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时间:2022-08-31 14:0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实践研究,供大家参考。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2020 年 5 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的主体力量,既要抓好“思政课程”教学,又要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一、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高职院校专注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职业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偏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上偏重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近年来,高等教育“大思政”格局逐渐形成,“课程思政”建设成为必然。但部分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二者的联系存在认识误区:一是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截然分开,认为二者没有关联,否认二者存在互动、互融、互联的关系;二是笼统地把“课程思政”视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叠加,或者把“课程思政”视为增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专业课程。在一些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教师看来,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的职责,自己更大的责任是带领学生在短短的兩年或两年半的在校时间内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在学生看来,他们更倾向于在专业课教学中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工作流程与规范等,不希望将时间浪费在思政学习上。师生思想上的认知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开展。另外,高职院校对“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谁来推动、如何推动、推动的效果如何评价”等也存在思想误区,如把推动的主体局限于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把推动的方法局限于示范课程,把推动效果评判标准局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对企业管理者而言,他们希望员工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对一入职就“上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大为青睐,对毕业生是否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关心不够。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对“课程思政”相关理论、政策的宣传力度不足,尤其是对行政职能部门、相关教学部门、教师群体、合作企业的宣传教育不够,使得各相关主体对“课程思政”了解不多、理解不深。

 (二)教师能力尚有欠缺 教师是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关键主体。面对国家提出的“课程思政”要求,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尚未完成观念转变、角色转型,难以全面适应“课程思政”的需要。思政课教师方面,主要表现在缺乏对“课程思政”内涵的深入认知,找不到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不能把自身的“思政课程”教学优势转化为指导“课程思政”的优势,甚至部分思政课教师只关注自己的思政课教学,对配合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抱着消极的态度。其他课程教师方面,则表现在不了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掌握和运用思政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强、运用“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能力不足、参与实施“课程思政”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强等。导致高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的原因,一是对专业课、通识课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大多聚焦于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对“课程思政”的内容涉及不多;二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教育与培训内容大多聚焦于“思政课程”的教学,对“思政课程”如何推动“课程思政”的探讨也不多;三是来自企业的兼课教师也存在结合专业课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不足的问题,与高职院校教师相比,他们更倾向于带给学生最新的行业知识、行业资讯、行业工艺与生产方法、经营方式、服务理念等,对“课程思政”的关注不够,导致其没有注意培养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三)工作机制有待完善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单靠思政课教师或者教学管理部门等某方面的力量难以完成。高职院校实施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工作,需要一系列制度支撑,比如教师能力提升、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建设、教学观摩、岗前培训、团队建设、备课教研等方面的制度。但目前高职院校缺乏对“课程思政”制度的顶层设计,相应的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工作机制也缺失,主要表现在缺乏整体设计,未对“课程思政”工作进行整体规划;教师能力提升制度不能很好地适应“课程思政”工作;资源共建共享制度不够完善,高职院校现行的资源共建共享制度多聚焦于专业课,对“课程思政”方面的关注较欠缺;教学观摩、集体备课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不足。高职院校落实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动力,主要源于思政课管理部门、教务部门、相关教师和行业企业。其中思政课管理部门、思政课相关骨干教师是主力。当前围绕“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工作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结对共建”活动,但思政课教师相关推动工作未得到落实,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公共基础课教师相互听课机制,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二级学院集体备课机制等尚未建立;也未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者如何激励、用什么激励、激励标准是什么等问题尚未厘清;另外在教育教学资源、经费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也有待建立。

 (四)考核评价有待优化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涉及对思政课教师、其他课程教师实施教学的评价,涉及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涉及对“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整体成效的评价。目前,高职院校因思想上对“课程思政”存在一些误区,未将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党史国史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全面纳入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评价体系,未把思政课教师推动“课程思政”的评价纳入工作评价体系,以及未将思政课开课部门推动“课程思政”的成效纳入学校绩效评价体系,导致考核评价策略不够完善、不成体系,在评价原则、评价标准、操作步骤与方式、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如“课程思政”的评价原则与评价标准更多是沿用原有的思政课评价原则与评价标准,没有借助大数据围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诊改,这样的考核评价方式难以推动“课程思政”高效实施。

 二、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原则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顶层设计、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因此,坚持一定的原则,有利于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全面原则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要坚持全面原则,即“课程思政”要全面覆盖、教师要全面参与、学校要全要素投入。首先,“课程思政”全覆盖,要求高职院校所有专业课、通识课、公共基础课均要开展“课程思政”,不仅相关课程的理论教学要体现“课程思政”,而且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也要体现“课程思政”。其次,学校教师全面参与,既包括思政课全体教师,也包括其他课程的全体教师。思政课教师的参与,重点体现在教学设计、资源共享、能力提升、经验分享等方面,以实际行动为其他课程的教师提供思政教育的方法与经验;其他课程教师不但指专业课教师,也包括通识课、公共基础课教师。最后,学校要全要素投入,要求高职院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积极联合企业开展思政教育,为“课程思政”提供各方面的保障。只有坚持全面原则,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利用相关资源,促进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从而在整体上实现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目标。

 (二)開放原则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要坚持开放原则。第一,高职院校要向普通本科高校学习。当下,普通本科高校对“课程思政”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学习这些先进经验,同时积极地与普通本科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以期在普通本科院校的帮助下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第二,高职院校之间要相互开放。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高职院校,有着不同的办学模式、办学经验、办学成就,在“课程思政”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做法。因此,高职院校之间要相互开放,积极吸取对方学校的有益经验。同时,高职院校要向企业开放,争取从企业获得经费、教学场地、教学资源、师资等方面的支持。第三,在高职院校内部,思政课管理部门、专业课管理部门、通识课管理部门也要相互开放,以便相互沟通、相互联系、凝聚共识。只有坚持开放的原则,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并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思政”模式。

 (三)融合原则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要坚持融合原则。第一,高职院校要积极把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通识课教学,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同向而行、协同发展;第二,高职院校要将教学内容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课堂的参与度;第三,高职院校要推动行业企业资源、地方人文资源、红色文化、革命精神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相关的课程教学更接地气,同时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与针对性。

 (四)发展原则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要坚持发展原则。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是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发展的,高职院校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发展的。因此,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不能固守某一种模式或经验,否则就会故步自封。高职院校在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在反思中发展,既要反思不足之处,又要发现优点与闪光点。对教师的“课程思政”过程,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使教师获得鼓励与鞭策,进而不断提升自我。

 三、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践 根据以上论述的问题与原则,高职院校应从价值理念、教师队伍、制度机制、考核评价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加快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价值理念层面:以协同育人为追求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归根到底在于协同育人。因此,高职院校不同主体都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理想理念,以协同育人为追求,把握“课程思政”核心,最终实现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目标。

 首先,高职院校不同教育主体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思政学习,达成协同育人共识。高职院校应强调“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个别要求和个体行为,而是总体要求和集体行为,使思政课教师、其他课程教师、教学管理部门等教育主体明确自身责任,加深对协同育人的认识,牢固树立协同育人意识。

 其次,高职院校要加强理论与政策宣传。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既有理论的依据,又有政策的依据,同时也是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高职院校要善于发现相关部门和教师的理论与政策学习需求,通过理论与政策宣讲,提高相关行政职能部门人员、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辅导员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他们提高政治站位,全面、深刻地认识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必要性、重要性。

 最后,高职院校加强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课程的协同建设。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专业课、公共基础课等非思政课程的育人功能,不能把这些课程的教学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还要贯穿行业法律法规、道德人格、家国情怀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育健全的人格、厚植国家情感与民族情感、增强职业认同感。只有认识和把握这些课程的育人功能,才能寻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联之处,为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提供可能。

 (二)师资队伍层面:以校企共育为抓手 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工作,相关教师是具体实施者,尤其是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对“课程思政”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此外,实践实训是各门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对教师的实践实训教学能力提出一定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可以联合企业共育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保障。

 首先,校企共育高水平“思政课程”教师队伍。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从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绩效考核等方面着手,围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利用校本资源、政府资源抓好“思政课程”师资建设,培养教师过硬的“思政课程”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思政课程”教师队伍培训资源,建设相关实训基地,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企业实践平台,使他们了解行业发展态势、企业生产经营环节、企业

 岗位职责等,开拓他们的视野,引导他们把“思政课程”与行业企业发展实际、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使他们成为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的主力军。

 其次,校企共育建强其他课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非思政课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把学生的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学生既能掌握过硬...

推荐访问:高职院校以“思政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课程 思政 推动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