒离场,这是多么有仙气的生活。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侠客生活?作者勾画的侠客快意江湖,拔刀相助,实在让人赞叹:好一个潇洒义士。

  “仰天长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又是一个自由之人,不被条条框框所约束,只为追求自己的理想,如此一个有抱负,有作为,有气节之人,怎能不称他为大丈夫。怎能不说这是一个超越了世俗,洒脱而潇洒的大男子。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一个士兵,也许默默无闻,但他有为国捐躯的勇气,他看透了生死——生又何妨,死有何妨?此刻唯一不变的唯有心中的信仰——为国家而战,这样的"爱国之人,战死时也添了几分潇洒,只不过,这样的潇洒令人尊敬。

  人么,总是喜欢潇洒的,不管是侠客的潇洒、自由的潇洒还是为国捐躯的潇洒。我也不例外,但你若问什么是潇洒。若你能看破红尘,超越生死。并且有自己的追求时,我想你的人生,也能“潇洒走一回”了吧。

古诗词的作文4

  “不”我们小组再次唉声叹气,耳边传来别人的欢呼声。

  “开始了,开始了”老师大声喊道,我们挤来挤去,大家都快快回到座位,准备古诗词大会。屏幕一亮,5个大大的字,在我眼前闪烁一一古诗词大会。看到这5个字,我自信满满,因为我已经把75首的古诗,背得滚瓜烂熟,我心有成竹对着老师大喊:“我们组可赢定了。”

  第1题是飞花令。要说出有“花”字的古诗词。不是吧!不是吧!第1题就已经打倒了我。“老师,我能把刚刚的话收回来吗?我现在就想认输行不?”我红着脸小声嘀咕着。不要被老师的“千里耳”听见了。老师笑笑说道:“小红你小组确定要放弃吗?”我们小组听后,用着狠毒的眼神看着我,让我瑟瑟发抖,并摇摇头了刚刚笑笑说:“老师不了,不了。”老师笑笑问道:“谁会?哪位同学谁会?”全班鸦雀无声,安静的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震耳欲聋。小明站起来,他自信满满地回答道:“柳暗花明又一村。”听到这里和我同学们都非常的惊讶,有一些同学已经开始了鼓掌。

  第2道题便开始了,要说出有“月”字的古诗词。这个可简单了,全班都在抢着举着手,一声退下又来一声“老师我来,我来”班里这时大声轰动。我们小组可是非常的幸运,这刚好是我们小组的必答题。我快速站起来,胸有成竹说道:“海上明月共潮生。”聪明的我被我们组得了一分,小组的成员看我的眼色也似乎好了一点,我沾沾自喜。

  可是隔壁小组似乎在开挂似的,疯狂得分。最终经过隔壁小组的.努力,隔壁小组获胜了。教室都是他们的欢呼声,和喜悦的味道。可是我们并没有伤心,因为我们太过于“善良”,只是先让他们得意一下。

  这次活动不仅给予了我快乐和欢乐的心情还让我学到了许多的课外知识。

古诗词的作文5

  近几年,《*诗词大会》可谓是一档家喻户晓的节目,掀起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高潮。今年寒假,我也和家人认真地观看了《*诗词大会第四季》,选手们个个满腹诗书、出口成章,再加上绚丽的舞台、幽远的配乐,我感觉身心都被陶醉了,让我充分领略了诗词的魅力,更加激发了我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观看,我认识了很多大诗人呢!比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以及“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等等,他们让我学到了最美的语言,也让我从诗词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他们深厚的家国情怀。现在,学习古诗词已经成为我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春天,我会想到“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夏天,我会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瑟瑟秋风吹起,我会朗诵“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冬天,我会背诵“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学习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我会用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勉励自己;与外地姥姥家的小伙伴分别时,我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安慰她……

  每一首古诗词,诗人都仿佛为我们展开一幅美丽的画卷,娓娓道来一个动听的故事,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吧!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要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加油!

古诗词的作文6

  在上个星期五的下午第二节课的时候,我们班举行了一场古诗词大赛,我是我们这个组的组长,我们班同学都跃跃欲试,这一节课,是这一天气氛最高潮的一节课。到现在,我清清楚楚地记着那天上课的情景。

  那天,老师一来就开始比赛,我们组是第一个轮到的。

  “第一轮,诗歌朗诵,现在开始!有请第一组代表!”老师大声宣布着。我想让李宁娴打头阵,可李宁娴却迟迟不愿意上去。老师为了不让我们浪费时间,便让同学从十开始倒数:“十、九、八......”我尽力劝李宁娴,让她上去,却为了自己也可以上去,“零!”我们的机会就这样浪费了,眼巴巴地看着别的组加分,心里真不在滋味!

  第二轮是背诵诗歌,到我们组了,我飞快地走了上去,生怕有错过了这一分,终于,我为我们组赢得了一分,我心里是多么欢喜啊!

  接下来的环节,大多数都是抢答题,我可不愿意白白浪费你们多的机会!看看我们的组员,也一个个准备一跃而起,抢机会!

  总觉得那节课的时间真的像光的速度一般飞速前进。最后算总分的时候,我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黑板,在心里算出第一、第二、第三名,结果,老师宣布我们组是第二名,我仔细地看了一下分数。啊!我们距离第一名只有一步之遥!一分之遥啊!那一分这是第一轮诗歌朗诵古诗能得的分啊!我真是好后悔啊,当初,我怎么不上去呢!

古诗词的作文7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朗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折断的戟沉埋在沙子中,虽长满了锈,但还是没有烂掉,把它放在水中洗一洗,磨一磨,显示出它是三国时期留下的兵器。诗人联想当初,在那里发生了赤壁大战,那时要不是起了东风,让周瑜有机可乘,火攻成功,那么东吴就会失败,连大乔小乔也会变成曹操的俘虏,锁在铜雀台上让他尽情享受玩乐了。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的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长江边散步偶尔发现一只断了的戟,从这只断戟联想到了那次赤壁大战。后两句写诗人对这次大战的看法。人们都认为周瑜在这次战争中的伟绩可佳,而诗人却全面地看问题,如果当时没起东风助周,那么东吴就会失败,曹操便会大获全胜,历史就会改写。

  诗人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使诗篇既有韵味又让人深思。 折断了的戟,使人深思,大战中的东风,更让人难忘。若真的没有那东风,周瑜能赢吗?打赢一场战争是多种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同样,我们看待事物要客观全面地分析,任何事情的结局都与多种因素联系在一起。这首诗的寓意告诉我们,要做成功一件事,离不开必需的"条件,否则,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 这首诗虽短,确让人读后很有回味,可见诗人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描写水*,我深深钦佩古诗人。

古诗词的作文8

  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古诗《锄禾》,是我会背诵的第一首唐诗,就是它领我走进古诗的海洋。小时侯,听爷爷说,我的爸爸酷爱唐诗,他虽然没考上学,但对唐诗情有独钟。

  久而久之在爸爸的熏陶之下,我也变得诗情画意起来,也常常能吟诵几句。有一次,爸爸教了我一首《长恨歌》,其中有一句最令我难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爸爸告诉我这句话虽然只有十个字,但它告诉我们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要不然等老了再学就来不及了只能留下满腔的悲伤。这首诗中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使我很困惑,因为我不懂诗人为什么要写这句话,我觉得这句是多余的。

  后来我就去问学识渊博的老师,老师便笑着替我解答,原来诗人这段景物描写是为了下文的"铺垫,使意境更好地烘托出来。就这样我又从古诗里面学了一招,这招在我*常的习作中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我的作文添了不少色。所以我越来越爱古诗词了,因为读古诗不仅让我丰富了知识,而且了解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代文化。古诗还让我学会了很多写作技巧。比如我从古诗中知道了结尾要写得达到总结全文的作用,这样才能画龙点睛,我知道了写作时有些地方要高度凝练而有些地方要写得细致入微。

  我还知道了写作时要分段明确,条理清楚才能让人读来舒适,拿到高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中华古诗词我爱你!从你的字里行间里我受益匪浅。

古诗词的作文9

  古诗词,是我们*的传统。它含蓄韵集,词藻优美。每一首诗都有它独特的意境,短短的几句,就能将人们带进诗人的世界中。细细品味字句,就像品尝一杯龙井茶,在唇齿间留下淡淡清香。

  怎样品读一首古诗呢?这是一门学问。

  学问就自然有专家。今天,我们很有幸听到了专家的指导。她就是来自杭州市少儿图书馆鹤矾老师,知识渊博的她引导我们一步一步品读古诗词。

  讲堂里,散发着一阵墨香。她清了清嗓子,娓娓道来。“首先,我们从《游园不值》开始。谁知道,为什么主人会‘小扣柴扉久不开’?”

  经过一番讨论,我们得出了答案——主人是因为爱惜自己那美丽的花园而不开门,或是他闭门谢客了。这一首诗,虽然没有直接写花园里的繁华,而是用“一枝红杏”来显出“春色满园”,以点示面,让人陶醉其中。想象一下,那花园是多么姹紫嫣红,那枝从墙上探出来的红杏是多么可爱。

  接着,老师出示了几首诗。他们都是同一个主题,但表达的观点截然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写项羽自刎,乌江却有不同的想法——能或不能卷土重来?对此有更合理的解释吗?

  在听了老师阐述项羽的生*之后,我们一一赏析了这几首诗。“在雄心、胆量上,项羽是可以反败为胜的,他还是有统治军队的能力的,在他以前当西楚霸王的时候,就是一个强国的领袖。但在安邦、重才、善待士兵上,项羽是失败的。他曾以酷刑对待忠于自己的大将、谋士及其他良臣,到了最后,就没有人来投奔他了。没有将士,又怎能成军,怎能卷土重来?”“在这儿,每一首诗,是因为诗人的性格、当时的社会风气等而不同。但无论是满怀壮志,还是冷眼旁观,他们的观点都是有理有据的"。”

  品诗,就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受那微妙或强烈的感情,再斟酌思索,便能抓住诗里字句的秘密。走进一首诗,就像在一条河上行船。时而疾风骤雨中坚强,毅然挺立;时而驾着清风漂浮在镜子般的湖面,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悠然吟唱……最终,划向诗的秘密,划向诗的天堂。

古诗词的作文10

  唐人说,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仄仄,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悠远意象是诗;

  宋人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忧愁,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霸气的是词;

  元人道,断肠人在天涯的思恋,白草红叶黄花的悠扬曲调是曲。

  ——题记

  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由此可见读书最重要的是用心去读。

  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你能透过某本书看到作者描绘出的意象时,就表明你用了心,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做塑造的意境。但,这只是前言,我真正想说的东西不是呼吁你们要多看书,用心看书。可是读书却让我真真实实的看到了这个世界。

  唐诗百首,宋词优美,元曲清悠,正是这些古人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给了我在阅读上最大的感想。

  我在古诗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王朝的衰盛,时光的`变迁;领略了被贬的无奈与对抱负难以施展的痛苦,年轻的豪情壮志;也从宋词中欣赏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大海的磅礴大气。我不得不感叹这些诗词曲中包含内容的丰富多彩。而这一切的一切就成了我在阅读过程中收获了许多书本上无法学到收获。

  诗,是现代历史传承下来中最悠久的文化艺术。而它发展的时期也是在一个整个*历史来说最昌盛的朝代——唐朝。唐朝是一个注重与外交的朝代,但是唐朝在外交的同时,也深深巩固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唐诗得以闻名于世界,传承于中华。唐诗辞藻华美,音韵悦耳,所以我最喜欢读的自然也是唐诗。但对于唐诗收集最全的书籍并不是我们朗朗上口的《唐诗三百首》,而是《全唐诗》,这本书一共完好地保存了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唐诗,其中连作者都详细记载,共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优美的诗句。这么庞大的工程,其作者不可能为一人所编制,而是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本书所真正拥有的唐诗比起《唐诗三百首》来说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俗话人无完人物无完物,在众多唐诗中也分三六九等。唐朝的诗人中大部分分成现实主义派与浪漫主义派,在现实主义派的诗人中,最为代表的人物非杜甫不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浪漫主义派的诗人中的代表人物也是杜甫的好朋友---李白。但我最钦佩李白的诗。他的诗不仅抒发个人情怀,还表达出来对自由个性强烈的渴望与追求。诗词流利上口,语言自然,值得反复回味。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中的豪情万丈,有“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中的寂寞孤独,亦有“低头思故乡”的哀婉思念。我更折服于他诗中的那份自在,仿佛天地间只有他一个人。

  词,在元朝指的是合乐的歌词,所以很多人都称之名曲调、乐府等。词的盛行又与诗的年代不同。词不讲究对仗工整,所以它盛行于文风自由的宋朝。都说宋词宋词,所以在宋朝时期它的发展也达到了巅峰。但是在这一时期的皇帝却很昏庸。但这在位年间的皇帝对于文学的推崇确没有阻断,反而使他更为昌盛,所以词在宋朝达到了一种实质的鼎盛。词,便是那时候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体。词的文风可以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说起婉约派,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因为女大诗人———李清照;而豪放派最为代表的人物必然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苏轼。文坛史上三苏的影响可是很多,我所爱的自然也是他。他的辞藻古典华美,内容更是奔放华美。他写下的词意境宽广,词风多变,每次下笔都有一种长袖泼墨的感触,每一句词句纵横天下,生动形象的倒映出苏轼的色彩,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也正因为这样,我总迷醉于他的文字。

  曲,这种文体我虽然并不了解,但元曲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也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可能是因为他在我国疆域版图最大的元朝,所以它的很多代表人物都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特色,元曲也便由此传承,一起和唐诗宋词*起*坐,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一般大家谈起元曲,最著名的便是马致远了吧。他的元曲代表作品《天净沙·秋思》,也是我们这群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都是要背的,所以我为了解也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几个短短的词语组合便让我和诗人深刻进入到了一个悲凉哀愁的世界,也贴身感受了游子们的归家不得的悲惨心情。如今,枯藤依旧,昏鸦不在。天涯游子们骑一匹瘦弱的老马出现在一派凄苦的小乡村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从而深深地抒发了一个无法归家的天涯游子归而不得的哀怨缠绵。每每联想到这样一副情景,我的心中也跟着无限凄凉,对元曲的喜爱也更甚。

  诗词曲,截然不同的文体,也带给我三种无与伦比的感受。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阅读所带来的快感,也让我赞叹不已*古代源远流长的文化。这些贯穿古今的文字,牵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们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的方框文字,更大的是对后人得以品读的乐趣。

  这便是我眼中的诗词曲。


古诗词的作文18篇(扩展2)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8篇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

  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怪:惊异,骇疑。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按:稼轩南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ng亮):一双。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诗极言洞庭湖宽广,似将*大地分裂为二。坼(chè彻):裂开。

  ⑹“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盖当时堪与曹、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此暗合。敌:匹敌。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战旗。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⑼“叹人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

  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怪:惊异,骇疑。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按:稼轩南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ng亮):一双。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诗极言洞庭湖宽广,似将*大地分裂为二。坼(chè彻):裂开。

  ⑹“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盖当时堪与曹、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此暗合。敌:匹敌。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战旗。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⑼“叹人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3

  原文: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译文

  站在西岸向东岸眺望,视线被如烟似雾的树林隔断,看不到江东路上走来的情人。我想只有在梦中往来相会,才不怕被江水阻拦。

  灯下写了无数封情书,但想来想去找不到传递的人。即使想托付鸿雁传信,可是已是秋末了,时间太晚了。

  注释

  1、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林。

  2、江东路:指爱人所在的地方。

  3、阑(lán)住:即“拦住”。

  4、书:信。

  5、算:估量,这里是想来想去的意思。

  6、直饶:当时的口语,犹尽管、即使之意思。

  7、分付:交付。

  8、秋将暮:临近秋末。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黄庭坚被贬谪西南时。从字面上来看,此词完全可以看作是一首吟咏恋思之作,但结合词人的身世,方知这实是一首抒情寄慨之词,表达的是词人被远谪的无奈及盼东归而无望的痛楚之情。黄庭坚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坐元祐党籍,于*得势时被贬谪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此词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写成的。

  赏析

  这首词寄托了深刻的离愁和相似,表现了梦幻与现实的矛盾。全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说来,由不能相会说起,至遥望,至梦忆,至对灯秉笔,终至传书无由。通过一段连贯的类似独白的叙述,用“望”、“梦”、“写书”等几个发人想象的细节,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首句开门见山,交代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在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瞭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梦,是遂愿的手段,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在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阑住”,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不怕江阑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思量”,即打算做。

  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算没个、人传与”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画,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庸“算”、“直绕、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婉曲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此词以纯真朴实的笔调书写相思之情,全词明朗率真、情真意切,确乎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4

  有赠

  唐代崔珏

  莫道妆成断客肠,粉胸绵手白莲香。

  烟分顶上三层绿,剑截眸中一寸光。

  舞胜柳枝腰更软,歌嫌珠贯曲犹长。

  虽然不似王孙女,解爱临邛卖赋郎。

  锦里芬芳少佩兰,风流全占似君难。

  心迷晓梦窗犹暗,粉落香肌汗未干。

  两脸夭桃从镜发,一眸春水照人寒。

  自嗟此地非吾土,不得如花岁岁看。

  译文

  不要以为远离故乡的游子都会思乡断肠,川中的美女身段窈窕,肌肤似雪,玉手纤纤,浑身散发着馨香。

  美人最美的地方就是气质,周身都笼罩着动人的风韵,比剑时,取胜的关键往往靠的是持剑人眼里的杀气。

  那美人一舞,柔软的姿态更胜江边的柳枝,腰肢纤细,堪比小蛮,我迫不及待想要跟她说话,连那如珠玉般动听的歌声都不想听下去了。

  只可惜你不像卓文君那样大胆,邂逅司马相如之后敢与之私奔。

  锦囊虽然很香但是还少了佩兰这味香料,一个人若想要十全十美也着实不易。

  我还沉浸在自己刚才做的梦里面,看看窗外天还未明,昨晚涂的胭脂已经掉落,你的肌肤上还有未干的香汗。

  我看看镜子里,你的脸如刚刚绽放的桃花,翦水秋瞳,眼眸明丽,眼神清澈,顾盼生辉。

  只可惜我不能永远待在这里,每天欣赏你如花般美丽的容颜。

  注释

  王孙:卓王孙,卓文君之父。

  卖赋郎:司马相如。

  自嗟:自己嗟叹、叹息。

  不得:不能;不可。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5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6

  《敕勒歌》原文及翻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

  辽阔的敕勒大*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赏析

  诗的前六句写*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注释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敕勒川:川:*川、*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③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④穹庐(qióng lú):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⑤笼盖四野(yǎ):笼盖,另有版本作“笼罩”(洪迈《容斋随笔》卷一和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苍苍:苍苍:青色。苍,青,天苍苍,天蓝蓝的。

  ⑦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⑧见(xiàn):同“现”,显露。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7

  原文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

  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怪:惊异,骇疑。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按:稼轩南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ng亮):一双。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诗极言洞庭湖宽广,似将*大地分裂为二。坼(chè彻):裂开。

  ⑹“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盖当时堪与曹、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此暗合。敌:匹敌。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战旗。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⑼“叹人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8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9

  《石壕吏

  原文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0

  潼关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

  ——清代·谭嗣同《潼关》

  译文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奔腾而过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太过约束,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

  注释

  潼(tóng)关:关名。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北,为古代东西往来的要隘。

  终古:自古以来。

  簇(cù):丛聚。

  河流: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束:约束。

  不解*:不知道什么是*坦。

  解:懂得。

  赏析

  此诗打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明;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原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诗的打句以一种远景式的遥望,展现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紧接着,第二句以轻捷、有力的笔调,将“秋风”“原蹄声”引入诗中,不但以听觉形象补充了前一句所造成的视觉形象,进一步渲染出潼关一带独具的氛围,而且打破了原先画面的静态,给全诗增添了一种动感。对于久处书斋的文弱书生来说,萧瑟秋风也许是惹人伤感的凄凉之物,但对胸怀大志,亦文亦武的诗人来说,秋风中那矫健的原蹄声却更能催动豪情。他在壮阔的天地间策原驰骋,感到欣喜,感到痛快,感到精神上的极大的自由。

  接下来的三、四句,则转从河和山方面来写。在前面那种状态下,诗人极目四望,眼前的自然景物也呈现出新奇的姿态: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原,但仍嫌受分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坦,一更比一峰高。这样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就把潼关写活了。同时将写景与言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融进了诗人明求冲破约分的奔放情怀,是自我性格含蓄而又生动的描绘。

  这里的诗人即高山、大河,高山、大河即是诗人。因为诗人已把自己的精神投射到了高山、大河之上,在高度的审美愉悦中,诗人已与高山、大河进入了同一状态,彼此相融,浑然不分而这“犹嫌分”“不解*”的黄河,高山,即是诗人傲岸不羁雄奇磊落胸怀的写照是诗人特有的.冲决一切罗网、奋发昂扬的心态的外化。

  诗人在这打诗中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扩张式的、外拓型的心态。这是一种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所急需的新型人才应有的精神状态。它昭示了诗人短促而轰轰烈烈的一生,即将就此展开。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1

  梅雨

  柳宗元〔唐代〕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译文

  杨梅结实正是阴雨连绵的时候,天地苍茫一片,时间恰是晚春。愁深难眠更哪堪楚猿夜啼,好梦易醒禁不住越鸡伺晨。雨雾朦朦从海隅直达南极边的尽头,江涛汹汹淹没了北去的渡口。身上的白衣被江南的梅雨墨染,却不是京城的尘埃所为。

  注释

  梅雨:农历四五月间,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其雨叫梅雨,也叫黄梅雨,梅实:杨梅的果实,俗称杨梅。楚、越:泛指江南,这里都是指江南的永州,永州是荆楚的最南端,也是南越的最北处。海雾:海上的雾气。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此处借其乡思之苦的意。江雪:江涛如雪,一作“江云”。北津:北去的渡口。“素衣”两句:素衣,白色的衣。这里是化用典故,谢脁诗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这是说“京洛有许多灰沙,白衣服都被染成黑的了。”柳宗元是反其意而用之。

  赏析

  首联写实景。梅子成熟时,正是江南晚春季节。阴雨绵绵,大地苍茫一片,这梅雨,有时一下就是十几天,甚至一月余。在这样的季节里,一个长居江南的人也会感到愁闷,更不必说是“俟罪非真吏”的流放囚徒了。对这梅雨中的沉闷更加不适应,更是愁上加愁。作者在这一联写“苍茫”的梅雨,就给诗定下了“忧愁”的基调,这“忧愁”是沉沉地压在诗人的心头,挥不去,驱不散,化不开。颔联写柳州之荒凉,夜里能听见猿猴悲啼,早晨被远处的鸡声惊醒,皆言人烟稀少。愁与梦,更是诗人不得志的心态写照。颈联写天气景象,一片朦胧晦暗,恰好是诗人此时境遇的象征。尾联用典。陆机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谢朓诗:“谁能久京洛,缁尘染素衣”。字面写白色的衣服变成了黑色,但不是京城尘埃所染,而是边城气候。言外之意却是从此入京无份了——政治前途何其渺茫,心里必定愁苦。

  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借苍茫细雨来抒发作者无边无际的思乡忧愁;蒙蒙、沉沉的细雨,就是作者那深深、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借景抒情,情随景生,景随情移,情景交融。诗中的一个“愁”、一个“梦”,点化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情与景紧密联在一起,是有独特沉郁的风格。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2

  《渔父四首其四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

  译文

  渔父仰天大笑、吟唱,轻飘飘的江鸥在飞翔,宽阔的长江上吹洒满江风雨。江边骑马奔波的当差的小官,现在竟然借我的小船往南渡过长江。

  注释

  轻鸥举:轻盈的鸥鸟飞起来。

  漠漠:云烟弥漫。

  赏析

  “渔父笑,轻鸥举,漠漠一江风雨”,写渔父从酒醒之后的大笑、大吟的悠然闲适的神情。仰天而笑“轻鸥举”,隐喻渔父如海鸥那样自由飞翔。*视而笑“漠漠一江风雨”,隐喻渔父如江阔那样的心胸,无视风雨。这是自然的壮观,也是渔父的身影。渔父与自然融为一体了,恬淡悠然。

  “江边骑马是官人,借我孤舟南渡”,以写实对比的手法,进一层以官人的奔波映衬出渔父的悠闲,突出了官人高贵反而累赘、无能,渔父卑下反而自由自在。“笑”中最能令人深思的是笑官人:一群群骑马的官人,这时也不得不借渔父的“孤舟”南渡。嬉笑诙谐之情,表现在最后两句中。

  第四首词先描景,后叙事,景事相缀,以“笑”为中心线,贯串全词,写出了渔父的闲适自由的生活情景。也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生活,呈现出一股逸然超脱的思想情趣:静谧的荒野江边,质朴的莞尔而笑的渔父与轻盈自由的江鸥为伴,跟风雨中追名逐利的官人构成鲜明的对照,作者的美丑标准也在这里明显地得到标示。这一点,又是在非常自然的化工妙手中表现出来,显示出一种“真态”的村野气息。

  苏轼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3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4

  原文:

  有怅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更吹起,霜条孤影,还记得,旧时飞絮。况晚来,烟浪斜阳,见行客,特地瘦腰如舞。总一种凄凉,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酿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挟来阵阵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阳光,投下惨淡的影子,渐渐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别的地方,你走了,一阵阵萧索的风,带来易水上的苍凉。那风呵,又吹起来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尽霜冻的柳枝啊,落下最后一片黄叶,影子是这样的孤单。还记得吗,还得那飞絮如雪的时候?我久久瞭望你远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临,浪花飘起来了,是茫茫的烟雾,迷糊了最后一抹夕阳。只有那孤苦柳树,迎来匆忙的过客,扭动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轻轻地舞动。

  春天里,我们彼此相爱,却在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无数相思的落泪。回忆起携手并肩时的亲密,那份感伤,就象无数的细绳把我的心捆扎。笙歌劲舞的画舫,依然绕着河岸缓缓地移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是这样的冷落,水在流,云还是那样地飘,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儿,你在何处。想着那些相恋的日子,如同一阵吹来的东风,可是那是多么微弱风呵,吹不进重叠的窗帘,只是让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间。我只能等待那个梅花的精灵,在夜阑人静的时候,在月淡星稀的时候,我对她说出自己心中的苦闷,让她传达我对你深深的思念。

  注释

  ⑴金明池:词牌名,秦观创调,词咏汴京金明池,故取以为名。

  ⑵怅:失意,懊恼。

  ⑶萧萧:风声,草木经风摇落之声。

  ⑷霜条:经霜的树枝条。

  ⑸旧时飞絮:化用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之九:“春尽絮飞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⑹晚来:夜晚来临之际。

  ⑺行客:来往的行旅客人。

  ⑻燕台佳句:燕台,又指燕昭王延揽天下贤士的黄金台。柳氏此处喻指几社文人雅集赋诗的地方。

  ⑼春日酿成秋日雨:指当年几社名流与柳氏交游,曾为她作春闺风雨的艳词,竞成为今日飘零秋雨的预兆。

  ⑽畴昔:过去,以前。

  ⑾如许:如此,此为概指之辞。

  ⑿绕堤画舸:化用汤显祖《紫钗记》中“河桥路,见了些无情画舸,有恨香车”句意。

  ⒀忆从前:“忆”,回忆。此为回忆从前那些相恋的时光。

  ⒁眉儿愁苦:陆游《钗头凤》:“一杯愁绪,几年离索”,表现词人怀念恋人,柔肠寸断的心绪。

  ⒂梅魂:化用苏轼《复出东门诗》:“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

  ⒃伊:彼,他或她。

  赏析:

  作者:佚名

  《金明池·咏寒柳》中的柳具有独立自主的自由心性与主体意识,不依附于某个实体,虽慨叹凄凉的境遇,却没有失去自我的主体意识,期望与梅魂*等地对话。这一改柳往日柔弱不堪攀折的形象,为柳重塑了刚毅的品格,而这种刚性气质则是来自于诗人主体的独立人格意识与自由心性。

  上阕明写柳而暗写人生的遭际。“有恨寒潮,无情残照,正是萧萧南浦”,“南浦”一词缘于江淹的《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人喜聚不喜散,对于送别总是很敏感的,分别总会令人为之愁肠百转,泪湿衫袖。此词开头便把地点定在这样一个令人的情绪易较为之伤感的环境中,在这样一个送别的地点,又是一个这样的秋日的黄昏,残阳西挂,满目凄凉,伴随着泠泠的寒风。

  “更吹起,霜条孤影。”一个“孤”字,更为这凄凉的环境*添一丝的无助、孤独。起语全用冷色调的词,刻画了一个凄凉暗淡之境,写尽了柳如是人生的孤独、无奈的心境。“还记得,旧时飞絮”一句,把时间由现在推向过去,现今的生活是孤独、无助的,那以前的生活呢?“旧时飞絮”便是最好的回答了。词人在这里用了“柳絮”这一意象,“柳絮”无根无蒂任风吹落,随意飘荡,多令人产生怜悯之情,因咏《燕台诗》而痴恋其人。又燕台曾是当年燕昭王招揽贤士的黄金台。此处的用典,言约而意丰,它既暗含了词人与陈子龙通过诗词唱和结为知音,又同松江名士诗酒*度过了人生的一段美好的时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

  词人在上阕的最后用“尚有燕台佳句”结尾,是因为这段生活曾给她人生不少的慰藉,致使她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生活,仍不禁泪流涔涔。词的下阕主要是借回忆过去来写对爱情的固贞执守。换头处,词人用“春日酿成秋日雨”一句,既承接了上阕的结句,又为下面的忆旧展开了铺垫。与陈子龙的短暂的相识、相恋给诗人暗淡的生活带来些许的慰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点亮色,但这短暂的欢娱却为以后埋下了如此的苦楚。一句“秋日雨”写尽了人生的变故。

  “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忆从前,一点东风,几隔着重帘,眉儿愁苦”,词人想过去,痛惜今日,写尽相思之苦,“纵饶有,绕堤画舸,冷落尽,水云犹故”,画舸本是欢情之物,但即使拥有了它,自己依旧是先前的那个自己,或许更多了一点孤独、寂寞,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了情人的陪伴。“一点东风”这里暗指陈子龙,没有了他,致使词人一生“眉儿愁苦”,“虽知己而必别”,互为知己的爱人却注定无法终生厮守在一起,这又是何等的令人怅惘之事。

  下阕词人以“待约个梅魂,黄昏月淡。与伊深怜低语”结句,这里是借用了汤显祖的《紫钗记》的故事来向情人表明自己的心迹,也同时向迫使二人分手的势力进行的坚强的反抗,但同时也对未来带有些许的幻想与渴望。《紫钗记》中,霍小玉在微月半遮寒梅怒放下爱上了诗人李益,两位有情人几经困难落幕前终于在长时别离后团圆,此时的他们赠诗唱和,句中最让人难忘的还是“淡月梅花”景,柳如是引用“梅魂”分别是把自己和情人设想为剧中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够团圆,到那时“与伊深怜低语”。通过词的下阕,可以看出,柳如是对爱情是忠贞的、执着的,她对陈子龙是有着刻骨铭心之情的。

  柳如是的词“浓纤婉丽,极哀艳之情”,她以一个女子的细腻的感触来写自己的情感经历,故而真切感人,她让人洞察了她的不幸的人生遭际,以及在困境中她对爱情的固贞、执守和对命运的不屈从。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5

  石壕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原文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戍边在邺城。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的人苟且偷生,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回来了!里再也没有别的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虽然老妇我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立刻就去投向河阳的战役,还来得及为部队准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作品简介:

  这是杜甫著名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潼关、石壕,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等九节度使步骑二十功赎罪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战争吃紧,唐王朝为补充兵力,到处征兵。这时,杜甫正由新安县继续西行,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捉人,于是实录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诗中刻画了官吏的横暴,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自己的。

  作品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以耳闻为线索,按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6

  原文:

  壬申夏泛舟西湖,述怀有赋,时予别杭州盖十年矣

  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无际。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生意?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

  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两般春梦,橹声荡入云水。

  译文

  天风浩荡,将我吹落到这湖山之间,西湖的风景果然秀丽无匹。曾在北京渡过少年时代,此时回忆起在京华的生活,只觉得茫茫无际,感慨万端。那点微末的功名职位,岂是我*生志向所在?要是我的老乡苏小小知道了,一定会笑话我生计安排失当。

  在西湖游赏,只见斜阳半坠,湖堤上春草如茵,这般景色顿时惹起了我的愁思。我的理想何处可以觅得呢?徒然对着渺茫湖水寄托我的幽思。心中涌起愁思时以箫声寄托愁怨,心中涌起狂侠之气时则以谈沦兵法来寄托豪情,这两种情感都令人消魂。这两种思绪都如春天的幻梦,随着咿呀的摇橹声,在云水之间消散。

  注释

  ①湘月:词牌名,即“念奴娇”。又名“百字令”“酹江月”“大江东去”,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十句四仄韵,一韵到底,不甚拘*仄。

  ②壬申:指嘉庆十七年(1812年)。

  ③天风:即风,风行天空,故称。

  ④果然清丽:真的是美丽极了。

  ⑤“曾是”句:谓作者从小随父居北京。东华:京中有东华门。这里代指京城。生小:从小,自幼。

  ⑥屠狗功名:卑贱的人取得了极大的功名富贵。指汉初的樊哙。《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载樊哙屠狗为业,《后汉书》亦载中兴二十八将中有屠狗者。功名:指这一年年初,作者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

  ⑦雕龙文卷:比喻善于修饰文辞,或刻意雕琢文字。《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驺奭“颇采驺衍之术以纪文”,“齐人曰:谈天衍,雕龙奭。”

  ⑧乡亲苏小:用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钱塘苏小是乡亲”句。苏小:即苏小小,南齐时钱塘名妓,才貌绝世,倾动一时。钱塘即杭州,作者称其为乡亲。

  ⑨堤:指西湖白堤

  ⑩顿惹:一下子勾起了我的清愁。

  罗袜音尘:美人的音容、脚步。用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句意,指美人步履轻逸。

  “渺渺”句:《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极目远视。

  怨去吹箫,狂来说剑:吹箫可解怨愤,说剑可寄托狂气,两种做法都可以使人神思飞扬。

  两般春梦:功名与文名都如春梦。

  橹(lǔ):拨水使船前进之具。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年),当时作者年仅二十岁。这一年春天,龚自珍由副榜贡生考充武英殿校录。三月,其父龚丽正由京城出任徽州知府(治所在今安徽歙县),自珍随侍还乡。四月,龚自珍陪同母亲到苏州看望外祖父段玉裁,并在舅家与表妹段美贞结为伉俪。这一年夏天,龚自珍携新婚夫人回到阔别十年的故乡杭州,泛舟西湖时,作《湘月》一词抒怀。

  赏析

  常人写这类题材,大致是先叙湖上景致,然后因景抒情。而作者却不循常套,起笔不谈游湖,而先从身世感慨人手。首三句“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气势宏大,姿态超迈。作者不说自己出生杭州,却说自己是被天风吹落于此的。他是天上的谪仙,身在人间,神在天表,只不过西湖风光的清丽令他满意,他才不想返回天界。这三句,才写到作者的诞生,但却已将他的自命不凡、高视阔步、超凡绝俗之态写出,一种豪迈飞扬的气概,跃然纸上。有这三句定下基调,下面几句就看似惊人而实无足惊奇了。“曾是东华生小客,回首苍茫天际”,之所以说他只是北京城中一个客居的弱冠少年,却不说仕途不得志之苦、不抒少年意气,而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回首往事时有无限苍凉迷茫,就是因为他是谪仙,胸襟广、目光远,所思者大。“屠狗功名,雕龙文卷,岂是*生意”,像樊哙那样建功立业、像驺奭那样立言传世,乃是无数古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他却说那些都不是他的*生之志,也因为他是谪仙,来到人间乃是为了大济苍生、重振乾坤。战场上的一刀一枪,书堆中的寻章摘句,他当然是夷然不屑的。不过,他这番心比天高的志向抱负,常人是不会懂得。“乡亲苏小,定应笑我非计”,就连坟地在西湖边的苏小小地下有知,也肯定会笑作者全然打错了算盘。阅尽人世的小小尚如此,其他人就更不必论了。

  词至上片末尾,豪情已转为孤独之感。过片才写到游湖。“才见一抹斜阳,半堤香草,顿惹清愁起”,但他笔下的西湖,乃是与他心境相合拍的西湖,他满怀清愁,所以刚刚看到“一抹”斜阳、“半堤”春草,这愁怀就顿时被惹逗起来了。斜阳芳草,自古都是伤心物,作者在此并未超越前人,但连用了“一抹”、“半堤”、“才见”、“顿惹”,词情便有无限含蓄,可谓化腐朽为神奇。接下“罗袜音尘何处觅,渺渺予怀孤寄”,前者用曹植《洛神赋》“罗袜生尘”之典,后者语本苏轼《前赤壁赋》“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之歌。既是泛舟湖上,自不免极目远望,但作者所望也不同凡俗,他望的是“美人”——理想的化身。然而,“何处觅”、“予怀孤寄”,他未能望到理想的归宿所在,满腔情怀亦不知何处吐泄。

  词至此,已由豪迈而入孤独,由孤独而入忧愁,由忧愁而入怅惘。经此几番情感转折,终于唤出了全篇的名句:“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怨”,是指他胸怀大志却无人领会、无处施展的怨愤;“狂”,是指他心中汹涌澎湃的狂潮,这狂潮中有高超的见识、有宏大的构想、有急切的愿望,包含之多,实难尽言。欲怨之去,就吹上一曲缠绵悠远的箫乐,让那怨愤随风飘逝;狂来奈何,就舞出一派熠熠生辉的剑光,让心潮在浩荡剑气中暂趋*伏。这一箫一剑,其中包蕴了作者多少失望和希望、痛苦和兴奋;抚起箫、挥起剑,这中间的滋味,令作者魂为之销。相形之下,功名、文名的“两般春梦”算不得什么,就让它们随着橹声飘荡进云水之间。

  这首词全盘托出了少年龚自珍的雄心、抱负和自信、自负,是龚词的代表之作。其中核心的箫、剑二句,尤为后人所称道。有人说,这两者分别代表优美和壮美,而作者一身兼有之,实乃不世出之奇才。有人说,这两者代表了作者个性的两个方面,一深远,一宕落。龚自珍一生的行事,亦可以“吹箫”、“说剑”括之。即使到了他的晚年,他虽然自称“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似乎剑已涩、箫已折;其实,这仍然只是在“吹箫”而已。上引二句出自《己亥杂诗》,而他在同一组诗中大声疾呼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依然是“说剑”的雄姿。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7

  原文: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注释

  解语花:词牌名。相传唐玄宗太液池中有千叶白莲,中秋盛开,玄宗设宴赏花。群臣左右为莲花之美叹羡不已,玄宗却指着杨贵妃说:“那莲花怎比得上我的解语花呢?”后人制曲,即取以为名。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

  绛蜡:红烛。

  浥:沾湿。

  红莲:指荷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素娥:嫦娥。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飞盖:飞车。

  赏析:

  从艺术表现手法看,这首词确有一定特色,不独“措辞精粹”,而且设想新奇,构思巧妙。谭献评《词辨》,于周邦彦《齐天乐》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评为“以扫为生”,这首词的起句也是如此。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一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特别是第二句以“露浥红莲”夹在两句之间,得虚实相映之妙,就更见出作者得“以扫为生”了。“绛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绛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此正如孟浩然的《春晓》,尽管他说“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人们读了却并无“落红满径”的残春之感,相反,倒显得春色无边,仿佛预见到万紫千红即将呈现。那是由于诗人写到雨后初晴,晨曦满树,既然处处鸟啭莺啼,足见春光正艳。这与此词同样是“以扫为生”。当然,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下面“桂华流瓦”一句,人们多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认为“境界”虽“极妙”,终不免遗憾,“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特别是王氏对词中用代字的意见是十分苛刻的。他说:“词忌用替代字。……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这就使人觉得周邦彦此词此句真有美中不足之嫌了。其实《人间词话》的评语未必中肯,至少是对词用代字的意见未必适用于这首周词。诚如王氏所云,那只消把“桂”字改成“月”字,便一切妥当。然而果真改为“月华流瓦”,较之原句似反觉逊色。个中三味,当细求之。这首词的好处,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作者一上来写灯火通明,已极工巧之能事;此处转而写月,则除了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外,还写出它的姿容绝代,色香兼备。“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如白居易《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这正如杜甫在《月夜》中所写的“香雾云鬟湿”,着一“香”字,则雾里的月光便如簇拥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就不言而喻,昔曹植《洛神赋》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的警句刻画出一位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杜甫和周邦彦则把朦胧或皎洁的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皆得异曲同工之妙。周词这写月的三句,“桂华”句宛如未见其容,先闻其香;“纤云散”则如女子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然后水到渠成,写出了“耿耿素娥欲下”。如依王说,不用“桂华”而迳说“月明”,则肯定不会有现在这一栩栩如生的场面,读者也不会有飘飘欲仙的感受。上面所说的美成此词设想新奇,构思巧妙,正是指的这种表现手法。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与上文“素娥”相映衬。“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而以“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小结,到底是因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了“耿耿素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呢,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仙乎,人乎,那尽可由读者自己去补充或设想,作者却不再饶舌了。此之谓耐人寻味。

  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所见回忆和联想到自己当年在汴京元宵赏月的情景,用“因念”二字领起。结尾处的今昔之感,实自此油然而生。“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这大有“晚逐香车入凤城”(张泌《浣溪沙》)的味道。柳永在一首《迎新春》的词里写汴京元宵的景况也说:“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与周词所写,意趣正复相同。不过柳词朴实坦率,直言无隐;周词委婉含蓄,比较收敛而已。柳词是客观描述,周词则由上片的眼前风物回顾当年,情绪上是由波动而克制,终于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谢”的无可奈何之感。故两词风调仍复不同。这里对“自有暗尘随马”一句想多说几句。历来注家于此句都引苏味道《上元》诗中五六二句:“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轼《密州上元》词则反用其意,说是“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词此处的用法似与苏味道诗略异其趣。意思是说女子坐着钿车出游,等到与所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之后,车尾便有个骑马的男子跟踪了。“暗”不独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也含有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思。这是苏味道原诗中所没有的。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作者另一首名词《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的结尾也说:“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都是写自己无复昔时宴安于声色的情怀,却又都尽极蕴藉含蓄之能事,也可以说是异曲同工吧。到了李清照,由于感情过分悲凉伤感,便直截了当地写出“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这样万念俱灰的句子,看似衰飒,情感却反而显得奔放,不嫌其尽。有人认为李清照的《词论》中没有提周邦彦,事实上却是承认周邦彦为词道正宗的,以此看来,未必尽然。

  以正月十五上元节为题材的诗词,历来首推初唐苏味道的《上元》诗,其次则以北宋的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和周邦彦《解语花·上元》、南宋的李清照《永遇乐》和辛弃疾《青玉案》等词为代表作。柳永、欧阳修等虽亦有词,皆不及上述诸作脍炙人口。苏味道诗写承*时代长安元宵夜景,纯是颂诗。苏轼词则以追忆杭州上元的热闹来反衬自己到密州后的心境荒凉。辛词别有怀抱,意不在专咏元宵;李词则抚今追昔,直抒国亡家破之恨。从描写上元节的具体内容看,周邦彦的这首《解语花》诚不失为佳作。正如张炎在《词源》卷下所说:“美成《解语花》赋元夕云云,……不独措辞精粹,又且见时序风物之盛,人家晏(宴)乐之同。”盖此词既写出了地方上过元宵节的情景,又回顾了汴京上元节的盛况,然后归结到抒发个人的身世之感,还是比较完整的。不过摆到宋徽宗在位期间这个时代背景下,自然给人以好景不常的联想,而且统治阶级的醉生梦死也使人不无反感,至少也难免感慨系之。特别是周邦彦本人,填词的功力虽深,而作品的思想内容却并不很高明,所以这首《解语花》,近年来已不大为人注意了。

  简评

  这是词人飘流他乡,逢元宵节的忆旧感怀之作。先写元宵夜的灯节花市,巨大的蜡烛,通明的花灯,露水虽然灯笼纸打湿,可里面烛火仍旺。月光与花市灯火互相辉映,整个世界都晶莹透亮,嫦娥也想下来参加人间的欢庆。苗条的楚地姑娘在花市嬉戏,箫鼓喧闹,满路溢香。又写“昔日”京都的元宵。着重从大处着笔。“钿车罗帕”突出都市特点,与上阕“楚女纤腰”及“箫鼓”形成对照,脉络井然。“暗尘随马”写夜市繁华。从“年光是也”开始抒情,抒发今不如昔的际遇和伤感。此作结构缜密,厚重顿挫,极具匠心。

  写作背景

  关于此词写作的地点和年代,旧有异说。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谓是“在荆南作”,“当与《齐天乐》同时”;近人陈思《*居士年谱》则以此词为周知明州(今浙江宁波)时作,时在徽宗政和五年,即公元1115年。窃谓两说均无确据,只好两存。周济说似据词中“楚女”句立论,然“看楚女纤腰一把”云者,乃用杜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句意,而小杜所指却为扬州歌姬,并非荆楚之女。所谓“楚女纤腰”,不过用“楚灵王好细腰”的旧典(见《韩非子·二柄》,《墨子》、《国策》亦均记其事)而已。况且据近人罗忼烈考订,周邦彦曾两次居住荆南,其说甚确(见《周*词时地考略》,载《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下同)。可见即使从周济说,写作年代亦难指实。故“作于荆南”一说只有阙疑。陈《谱》引周密《武林旧事》以证其说,略云:“《武林旧事》:‘(元夕)至五夜,则京尹乘小提轿,诸舞出(原书无“出”字)队,次第簇拥,前后连亘十余里,锦绣填委,箫鼓振作,耳目不暇给。’词曰:‘萧鼓喧,人影参差’;又曰:‘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足证《旧事》所记,五夜京尹乘小提轿,舞队簇拥,仍沿浙东西之旧俗也。”罗忼烈从之,并引申之云:“按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词,怀杭州元宵之盛云:‘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与*此词景色相似,则《年谱》所谓南宋时仍沿浙东西旧俗是也。”今按:南宋时杭州为行都,故有“京尹”,至于地方上是否也同样如此,殊未可知。而苏轼词中所写,亦只是上元节日习见情景,不足以说明确为宋代浙东西旧俗。故作于明州之说也并没有确凿的证据。但从周词本身来看,有两点是无可置疑的。一、此词不论写于荆州或明州,都为作者在做地方官时怀念汴京节日景物而作;二、此词当是作者后期所写,故有“旧情衰谢”之语。依陈《谱》,则下限在政和五年,作者已六十岁了。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8

  原文

  《满江红·江行和杨济翁韵》

  朝代:宋代

  作者:辛弃疾

  原文: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相识。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緉*生屐。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吴楚地,东南坼。英雄事,曹刘敌。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楼观才*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识。还记得在梦中已将万里江山走遍。游赏那些风景名胜,只需带上手杖即可,耗损不了几双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却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对,长期做来去匆匆的过客。

  昔日一统江山,如今却被分为南北两半。曹操、刘备皆是当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杰,都已成了旧事,如今已没有一丝痕。楼台刚刚建成,却已不见人踪;壮志未酬,我却满头白发。可叹人世间的悲欢,不过是在循环往复,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注释

  ⑴满江红:满江红,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更名《满江红》。宋以来始填此词调。《钦定词谱》以柳永“暮雨初收”词为正格。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声韵者居多,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另有*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韵,后片十句五*韵。[3]

  ⑵溪山:辛弃疾的溪山情节。早在淳熙五年(1178),辛弃疾已经有了依稀朦胧的“溪山”意识。事实上,辛弃疾“溪山”意识出现的年代,还可以大大前推。如《满江红·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词云:“且归来、谈笑护长江,波澄碧。”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四年(1168)或稍后,时为建康府通判。又《水调歌头》词云:“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辛弃疾“溪山”隐逸情结产生,不能说这是消极颓废的意识;不仅如此,恰恰相反,正说明词人的积极主张收复、抗战。只是在这种积极主张不能实现,在希望彻底破灭之后,才有了美人迟暮,英雄失路之感;更有了迷途实远,昨非今非之慨。这是“溪山”隐逸情结产生的真正原因。怪:惊异,骇疑。而之所以如此,隐含有时光迅速,不觉间已是旧相识了的感叹意味。按:稼轩南归初期,曾有一段漫游吴楚的生活经历,通判建康后,也大体宦游于吴楚一带,故有此感。

  ⑶緉(liàng亮):一双。屐(jī击):木底有齿的鞋,六朝人喜着屐游山。语出《世说新语·雅量》:祖士少好财,阮遥集好屐,并恒自经营,同是一累,而未判其得失。人有诣祖,见料视财物。客至,屏当未尽,余两小簏箸背后,倾身障之,意未能*。或有诣阮,见自吹火蜡屐,因叹曰:“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神色闲畅。于是胜负始分。

  ⑷尘劳:风尘劳辛,指其宦游生涯。三十九年非:回顾三十九年,一切皆非。《淮南子·原道训》:“凡人中寿七十岁,然而趋舍指凑,日以月悔也,以至于死,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时稼轩年近四十,套用此语自叹。

  ⑸“吴楚”两句:此化用杜甫《登岳阳楼》诗意:“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诗极言洞庭湖宽广,似将*大地分裂为二。坼(chè彻):裂开。

  ⑹“英雄”两句:谓图英雄霸业者,惟曹操和刘备相与匹敌。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此明颂曹、刘,暗扬孙权。盖当时堪与曹、刘争雄天下者惟孙权,而他正霸居吴楚一带。稼轩《南乡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与此暗合。敌:匹敌。

  ⑺“被西风”两句:言历史遗迹被无情西风一扫而尽。

  ⑻“楼观”两句:感慨宦迹不定,事业未就而鬓发先白。楼观甫成:楼阁刚刚建成。苏轼《送郑户曹》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此喻调动频繁,难展才略。旌旗:战旗。旌旗未卷:指战事未休,喻复国大业未了。

  ⑼“叹人生”两句:谓哀乐相循,古今同理。言外之意,大可不必计较。转相寻:循环往复,辗转相继。

  赏析:

  作者:佚名

  此词可分三层。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川秀美,辛弃疾南归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游吴楚,行踪遍及大江南北,对这一带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后出任地方官,调动频繁,告别山水长达十年。此时复见眼中川“都似旧时相识”了。“溪山”曰“过眼”,看山却似走来迎,这是江行的感觉。“怪”是不能认定的惊疑感,是久违重逢的最初的感触。往事虽“还记得,却模糊、记不真切,真象一场旧梦。

  “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说新语·雅量》载阮孚好屐,尝曰:“未知一生当着几量(两)屐?”意谓人生短暂无常,话却说得豁达幽默。此处用来稍变其意,谓山川佳处常在险远,不免多穿几双鞋,可这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结尾几句就对照说来,“笑尘劳、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话(语出《淮南子·原道训》),作者当时四十岁,故这样说。表面看,这是因虚度年华而自嘲,其实,命运又岂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长为客”三字深怀忧愤,语意旷达中包含沉郁。实为作者于四十年年来之感慨,年已四旬,南归亦久,但昔日的志愿,却无一件得以实现,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劳碌,原来“长为客”无丝毫是自己左右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扬州上游的豫章之地,历来被称作吴头楚尾。“吴楚地,东南坼”化用杜诗(《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表现江行所见东南一带景象之壮阔。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国英雄,尤其是立足东南北拒强敌的孙权,最令他钦佩景仰。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三国志。先主传》)而孙权堪与二者鼎立。此处四句写地灵人杰,声情激昂,其中隐含作者满腔豪情。“被西风吹尽,了无陈迹”二句有慨叹,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于九泉而从之的意味,亦隐然句中。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已去”承上怀古,用苏轼诗“楼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郑户曹》)意,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但由于作者是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结合起来,指点江山,纵横议论,抒胸中郁闷,驱使古人诗文于笔端,颇觉笔力健峭,感情弥满。所谓“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自具兴发感人力量。


古诗词的作文18篇(扩展3)

——背诵古诗词作文

背诵古诗词作文1

  午自习,黄老师走进教室,打开电脑,说:“今天我们进行古诗词初赛,请大家准备好。”同学们反应不一,有的惊讶,有的欲哭无泪,也有的兴高采烈。

  老师在电脑上打开一个文件,我们看见了几个字:古诗词75首。还有一个开始键、一个停止键、一个抽中内容键和一个重新开始键。正当我纳闷是怎么回事时,黄老师点了开始键。电脑上就有数字在不停滚动,黄老师一点停止键,数字停止滚动。黄老师一点抽中内容键,上面就出现了抽中古诗的标题。能够背过关,背不出淘汰。从1小组第一个轮流。

  到了我背的时候,我额头上直冒汗。前面的人只有两个背出来了,我应该也背不出吧。

  电脑的屏幕上出现《古朗月行》,这个我背过。我听见孙恺直说:“《古朗月行》《古朗月行》,李思张未免也太幸运了吧。”

  我很流利地背诵出来,满意地坐下了。同桌不会背《小池》,丧气地坐下,说:“唉,我怎么会败在《小池》上呢?话说,《小池》怎么背来着?”他叽里咕噜说了一大堆,我懒得理他,就当没听见。

  第一轮结束,全班就只剩下十几个人了。第二轮开始,我手心也直冒汗。黄老师会不会为我抽到《示儿》《竹石》什么的呢。这几首诗我可不会背呀。我探脑一看,好朋友刘静瑶和张思涵都刷下来了,不由得又紧张了一些。

  我站起来时,黄老师为我抽到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个我三年级就背过了,难怪同学们一个劲地羡慕我:“这也太简单了吧,我也会呀!”但我的大脑有点短路了。本来是宋·苏轼,我却背成了唐·苏轼。幸好及时改了过来。背到第三句时,我又卡住了,可能是太紧张了。思索几秒后,我终于背出来了。

  等到第三轮,最后剩下六个人。老师要从中选出两个去参赛。看着前面的几位接连失败,只有谢可馨过关,我腿都发抖了。我背的时候,大屏幕上出现的诗题是《枫桥夜泊》。我想了几秒,记得诗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但不记得诗人叫什么名字了。“枫桥夜泊,唐……”我一直卡在这里。

  最终,我还是被刷下去了。后来我才知道诗人的名字叫张继。唉,一步之遥,我与成功擦肩而过。

  早知道,我就背熟练一点,比赛的时候也就用不着那么紧张了。如果有后悔药就好了。我一定要多读多背古诗词,争取在以后的比赛中脱颖而出。


古诗词的作文18篇(扩展4)

——惊蛰的古诗词

惊蛰的古诗词1

  一、韦应物爱民思田里

  公元783年的秋天,47岁的韦应物辞别长安,途经洛阳,由水路乘船,历汴梁、睢阳(商丘),过宿州,沿运河经符离、盱眙,迤逦两千里,出任滁州刺史。

  在任职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目睹黎民的凄楚与悲哀,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诗人感慨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终日忙碌于农活,却无隔夜粮,劳役无休歇。想到俸禄来自赋税,不由深感惭愧。

  那“一雷惊蛰始”的名句,表面上是在写节气,实则烘托内心的震撼。

  二、白公巴城四面春

  公元818年春,白居易从江西九江(江州)启程,一扫“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的忧郁,溯江而上过三峡,就任忠州(今忠县)刺史。

  他以兼济之心造福一方,留下许多亲民爱民的故事和百余首传诵至今的忠州诗,似一轮皓月悬于忠州历史的星空。

  忠县白公祠与洛阳唐少傅白公墓祠齐名,是我国仅有的两座白公祠之一。忠县白公祠临长江依山而建,俯瞰江山,气势恢宏。

  经过白居易两载春风化雨,忠州不再是“竞春无人来”的炎瘴湿卑地。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白居易踏青在外,莺飞草长,心旷神怡,对忠州惊蛰风物的热爱溢于诗里行间:

  闻雷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三、范镇都中春意迟

  北宋翰林学士范镇(字景仁),著述甚丰,曾参与修编《新唐书》,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人。

  范景仁与同乡苏洵交情颇深,他比苏洵大一岁,比东坡大三十岁,十分欣赏三苏的才华,体恤备至。

  苏东坡刚做官没多久,父亲苏洵在开封去世,他要和苏辙一起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当时交通不便,从开封到眉山居然要走整整一年,途中路费短缺,又是范镇慷慨解囊,提供帮助。

  熙宁十年(1077)春,苏辙得知哥哥苏轼由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河申府(今山西永济西)来京述职的消息,便和范镇出迎,双方在澶(今河南濮阳)、淮(今山东鄄城)间相遇。

  谁知到了陈桥驿,突然接到皇帝的诏命:苏轼改知徐州,不许进京。俨然把苏轼当成罪官或什么危险人物。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兄弟俩一时不知所措,幸有范镇请他们暂时寓居于自己的东郊园林。

  范景仁住在城南,城东则有别墅“东园”。由于远离京城的政治核心区和商业繁华地段,故而环境幽雅,苏轼和弟弟苏辙每次进京述职,一直借住在范镇家。

  范镇死后,苏东坡在挽词中写道:“高斋留寓宿,旅食正萧然。”意思是感谢范镇留宿的情谊。苏辙则将游景仁东园之行详细记述:

  游景仁东园(节选)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

  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惊蛰刚过,草木却依然酣睡,好像春雷并没有把他们叫醒。今年的春为何这样姗姗来迟?词中赞美春意不疾不徐,如舒缓的轻音乐,洋溢着丝丝缕缕的醇美气息,展现出超然于世外的情怀。


古诗词的作文18篇(扩展5)

——描写工匠的古诗词

描写工匠的古诗词1

  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花团夜雪明,叶翦春云绿。

  风影清似水,霜枝冷如玉。独占小山幽,不容凡鸟宿。

  匠人爱芳直,裁截为厦屋。干细力未成,用之君自速。

  重任虽大过,直心终不曲。纵非梁栋材,犹胜寻常木。


古诗词的作文18篇(扩展6)

——白露节气的古诗词

白露节气的古诗词1

  1.秋风白露晞,从是尔啼时。——刘禹锡《鶗鴂吟》

  2.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李贺《五粒小松歌》

  3.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杜甫《初月》

  4.晨朝降白露,遥忆旧青毡。——杜甫《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

  5.衣裳判白露,鞍马信清秋。——杜甫《舍弟观归蓝田迎新妇,送示两篇》

  6.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陶渊明《闲情赋》

  7.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马戴《灞上秋居》

  8.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王昌龄《长信怨》

  9.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李白《秋思》

  10.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李白《古风其五十二·青春流惊湍》

  11.凭栏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

  1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

  13.古树苍烟断,虚亭白露寒。——陈子昂《秋日遇荆州府崔兵曹使宴》

  14.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

  15.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李白《秋夕旅怀》

  16.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李白《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

  17.白露苍苍抱枝宿。不知何事守空山,万壑千峰自愁独。——刘长卿《山鸲鹆歌》

  18.是时白露三秋中,湖*月上天地空。——刘禹锡《洞庭秋月行》

  19.行当白露时,眇视秋光里。——刘禹锡《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

  20.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

  21.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杜甫《得家书》

  22.清霜入晓鬓,白露生衣巾。——李白《赠崔司户文昆季》

  23.夕阳飘白露,树影扫青苔。——贾岛《泥阳馆》

  24.苍梧多蟋蟀,白露湿江蓠。——贾岛《送郑长史之岭南》

  25.登高何处见琼枝,白露黄花自绕篱。——羊士谔《寄裴校书》

  26.秋风白露沾人衣,壮心凋落夺颜色。——孟郊《出门行》

  27.风池明月水,衰莲白露房。——白居易《新秋》

  28.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

  29.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陈子昂《送别崔著作东征》

  30.河出鸟宿后,萤火白露中。——贾岛《就峰公宿》

  31.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杜甫《解闷十二首》

  32.未夜青岚入,先秋白露团。——白居易《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

  33.秋分雷自合收声,白露明朝忽震霆。——楼钥《八月四日晚霹雳碎大柳木》

  34.白露一旬后,秋分三日前。——曾丰《韩尚书南涧公之从弟德文为东广常*上幕丙寅·白露一旬后》

  35.七夕天河白露明,八月涛水秋风惊。——江总《宛转歌》

  36.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苏轼《九日黄楼作》

  37.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韩愈《秋怀诗十一首》

  38.北海朱旄落,东归白露生。——陈子昂《还至张掖古城,闻东军告捷,赠韦五虚己》

  39.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李白《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赠孟浩然》

  40.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李白《初月》

  41.相如琴罢朱弦断,双燕巢分白露秋。——鱼玄机《左名场自泽州至京,使人传语》

  42.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李白《玉阶怨》

  43.八月白露降,槐叶次第黄。——白居易《和答诗十首·和松树》

  44.白露时先降,清川思不穷。——高适《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45.昨夜离心正郁陶,三更白露西风高。——高适《送别》

  46.白露披梧桐,玄蝉昼夜号。——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47.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张籍《秋夜长》

  48.白露鸣蛩急,晴天度雁疏。——温庭筠《登卢氏台》

  49.红霞似绮河如带,白露团珠菊散金。——卢纶《九日奉陪侍郎登白楼》

  50.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明月皎夜光》

  51.桂寝青云断,松扉白露新。——李商隐《昭肃皇帝挽歌辞三首》

  52.丹丘恨不及,白露已苍苍。——陈子昂《同宋参军之问梦赵六赠卢陈二子之作》

  53.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白居易《南湖晚秋》

  54.著霜寒未结,凝叶滴还流。——孙頠《宿烟含白露》

  55.望见南山阳,白露霭悠悠。——王维《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磴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川》

  56.长安别日春风早,岭外今来白露秋。——李绅《端州江亭得家书二首》

  57.庭芜生白露,岁候感遐心。——张九龄《在郡秋怀二首》

  58.悲秋将岁晚,繁露已成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颜粲《白露为霜》

  59.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入夜飞清景,凌晨积素光。——徐敞《白露为霜》

  60.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戴圣《礼记》

  61.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戴圣《礼记》

  62.值秋雁兮飞日,当白露兮下时,怨复怨兮远山曲,去复去兮长河湄。——江淹《别赋》

  63.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

  64.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王勃《秋夜长》

  65.林木含白露,星斗在青天。——贾岛《口号

  66.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左思《杂诗·秋风何冽冽》

  67.孤城晚闭清江上,匹马寒嘶白露时。——韩翃《送长史李少府入蜀》

  68.白露空沾九原草,青山犹闭数株松。——刘长卿《双峰下哭故人李宥》

  69.疏疏秋雨秣陵寒,白露初高叶未丹。——沈明臣《送人之南都二首·疏疏秋雨秣陵寒》

  70.栽时白露,开时谷雨。培养工夫良苦。——刘敏中《鹊桥仙·观接牡丹·文津阁本中庵集六》

  71.白露含明月,青霞断绛河。——杜审言《七夕》

  72.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杜甫《洞房》

  73.九日泣黄花,三秋悲白露。——李端《冬夜与故友聚送吉校书》

  74.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王勃《秋夜长》

  75.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王昌龄《重别李评事》

  76.白露伤草木,山风吹夜寒。——王昌龄《和振上人秋夜怀士会》

  77.冽泉浸苞稂,白露摧苍蒹。——高斯得《次韵王秉纯投赠三十韵》

  78.为沙田,阙白露、秋分秥谷。——屈大均《白苧》

  79.泠然夜遂深,白露沾人袂。——常建《西山》

  80.萸房暗绽红珠朵,茗碗寒供白露芽。——元稹《奉和严司空重阳日同崔常侍崔郎中…登龙山落帽台佳宴》

  81.清风一朝胜,白露忽已凝。——元稹《秋堂夕》

  82.白露纷以涂涂兮,秋风浏以萧萧。——刘向《九叹》

  83.秋至明月圆,风伤白露落。——江淹《铜爵妓》

  84.迅风拂裳袂,白露沾衣襟。——王粲《七哀诗三首·其二》

  85.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韦应物《闲居寄诸弟》

  86.邺城苍苍白露微,世事翻覆黄云飞。——李颀《郑樱桃歌》

  87.红衣落尽暗香残,叶上秋光白露寒。——羊士谔《郡中即事三首》

  88.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曹植《情诗·微阴翳阳景》

  89.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杜甫《白露》

  90.清蝉暂休响,丰露还移色。——鲍溶《白露》

  91.苍苔白露生三径,古木寒蝉满四邻。——刘长卿《郧上送韦司士归上都旧业》

  92.白露变时候,蛩声暮啾啾。——刘长卿《睢阳赠李司仓》

  93.行背青山郭,吟当白露秋。——钱起《江行无题一百首》

  94.茅屋空山暮,荷衣白露浓。——钱起《药堂秋暮》

  95.潋滟黄金波,团圆白玉盘。青天流景披红蕊,白露含辉汎紫兰。——何景明《明月篇》

  96.老夫得酒有何好,且饮中秋白露团。——吴则礼《寄吕少冯时余单骑入都将发楚》

  97.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白居易《江楼早秋》

  98.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圭,明月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江淹《别赋》

  99.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100.晚丛白露夕,衰叶凉风朝。——白居易《秋题牡丹丛》

  101.掩蔼青春去,苍茫白露稀。——李益《赋得垣衣》

  102.清光一以照,白露共裴回。——李益《赋应门照绿苔》

  103.烟开翠扇清风晓,水泥红衣白露秋。——许浑《秋晚云阳驿西亭莲池》

  104.白露沾长早,春风到每迟。——崔涂《幽兰》

  105.露含疏月净,光与晓烟浮。——孙頠《宿烟含白露》

  106.秋既先戒以白露兮,冬又申之以严霜。——宋玉《九辨》

  107.看取庭芜白露新,劝君不用久风尘。——郎士元《送张光归吴》

  108.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韦应物《闲居寄诸弟》

  109.北阙妖氛满,西郊白露初。——杜甫《得家书》

  110.天清白露下,始觉秋风还。——李白《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赠孟浩然》


古诗词的作文18篇(扩展7)

——表现思乡的古诗词

表现思乡的古诗词1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静夜思》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九月九日忆》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春望》

  4、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出自除夜作》

  5、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出自游子吟》

  6、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出自回乡偶书》

  7、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出自渡汉江》

  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出自次北固山下》

  9、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两年《出自人日思归》

  10、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出自春夜洛阳城》

  11、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出自旅次朔方》

  1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月夜忆舍弟》

  1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出自登黄鹤楼》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水调歌头》

  15、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出自杂诗》

  16、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出自悲歌》

  17、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出自古诗十九首》

  18、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十五夜望月》

  19、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出自回乡偶书》

  20、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出自古诗十九首》

  21、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出自清*乐》

  22、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出自相见欢》

  23、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出自浪淘沙令》

  24、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自赠卫八处士》

  25、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出自与浩初上人》

  26、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出自题大庾岭北驿》

  27、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出自渡荆门送别》

  2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出自月下独酌》

  29、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望月怀远》

  30、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出自八月十五日》

  31、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出自夜上受降城》

推荐访问:古诗词 作文 古诗词作文18篇 古诗词的作文1 有关古诗词的作文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