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才高文秘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课题:动态问题

课题:动态问题

时间:2022-06-11 17:0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动态问题,供大家参考。

课题:动态问题

 

 C P Q B A M N 课题:动态问题 一.专题诠释 动态几何题是指随着图形的某一元素的运动变化,导致问题的结论或者改变或者保持不变的几何题,是近年来中考数学的热点题型。做这类试题注重在图形的形状或位置的变化过程中寻求函数与方程、函数与几何、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函数与面积的联系,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解题策略 解题时要用运动和变化的眼光去观察和研究问题,把握运动、变化的全过程,并特别注重运动与变化中的不变量、不变关系或特殊关系,动中取静,静中求动。综合使用函数、方程、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三.考点精讲 例题 1 如图,在 Rt△ ABC 中,∠B=90°,BC=5 3 ,∠C=30°.点 D 从点 C 出发沿 CA 方向以每秒 2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A 匀速运动,同时点 E 从点 A 出发沿 AB 方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的速度向点 B 匀速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 D、E 运动的时间是 t 秒(t>0).过点 D 作 DF⊥BC 于点 F,连接 DE、EF. (1)求证:AE=DF; (2)四边形 AEFD 能够成为菱形吗?如果能,求出相对应的 t 值;如果不能,说明理由. (3)当 t 为何值时,△ DEF 为直角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考点二:线的运动 题 例题 2. 已知:等边三角形 ABC 的边长为 4 厘米,长为 1 厘米的线段 MN 在△ABC 的边 AB 上沿 AB 方向以 1 厘米/秒的速度向 B 点运动(运动开始时,点 M 与点 A 重合,点 N 到达点 B 时运动终止),过点 M、N 分别作 AB 边的垂线,与△ABC 的其它边交于 P、Q 两点,线段 MN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 (1)线段 MN 在运动的过程中, t 为何值时,四边形 MNQP 恰为矩形?并求出该矩形的面积; (2)线段 MN 在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 MNQP 的面积为 S,运动的时间为 t.求四边形 MNQP 的面积S 随运动时间 t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考点 3:形的运动

 例题 3:如图 1,矩形 ABCD 中,AB=6,BC= 2 3 ,点 O 是 AB 的中点,点 P 在 AB 的延长线上,且BP=3.一动点 E 从 O 点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 OA 匀速运动,到达 A 点后,立即以原速度沿 AO 返回;另一动点 F 从 P 点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射线 PA 匀速运动,点 E、F 同时出发,当两点相遇时停止运动,在点 E、F 的运动过程中,以 EF 为边作等边△EFG,使△EFG 和矩形 ABCD 在射线 PA 的同侧.设运动的时间为 t 秒(t≥0). (1)当等边△EFG 的边 FG 恰好经过点 C 时,求运动时间 t 的值; (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设等边△EFG 和矩形 ABCD 重叠部分的面积为 S,请直接写出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和相对应的自变量 t 的取值范围;

  动态专题课后作业

 1(2011 湖北襄阳)如图 4,在梯形 ABCD 中,AD∥BC,AD=6,BC=16,E 是 BC 的中点.点 P 以每秒 1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A 出发,沿 AD 向点 D 运动;点 Q 同时以每秒 2 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 C 出发,沿 CB 向点 B 运动.点 P 停止运动时,点 Q 也随之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 t=

 秒时,以点 P,Q,E,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2012 黄石]如图所示,已知 A(12,y 1 ),B(2,y 2 )为反比例函数 y=1x图象上的两点,动点 P(x,0)在 x 轴正半轴上运动,当线段 AP 与线段 BP 之差达到最大时,求点 P 的坐标

  3.[2012 济南]如图,∠ MON=90°,矩形 ABCD 的顶点 A、B 分别在边 OM,ON 上,当 B 在边 ON 上运动时,A 随之在边 OM 上运动,矩形 ABCD 的形状保持不变,其中 AB=2,BC=1,运动过程中,点 D 到点 O的最大距离为(

 )

  A. 2 +1

 B. 5

  C.1455

 D.52

  4 如图,在直角梯形 ABCD 中,AB∥DC,∠D=90 o ,AC⊥BC,AB=10cm,BC=6cm,F 点以 2cm/秒的速度在线段 AB 上由 A 向 B 匀速运动,E 点同时以 1cm/秒的速度在线段 BC 上由 B 向 C 匀速运动,设运动时间为 t 秒(0<t<5). (1)求证:△ACD∽△BAC; (2)求 DC 的长; (3)设四边形 AFEC 的面积为 y,求 y 关于 t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y 的最小值.

 5.[2012 吉林省 吉林省]如图,在△ ABC 中,∠ A=90°,AB=2cm,AC=4cm.动点 P 从点 A 出发,沿 AB 方向以 1cm/s的速度向点 B 运动,动点 Q 从点 B 同时出发,沿 BA 方向以 1cm/s 的速度向点 A 运动.当点 P 到达点 BD CA BFEPQEDBCA图 4

 时,P,Q 两点同时停止运动,以 AP 为一边向上作正方形 APDE,过点 Q 作 QF∥ BC,交 AC 于点 F.设点 P 的运动时间为 ts,正方形和梯形重合部分的面积为 Scm 2 . (1)当 t=

 s 时,点 P 与点 Q 重合; (2)当 t=

 s 时,点 D 在 QF 上; (3)当点 P 在 Q,B 两点之间(不包括 Q,B 两点)时,求 S 与 t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6. (2011 江苏盐城 12 )

 分)如图,已知一次函数 7 y x   与正比例函数43y x  的图象交于点 A,且与 x轴交于点 B. (1)求点 A 和点 B 的坐标; (2)过点 A 作 AC⊥ y 轴于点 C,过点 B 作直线 l∥ y 轴.动点 P 从点 O 出发,以每秒 1 个单位长的速度,沿 O—C—A 的路线向点 A 运动;同时直线 l 从点 B 出发,以相同速度向左平移,在平移过程中,直线 l 交 x 轴于点 R,交线段 BA 或线段 AO 于点 Q.当点 P 到达点 A 时,点 P 和直线 l 都停止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设动点 P 运动的时间为 t 秒. ①当 t 为何值时,以 A、P、R 为顶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为 8? ②是否存在以 A、P、Q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 t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例题 1【思路分析】(2)由于 AE 与 DF 平行且相等,因此四边形 AEFD 是平行四边形,要保证是菱形,只需保证一组邻边相等即可,可令 AD=AE;(3)△ DEF 为直角三角形,则共有三种三种情况,即∠DEF

 =90°,∠EDF=90°和∠DFE=90°. 【方法规律】动态几何问题常常集几何、代数知识于一体,数形结合,有较强的综合性,题目灵活多变,动中有静,动静结合,能够在运动变化中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

 【易错点分析】

 第(3)问漏解 【中考权威答案】(1)在△ DFC 中,∠DFC=90°,∠C=30°,DC=2t,∴DF=t. 又∵AE=t,∴AE=DF. (2)能.理由如下:

 ∵AB⊥BC,DF⊥BC,∴AE∥DF. 又 AE=DF,∴四边形 AEFD 为平行四边形. ∵AB=BC·tan30°=35 3 5, 2 10.3AC AB     

 ∴AD=AC-DC=10-2t 若使 □ AEFD 为菱形,则需 AE=AD,t=10-2t,即 t= 103. 即当103t  时,四边形 AEFD 为菱形 (3)①∠EDF=90°时,四边形 EBFD 为矩形.

 在 Rt△ AED 中,∠ADE=∠C=30°,∴AD=2AE.即 10-2t=2t,52t  . ②∠DEF=90°时,由(2)知 EF∥AD,∴∠ADE=∠DEF=90°. ∵∠A=90°-∠C=60°,∴AD=AE·cos60°. 即110 2 , 4.2t t t   

 ③∠EFD=90°时,此种情况不存在. 综上所述,当25t  或 4 时,△ DEF 为直角三角形

  例题 2【分析】(1)若要四边形 MNQP 为矩形,观察图形可以发现存在全等三角形,有全等研究其中的等量关系,不难求出 t 的值. (2)要表示出 S 与 t 的函数关系式,关键是找准临界点,在分情况讨论. 【答案】(1)若要四边形 MNQP 为矩形,则有 MP=QN,此时由于∠PMA=∠QNB=90°,∠A=∠B=60°,所以 Rt△PMA≌Rt△QNB,因此 AM=BN.移动了 t 秒之后有 AM=t,BN=3-t,由 AM=BN,t=3-t 即得 t=1.5. 此时 Rt△AMP 中,AM=1.5,∠A=60°,所以 MP=233 ,又 MN=1,所以矩形面积为233 . (2)仍按上题的思路,如果 M,N 分列三角形底边 AB 中线两端,由于 AM=t,所以 MP= 3 t,由于 BN=4-t-1=3-t,所以 NQ= 3

 (3-t),因为 MN=1,所以梯形 MNQP 的面积为 21·MN·(MP+QN)= 21 ×( 3 t+ 3

 (3-t))= 233

 为定值(即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这时要求 1<t<2.

 若 t<=1 或者 t≥2 则 M,N 两点都在底边中线同侧,如第二个图和第三个图所示.在第二个图中,BM=t,BN=1+t,所以梯形面积为 S=21×1×[ 3 t+ 3

 (3-t))]=23(2t+1),此时 0≤t≤1. 类似地也可求得 2≤t≤=3 时的情况,此时面积为 S=23(7-2t).

 例题 3:2011 重庆 (1)在 Rt△ABC 中,2 3 3tan6 3BCBACAB    , 所以∠BAC=30°. 如图 2,当等边△EFG 的边 FG 恰好经过点 C 时, 在 Rt△BCF 中,∠BFC=60°,BC= 2 3 , 所以 BF=2.因此 PF=3-2=1,运动时间 t=1.

  (2)①如图 3,当 0≤t<1 时,重叠部分为直角梯形 BCNE, 2 3 4 3 S t   . ②如图 4,当 1≤t<3 时,重叠部分为五边形 BQMNE,23 4 3 3 3 S t t     . ③如图 5,当 3≤t<4 时,重叠部分为梯形 FMNE, 4 3 20 3 S t    . ④如图 6,当 4≤t<6 时,重叠部分为等边三角形 EFG,23( 6) S t   .

 图 3

 图 4

  图 5

 图 6

推荐访问:课题 动态 课题:动态问题 课题研究动态

版权所有:才高文秘网 2017-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才高文秘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才高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沪ICP备17045173号-3