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全文)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全文)

时间:2022-06-21 19: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涉组涉干重大舆情(全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全文)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6篇

【篇1】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浅议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013年06月05日 08:10:23

∙作者:程宝清

∙【字号 大 中 小】 【留言】 【打印】

  近年来互联网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比其他传媒的发展更为迅速,在很大程度上,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信息的集散地。网络舆情作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甚至成为政府部门决策的参考。面对汹涌浪潮般的网络舆情,如何及时分析预警,主动、有效地应对和妥善处置,切实提升自身公信力,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必须深入研究和对待的现实问题,对于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特征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公安机关作为执法机关,在与社会各阶层的长期接触中极易被置于矛盾的风口浪尖上。任何涉及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负面信息,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网络环境下这种负面消息都有可能成为舆情风暴,导致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受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当前我国的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突发性

  一方面,具体的舆情危机往往是突然发生的,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能成为点燃舆情危机的导火索,这种突发性往往是官方所难以提前预见的,其产生的后果也往往很严重。另一方面,舆情危机从生成到消除是一个累计渐进的过程,各种危机要素在此过程中进行着量变到质变的转换。

(二)偏差性

  就舆情信息本身来说,都有实际发生的舆情事件为背景或根据,具有一定客观实在性。但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有些人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上传一些误发或虚假的涉警舆情信息。不了解真相的群众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方式宣泄这种情绪化、偏差性的言论,通过讨论一呼百应,产生共鸣,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三)破坏性

  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往往会引发社会大众和公安机关及警察在观点甚至是行动上的剧烈冲突。进而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社会声誉、阻碍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甚至引发警民对抗的群体性事件,进而导致人民对社会正义与政府公信力的质疑。

(四)隐蔽性

  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网民可不以真实身份进入网络,因而很多参与者是抱着一种娱乐心态、看客心理、从众意识,肆意炒作司法个案,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将单一问题复杂化、把所有问题说成是“社会制度弊端”的结果,企图摧毁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摧毁群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和信心,达到“点火”、“松土”、“掘根”的目的。

(五)紧迫性

  基于网络舆情危机如此恶劣的影响,公安机关必须对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舆情危机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有效整合信息等,形成一套应对策略,以防止舆情危机的扩散。

二、当前公安机关舆情引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舆情引导手段单一。当前,面对网络负面信息公安机关往往采取删除、封堵等措施,不仅不能够减低舆论热度,消除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的好奇心。也有部分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热点、焦点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及时进行响应,或者官样文章、语焉不详,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上谣言满天飞,等到产生一定社会后果再去干预时,由于缺乏公信力,不仅费力大、成本高,效果也不理想。

(二)敏感性不高,反应速度慢。公安机关对社会舆情反应时间与舆情传播速度极不相称。在舆情的初期阶段,一些公安机关缺乏足够的敏感性,不愿、不敢、不会表态、处于犹豫观望状态,“一捂、二堵、三拖、四拒绝、五控制”的方式回避媒体,试图垄断新闻源和话语权,没有及时跟进,出让了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阶段的主动权,丧失了处置先机。由于网络等传播速度极快,短短一两天时间舆情就会爆炸扩散,引起社会的全面反应,引发更大的危机。

(三)人员、设备缺乏有效保障。目前公安部门在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工作上缺乏专业人员和物质设备的有力保障。基层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制度不完善,难以保证应对效果。很多单位网络舆情处理人员大多是兼职,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同时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公安机关互联网站平台没有完全建立,或设置不合理,自主的网络宣传平台缺乏。更重要的是,没有集信息搜集、处理、研判、反馈于一体的舆情监控系统,只能靠人工监测、收集和处理效果不理想。

三、涉警舆情的应对策略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涉及公安机关的突发应急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公众敏感性的增强,更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在警察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涉警舆情也将随之产生,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情动态,加强舆情的监督和引导,做好舆情应对工作,引导社会涉警舆情的走向,化解矛盾和危机,避免网络舆情次生灾害,努力降低涉警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

  实践证明,行动要前进,认识必然先行。舆情是群众反映自身意愿、表达个人诉求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社会民意的风向标。积极回应社会舆情、做好舆情引导工作既是公安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执法者落实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因此,舆情引导工作对公安机关来说是“规定动作”,必须纳入日常工作,牢牢占领网络这个主阵地。公安机关及全体民警要从思想上重视舆情引导工作,站在维护社会治安、警民关系建设的高度看待、谋划,认真做好化解疏导工作,及时消除网上各类矛盾和不安定因素,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实现“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全面稳定。

(二) 完善机制建设

  涉警舆情处置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是涉警舆论有效实现引导和管控的工作基础。一是完善涉警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公安机关应着重把握“发现早、预防先”的原则,建立健全涉警舆情信息收集、分析、研判、预警、反馈工作机制,形成“群众关注(超前预警)—媒体报道—信息反馈—警媒互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体系,做到防范有效、有据且有力。二是完善涉警舆情核查工作机制。针对发生的负面涉警舆情,公安机关要强化核查工作机制,做到快速核查、快速反应、快速处理。针对歪曲事实、蓄意诋毁公安队伍形象的负面舆情,要旗帜鲜明地通过以公安新闻发布为主的各种工作措施予以驳斥,理直气壮地维护公安民警的权益和公安队伍的形象。通过快速核查和反应,发现存在的涉警舆情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完善涉警舆情处置机制。完善公安新闻发布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等涉警负面报道新闻处置、涉警舆情定期分析通报、警媒良性合作等机制,建立健全多警种通力合作、沟通协调的大公安形象危机处置机制,必要时要争取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提高公安形象危机处置能力。四是完善涉警舆情经验总结与对策分析机制。针对涉警舆情处置工作,要及时进行经验总结、查找原因并分析对策,研究下一步工作对策,特别是要加强对公民从众心理、公众需求、网络舆情传播、负面舆情和形象危机处置等重点、难点工作的研究,为公安舆论引导与舆情控制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三)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要想处置好涉警舆情,公安机关必须加强网络战线的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组建规模较大的“网络新军”。选拔具有网上工作意识、较强组织性和较高业务水平的民警成立网络评论员队伍,使之成为“应急处置突击队”,为开展针对不同的负面舆情的应对工作做好人才储备。二是要培养网上“意见领袖”。有针对性地在网络评论员队伍中进行“写手”和“辩手”培养。三是要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实战演练。对网络评论员进行“网上虚拟身份经营” “危机舆情处置原则和技巧”“舆论引导基本方法和案例介绍”等多方面系列培训,使网络评论员尽快掌握网上工作基本技能,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作战水平。四是要借助社会力量。在本地论坛上物色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原创写手,将其发展为公安舆情信息关系人员,成为公安网上舆情导控的补充力量。同时主动保持与各大网站、论坛的管理员经常联络,使其在网上舆情导控工作能够为我所用。

(四)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避免媒体炒作、消除谣言、引导舆论、树立公安机关形象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的舆情,灵活采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新闻通报会、新闻背景通气会、新闻通稿和网络发布等方式,及时向新闻媒体和公众通报警方的举措,有助于组织向外界进行信息的“营销”恰当地传递组织解决危机的立场和理念,展示组织的行动诚意;
同时,发言人还可以统一组织对外口径,使信息保持连贯和一致性,防止不当信息的扩散或“多头马车”的情况出现。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及时回应歪曲事实的报道,取得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提升公安机关发言的主动地位,妥善处置涉警舆情事件。

(五)加强科技研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有效地应对涉警网络舆情必须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一是研发舆情分析系统软件。构建一个面向公安工作的文本倾向性分类器,运用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方法,能够从词语级、语义级、篇章级、海量级四个层次对文本的态度倾向进行研判分析,及时捕捉纷繁多变的网络舆情热点议题,动态掌握公众的意见反馈和利益表达。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网络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进行识别,对热门主题进行跟踪,做出趋势分析,自动生成统计报告,并提前预警。二是要加强网络监控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电子数据勘察取证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效用,形成严密、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IP地址定位、网络报警等多种功能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体系,全面加强互联网上各种不稳定因素的搜索和监控,切实提高应对涉警舆情处置能力。

结语

  网络舆情是新时期的新问题。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平息网络舆情危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中,公安机关一定要牢固树立“严格公正规范、理性平和文明”的新理念,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深化警务公开,加强涉警信访的源头治理和妥善化解,切实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有利于公安工作的方向健康发展,使网络舆情最终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催化剂。

(作者系黄骅边防检查站站长)

【篇2】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首先得说,媒体和民众要给警察公平的舆论,不要遇到任何事,就把所有罪责都归结到警察身上,总是处在警察的对立面思考问题。舆论有时候会误导公众的视线,让大家一边倒地对警察口诛笔伐。

警察是什么,警察先是人后才是警察,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警察不是机器也有七情六欲也喜乐忧愁。“有困难,找警察”,这句话把人民群众对警察的期望值推向了一个极高点,群众是不是认为警察应该是无所不能的,是可以解决人民群众的一切困难的。所以一旦警察稍微有点逆群众之意,不管做法是对是错,都将引来如潮的批判。

所以,警察一直都是舆论的弱势群体,身为弱势群体,要怎样应对这些负面情绪?

一是思想上要重视。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网络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了广大网民发表个人观点和看法的主要空间。而公安机关侦查破案、维稳处突、调处纠纷等各类执法执勤行为,处于直接面对各类社会矛盾的第一线。伴随着各类社会矛盾的日益突出,公安机关的社会关注度也不断提高,一举一动逐渐成为了网络议论的焦点。在这些舆论中,反面舆论又居多,警察成了不少网民发泄不平情绪的主要对象之一。民警在执法执勤过程中稍有不慎,甚至言语不够严谨,都有可能被网络舆论所曝光,受到无情地抨击,并且由于网络的便利性、快捷性及受众性,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就极易造成事件扩大化,一发不可收拾,造成极大的不良社会影响。
  
二是行动上要做到分秒必争。网络舆论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关注人群多,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任何一个网民,只要手上有手机,手机有信号,就可以在事发现场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内进行。公安机关通过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从而最大限度地挤压了造谣惑众、流言蜚语的空间,将影响降到了最低。

三是理念上要做到转变提升。虽然网络舆论常常过于偏激,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意。民意不可违,可疏不可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公安机关的执法理念也要随之发生转变。我们做好公安工作根本目的就是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目标和努力方向。我们要正确理解“民生”不是“驭民”、“治民”,而是“为民”、“利民”,要把网络作为加强警民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让网络成为一个反映民意和民情的空间,把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监督的力量,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加以整改,着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要用诚心争取群众的信任,增强服务意识,树立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正直、诚实、勤勉、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和良好形象,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以实际行动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对于一些善意的批评和真诚的表扬也要认真回应,积极加以引导,将网络快捷方便、服务面广的特点为我所用,不断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四是作风上要做到公道正派。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执法执纪水平和为民服务本领,始终做到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实事求是、无私奉献,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一些造谣生事的言论就会止于事实真相面前,一些恶意中伤的言语自有明白事理的群众出来回应。因此,把握网络舆论基本点仍然靠的是公安队伍优良的作风、精湛的业务、严明的纪律、严格的执法、热情的服务。

【篇3】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重大涉黑涉恶违法犯罪线索移交登记表

线索类别

黑( )

恶( )

线索来源

移交报送单位

单位名称

接收单位

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名称

涉嫌黑恶违法犯罪人员基本情况

姓名

年龄

单位及职务

居住地

姓名

年龄

单位及职务

居住地

姓名

年龄

单位及职务

居住地

涉嫌重大黑恶违法犯罪主要事实

认定重大线索理由

移交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

县(区)负责人签字(盖章)

省辖市负责人签字(盖章)

省直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

接收单位经办人签字

【篇4】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涉腐网络舆情的监测与控制
摘 要:2012年,国内发生了多起涉腐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一方面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另一方面也为腐败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经验。从涉腐网络舆情的现状出发,深入剖析涉腐网络舆情的特点,最后从建立舆情收集监测机构、研判分析机制、应急预警机制、引导干预机制、危机处理机制5个方面提出涉腐网络舆情监测与控制的路径。
关键词 涉腐网络舆情 舆情传播 监测

中国4他互联网发展迅速,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54亿,网络普及率为42.1%,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作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民众交流思想、获取信息的第一公共平台,是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政治热情高是中国网民的一个突出特点,网络为广大民众鞭挞腐败、呼吁廉政、表达诉求提供了新空间。2012年是近年来网络反腐力量最大的一年,网络舆情积聚起强大“正能量”,唤起了民众的反腐热情,在全国反腐倡廉建设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表叔”、“房叔”等一批违纪腐败官员因网络举报落马,到段一中案、孙德江案的尘埃落定,在到浙江桐乡市“天价工资”事件、“安徽庐江不雅照”的热炒,网络舆论浪潮为反腐倡廉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和处置涉腐网络舆情,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一、现状分析:涉腐网络舆情的传播现状与特点 1.高政治性
涉腐网络舆情信息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信息,关乎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关系到民众对官民关系的认知等深层次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地位。与此同时,反腐败工
作的独特性、敏感性和强烈的刺激性,极易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易发的形势下,涉腐网络舆情往往处于群众舆论的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挫伤民众对廉政建设的信心,消弱党和政府的威望,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党的执政地位。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涉腐网络舆情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更广、影响更深远,必须高度重视和处理好涉腐网络舆情。
2.强时效性
涉腐网络舆情的传播比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更具有时效性,反应更加快捷。涉腐网络信息有的是对腐败行为的举报,有的是对政府政策的回应,有的内含于对弱势群体和官民矛盾的评论,等等。无论哪种曝光方式,一旦进入网站、博客、微博、论坛、手机媒体、几时通讯等信息载体,网民猎奇心理驱动涉腐信息迅速传播,在短时间内家喻户晓、人所共知。时效性不仅体现在内容的时效性,还体现在功能的时效性上。由于“人人都是信息源”,每个网民都可以成为涉腐信息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很快就可能演绎成为舆论风暴,对当事人和有关部门形成压力,可以再短时间内得到官方的验证和处理。
3.高技术性
涉腐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涵盖腐败信息的汇聚、整合、归纳、研判等多个环节,仅仅依靠人工进行整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其中信息的汇聚和研判是进行舆情信息监控和干预的基
础,网上每天都有海量的涉腐信息,由于网络舆情本身是非曲直难辨真伪,必须依靠先进、智能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有效的甄别和科学判断。
二、对应方法:建立体制,监测干预。
1.建立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监测机制,全面了解事态发展。
首先,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涉腐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机制。建立和贵方舆情信息报送制度,培养一批专兼职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员,畅通信息收集渠道,不断强化立体收集。涉腐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不能仅仅局限于各位新闻报道、通讯、评论、调查报告,以及各种腐败行为、群体性事件和紧急情况的实况信息,还要密切关注相关事件的社情民意,尤其是民众对反腐倡廉政策措施的感受、意见和建议等建设性舆论。
其次,要设立专门的涉腐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开发网络信息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涉腐网络舆情的有效监控。涉腐网络舆情信息监控系统的建设,要充分利用信息采集、数据挖掘、文本分类等,以提高监测系统的智能性。
2.建立涉腐网络研判分析机制,准确把握事情真相 涉腐网络舆情的研判分析是对涉腐网络舆情的价值或趋向进行研究和判断,并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的过程。当前,微博、博客、论坛等网络媒体提供的信息具有高度的聚合性、隐蔽性。这些舆情信息隐含着网民的情绪心态,蕴藏着网民
的政治态度,其产生根源、发展态势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都需要进行深层挖掘。由于网上信息量巨大,必须发挥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作用,通过科学采集、上报、归并、整理,对舆情数据进行详细的来源分析、真伪分析等,合理判断舆情的根源和走向。
3.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及时获悉风险等级 涉腐网络舆情预警是指在全面分析涉腐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和消匿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动态持续收集、检测盒度量,今儿预测期发展趋势并预报事态的等级。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体系是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的关键。
4.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引导干预机制,系统开展舆情治理 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双轨运行期交织运行的特殊阶段,各类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以网络途径表达诉求日益盛行,官员贪污受贿、权钱交易、坠落腐化、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极有可能印发舆情危机和群体性事件。首先,要大力引导网民在理性认识腐败现象的基础上文明上网,在遵从网络道德规范的基础上有序表达反腐观点,自觉抵制低俗言论和违法行为。其次,要围绕热点腐败事件主动发帖引导,全面准确披露事实真相,引导网民自觉参与主流话题,形成正面舆论强势。再次,通过“网络发言人”等形式,定期对网民提出的热点、焦点问题予以回应,对网民提供的线索认真甄别,分类处理,及时反馈。对网络反腐查办的大案要案,通过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途径
及时向社会公开,并在网上公布处理情况。
5.建立涉腐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机制,高效应对突发事件 一要成立涉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一旦发生涉腐网络危机事件,原有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立刻转变为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将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迅速变为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二要建立网络舆情应急预案。通过“绿色软件”进行“关键词”过滤,根据有害信息的蔓延规律和分布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三要建立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无缝对接工作机制。网络反腐终究是民间的、体制外的和群众性的,要真正发挥作用,最终还是要依靠国家反腐败的专门机构,依靠有关制度和法律。因此,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必须建立网民、网络共同体、宣传部门、反腐机构的联动机制,搭建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平台,从而实现对涉腐网络舆情的有效干预和处理。
综上所述,涉腐网络舆情呈现出不同于其他领域舆情的特点,必须顺应网络时代的变化,建立科学规范、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涉腐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体系。要深入研究涉腐网络信息的生成和传播的现状和规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涉腐网络舆情收集、研判、预警、引导和处理机制,为提高网络舆情监管科学化水平提供有力的技术和制度支持。




【篇5】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幼儿园重大涉校事件舆情应对处置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为出发点,以责任重于泰山为基本原则,特制定防溺水突发事件预案,能够统一指挥,有条不紊地进行紧急疏散全校师生,使安全事故损失限制降低到最低范围。
二、应急处理指挥机构
园长为事故应急处理临时指挥最高负责人;各主任为事故应急处理现场指挥负责人;全体教师负责第一现场抢救工作和疏散协调稳定工作;办公室负责与上级或有关部门紧急联系或求援事宜;体育、校医教师专门负责临时救护工作。
三、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当发生安全事故时:
1、事故发生时要保持镇静,沉着应对,值班人员一边指挥学生进行紧急集结疏散,一边以最快速度将发生事故信息传递到办公室和防溺水领导小组。
2、防溺水领导小组人员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听取事故情况汇报,召集领导小组应急处理会议,马上按工作职责到现场指挥全校师生进行紧急疏散,协同有关部门抢险救灾,全力组织抢救,维持秩序,疏散师生到安全区域,对受伤人员展开救援救护。
组织施救及学生自救,努力将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具体如下:
(1全园用校园喇叭发出紧急集合信号。

(2用校园喇叭进行现场指挥疏散。

(3各班主任立即指挥学生按顺序疏散。
(4疏散地点一般以幼儿园操场或周边高地处为集结点,以遇紧急情况,直接疏散出校门。
(5自救时根据事故性质向上级领导、交警、消防、卫生防疫、交通管理等部门紧急求援。
(6保护现场,监控险情,关注事态发展。

四、突发事件后处置方法
1、班主任教师与家长联系、沟通尽量在幼儿园门口或者以电话方式解决,必须来校解决的班主任要通过门卫将家长引进校门。
2、来访人员门卫要认真审查,进行登记,经幼儿园领导或被访人员同意后方可进入校园。不履行登记手续,强行闯入,门卫加以阻止,不得放行。
3、幼儿园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取证,做好伤患人员的慰问工作,并及时与伤患人员家属取得联系,做好对家属的安抚解释工作。
4、校医室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情发生。
5、安全小组负责灾后的善后处置工作,及时调查灾情损失情况,伤亡人员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后现场处理、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重建等工作。
五、幼儿园安全常规管理及疏散措施 1、每周值日教师要严格按照值勤制度值日。
2、各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遵守秩序、礼貌谦让、爱护同学的教
育,加强学生的自救自护的教育和训练。
3、幼儿园每月开展一次防安全事故预演,提高自救能力。

4、幼儿园要不定期的对幼儿园设施,尤其是消防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整改。


【篇6】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2011年涉法信访舆情分析
一、2011年度概况
2011年1月至12月,我市法律援助中心涉法信访窗口共接待咨询298人次。咨询事项中,以劳动争议最多,其次是民事合同、婚姻家庭纠纷及民事侵权纠纷。咨询人群类别中,其他人群191人次,农民工66人次,老年人38人次,残疾人3人次,未成年人2人次,其中妇女共计73人次。参加长沙市联席会议办公室主持的联席会议,市信访局内部协调会议,以及市信访事项复查复核领导小组办公室主持召开的对话会议共计48次。
二、情况分析
从2011年上半年涉法信访统计数据来看,本年度涉法信访事项有以下突出特点和原因:
㈠劳动争议案件迅速上升至第一位
2011年,劳动争议咨询人次75人,占咨询总人次的25 %,比往年有所增多,迅速上升至第一位。近一年来,各种类型的劳动争议案件不断出现,诸如,拖欠工资案件、拒付加班费案件、内部承包劳动案件、工伤待遇案件、缴纳社会保险金案件、下岗、失业待遇案件等等,劳动争议案件的种类复杂多样。有些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管理不规范,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还相当严重。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减少劳动者正常的社会保障支出,不配备必要的劳动保障设施,其中建筑工人因受到损


害而产生纠纷的最为典型;恶意拖欠克扣工人工资,随意安排职工加班,不依法支付加班工资,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尽量节省企业支出;无视劳动法,不签劳动合同或签订霸王合同,随意解除劳动关系等。而一些劳动者为了维持生计,明知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忍辱负重。由此导致大量不公正和违法的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成为劳动争议的隐患。再加上劳动者法律意识淡薄,收集保存证据意识不强,调查取证难,劳动者维权的道路异常艰辛。
㈡民事合同纠纷居高不下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之间的经济合同纠纷逐年增长,特别是房屋租赁合同、买卖合同、赠与合同、民间借贷合同和股权合同纠纷突显,今年合同纠纷案件咨询人次55人,占咨询总人次的18%,位居第二,与去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其中,合同一方或双方违约导致另一方受损或者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况尤为突出,诚实信用的丧失成为合同纠纷产生的首要原因。其次,合同约定双方权利义务的不明确,事后又不能协商一致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㈢婚姻家庭纠纷显著增加
今年婚姻家庭案件咨询人次53人,占咨询总人次的17 %,比上年度明显增多,迅速上升至第三位。婚姻家庭类案件主要集中在离婚纠纷、继承纠纷和抚养费、赡养费纠纷几个方面,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离婚纠纷,离婚纠纷的数量不仅最多,而且问题涉及各个方面,案情越来越复杂,比如夫妻双方共同还贷的房子离婚时如何分割,房屋拆


迁补偿款如何分割,父母赠与的财产如何认定等等。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我国最高人民法院于2011年8月公告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该解释重点对夫妻一方个人财产婚后产生收益的认定、父母为子女结婚购买不动产的认定、离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贷款购买不动产的处理、附协议离婚条件的财产分割协议效力的认定等问题作出了解释。该司法解释颁布后,对一些面临离婚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群众上访咨询相关问题的情况明显增多。继承纠纷和抚养费、赡养费纠纷情况没有出现新的特点,数量也没有明显增加。
三、对策和建议
㈠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维权意识。
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增强,要求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解决自己信访问题的群众越来越多。但是,一些上访群众由于法律知识欠缺,对自己的信访问题,虽然认为有理,但不会运用法律武器;
也有一些上访群众贪图方便,不依法诉讼和提起行政复议,而是想通过上访把问题解决。法律宣传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重要渠道,是从源头和根本上预防、减少信访案件的重要举措。首先,通过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创新法制宣传形式,形成宣传长效机制,对信访法律法规、信访政策,进行深入、细致、全面的宣传;
其次,要紧密联系实际,根据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围绕房屋拆迁、企业改制、劳动就业等当前和今后可能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具体工作,力争宣传一部法律,解决


一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公众切实感受到学法、用法的好处;
最后,对于不同的对象,宣传要有侧重,这样才能增强法制宣传的实际效果。总之,只有引导人民群众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权,才能从源头上和根本上减少、预防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发生。
㈡ 积极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律师参与信访咨询工作,使律师以“中立方”的角度介入信访工作,容易让信访群众产生信赖感,说服力很强,再加上律师本身娴熟的法律知识,一些复杂的涉法案件很容易得到解决。一是利用专业优势解答群众法律咨询。律师充分发挥熟悉法律和政策优势,耐心细致地为来访群众解答有关涉法问题,使上访人明白自己所上访的事情有无政策和法律依据,能否得到解决 。二是运用法律手段引导群众信访。对于需要通过诉讼、行政复议解决的案件,帮助信访人明白应找的部门以及相应的法律程序和解决办法,引导他们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减少和避免无效上访、重复信访和盲目上访。三是利用法律援助为群众提供延伸服务。信访当事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会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没有钱打官司,因此不断的上访,希望通过政府的干预解决问题。律师接访后根据法律援助条例免费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有效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四是利用工作优势预防信访问题。律师在接访中,还经常发现一些信访苗头,律师不仅积极对当事人进行预先疏导而且及时与信访局沟通,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越级访或集体访事件。五是律师还为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提供法律咨询,就一些信


访案件的处理提出切实可行的法律意见,供党委政府和信访部门采纳、借鉴,促使问题妥善处理。


长沙市法律援助中心:胡娟
2011年12月31日1、湖南城市社会诚信现状分析
1、1 所谓诚信,即诚实与守信,既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也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的基本内涵,包括“诚”和“信”两个方面。“诚”即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是内心的真实,是主观的;
“信”是指外在的行为,即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与守信相互统一,信以诚为基。《周易》有“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孔子曾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古人关于“诚信”的上述代表性观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随着现代集聚性极强的城市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不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而言,诚信日益成为城市社会理性运行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难免犯错误,这时应当直面错误,而不应该遮掩或搪塞,这就要求每个人做到诚实与守信,勇于承担责任。“与人交往守时守信”;
“言必行,行必果”,这是诚信的两个具体表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仅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更是当代城市社会的基本素质。“诚信”是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


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道德规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素质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社会各个单元都要坚持以诚为本,以诚立信。党和国家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具体落实到城市建设中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与以德治城并举。
随着社会的发展,诚信已不仅是一种伦理范畴,而是在伦理范畴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制内涵,实现由道德自律向法律规制的转化,最终筑就诚实守信这一道德准则的法律化。当前湖南省城市社会诚信状况令人忧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如何实现传统诚信的现代化转化,重新确立人们对现代诚信文化的信仰,进而推动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建立,始终是湖南省城市“四化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一个重大课题。



为了解当前湖南省城市社会诚信状况,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社会学专业调查研究机构于2011年10月11日至11月1日,在长沙、湘潭、株洲、岳阳、常德5个城市展开了民意调查。调查数据显示,被访者对当前湖南省城市社会诚信状况总体评价较低,仅有5.2%的被访者评价“好”,42.7%评价“一般”,接近半数(42.1%)被访者认为社会诚信状况“差”,甚至“很差”。此数据或许未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湖南省城市社会诚信状况,也许更多的是一种反思,但诚信缺失导致了太多的社会问题却是有目共睹的。

从城市诚信主体来看,城市社会诚信主要包括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个人诚诚信在信。这三类主体在当前湖南城市社会中的诚信指数均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政府诚信面临严峻挑战




1.1.1 政府行政不透明,维护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

1.1.2政府官员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严重影响政府形象

1.1.3 政府内部关系变异,风气不正,廉正官员被视为另类

1.2 市场诚信危机重重

1.2.1 市场内各行业制假、售假行为严重
在经济领域缺乏诚信的现象仍十分突出,假冒伪劣和欺诈行为遍及经济领域的各个角落。一些企业和个人,不是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个人的收益寄托在“诚信’’之上,而是寄托在坑蒙拐骗之上。中新网长沙8月31日电(肖前辉 颜莉华湖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31日对外公布,该省今年上半年共查办药品违法案件8900多件,移送公安查办5起,抓捕违法犯罪人员7人。

1.1.2 企业家和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和诚信

1.3 个人诚信日益滑坡,城市社会道德建设面临崩溃

1.3.1 社会风气不正,黑社会犯罪强狂

1.3.2 普通社会成员缺乏诚信,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个人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的基础。市场主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市场交易中所有的经济活动,与个人信用息息相关。一旦个人行为失之约束,就会发生个人失信行为,进而出现集体失信。因此,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个人信用不仅是一个国家市场伦理和道德文化建设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巨大资源。开拓并利用这种资源,能有效推动消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市场经济越发展,个人信用所发挥的功能越重要,个人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否已成为市场经济是否成熟的显著标志之一。诚信是人们诚实守信的品质与人格特征,说的是一个人恪守信用的主观意愿。它属于道德范畴,是一种社会公德,一种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一个人诚信与否,是一个人主观上故意的行为,因此,可以进行道德意义上的评判。比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中的一条就是“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简单来说,征信就是专业化的、独立的第三方机构为您建立信用档案,依法采集、客观记录您的信用信息,并依法对外提供您的信用报告的一种活动。征信记录了您过去的信用行为,这些行为将影响您未来的经?济活动。一、何为诚信

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推荐访问:舆情 涉组涉干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涉组涉干重大舆情 涉组涉干舆情监测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